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的苦逼學霸路!

2021-02-23 量化研究方法

皇子,未來的皇帝,將來要擔綱社稷,力統山河,註定是被皇家精英教育的一批人,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乾隆帝弘曆和弟弟和親王弘晝同時在上書房讀書,每次寶親王都能第一個把所有的功課學完。而就在他無所事事的時候,福敏便還要求他在學完了當天課程之後提前預習下一天的課程,這樣明天在學習時就等於是複習了。但每次當寶親王把額外的功課都弄完了以後,可憐的弟弟和親王還在弄自己的作業,磨到了放學的點兒也沒有搞定。這時福敏則會對寶親王說:「你自己的弟弟還在這裡用功,你這當哥哥的怎麼可以不等他而提前撤呢?」於是又給他布置了新的任務。乾隆皇帝在即位後回顧這段往事時,曾提到當初老師對他的良苦用心。至於皇子們的假期,說出來您可能都不敢相信。今天的學生寒假、暑假、大長假、小長假,再加上周末,這一年差不多能歇個小半年。就算是初三、高三的學生,在艱難的歲月也能不時休息幾天作為調和劑。但是這幫小皇子們,從六歲開始,每年的假期只有元旦一天、端午一天、中秋一天、本人生日一天、老爹生日兩天,年三十兒可以早放半天兒外,別的假日就沒有了。那時候還不興一周七天之說,也沒有周末的概念。所以這些小皇子們加在一起休了一個三百六十五天的小零頭,也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活動也是清代皇子們學習的一部分,如清朝皇帝經常參加的「木蘭秋獮」活動中,我們就經常能夠看到皇子的身影,另外有一些朝廷例行的祭祀活動,也有時會由皇子代勞。當然,為了鍛鍊這些皇子的從政能力,一些國家事務有時也需要他們去參與處理,甚至是文化上的盛事,例如編纂《四庫全書》,都不忘了讓皇子們充當編纂官的角色。這些活動讓他們的各項能力都充分地得到了鍛鍊。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在乾清門內東側的廊房,稱為「尚書房」(道光皇帝期間改稱上書房)。從六歲開始,他們便開始入學就讀。至於畢業的年齡基本上沒有固定的要求,有些皇子甚至要讀書讀到三十歲左右(這擱現在得是超級博士後)。皇子們每天上課嚴格的作息時間可能會讓今天的人難以置信:每天早晨四點多「到校」,直到下午四點多才「放學」。皇子清早一到校就要開始「早讀」,即誦讀前幾天所學的經書,或者是對於當天要講解的內容進行預習。雖貴為皇子,但他們是絕對不敢怠慢這件事兒的,因為上書房總師傅會經常來檢查大家的功課,不過老師檢查要是和皇帝老爹的抽查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皇帝的抽查一旦出現任何問題,不是學生受罰,就是老師倒黴。當老師在教學方面出問題時,皇帝直接由家長華麗轉身為校長兼教委主任,對老師進行扣工資的懲罰,甚至可以直接將老師開除或是治罪。這麼想想老師們要想當好也得是蠻拼的。皇子們的老師是有級別的,最高等級就是剛才提到的「總師傅」,這就有點類似於學校的教務主任。其下有若干名師傅,這就是各大主科老師。這些師傅所教授的內容基本都是漢文化中的儒學經典。而滿文則是由次一等級的「諳達」來教授。除了滿文諳達還有蒙古文諳達。蒙古語和漢語都得算是皇子們的「外語」了。但由於受漢文化影響太深,他們對於漢語的學習甚至要比滿語還重視。相比之下,教授滿語的諳達比蒙古語諳達有明顯的學科優勢,諳達們的待遇也不一樣——蒙古語諳達必須站著講,滿語諳達則可以坐著講,畢竟滿語對皇子們來說也是母語啊。皇子們一天的正課是從體育課開始的,授課者是專門負責教習拉弓射箭的 「諳達」,稱為「伯哩諳達」。這拉弓射箭可是滿族最為傳統的運動項目,順治年間在紫禁城寸土寸金的地方興建了一座「箭亭」,以提醒滿族子孫不忘習武之根本,可見清朝皇室對其之重視。體育課後是蒙語課。清代由於和蒙古各部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至滿文的創製都直接參考了蒙古文,清代很多后妃也都是蒙古族人,因此蒙語在宮中有語言環境,而且每年皇室和蒙古王公都會聚會,皇子們也能夠有機會參與,因此可以經常練習蒙語。而這恰恰是我們現在英語教學所缺失的:孩子們除了課堂上的四十分鐘,生活中基本沒有語言環境。故而得不到實踐,學生學習吃力在所難免。蒙語課之後便是母語滿語的學習了。清代的滿語教學注重語言本身以及翻譯。滿語大多是皇帝和家人或者族人交流時使用。所以現在看的清宮戲,真要是還原本色,估計95%以上的內容觀眾是看不懂的,連后妃是誇皇上還是罵皇上都弄不明白。每天皇子們學習滿語的時間也不算長,大概在一個小時左右,其餘時間基本上都是超級大主科——漢語的天下了。清代漢語的教學和今天不太一樣,上書房的課程分得特別詳細:在結束了前面談到的學習之後,皇子們會吃早餐稍事休息。之後上午的漢語課程基本上就是溫習前面所學和講一講當天的內容,午飯過後則是習字,念古文,念詩等等。基本上要到每天下午四點鐘左右所有的皇子們才可以放學。有意思的是有的老師也會將個別生單獨留下輔導。而這個過程中,有些老師還是相當有教學手段的,如乾隆皇帝的老師福敏,當時身為寶親王在清代,皇子們一般都對自己的老師崇敬有加。而作為家長的皇帝,也為皇子們起到了非常好的垂範作用,真正做到了尊師重教。雍正元年設立上書房時,雍正給侍從們下旨說:「給老師們準備桌椅,課本和筆墨紙硯都擺放在桌子上。皇子們給老師們行禮的時候,你們要勸他們接受,如果實在不肯接受,那就讓皇子們對著老師的座椅作揖,這樣皇子們才知道尊敬老師的重要,而他們也能盡心竭力地給他們上課。至於老師們的飯菜,你們也要精心準備。」乾隆元年乾隆皇帝在給皇子們選完師傅之後也對師傅們說:「高尚情操的陶冶,必定要從青少年抓起的,你們可以盡心竭力地去教,如果有個別不聽話的,該嚴厲就得嚴厲。自古都是嚴有益寬受損,這些道理皇子們長大就明白了。」這多像現在家長們的口吻。說明從古至今,無論帝王還是普通百姓,都是望子成龍心切。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嘉慶皇帝的老師朱珪以及鹹豐皇帝的老師杜受田。朱珪為人正直,是清代有名的清官。嘉慶皇帝對他的評價是:半生惟獨宿,一生不言錢。這後半句比較好理解,前半句指的是這位朱師傅四十多歲時原配夫人去世。由於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他後面三十多年中沒有再娶。朱珪去世後,嘉慶皇帝連著下了三道聖旨,主持了老師祭奠及安葬的事宜。並親自前往老師家裡弔唁。可是朱老師家裡真是太寒酸,以至大門太矮,皇帝的御轎無法進入。嘉慶皇帝只能走下轎子步行入內祭奠,可見他們的師生情誼之深。杜受田是鹹豐皇帝的恩師。有一段史料,記載了一段頗有意思的往事。在道光皇帝的諸位皇子中,鹹豐無論從才幹還是能力上都比不過自己的六弟奕。於是杜老師為了讓自己的學生出人頭地,親自傳授了如何在各種場合掩飾缺點的妙招。一次道光攜諸皇子外出打獵,偏巧鹹豐不擅長這項活動,於是在杜老師的授意下,他在諸位皇子使出渾身解數拼命打獵時只是靜坐一旁觀看,別的兄弟問他,他只說身體不適。等回到道光皇帝那裡展示戰利品的時候,奕興衝衝展示自己獵獲的戰利品,而鹹豐則是兩手空空。於是道光自然開始詢問為何會如此,這時他的理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現在正值春日,是萬物復甦的時節,我怎麼忍心為了一己之快來荼毒生靈呢?」道光聽完當時激動得熱淚盈眶,連連說這才是真正的明君所為。您看見了嗎,明顯的超級劣勢就這麼在老師的指導下瞬間華麗轉變為仁君之德了,足以見名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情誼歸情誼,這書房裡的規矩該有還是有的,甚至有時都讓人覺得有些苛刻。每天早晨、中午兩頓飯,早飯七點半開飯,午飯十二點開飯,均由服侍人員送到書房的下屋。但是如果這個時候有皇子沒有完成自己的課業,那就只能是耽誤大家吃飯時間了,直到師傅認為他已經完成了任務才可以去吃飯。隨侍的服務人員和太監沒有一個敢催師傅的,因為他們明白,催一次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很多人會問,當年皇子們是否也像現在的學生一樣有課間休息,實話說還真有,但是宮裡的規矩是每天除了早午飯之外,休息不能超過兩次,每次不能超過一刻鐘。而且這些休息是要經過師傅允許才可以。每間教室都配備有教鞭,師傅可以隨時對違規、違紀的皇子們進行懲罰。但是師傅們也知趣,沒有人敢真正拿著教鞭抽這些龍子龍孫,頂多也就是罰抄書或是默課文,最嚴厲的也不過是讓皇子們站著聽講。這些個方法基本延續到了現在。皇子們的侍從,在皇子讀書的時候一定是老老實實在教室外面恭候的,如果他們隨意走動或是高聲談話,後果同樣會不堪設想。而對於違紀的皇子或老師們,懲罰同樣比較嚴厲。乾隆年間曾經有一次皇帝發現皇子在圓明園讀書的時候「翹課」,結果下旨嚴厲申斥了這位皇子,較為鬱悶的是上書房的相關師傅們因為沒有及時上報皇子曠課的事情也受到了牽連。甚至將這件事情全盤記錄下來,以「公示」的形式張貼於上書房,這也算是今天的一種「記過處分」吧。而乾隆末年的一次考勤抽查,竟然發現上書房個別老師「翹課」,盛怒之下的皇帝對於所有相關的老師進行了嚴厲的懲處,這其中就包括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劉墉劉大人。在這樣嚴格的教學體制之下,皇子中湧現出了相當多的「學霸」。康熙皇帝當皇子時就非常好學,他曾向南懷仁等傳教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拉丁文,康熙皇帝在數學方面的造詣非常深,今天數學方程裡的元、次、根是中文譯法,據說都是他創造的,如果讓今天的數學學霸們跟康熙來一場解方程比賽,未必能完勝。或許繼承了老爸的高智商,康熙帝的皇子們,幾乎個個都能稱得上是棟梁之材,只可惜皇帝只能一個人當,競爭失敗者常常成為階下囚。但是即便如此,他們的才能也是不能抹殺的。以下列舉幾個皇子的成績,讓大家領略一下學霸風範。胤祉,康熙皇帝第三子,著名的文化人士。他這輩子最大的業績就是組織學者編寫了《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這兩套書。您別小看這兩套書,前者分為上中下三冊,分別講述天文曆法、音樂(書中提及了西方音樂五線譜的原理和用法)和數學三個方面。尤其是其中的數學分冊,幾乎可以稱為當時最為權威的數學百科全書。而《古今圖書集成》則完全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了。除了上面的業績外,胤祉還特別擅長書法。康熙皇帝景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就是他親自書寫的。遺憾的是這位學霸最終捲入了皇儲之爭,被雍正皇帝永遠禁錮於景山永安亭。胤禟,康熙皇帝第九子,生母是清宮戲裡大名鼎鼎的宜妃郭絡羅氏,著名外語天才。因小時候得過一場重病,險些要了小命,最終被西洋人治好。從此他對歐洲人非常有好感,對於西方文化充滿好奇。除了在上書房接觸的蒙語和漢語兩門「外語」之外,他還自學了俄文。甚至他還能夠利用和俄文字母非常接近的拉丁文字母來標註自己的母語滿文,從而創造出了一種專門用於躲避政敵,給自己的家人和親信寫信的文體。當然最終這項發明成了他的一項罪狀。除了在文字上做文章,這位皇子的另一大愛好是喜歡發明創造,如十四阿哥胤禎西徵的時候他就親自繪製過一張戰車的結構圖送往前線,足見其學問之淵博。只可惜最終捲入儲位之爭,因支持皇八子胤禩而被削除宗籍,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死於獄中。弘曆,即乾隆皇帝。這可是位超級大學霸。乾隆皇帝對於漢文化的造詣之深是很多大家所不能及的。他親自主持設計的清漪園(即今頤和園)現在已經名列世界文化遺產,而且他一生作詩無數,雖然精品不多,但總數量卻比全唐詩加起來還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了迎接前來給自己祝壽的六世班禪,乾隆皇帝開始學藏語,不長時間,就達到了用藏語和班禪大師談論法理的水平。另外,乾隆皇帝還是非常著名的書法家和文物鑑賞家。永瑆,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著名書法家,其書法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為「乾隆四家」。其書法作品兼學趙孟頫與歐陽詢,但是又不拘泥於二者,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獨特的創新路。但這位學霸卻有一個非常讓人費解的缺點——摳門。其摳門程度簡直比尋常百姓都要命。自己的愛馬死了,按說出於人情,應該將馬埋葬了,可是這位學霸卻提出將這匹馬大卸八塊做一個「全馬宴」。自己的媳婦娶進了門,王爺大人將所有的嫁妝全部沒收,並美其名曰代其保管。甚至在自己的府中專門興建了一座建築作為貯藏錢財的金庫。俸祿、賣字畫的錢和別人孝敬他的錢基本上是只進不出,全都存在了金庫中。這可就有點像是讀書讀成了書呆子了。

相關焦點

  • 清代學霸皇子養成記:早晨4點上學 一年歇6天半
    有些活動也是清代皇子們學習的一部分,如清朝皇帝經常參加的「木蘭秋獮」活動中,我們就經常能夠看到皇子的身影,另外有一些朝廷例行的祭祀活動,也有時會由皇子代勞。當然,為了鍛鍊這些皇子的從政能力,一些國家事務有時也需要他們去參與處理,甚至是文化上的盛事,例如編纂《四庫全書》,都不忘了讓皇子們充當編纂官的角色。這些活動讓他們的各項能力都充分地得到了鍛鍊。
  • 清代皇子的滿語老師
    諳達一詞在滿語裡有很多含義,《五體清文鑑》釋為「賓友」,即朋友、夥伴之意:在通常交往過程中相互間成為摯友的人,稱為諳達;內務府派往黑龍江達斡爾等地區徵收貂皮或貿易的人員,亦稱之為諳達;清代在上書房當差教習皇子滿語騎射等專職人員,也稱之為諳達。上書房設立於康熙朝,為清代皇子、皇孫課讀之所。清制,皇子6歲就要到上書房讀書,學習儒家經典及國語騎射。
  • 上新了故宮,穿越清朝,看紫禁城皇子是如何修煉成學霸的!
    而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探秘了清朝紫禁城的學霸養成,清朝對皇子的教育相比其他朝代而言嚴格的多,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開創了清朝皇子的教育制度,在宮裡添加了一個皇子學校,稱為上書房。年滿六歲的皇子便會帶到上書房讀書,每天凌晨四五點天未亮時就要起床讀書,清代學者趙翼在《簷曝雜記》中就曾生動描述「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皇子們每天的課業繁重,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
  • 學霸皇子養成記│一張皇子的課程表
    對於這個問題嘛想必各位聖上的答案都不盡相同然而在清朝,真正培養一枚學霸皇子需要多少時間呢但是:如果今天,我們的學生按清朝皇子的教育訓練模式(當然文化課得改一改),不知道能堅持下來的有幾個?《康熙起居註冊》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讀書的情狀:寅時(3~5時),皇子在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3點就起床……天都沒亮,皇子也是心酸……不過早讀2小時是什麼鬼!
  • ​高素質皇子養成記——清代皇帝的教子之道
    清代高素質皇子的養成,頗為不易。建立清朝的滿族,舊稱女真族,本是世代生活在中國東北山林間的狩獵民族,與漢族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不過,從開基創業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時起,即對文化教育非常重視,其後繼者則是將吸收漢族文化與保留本民族傳統並重,並把這種理念融入到對其後世子孫的教育中。
  • 一年五天假、一日十小時的讀書,看清代皇室是怎麼嚴格教育皇子的!!!
    清代帝王吸取了前朝的歷史經驗教訓,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多數皇子精通經史、策論、詩詞歌賦與書畫等,並善於騎射。  清統一中國後,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正規。康熙在位的時候,諸皇子分居讀書,到了雍正初年,為了便於皇子的讀書,就在宮中設立尚書房,道光以後統稱上書房。
  • 如果你是清朝皇子,能接受這種教育嗎?
    我們看看清代皇室是如何做的。課業負擔我們先看看學生的課業負擔。現在我們的學生,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都認為學習任務重,內容多,作業多。儘管家長在孩子休息的時候,送他們上課外補習班,但相對於清代的皇子們來說,現在的學生要輕鬆多了。清代皇子們是怎麼學習的呢?清朝皇子們每年最盼望的就只有五天:自己的生日、皇帝的生日、端午節、中秋節、大年初一,其餘的時間都要搞學習。什麼?沒聽錯吧?寒暑假呢?雙休日呢?沒錯,皇子學習期間,就是沒有寒暑假、雙休日。傳統節日除夕呢?總不至於大年三十還要上課吧?
  • 育兒 中國媽媽的苦逼闖關育兒路,你到第幾關了
    關關相扣,永無止境……一旦選擇了當媽,就選擇了一條苦逼闖關路。最近媽媽們聚會談到是否要家庭新成員的打算,眾媽媽的反應只有兩種:不要或者糾結。家裡的爸爸們倒是一邊倒的強烈贊同。是啊,對大多數爸爸來說,多個娃最多多掙點錢,而多對大多數媽媽來說,再養一個娃,又要過苦逼的兩年,兩年,兩年…
  • 清朝完美皇子養成術
    為了得到肯定的回答,大多數清朝皇帝實行了完美皇子養成術。這種養成術的殘暴程度,負責任地講,一般人受不了,受得了的不是一般人。清朝皇子不好當。他們從虛歲六歲開始,就進入上書房學習。畢業時間有長也有短,一切都看緣分,悲催的要熬到三十歲,相當於現代人讀到博士後的年齡。
  • 穿越文,她在大婚當日被皇子退婚,蓋頭一掀,骨子裡已是名校學霸
    hello大家好呀,今天給大家安利超精彩的穿越小說,小編強烈建議你們去看看第4本《毒寵傾城嫡女》,小說中的女主在大婚當日被皇子退婚,蓋頭一掀,骨子裡已是名校學霸。直接點擊書籤就能開始閱讀,希望看官們能在這裡找到喜歡的小說,喜歡的就點擊書籤加入書架閱讀吧。
  •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明朝26皇子守邊疆,不許進京,清朝皇子「關」在京城,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42個子女,光兒子就有26個,這些孩子大多是朱元璋稱帝後所生,為了鞏固朱家的皇權地位,朱元璋從小對兒子們分封藩王,長大後各自帶兵鎮守邊疆,這些藩王手中各自都握有兵權,朱元璋給予兒子們最大的權利,甚至可以監督所管轄區的臣民。
  • 《女醫明妃傳》劉詩詩成皇子收割機 從清朝到明朝受皇子青睞
    從《步步驚心》到《女醫明妃傳》,劉詩詩可謂成了「皇子收割機」,讓明代到清代的帝王都是在「江山美人」間做出艱難選擇,戲外更是情歸「四爺」吳奇隆[微博],戲裡戲外都是情感贏家。   劉詩詩成「皇子收割機」,從清朝到明朝受皇子青睞   早在《步步驚心》中,劉詩詩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間演繹滿族少女馬爾泰·若曦,身不由己捲入「九子奪嫡」的紛爭,卻開始了一段與諸多皇子的情緣:被十阿哥暗戀,還有默默守護她的十四阿哥,更有溫潤如玉的八爺與其心心相印,最終與冷酷的四爺緣深緣淺虐心相愛。
  • 小到詩文繪畫,大到治國韜略:清朝皇子「補習班」上的有多累?
    總的來說,上書房伴隨著皇子們的成長,也是皇子們接受知識和開智明辨的開端,那時候的皇子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學習自然也要比平常人家兢兢業業,所以皇子的課表並不是那麼輕鬆,除了必讀經典、讀書寫字、作詩作文,還有為人處事、治國之道等等,都需要學習,所以可以看出,皇子學習還同自己以後能不能登上皇位息息相關。
  • 趣聞 | 清朝皇子的童年日常:不但吃不飽,還頓頓隔夜飯
    可以說,十月懷胎便是皇子一生中與母親親密相處最久的時間了。 不能和母親親近也就算了,更慘無人道的是小皇子剛斷奶、講話咿咿呀呀、路還走不穩當的時候,就要開始學規矩。「至絕乳後,去乳母,添內監若干人為諳達,所以教之飲食,教之言語,教之行步,教之禮節。」
  •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並不多,為什麼還要把兩個皇子過繼給別人?
    然而即便是這樣,還有兩個皇子被乾隆帝提前給過繼了出去。乾隆二十四年,六皇子永瑢出嗣為慎郡王允禧之嗣孫;乾隆二十八年,四皇子永珹出嗣為履親王允裪之嗣孫。本來子嗣就不是很多,能夠選擇的繼承人就已經很少,可既然是這樣,那麼乾隆帝為何還要將自己的親兒子給過繼出去呢?
  • 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也會禁不住發出疑問:清代帝後服飾有著怎樣嚴格的規定?對此,房宏俊對公眾表示了歉意,「很多觀眾對清代帝後服飾的認識大多來自影視劇,因此有很多誤區。我想,這也是因為我們博物館方面的相關工作還有欠缺,是我們需要跟大家道歉的地方。」
  • 康熙之後,皇子名字才有了輩分,但為何始終不用三個字的人名?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到鹹豐皇帝為止,愛新覺羅氏家族一共有113位皇子,在這些皇子中,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皇子的名字。了解清史的讀者大致都知道,康熙之前的眾皇子名字沒有規律,好像是隨便起的,而康熙之後,都有統一的順序和輩分。
  • 黃花山下埋了清代六個王爺,他們分別是誰?
    按清制,皇陵中只有皇帝、皇后及嬪妃才能入葬,其他的皇室成員,即便是皇子、公主死後也不能葬入皇陵。不過這是一般情況下,極少數的特例不是常態。親王是清代宗室爵位的最高者,親王死後按律都要葬在自己的家族墓地,比如禮親王代善家族、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這在清代並不絕對,但「非進士不入翰林」是始終被嚴格貫徹執行的。翰林院是一個清要的部門,所設的職官有修撰、編修、檢討、侍讀、侍講、起居注官等。按清制,殿試結束後要進行朝考,新科進士通過朝考者方能進入翰林院庶常館。三年散館後,經過大考,才能分發中央各部或各省任職。
  • 熹妃傳怎麼領養皇子 熹妃傳怎麼生皇子?
    熹妃傳怎麼領養皇子?如何生皇子?全新皇子系統來襲,很多小夥伴一定很想得到一個小皇子吧,那麼玩友們如何領養皇子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熹妃傳生皇子和領養皇子的介紹。  帥帥噠皇子與萌萌噠公主,縱享天倫之樂的後宮生活即將開啟,與他/她攜手一起養育你們的愛情結晶。不過,單身的小主也不用擔心,皇子是可以領養的哦~  怎麼領養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