本文分析了當前在新疆少數民族工科專業大學生工程素質工程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結合產品類專業的實際教學,從師資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課程設置等幾方面進行分析,給出了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的一些措施和方法。闡述了通過分析當前學生素養培養,即在理論基礎、設計及應用能力、系統綜合設計能力、工程素質、實踐動手能力、計算機軟硬體開發與應用能力、知識面及知識體系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專業素質存在問題解決問題對策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等工科院校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工程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對工科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教學資源日益吃緊,工科院校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也日漸突出。[1]
主要表現問題:
1.思想認識上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在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和重課內、輕課外的「三重三輕」現象。
2.實驗教學受到削弱。由於擴招,導致許多高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偏低,實驗室面積偏小,實驗儀器設備陳舊老化。實驗學時數不夠,實驗開出率低,實驗教學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
3.實習等工程實踐環節流於形式。許多企業講求經濟效益和害怕影響生產秩序,不願接收實習學生,使得工科院校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成了「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甚至將學生「放羊」,讓學生分散到各地自由尋找實習單位。[2]
4.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偏低。在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師大都是從校門到校門的「雙門型」教師,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很多,卻很少走出校門接受工程訓練,導致他們普遍缺乏現代工程意識、工程素養和工程實踐經驗。
問題對策:
1.採取得力措施提高教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工科院校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接受必要的工業訓練,使之從「雙門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和工程師)教師轉變。讓青年教師輪流到工礦企業接受一定時間的工程訓練和實踐鍛鍊並形成制度,提高他們的工程素質;選擇並依託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業培訓基地。[3]
2.產學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基地。同技術與裝備水平高的大中型企業籤訂實習協議,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借鑑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政府通過制定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地接受學生實習,形成產學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
3.在教學計劃中構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高校要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各實踐環節,包括軍訓、實驗、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安排,構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4]
4.加強實驗課教學。增設科研專題實驗,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與創新的能力。5.加強校內工程訓練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工程訓練中心的設備和自然優勢。依託中心建立大學生創新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校密集區,組建由多所高校參加的獨立工程訓練中心,實現校際資源共享。[5]
二、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1.培養模式;新疆少數民族工科專業高等工程教育,大部分採用的模式是「1+1+1+1」,即:新疆少數民族工科專業高等工程教育一年漢語預科,一年基礎課,一年專業基礎課和一年專業課,中間有部分實習內容,如:工藝實習,專業課構造認知參觀實習,課程設計等。該模式的最大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基本上是獨立的知識點,知識點沒有系統化;二是專業課以理論為主,與生產實際相脫離。
2.專業教師知識結構;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本身就缺乏工程素質。由於我國高校的擴招,導致教師隊伍嚴重不足,大多高學歷的畢業生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沒有在企業實際工作的經驗,缺乏工程實際問題的解決知識和經驗,對培養工科生的工程素質而言,無疑是有缺失的,如對解決工程問題中標準化知識、所學專業的標準狀態及發展、實現產品圖樣標註要求的加工方法及成本、設計禁忌等了解甚少,缺乏實戰經驗。
3.實踐平臺;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體現所學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學習興趣,但限於各個高等工科院校的客觀條件,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方面還存在不足。例如;專業課程中的試驗環節,本是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的極好手段和平臺,但受制於試驗設備、試驗場地和樣機等方面的不足,學生只好分組「參觀學習」。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提升實驗在培養學生工程素質中的作用目前實驗教學是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來進行的,而且實驗方案的制訂、實驗的操作等是由教師完成的。應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時只給出實驗目的,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動手制訂實驗方案、進行樣機準備、實驗操作、數據處理與分析,有問題可以與教師討論,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為目標。適當加大試驗室建設的投入,特別是在工科院校加強專業課基本試驗實習平臺的建設,在讓每個學生都可參與基本實踐訓練的基礎上,部分同學參加教師科研及創新項目的研究。同時還要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將多媒體技術、仿真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的實驗教學手段引入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6]
2.提升課程設計在培養學生工程素質中的作用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對專業工程觀點的理解和運用的重點教學環節。在選題方面,要注重如何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工程實際聯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學有所用;要注重結合專業基礎理論,能反映行業發展方向。必須重視將課程設計作為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重要環節。
3.提升專業實習在培養學生工程素質中的作用專業實習是高校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傳統的工廠實習方式一度給大學生帶來收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專業實習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實習的安排已成為高校一大難題。[7]
4.提升畢業設計在培養學生工程素質中的作用畢業設計是工科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對大學四年學習的總結和對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是對工科生進行工程訓練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根據專業培養方向,結合自身的科研項目,儘量選擇一些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課題,選題時還要考慮課題的典型性及操作的難易程度。調查結果表明,無論從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最終論文的質量,有工程背景的選題都要大大優於無工程背景的選題。畢業設計的完成質量,教師的指導過程至關重要,以有工程背景的教師為主題,在畢業設計的前期不間斷地開設專題講座,從工程師素質、能力培養,傳授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及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建立導師制度是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8]
5.教師的工程素質建設高等工科院校應倡導開門辦學,進一步提高工科類教師的工程能力,充實教學中的工程含量和實踐內容,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等工程人才。
6.開設工程素質能力有關的課程在工科院校結合專業課學習,開設與工程素質與能力訓練有關的選修必修課程或專題講座,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系統知識,如工程技術方法與產品設計、工程設計學基礎、實用創造學與方法論、生產性設計概論、企業標準化與計量管理、產品檢驗與測量技術、工程師基本素質等,介紹工科學生必備的工程知識和工程方法,並能要求結合學生實踐應用所學知識。針對此進行了一些實踐,證明對系統提高學生工程素質能起到積極作用,在畢業設計中學生的工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受到企業用人單位的歡迎。
參考文獻:
[1]黃新華.大學生工程素質培養途徑探析[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1(5).
[2]蘇玉波.工科大學生工程意識與工程素質的培養[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2).
[3]陳書忠.論大學生工程素質的培養[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9).
[4]沈豫浙,王成軍.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提升大學生工程素質[J].中國地質教育,2008(3)
[5]劉宏森.想像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切入口」——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1):36.
[6]劉影,劉海峰,高校內部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03(4):103-104.
[7]馬鳳英,李樹勳,崔旭春.結合校內實習基地強化化工原理實驗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13-114.
[8]劉世彪,等.校內實踐基地建設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理工教育,2009(1):111-114.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工程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
吾布裡·阿依丁1王民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