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課堂】漁洋絕句十二法連載(七、八)

2021-02-24 中原詩韻

【魚洋絕法七】:此法為漁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題直起,亦直賦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敘寫人事轉接,而結句則必由實返虛,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漁洋最須注意此等處,以其有神韻也。

《清流關》【清】王士禎

瀟瀟寒雨渡清流,苦竹雲陰特地愁。

回首南唐風景盡,青山無數繞滁州。

【注釋】:

清流關:在安徽省滁州市西郊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於南唐。宋以後陸續有所擴建。因隋、唐、南唐時此地屬清流縣,又處於清流河上遊,故名。

清流河:亦稱烏衣河,是長江一級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內。

苦竹:又名傘柄竹。該植物的嫩葉、嫩苗、根莖等均可供藥用,夏、秋季採摘,鮮用或曬乾。

南唐:(937年-975年),屬於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

政治上毫無建樹的李煜在南唐滅亡後被北宋俘虜,但是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被譽為詞中之帝,作品千古流傳。

滁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清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1912年改本州為縣。

【譯文】:

在瀟瀟寒雨之中橫渡清流河,

苦竹被陰雲籠罩令人特煩愁。

回頭看南唐的繁華已經盡去,

只剩無數的青山環繞著滁州。

【手法】:

一、全詩脈絡:

《清流關》

瀟瀟寒雨渡清流,(事件環境,眼前景色)

苦竹雲陰特地愁。(細部描寫,心中情感)

回首南唐風景盡,(引起聯想,人事活動)

青山無數繞滁州。(以景喻情,由實返虛)

起句直接點題,說明渡過清流河的天氣環境是寒雨瀟瀟。

承句直陳渡江所見景色:苦竹叢叢,低雲陰陰,讓人感到特別的愁。

起承兩句,直接扣題,以「實」筆直描眼前景物,直抒心中情感。

轉句用「回首」把筆端引向詩人的聯想,即轉入人的思維活動—--「人事」活動之中,因眼前的寒雨蕭蕭,不由的讓人聯想起這裡曾是歌舞昇平的南唐故土,當初的風光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合句更借重重青山環繞著滁州城這一意象,寄託自己的情感:過去的繁榮已成歷史,唯有青山依舊在。

二、選材及句法:

選材,即選擇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物象。

此詩選擇了「雨」、「竹」、「雲」、「山」四個物象,並通過四個形容詞,「寒」、「苦」、「陰」、「青」,把「雨」、「竹」、「雲」、「山」這四個很普遍的很平常的物象,塑造成感情色彩濃烈的意象。

前三個意象,「寒雨」、「苦竹」、「雲陰」,用於為「愁」造境,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想像著瀟瀟寒雨,苦竹被陰雲籠罩,這樣的畫面,自然令人壓抑,愁緒油然而生。這就是造境的作用。

同時,面對著這樣的情境,也最容易引起對此地曾經擁有輝煌的回憶。這樣,也就為轉句的懷古做好鋪墊。

而「青山」,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代表著生機和希望的意象,與前三個意象形成對照,使得讀者可以在這樣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心境轉變:歷史是短暫的,青山是永存的。

三、此法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的合句,表面上看來全是景語,其實卻蘊藏著作者的深厚情感。這就是徐晉如所說的「由實返虛」,是「漁洋匠心所在」。

王士禎鼓吹「妙悟」、「興趣」,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這就是所謂「神韻」的具體表現。

徐晉如說:「絕句要詩絕意不絕,漁洋的處理方式就是結句大都宕開一筆,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絕不直接說出主題,而把聯想的空間留給讀者。即所謂神韻之法。」

學習此法,尤其要注意前兩句的直描景色,並以景興情;第三句轉入人事活動,而第四句則把情感寄寓於景語之中,留下餘味讓讀者去體會。

《江上》【清】王士禎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注釋】:

吳頭楚尾: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中下遊,楚地長江的中上遊,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如何:怎麼樣?

白波:白色的波浪。

暗:使。。。變得暗淡。

趁: 搭乘:趁車,趁船。

黃葉:深秋凋黃的樹葉。

【譯文】:

吳國之頭楚國之尾的水路是怎麼樣?

被深秋煙雨籠罩遮暗了白色的浪波。

傍晚冒著寒潮搭乘渡船過長江而去,

只看見滿山黃葉聽到大雁悲鳴聲多。

【手法】:

首句以設問句明起,點出地點是在被稱為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域。

承句則點明時間、天氣和長江深秋的實景入題:深秋,下著雨,江上泛起白色的波浪。

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重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著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

一個「暗」字,既是眼前的江景,更是作者此時的心境。這是以景興情。

寫深秋江波,用一「暗」字,這些字堪稱「詩眼」,也體現了詩人錘鍊詞語的極深的功夫。

與前例一樣,起承兩句同樣是造境,造出一個深秋令人惆悵的意境。

轉句把描景轉為詩人的活動(人事):傍晚還冒著寒流乘渡船過江。這正是魚洋絕句法七的特點。

合句又轉回過江所見所聞:滿山凋零的黃葉、空中南飛大雁的叫聲,把深秋的蕭颯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重,充溢著悲涼之意。同樣是以景語寄寓作者情感。

王士禎運用法七的絕句還有:

《寄陳伯璣金陵》

東風作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

欲折一枝寄相憶,隔江殘笛雨瀟瀟。

蕪城:古城名。即廣陵城,今江蘇省揚州市。

西漢吳王劉濞建都於此,築廣陵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舉戈南侵,廣陵被焚。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劉誕據廣陵叛變,孝武帝派兵討平,並下令屠殺城中全部男丁,僅留五尺以下小童。十年之間,廣陵兩遭兵禍,繁富鬧市變成一座荒城。南朝文學家鮑照作《蕪城賦》以諷之,因得名蕪城。

起承二句描寫春景:東風著意吹著楊柳,綠色已染到了蕪城的各座橋。

轉句化作作者的行為:想折一枝柳枝寄給記憶中的朋友。

合句以景興情:河對岸傳來的笛聲時斷時續夾雜著雨絲瀟瀟。意為想寄柳枝也難以成願。

《金陵道上》

乍疏乍密秧針雨,時去時來舶趠風。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風雨晝蒙蒙。

秧針雨:江南春末夏初的雨,多發於水稻育秧之時。秧針,初生的稻秧。 宋·趙師俠 《小重山》詞:「積水滿春塍,緑波翻鬱鬱,露秧針。」

舶趠(bó zhùo)風:指梅雨結束夏季開始之際強盛的季候風。吳中梅雨旣過,淸風彌旬,謂之舶趠風。蘇軾有《舶趠風》詩:「三時已斷黃梅雨,萬裡初來舶趠風。」詩前有註:「是時海舶初回,雲此風自海上與舶俱至云爾。」

秣陵鎮:位於南京市東南21公裡處,,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蘇名鎮,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置秣陵區,區城就在秣陵鎮。秦漢以後秣陵一直是江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國初年孫權才把這個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素有「先有秣陵後有金陵」之稱。

一二句以對仗句實寫去金陵的路上之晚春景色:針秧雨一下疏一下密,舶趠風一時去一時來。

轉句轉寫人的行為:五月天行人往秣陵走去。

合句以行人目中的長江晚春景色作結:長江上又風又雨,大白天也是灰濛濛一片。寓意行路難,暗喻生活的艱辛。

這兩首都是前兩句描寫眼前實景,第三句轉到人事描述,合句則還以描景寄寓作者的情感。

王士禎用此法的七絕還有:

《再過露筋祠》

翠羽明璫尚儼然,湖雲祠樹碧於煙。

行人系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二》

玉牕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

盡日凝妝明鏡裡,水晶簾影映橫波。

《廣元舟中聞棹歌》

江上渝歌幾處聞,孤舟日暮雨紛紛。

歌聲漸過烏奴去,九十九峰多白雲。

《詢白公東坡不得二首之一》

巴歌渝唱總紛紛,長慶新詩久不聞。

欲訪東坡但搔首,浪花高捲入蠻雲。

《詢白公東坡不得二首之二》

東坡東澗綠成陰,刺史當年思愛深。

想見竹枝歌舞處,木蓮花映水林檎。

都是第三句寫人的活動,第四句以景語寓情。

漁洋十二法前七法都是以第三句為重點。從第八法開始,是以第四句為重點的手法。

【魚洋絕法之八】:此法以第四句為主,用否定詞作結,然第三句亦不可輕忽,多用時間狀語或轉折連詞、因果連詞與之有一呼應。(類似的時間轉折詞還有:而今、近來、數載、春來、過去、將來。。。)(轉折詞有:可憐、可惜、卻是。。。)(因果連詞有:只因、因為、所以、故。。。)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五》【清】王士禎

潮落秦淮春復秋,莫愁好作石城遊。

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注釋】: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

復:重複。春復秋,春秋重複交替。

莫愁:相傳南齊時洛陽人,幼年喪母,十五歲那年,父親在採藥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莫愁賣身葬父。盧員外在洛陽做生意,幫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後事,從此,莫愁嫁進盧家,成了員外的兒媳。

莫愁只有幫助窮人治病時才感覺快慰露出笑容。窮人們時常說:我們有了病啊痛啊的,見了莫愁,就什麼憂愁也沒啦!長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傳開了。

梁武帝來員外家賞花,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後,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投石城湖而死。

莫愁湖: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內,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貧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莊賢惠,樂於助人,後人為紀念她,便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

石城:指金陵莫愁湖。

不信:不相信。

【譯文】:

秦淮河落潮經春歷秋,

莫愁時好去作石城遊。

年來愁緒像春潮漲滿,

不信湖名還能叫莫愁。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五》

【清】王士禎

潮落秦淮春復秋,莫愁好作石城遊。

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手法】:

一、全詩脈絡:(物象的脈絡):

首句以「秦淮河」扣題,第二句承以「石頭城」,合句結在「莫愁湖」,視野從大到小逐步聚焦。這種脈絡,便於作者逐步濃縮意象,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這就像當我們接到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經過層層打開包裝盒子,最後揭示出禮物的真容。

紫色箭頭,則是配合著紅色箭頭的層層打開盒子,作者的情感也逐步升華,從「莫愁」到「愁」,又歸結到「莫愁」。遊玩本是為了興致,所以「莫愁」;然而,由於近來煩心事太多,以致結果還是不能「莫愁」。

同時,這個情感脈絡,又巧妙地化用了莫愁女和莫愁湖的典故。

二、謀篇:

首句,直接點題,言秦淮河不知春秋幾度,人事變遷如潮起落。

次句,語義雙關,既是交代自己來石城遊是為了排解愁情,又是追想莫愁女昔日於此,而今不可見矣,百感交集。

第三句用時間狀語「年來」把自己的愁比作春潮滿滿,引出合句;

末句,順應轉句之力,用否定詞「不」帶出否定句型:我的愁這麼滿了,真不相信這個湖還能叫莫愁。

如果沒有轉句把自己的愁跟春潮相提並論,是不能得出合句這樣的神韻的。

這樣謀篇,配合著場景的逐步縮小,情感逐步上升,起承轉合脈絡明晰,由「興起」到「興結」,一氣呵成。

三、有意重字的妙用:

這首詩是王士禎的詩作中很獨特的一首,獨特之處就在於有意通過「春」、「莫」、「潮」和「愁」字的重複,來強化情感。

七絕只有28個字,王士禎這樣的大詩人,當然是惜字如金的。而這首詩,重字就有9個字,佔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自有其妙諦。

1、「潮落」與「潮滿」的對比: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梅雨時節,陰雨綿綿;秋天乾燥涼爽。

秦淮河是內陸河,不受海潮的影響,其河水漲落是季節性的。黃梅季河水潮滿,而秋季河水潮落。

因此,首句的「潮落」,是實寫,既暗示王士禎此詩寫於秋季,又興起對「春復秋」即時光流逝的感慨。

而第三句的「潮滿」,則是虛寫,以誇張手法形容愁緒之深。

2、「愁」字三唱:

全詩並沒有直接說明作者的「愁」為什麼。

正好我昨天看到一位資深老師,也是我的絕句老師給一位同學的七絕點評:

原詩              老師點評

未訴幽懷意自傷——我很愁。

登臺遙想動愁腸——我表示我很愁。

痴痴望斷天涯路——我擺個造型表示我很愁

鐵馬聲中引夢長——很深沉地表示我連長夢都有愁意

老師綜合評價:「您這個的問題在於,詩是寫給人看的,您這是在叫給人聽:我很愁啊您聽到沒,我真的很愁!叫了半天,別人既沒感受到,也不知為啥會愁,只知道您在叫愁。」

王士禎這個大詩人這首詩是不是也只是在喊愁?究竟他為何而愁?

我們來看看他的「愁」字三唱:

第二句「莫愁」是雙關語,字面上的意思,是說到莫愁湖遊覽本應「莫愁」;似乎同時也暗借莫愁女嫁給盧公子到了石頭城的典故,對於莫愁女來說,這段婚姻本是莫愁的。

第三句的「愁」,則是作者的真實表露。

第四句的「莫愁」,又是雙關語。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我的愁緒如春潮漲滿,不相信你這湖還能叫莫愁;想來作者也應聯想到貌似有著幸福婚姻的莫愁女,最終還是在莫愁湖中自盡身亡,還能說是莫愁嗎?

這樣一來,作者所愁為何,也就答案不言而知。這也許就是「愁」字三唱的用意所在吧。

四、此法的要點:

1、第四句以否定詞作結。

「不信湖名尚莫愁」,「不信」就是否定詞。下面舉例的王士禎用此法的幾首詩,大家可以觀察是不是這樣。

2、第三句以時間詞或轉折詞、因果連詞與第四句的否定詞呼應。

「年來愁與春潮滿」,「年來」是表時間的詞。類似的時間詞還有:而今、近來、數載、春來、過去、將來。。。;

轉折詞有:可憐、可惜、卻是。。。;

因果連詞有:只因、因為、所以、故。。。

徐晉如教授把此法總結為:

【魚洋絕法之八】:此法以第四句為主,用否定詞作結,然第三句亦不可輕忽,多用時間狀語或轉折連詞、因果連詞與之有一呼應。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

【清】王士禎

傅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注釋】:

傅壽、沙嫩:皆明末秦淮舊院名妓。傅壽能弦索,喜登臺演劇。沙嫩,名宛在,字嫩兒,善吹簫,為曲中第一。(見徐釚《本事詩》)

歌:此處指唱曲。

紅牙:紅牙拍板,類似於今天的竹板。唱曲用以整飭節奏。

紫玉:簫。簫多用紫竹製成,故多稱「紫玉簫」。

如水:形容月色空曠清徹。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青溪:古水名。指三國吳在建業城東南所鑿東渠。發源於今江蘇省南京市鍾山西南﹐流經南京市區入秦淮河﹐曲折達十餘裡﹐亦名九曲青溪。年久湮廢﹐今僅存入秦淮河的一段。

長板橋:橋名,跨青溪上。徐釚《本事詩》:「舊院有長板橋為最勝,今院址為菜圃,獨板橋尚存。」

【譯文】:

當年這裡曾有傅壽唱曲沙嫩吹簫,

她們的紅色竹板紫色簫夜夜相邀。

今夜也同樣是月色皎潔空曠清澈,

卻不見了清溪河上的那座長板橋。

【手法】:

起承兩句陳述清溪河伴當年的名妓傅壽和沙嫩敲紅板吹紫簫邀約客人,這是在緬懷秦淮歌舞昇平的往日風光。

轉句以「而今」這個時間轉折詞,把思緒從懷古拉回現實,帶出詩人在清溪河畔倘佯的景色:月色如華,星空清澈,詩人的心情可見是閒定歡愉的。

合句以「不見」開頭的否定句型,嘆息見不到清溪上的長板橋,其實是嘆息秦淮的繁盛已成為歷史。

此詩前兩句寫得優美、豪華,後兩句寫得荒涼、衰敗,對比鮮明。後兩句為主,前兩句為賓,以賓襯主,從而增添了感慨滄海桑田、繁華短暫的分量。

王士禎以法八創作的絕句還有: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漲遲,千株楊柳盡垂絲。

可憐一樣西川種,不似靈和殿裡時。

可憐:可惜之意。

種:品種。此處指柳樹的品種。

靈和殿: 南朝 齊武帝 時所建殿名。【宋】馬之純《靈和殿前蜀柳》有句:「此柳栽從蜀郡移,宮中諸柳不能垂。」

三月秦淮的春潮漲得很遲,

岸邊千株柳樹都垂著柳絲。

可惜都是四川引來的品種,

不似靈和殿裡的柳樹那時?

起承兩句實寫秦淮河畔的柳樹都是垂絲婀娜。

轉句用「可憐」作為轉折詞,跟合句的「不似」否定句型一氣呵成,表面上是說,同樣是四川移植來的柳樹,秦淮河畔的跟靈和殿裡的柳樹就是不一樣,實際上是詩人在感嘆,人與人之間因種種原因而境遇不同。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八》

新歌細字寫冰紈,小部君王帶笑看。

千載秦淮嗚咽水,不應仍恨孔都官。

新歌:指南明阮大鋮寫的雜劇《燕子箋》《雙金榜》《忠孝環》等。

冰紈:潔白的細絹。《漢書·地理志下》:「後十四世,桓公用管仲 ,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 顏師古註:「冰謂布帛之細,其色鮮絜如冰者也。紈,素也。」

孔都官:即孔範,作過都官尚書。他和江總俱是陳後主陳叔寶狎客,常在宮中縱飲作樂,以此誤國。

小部泛指梨園、教坊演劇奏曲。宮中梨園下沒小部,演員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少年。

君王--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公元一六四四年;他在南京被擁立為弘光帝,在位不到一年便被清兵俘虜。

秦淮--秦淮河。

嗚咽--哭泣。

起句用典,寫阮大鋮用吳綾作朱絲欄,命王鐸以揩書寫劇本,送進宮中作為內廷供奉戲曲。

承句還是用典:亡國之君福王愛聽宮中小部的少年唱戲,日夜沉醉於酒色聲妓。

轉句用時間詞「千年」引出:雖然千百年來秦淮河水一直悲戚地哭泣著。

合句用「不應」帶出否定句:也不該仍舊怨恨孔範之流。言外之意,該怨恨的是那荒淫無度的昏君。

轉合兩句,其實是現代漢語的「雖然。。。也不」的句型。前者為條件,後者為結論。

王士禎用此法的七絕還有: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四》

十裡清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

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

《華山道中即事》

萬山堆裡看雲松,曲崦幽溪復幾重。

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遠聞鍾。

《趙北口見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十二年前乍到時,板橋一曲柳千絲。

而今滿目金城感,不見柔條踠地垂。

《秦郵雜詩六首之四》

濤聲東走海陵倉,蛾子紛紛割據場。

三百年來陵谷變,居人猶是說張王。

(待續)

本文轉自網絡,本刊未作校核。

相關焦點

  • 【詩詞微塾】七言絕句十二法
    七言絕句以唐之太白、龍標最佳,一方面是靠他們的天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基礎。後世應以清代王士禛及龔自珍最稱合作。但漁洋以風神情味勝,定庵則以思力絕倫、茂鬱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定庵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於浮滑。
  • 七言絕句十二法
    七言絕句以唐之太白、龍標最佳,一方面是靠他們的天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基礎。後世應以清代王士禛及龔自珍最稱合作。但漁洋以風神情味勝,定庵則以思力絕倫、茂鬱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定庵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於浮滑。清末南社諸公,頗學此體,但終不能傳誦,即是此理。
  • 絕句第1講
    絕句的相關概念·漁洋第一法 一、絕句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它形式短小,節奏明快,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
  • 絕句八法
    絕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一>起承轉合法 這是最常見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感情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內在邏輯往下寫的。此法往往表現為起、承、轉、合在一首詩中四句的具體運用。「起」,詩的開頭;「承」,接著開頭的意思加以發展;「轉」,是轉折,開拓新意;「合」,是結束全篇。
  • 【詩詞微塾】格律詩入門途徑
    唐詩宋詞,詩律之工,音韻之秀,鍊句之縝密,意境之深構,實為中華詩詞之登峰造極!格律詩以獨特的韻律美、意境美、對稱美、簡潔美,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中的明珠,並在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和發揚。
  • 淘園詩話 | ​七絕12法
    下面主要談談七言絕句的作法。七言絕句以唐之太白、龍標最佳,一方面是靠他們的天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基礎。後世應以清代王士禛及龔自珍最稱合作。但漁洋以風神情味勝,定庵則以思力絕倫、茂鬱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定庵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於浮滑。清末南社諸公,頗學此體,但終不能傳誦,即是此理。
  • 【詩詞學堂】絕句作法:層遞法
    絕句作法:層遞法絕句短小精萃
  • 連載絕句結尾十六法 (15)發句倒用,姿態另生
    如鄭谷《淮上別友人》云云,蓋題中正意只『君向瀟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開頭便說,則淺直無味,此卻倒用作結,悠然情深,覺尚有數十句在後未竟者。」(《詩筏》) 賀貽孫所指的這種結句方法,稱為發句倒用,其目的在於將即興起詠的主題藏匿到後面,導引一種姿態另生、詩意盎然的境界。
  • 絕句第2講
    第2講構思·靈感·立意·漁洋第二法 上節課大體給大家介紹了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我們說掌握了這些要求你就可以寫一首合律的絕句了,但僅此而已,因為格律只是近體詩的形式要求,詩本身的好壞還要看詩的內容表達和意境
  • 【詩詞微塾】絕句的結構
    詩詞微塾 絕句的結構 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絕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於用物象表意,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於組織語言,是駕馭語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語言的鏈條。這個鏈條就是絕句語法藝術。一首藝術高超的絕句,都離不開科學的語法結構。語法和語言總是如形隨影,形影不離。
  • 詩詞創作之絕句巧結
    試看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概與以景結情稍為不同的另一種結尾手法是移情入景。雖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為收結,但寫作手法完全不同。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詩詞,詩和詞的統稱,這裡的詩一般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 詞,特指宋詞。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在押韻上,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把8句的律詩一截兩開),四句一首,短小精悍。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
  • 古詩是律詩還是絕句?一個小技巧讓你快速區分
    同理,在國家倡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興起了讀詩詞熱潮,小孩在讀詩,青年人在讀詩,老年人也在讀詩。那麼,怎麼區分你讀的古詩是律詩還是絕句?也有方法辨別。下面的一個小技巧讓你快速區分。在區分律詩與絕句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詩的類別。詩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古體詩,不分格律,主要分為兩類,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一句有五個字的為五古,七個字的為七古。
  • 【詩詞格律與寫作】五言絕句(下)
    (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卷六) 拗句抽換平仄,較諧平仄者為難,而無絕句短字少,尤不能輕易著筆,且須有層折,有寄託,方為合度。李白《怨情》詩,劉長卿《彈琴》詩,均用拗句,而深深款款,餘味曲包。殊覺百讀不厭,學者宜熟玩之。
  • 冬至馬上就到了,詩詞集句戲做一首七言絕句《冬雪》!
    恰好,這幾日閒暇的額時候都是在翻閱《唐詩宋詞》,嗯,從唐詩宋詞中能夠找到接近五千首的作品是描寫冬天大雪或者借雪抒懷的詩詞佳作!說起冬雪的詩詞佳作,可以說上整整一天,不帶重複的。比如最有隱士情懷的,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淘園詩話 | 絕句創作之逆折法
    絕句創作之逆折法 絕句短小精萃,韻味深長。
  • 絕句第9講
    第9講絕句鑑賞·虛實處理·漁洋第八法 一、絕句鑑賞我們如何從創作的角度去鑑賞絕句,學來前人那些寫絕方法呢?舉了兩個例詩,大家已有所了解「偏師取勝,借端託喻」之法。 二、絕句創作過程中空間設計的虛實處理1、空間設計過程中「虛」與「實」的界定「虛」,無法眼見的空間或者不存在於現實的空間均屬於虛空間;「實」,實實在在眼前空間屬於實空間。總之,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為虛。
  • 《品味詩詞群》總第四十八期作業
    《品味詩詞群》總第四十八期作業本期作業,用漁洋一~五法其中一法成詩,以節氣「小雪」
  • 「詩詞格律與寫作」五言絕句(下)
    五言絕句第四種格式第四種格式由第二種格式變化而來,就是首句換了一個平聲收尾的句子。(劉鐵冷《作詩百法》)五言古絕如:祖詠《終南望餘雪》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劉鐵冷《作詩百法》)劉長卿《彈琴》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三平尾)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 「詩詞人物」李文朝|七言絕句二十首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四屆常務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詩詞中國最具影響力詩人。中國水滸學會顧問,中國詩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教育書畫協會少年教育書法學會特別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電視宣傳中心主任,少將軍銜,高級記者,碩士研究生導師。【詩詞人物】李文朝 || 七言絕句二十首 早春山野花寂寥長忍耐寒風,初綠荒原幾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