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漢書》(連載八十二) 田橫五百士

2021-01-20 網易

  

  田橫五百士

  第十四章,一曲傳世二千年的慷慨悲歌

  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劉邦這陣子可是太忙了。這不,他剛剛率文武大臣到達新立都城洛陽,興許屁股還沒把那嶄新龍椅捂熱的空擋,便接到大臣報告,齊王田橫帶著手下五百餘人逃避於海上一處荒島之上。

  聞聽消息,立即引得劉邦高度警覺。

  也許有人會問,強大的項羽都被消滅了,區區田橫的五百人,有什麼值得劉邦大驚小怪的,派一支軍隊徵剿不就解決了,多簡單的事。

  事情還真沒有那麼簡單,這其中關係到田氏對齊國的影響力,考驗的是新生漢政權政治智慧。

  那麼田氏何以在齊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說清這個問題,就要重複一下前面說過的田氏的過往,說說田氏的今世前生。

  

  大家都知道「田氏代齊」這個歷史典故。說起齊國田氏,這還是要從齊國最頂峰時期的齊桓公開始說起,齊桓公稱霸的時候,齊國來了一些外來戶,這其中就包括公子田完。田氏本是陳國也是權勢貴族,當時陳和田是一個字,也就是古代田和陳同屬一氏。由於陳國內亂就在齊國安了家。田氏原來是在秦國做生意的,而當時齊國的工商業比較發達。因此,田氏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經過田氏幾代人的努力,他們終於成了齊國的貴族。田氏有了錢後便產生了當官的想法,為此田氏利用齊國鬧飢餓的機會,開倉借糧接濟百姓,爭取人心。田氏收買人心的手段也很厲害,在災荒時田氏借給百姓的糧食是用大容器裝,而等百姓還糧食的時候,便把稱量糧食的容器換成小的。如此一來,個個吃瓜百姓都說田氏的好,田氏也成了齊國威望最高的人。

  當然,到了後來已成為齊相的田和就把齊國國君齊康公呂貸廢掉了,自立為齊國的國君,姜氏齊國變成了田氏齊國。

  到了陳勝等各路起義軍湧起以及楚漢戰爭期間,田氏王族利用在齊國人民中廣泛的影響力,前後產生兩代田氏八位齊王。

  陳勝起義後,首先是田詹登場,他利用秦末動亂之際,率軍攻下齊國成為齊王,開始了田氏一族在齊國新一輪統治。可沒過多久,大將章邯率領的秦軍就聞訊趕來。在秦軍的猛烈攻擊下,田儋力不能支,最終被斬殺於臨濟城下。

  

  田儋死後,其弟田榮收攬餘兵向東敗退,保留了東山再起的實力。齊人聽聞田儋已死,於是扶立原齊王建的弟弟田假為齊王,這也是繼田儋之後的第二任齊王。

  領兵東去的田榮聽聞齊人立田假為齊王后大為惱火,於是趁機率軍殺回齊國,將田假趕走。為了方便自己掌握時局、不至招惹眾怒,田榮扶立田儋的兒子田巿為齊王,自己為丞相,並任命弟弟田橫為大將軍。而大權實際上完全掌握在田榮自己手中。

  項羽攻佔鹹陽後分封諸侯,在這場瓜分勝利果實的大會上,齊將田都和原齊王建的孫子田安因作戰有功被封為齊王和濟北王,而原齊王田巿則被改封為膠東王。由於此三人受封之地都屬齊地,因此也算作是田假之後的第三、四、五任齊王。

  由於手握重兵的田榮微分到齊國一寸土地,被激怒了的田榮,將田巿和田安斬殺並將田都驅逐到楚地。田榮盡收三齊之地,自立為齊王,這也是第六任齊王。

  

  壞了項羽規矩的田榮自然成了項羽的仇敵,項羽率大軍討伐田榮,田榮兵敗被殺,結束了短暫的齊王「任期」。田榮死後,田氏一族仍未斷絕。田榮的弟弟田橫收攏散兵數萬人繼續抵抗,田橫趁著楚漢相爭的時機漁翁得利,得以收復齊地。他扶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自己則當起了宰相,田廣也成為了第七任齊王。

  韓信利用酈食其說服田廣、田橫投漢之機,消滅了齊國,又殺死了齊王田廣,田橫被迫分開逃亡。當田橫聽聞田廣的死訊後,他自立為齊王並逃到梁地投奔彭越,田橫成為了第八任也是秦漢之交的最後一任田氏齊王。

  劉邦稱帝、彭越被封為梁王后,田橫害怕被殺,就帶領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海中,居住在一個小海島上(今山東即墨的田橫島),想過一種隱居生活。

  劉邦早就對田氏一族在齊地的威名有所耳聞,他擔心田橫如果長期漂流海外而不為漢朝招安會引發亂局,派使者赦免田橫的罪行並召他進京。其實,劉邦是真心招撫田橫,他完全為了新立國家有個穩定發展局面。

  但對於劉邦主動伸出的橄欖枝,田橫的心情是極其複雜和矛盾的,他考慮再三,對劉邦派來的使者謝絕道:「

  臣亨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

  」

  劉邦聽到使者回報,特意下詔衛尉酈商,如果誰敢找田橫麻煩,滅族!他命使者帶著自己給酈商的詔書再次去請田橫,並讓使者轉告田橫「

  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

  」。為了確保田橫奉詔前來,皇帝劉邦可謂恩威並施、仁至義盡。

  

  田橫知道為了身邊五百名弟兄的性命,再也無法推辭,只好帶兩名門客隨使者一同前往京城。在前往洛陽的一路,田橫的內心就像鑽進了大鬧天宮的孫猴子,事兒被揪扯,時而被撕裂,有時又是被攪得翻江倒海,沒得一刻安寧。

  田橫一行人到達離洛陽三十裡,一處名叫屍鄉(今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的地方,這一天田橫等人來到此地驛站打尖。田橫對漢使說:「作為人臣拜見天子應該沐浴一新」。於是,田橫就住下來。

  田橫對他的門客說:「我田橫起初和漢王都是南面稱孤的王,而現在漢王做了天子,我田橫卻成了亡國奴,還要北面稱臣侍奉他,這本來就是莫大的恥辱了。更何況我烹殺了酈食其,再與他的弟弟酈商同朝,縱然他害怕皇帝的詔命,不敢動我,難道我於心就毫不羞愧嗎?再有,皇帝陛下召我來京的原因,不過是想見一下我的面貌罷了。如今皇帝就在洛陽,現在我割下我的頭顱,你快馬飛奔三十裡的功夫,我的容貌還不會改變,還是能夠看一下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田橫說完之後,面向東方故土,遙拜齊國山河,口唱:「

  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

  」遂橫刀自刎。

  劉邦在見到田橫人頭,欷籲不已,表情相當複雜,甚至還流出幾滴老淚。至於劉邦心情為什麼如此複雜,我們郭輝在分析。接下來劉邦無不感嘆:「哎呀!能有此言此行,真是了不起的人呀!從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接連稱王,難道不是賢能的人嗎!」

  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

  田橫雖然沒有按照劉邦意願接受招安,以自殺結束生命,但劉邦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他立即封田橫兩個門客為都尉,另派大臣及兩千名士卒,以諸侯王禮儀為田橫舉辦葬禮。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安葬完田橫之後,田橫的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後自刎,倒在洞裡,為田橫殉葬而死。

  劉邦聽說此事之後,大大為田橫手下竟有如此忠義之人而吃驚,他隨即又派使者前往荒島召餘下的五百人進京。

  荒島五百門客聽到漢使者帶來田橫已死消息後,竟然發生了讓人震驚而又無可挽回的歷史事件。五百人哭聲震天,之後紛紛跳入大海,無一生還。

  

  田橫五百士的故事到此為止,田橫的守義不辱,五百壯士的慷慨赴死,無疑成為華夏兩千年不朽讚歌。面對如此悲壯的史實,是什麼原因讓天橫五百士做出如此選擇?

  

  田橫五百士的死有著古士人精神的基礎。

  司馬遷就是一位高舉

  重名節得人

  大旗的人,他在《史記》中大讚把名節看得重於生命的人,許多為保持名節而死的人被寫入《史記》中。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李廣不堪,「復對刀筆之吏」而自殺;欒布「哭彭越,趣湯如歸」……司馬遷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標準。毋容置疑,司馬遷一代人樹立的古士人精神是中華美德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對于田橫之死,司馬遷曾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古人一向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這五百個人做到了。他們是古士人精神的體現,田橫的人格魅力也可見一斑。

  田橫五百士的死是舊的分封與大一統兩種思想的激烈衝突。

  表面看,田橫等人的死是緣於酈食其的死,緣於所謂的守義不辱,其實是分封思想和天下一統思想的激烈碰撞。齊國田橫田氏身為六國時期王族,長期充斥著王權的欲望,享受著王族帶來的榮耀,他們是反對天下一統並與之水火不容。田橫的守節,守得是他氏族利益之節。因此,田橫的死帶著很濃氏族利益味道。

  劉邦非撫即剿的底線,田橫必死無疑。

  劉邦作為推翻秦朝統治的親歷者,他非常清楚,儘管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但暗存於天下的復闢勢力構成了秦政權的最大威脅,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也正是來自六國舊的氏族勢力。因此,出現了田橫佔據荒島事情後的劉邦,他能使用的辦法無非招撫,招撫不成除之以絕後患。由于田氏具有齊地廣泛的影響力,如果招撫成功,便能收得包括齊地在內的天下之心,事半功倍,是個上好辦法。但招撫不成,以劉邦的智慧,不可能允許在他的天下存在散養之人,給自己身邊留下隨時能爆的地雷。因此,田橫等人之死是必然的。

  當然,我們依然把田橫當成忠義守志的典範,依然可以改首李清照的詩,讚頌他「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田橫,不肯入漢廷。

  」

  (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於長敏 | 在精神史的沉浮中見本相 ——田橫五百士與赤穗四十七士的比較研究
    從事功的角度看,田橫五百士完全是失敗者:在戰爭和政權爭霸中輸給劉邦,退避孤島,此為一敗;錯失良機,未能封王拜侯,而是全體殞身,此為二敗;為封建正統權力者所不容,鮮見於正史記載,死後兩千多年中長時間湮沒無聞,此為三敗。
  • 士師記中的以色列十二士師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隨著領袖約書亞的死去,以色列進入了士師時期(詳情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十分鐘了解以色列簡史 )。
  • 山東即墨田橫地區遮陰網拉法參考
    這次山東考察的遮陰網,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僅了解了很多的遮陰網拉法細節處理,更重要的是學習了遮陰網的海參圈管理方法,在這裡先感謝這一路上對我們幫助很大的山東青島田橫和紅島河套等地區的養殖戶朋友
  • 「士」在中國古代真的是這樣嗎?
    同篇《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節》後續裡有講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從中可知,孟子所講的產業,必然是農業。
  • 我以我血祭軒轅:談談我的《八佰》觀後感
    8月20日,在影院復工滿月的當天,貓眼數據公布,從8月14日第一輪點映開始,電影《八佰》點映票房就破1.8億,打破原1.79億的點映票房。做為最早被邀請觀評的觀眾之一,我覺得有些觀感可以說了。 十年磨一劍,《八佰》前後40次易稿,歷經三度重啟,導演管虎帶領團隊拍出十年來最好的抗戰題材影視之一。
  • 《漢書》中的10句金言,讀後大受啟發!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出自漢·班固《漢書·揚雄傳上》。君子合於時,則把自己的主張推行於世;不合於時,就像龍蛇一樣蟄伏以保存自己。2.面的道理。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出自漢·班固《漢書·轅固傳》引《六韜》。
  • 【散文專題複習】—— 《漢書》及東漢散文
    《漢書》班固《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一、西漢士人宦海沉浮的藝術再現。(一)《史記》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漢相爭和西漢初期的人物傳記,最引人注目的是草莽英雄和戰將謀士;《漢書》精華則在於對西漢盛世各類人物尤其是法律之士和經師儒生的生動記敘,其閱歷雖然缺少傳奇色彩,但富戲劇性。(二)《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概述武帝宣帝朝各類人材,其中絕大多數人物都在《漢書》中立傳。
  • 象棋殘局單馬必勝單士(八步趕蟬)
    相信很多象棋愛好者都知道單馬是必勝單士的,但是到了實戰中卻總是無法取勝,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掌握取勝的技巧,今天給大家帶了單馬勝單士中最經典的一個象棋定式「八步趕蟬」,也是單士最頑強的走法,順便也給大家分享一下對方不按這個套路走該如果應對。
  • 怎樣讀《後漢書》
    《後漢書》是南朝劉宋時範曄撰寫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紀、傳九十卷。現在通行的《後漢書》版本都收入晉司馬彪撰《續漢書志》三十卷,填補了範書無志的缺憾。《後漢書》記載了自光武至獻帝195年的史事。這部史書規模宏大,編次周密,記事簡明扼要,疏而不漏,議論深刻,詞採壯麗,將史學與文學融為一體,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和重視,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 【詩詞課堂】漁洋絕句十二法連載(七、八)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二》玉牕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盡日凝妝明鏡裡,水晶簾影映橫波。《廣元舟中聞棹歌》江上渝歌幾處聞,孤舟日暮雨紛紛。歌聲漸過烏奴去,九十九峰多白雲。漁洋十二法前七法都是以第三句為重點。從第八法開始,是以第四句為重點的手法。【魚洋絕法之八】:此法以第四句為主,用否定詞作結,然第三句亦不可輕忽,多用時間狀語或轉折連詞、因果連詞與之有一呼應。(類似的時間轉折詞還有:而今、近來、數載、春來、過去、將來。。。)(轉折詞有:可憐、可惜、卻是。。。)
  • 漢書·藝文志
    《漢書》十志之一,該書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漢書·藝文志》開創了史志目錄的先例,漢以後史書多仿其例而編有藝文志或經籍志。
  • (漢書拾遺10)
    於是,《漢書·文帝紀》上有了這樣一段記載「十三年五月,除肉刑法」。 肉刑廢止了,新的替代法律是什麼呢? 《漢書刑法志》載,「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當斬右止,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
  • 超級幻想 我的動物朋友(連載9)
    《我的動物朋友》系李木木原創,未經許可,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
  • 漢書
    《漢書》?對!就是班固寫的那本,距離現在已經兩千年了。
  • 《後漢書》8句名言,句句經典,如雷貫耳!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兵到漢獻帝的195年歷史。作者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先生,《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它既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學著作。下面為大家分享其中的八句名言:一、有志者事竟成。
  • 《漢書》的開創先河,源於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儒學傳家的氛圍
    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對於一本適應皇權統治史書的需求,就是《漢書》的成書基礎,而《漢書》的成書又是以服務封建王朝統治為目的。於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於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於首篇。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後來封建史學家的讚譽,並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統治需要,這一切為《漢書》的成本提供了基礎,《漢書》應運而生,而完成《漢書》的就是班固一家。
  • 以《漢書·藝文志》等四種目錄書論醫籍史發展
    如《隋書·經籍志》言:「《漢書》有諸子、兵書、術數、方技之略, 今合而敘之, 為十四種, 謂之子部[3]。」可知, 《漢書·藝文志》中的「方技略」對應《隋書·經籍志》的子部「醫方」中。《隋書·經籍志》雖未將醫方進行分類, 但觀其書目種類, 大致承襲了《漢書·藝文志》的分類, 並在其基礎上擴大了收書的類別。
  • 真巧,中秋月明、中原五百、驛路羈旅三位精品作者同一天開新書了
    一、中秋月明《我只想自力更生》都市重生奮鬥文,主角是一個拆二代,原先敗光了家產,最後跳樓自殺了。沒想到重生回了過去,立志要自力更生,好好做人。看簡介,沒有什麼金手指,或是系統,有的可能就是超越時代的眼光了。
  • 牧者靈修丨士師記:歷史的教訓
    今天我講一下《士師記》的概論。這卷書的名字就叫《士師記》。士師就是審判官的意思。《士師記》有十二位士師,《撒母耳記上》有兩位士師,就是以利和撒母耳。從審判官的角度來說,十四位士師中,只有兩位是名符其實的,一位是底波拉,這是一位姐妹,另外一位就是撒母耳。只有他們兩個審判過以色列人,其他人都是一介武夫,只能打仗。各位弟兄姊妹要了解,士師帶著人打仗,叫以色列人的肉體脫離仇敵的手,脫離欺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