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代文藝青年的心中,羅大佑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經他之手寫的歌幾乎首首經典,而有些歌,有些人,是羅大佑想要唱給世人聽的,而有些歌是他為心目中的紅顏所寫,羅大佑的歌曲中,就有他為三位紅顏所寫的歌。
那是已經消失在時間長河裡的紅顏,或許他們與羅大佑不曾在一個時代,但是這些歌曲唱起來,你或許就能聽的出來它是再寫給誰。
1990年11月,電影《滾滾紅塵》上映,羅大佑親自為電影作詞作曲,並找來陳淑樺與他一起合唱,電影是以張愛玲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了以張愛玲一生,歌曲是寫給張愛玲的,兩個人的聲音一個纏綿一個滄桑,在歌曲中羅大佑一貫的率性中透著柔情,回應著一往情深的陳淑樺,完美詮釋出來了滾滾紅塵中愛恨交織、悲歡離合,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造就了紅塵中千迴百轉的塵緣,這寫的就是張愛玲痴念的一生的愛恨。
張愛玲痴纏一生的就是一個悲涼的愛情故事,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自己卻無法釋懷。
她寫盡了女性的悲歡,卻以悽涼的方式凋零,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就像羅大佑歌中唱的:「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少年不經事的我,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想是人世間的錯,和前世流轉的因果,終生的所有也不惜換取剎那陰陽的交流……」尤其那些經歷過滄桑的人,當聽到這熟悉的旋律和歌詞時,一股難言的感動會從心底深處升起,耳邊迴響。
同樣是1990年,羅大佑與作家三毛以滾滾紅塵相識,《滾滾紅塵》是由三毛創作於1990年的一本中文劇本,也是三毛的遺作,那是他們的一次合作。
三毛出世後,羅大佑為了緬懷好友,在歌曲《青春無悔》裡面加了四句歌詞,改成了《追夢人》,羅大佑真的很懂三毛,他加的四句歌詞,不僅驚豔了世人,也寫出了三毛一生光亮不朽的足跡。
「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
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
前塵後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
昨日還在笑臉相見,今日卻是陰陽兩隔,羅大佑怎能不傷懷。三毛是天才,羅大佑也是天才,天才總是惺惺相惜。
三毛去世後,羅大佑將三毛的一生寫進了四句歌詞裡,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她的才華,她對何西的痴情。蒼天弄人,在三毛失去愛人荷西時,她以滾滾紅塵來代表註定消逝的愛情。
2014年,電影《黃金時代》上映,這是一部講訴女作家蕭紅的電影,她的人生被搬上銀幕,展現在世人面前,羅大佑與另外一個音樂人一個作曲,一個作詞,共同創作了歌曲《只得一生》,將蕭紅悲涼但有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來。
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只得一生》準確傳達出民國年代那種意境,精準描繪出蕭紅短暫而令人唏噓的一生,這是一首誠意的歌來紀念女作家蕭紅。
同羅大佑一樣,三位女生都是文青心中的傳奇,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才女,也都為情所困一生顛簸,也有著同樣的敏感。
張愛玲可憐可悲的一生,三毛的流浪旅途,蕭紅獨特、漂泊而奇幻的一生,她們的一生令人唏噓充滿傳奇。
聽羅大佑越久就越覺得他是一個奇才,即使隔著漫漫歲月,他依然能撩開層層面紗為我們唱出傳奇女性最動人的一面,三個女人,三首歌,三段不同的人生,有歡喜,有悲傷,有無奈,有幸運。
羅大佑的嗓音並不完美,但是他總是能顧全大局、高瞻遠矚,站在俯瞰芸芸眾生的角度,以悲天憫人的旋律來唱盡世間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