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橫五百士
第十四章,一曲傳世二千年的慷慨悲歌
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劉邦這陣子可是太忙了。這不,他剛剛率文武大臣到達新立都城洛陽,興許屁股還沒把那嶄新龍椅捂熱的空擋,便接到大臣報告,齊王田橫帶著手下五百餘人逃避於海上一處荒島之上。
聞聽消息,立即引得劉邦高度警覺。
也許有人會問,強大的項羽都被消滅了,區區田橫的五百人,有什麼值得劉邦大驚小怪的,派一支軍隊徵剿不就解決了,多簡單的事。
事情還真沒有那麼簡單,這其中關係到田氏對齊國的影響力,考驗的是新生漢政權政治智慧。
那麼田氏何以在齊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說清這個問題,就要重複一下前面說過的田氏的過往,說說田氏的今世前生。
大家都知道「田氏代齊」這個歷史典故。說起齊國田氏,這還是要從齊國最頂峰時期的齊桓公開始說起,齊桓公稱霸的時候,齊國來了一些外來戶,這其中就包括公子田完。田氏本是陳國也是權勢貴族,當時陳和田是一個字,也就是古代田和陳同屬一氏。由於陳國內亂就在齊國安了家。田氏原來是在秦國做生意的,而當時齊國的工商業比較發達。因此,田氏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經過田氏幾代人的努力,他們終於成了齊國的貴族。田氏有了錢後便產生了當官的想法,為此田氏利用齊國鬧飢餓的機會,開倉借糧接濟百姓,爭取人心。田氏收買人心的手段也很厲害,在災荒時田氏借給百姓的糧食是用大容器裝,而等百姓還糧食的時候,便把稱量糧食的容器換成小的。如此一來,個個吃瓜百姓都說田氏的好,田氏也成了齊國威望最高的人。
當然,到了後來已成為齊相的田和就把齊國國君齊康公呂貸廢掉了,自立為齊國的國君,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
到了陳勝等各路起義軍湧起以及楚漢戰爭期間,田氏王族利用在齊國人民中廣泛的影響力,前後產生兩代田氏八位齊王。
陳勝起義後,首先是田詹登場,他利用秦末動亂之際,率軍攻下齊國成為齊王,開始了田氏一族在齊國新一輪統治。可沒過多久,大將章邯率領的秦軍就聞訊趕來。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田儋力不能支,最終被斬殺於臨濟城下。
田儋死後,其弟田榮收攬餘兵向東敗退,保留了東山再起的實力。齊人聽聞田儋已死,於是扶立原齊王建的弟弟田假為齊王,這也是繼田儋之後的第二任齊王。
領兵東去的田榮聽聞齊人立田假為齊王后大為惱火,於是趁機率軍殺回齊國,將田假趕走。為了方便自己掌握時局、不至招惹眾怒,田榮扶立田儋的兒子田巿為齊王,自己為丞相,並任命弟弟田橫為大將軍。而大權實際上完全掌握在田榮自己手中。
項羽攻佔鹹陽後分封諸侯,在這場瓜分勝利果實的大會上,齊將田都和原齊王建的孫子田安因作戰有功被封為齊王和濟北王,而原齊王田巿則被改封為膠東王。由於此三人受封之地都屬齊地,因此也算作是田假之後的第三、四、五任齊王。
由於手握重兵的田榮微分到齊國一寸土地,被激怒了的田榮,將田巿和田安斬殺並將田都驅逐到楚地。田榮盡收三齊之地,自立為齊王,這也是第六任齊王。
壞了項羽規矩的田榮自然成了項羽的仇敵,項羽率大軍討伐田榮,田榮兵敗被殺,結束了短暫的齊王「任期」。田榮死後,田氏一族仍未斷絕。田榮的弟弟田橫收攏散兵數萬人繼續抵抗,田橫趁著楚漢相爭的時機漁翁得利,得以收復齊地。他扶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自己則當起了宰相,田廣也成為了第七任齊王。
韓信利用酈食其說服田廣、田橫投漢之機,消滅了齊國,又殺死了齊王田廣,田橫被迫分開逃亡。當田橫聽聞田廣的死訊後,他自立為齊王並逃到梁地投奔彭越,田橫成為了第八任也是秦漢之交的最後一任田氏齊王。
劉邦稱帝、彭越被封為梁王后,田橫害怕被殺,就帶領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海中,居住在一個小海島上(今山東即墨的田橫島),想過一種隱居生活。
劉邦早就對田氏一族在齊地的威名有所耳聞,他擔心田橫如果長期漂流海外而不為漢朝招安會引發亂局,派使者赦免田橫的罪行並召他進京。其實,劉邦是真心招撫田橫,他完全為了新立國家有個穩定發展局面。
但對於劉邦主動伸出的橄欖枝,田橫的心情是極其複雜和矛盾的,他考慮再三,對劉邦派來的使者謝絕道:「
臣亨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
」
劉邦聽到使者回報,特意下詔衛尉酈商,如果誰敢找田橫麻煩,滅族!他命使者帶著自己給酈商的詔書再次去請田橫,並讓使者轉告田橫「
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
」。為了確保田橫奉詔前來,皇帝劉邦可謂恩威並施、仁至義盡。
田橫知道為了身邊五百名弟兄的性命,再也無法推辭,只好帶兩名門客隨使者一同前往京城。在前往洛陽的一路,田橫的內心就像鑽進了大鬧天宮的孫猴子,事兒被揪扯,時而被撕裂,有時又是被攪得翻江倒海,沒得一刻安寧。
田橫一行人到達離洛陽三十裡,一處名叫屍鄉(今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的地方,這一天田橫等人來到此地驛站打尖。田橫對漢使說:「作為人臣拜見天子應該沐浴一新」。於是,田橫就住下來。
田橫對他的門客說:「我田橫起初和漢王都是南面稱孤的王,而現在漢王做了天子,我田橫卻成了亡國奴,還要北面稱臣侍奉他,這本來就是莫大的恥辱了。更何況我烹殺了酈食其,再與他的弟弟酈商同朝,縱然他害怕皇帝的詔命,不敢動我,難道我於心就毫不羞愧嗎?再有,皇帝陛下召我來京的原因,不過是想見一下我的面貌罷了。如今皇帝就在洛陽,現在我割下我的頭顱,你快馬飛奔三十裡的功夫,我的容貌還不會改變,還是能夠看一下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田橫說完之後,面向東方故土,遙拜齊國山河,口唱:「
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
」遂橫刀自刎。
劉邦在見到田橫人頭,欷籲不已,表情相當複雜,甚至還流出幾滴老淚。至於劉邦心情為什麼如此複雜,我們郭輝在分析。接下來劉邦無不感嘆:「哎呀!能有此言此行,真是了不起的人呀!從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接連稱王,難道不是賢能的人嗎!」
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
田橫雖然沒有按照劉邦意願接受招安,以自殺結束生命,但劉邦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立即封田橫兩個門客為都尉,另派大臣及兩千名士卒,以諸侯王禮儀為田橫舉辦葬禮。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安葬完田橫之後,田橫的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裡,為田橫殉葬而死。
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大為田橫手下竟有如此忠義之人而吃驚,他隨即又派使者前往荒島召餘下的五百人進京。
荒島五百門客聽到漢使者帶來田橫已死消息後,竟然發生了讓人震驚而又無可挽回的歷史事件。五百人哭聲震天,之後紛紛跳入大海,無一生還。
田橫五百士的故事到此為止,田橫的守義不辱,五百壯士的慷慨赴死,無疑成為華夏兩千年不朽讚歌。面對如此悲壯的史實,是什麼原因讓天橫五百士做出如此選擇?
田橫五百士的死有著古士人精神的基礎。
司馬遷就是一位高舉
重名節得人
大旗的人,他在《史記》中大讚把名節看得重於生命的人,許多為保持名節而死的人被寫入《史記》中。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李廣不堪,「復對刀筆之吏」而自殺;欒布「哭彭越,趣湯如歸」……司馬遷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標準。毋容置疑,司馬遷一代人樹立的古士人精神是中華美德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對于田橫之死,司馬遷曾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古人一向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這五百個人做到了。他們是古士人精神的體現,田橫的人格魅力也可見一斑。
田橫五百士的死是舊的分封與大一統兩種思想的激烈衝突。
表面看,田橫等人的死是緣於酈食其的死,緣於所謂的守義不辱,其實是分封思想和天下一統思想的激烈碰撞。齊國田橫田氏身為六國時期王族,長期充斥著王權的欲望,享受著王族帶來的榮耀,他們是反對天下一統並與之水火不容。田橫的守節,守得是他氏族利益之節。因此,田橫的死帶著很濃氏族利益味道。
劉邦非撫即剿的底線,田橫必死無疑。
劉邦作為推翻秦朝統治的親歷者,他非常清楚,儘管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但暗存於天下的復闢勢力構成了秦政權的最大威脅,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也正是來自六國舊的氏族勢力。因此,出現了田橫佔據荒島事情後的劉邦,他能使用的辦法無非招撫,招撫不成除之以絕後患。由于田氏具有齊地廣泛的影響力,如果招撫成功,便能收得包括齊地在內的天下之心,事半功倍,是個上好辦法。但招撫不成,以劉邦的智慧,不可能允許在他的天下存在散養之人,給自己身邊留下隨時能爆的地雷。因此,田橫等人之死是必然的。
當然,我們依然把田橫當成忠義守志的典範,依然可以改首李清照的詩,讚頌他「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田橫,不肯入漢廷。
」
(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