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待機時間實在太長,原本十七個兒子,到他退位時只剩四個。
雖然有過十七個兒子,但去掉早夭的與英年早逝的,乾隆帝膝下子嗣並不繁盛。
然而即便是這樣,還有兩個皇子被乾隆帝提前給過繼了出去。
乾隆二十四年,六皇子永瑢出嗣為慎郡王允禧之嗣孫;
乾隆二十八年,四皇子永珹出嗣為履親王允裪之嗣孫。
本來子嗣就不是很多,能夠選擇的繼承人就已經很少,可既然是這樣,那麼乾隆帝為何還要將自己的親兒子給過繼出去呢?
有句老話叫做「多子多福」,因為過去的人崇尚養兒防老,而皇家注重子嗣,主要是為了皇位繼承方面的考慮,子嗣越多,皇帝能夠選擇範圍就越廣,免得到時候沒得選。
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帝玄燁,一生有35個兒子跟20個女兒,而乾隆帝弘曆作為康熙帝的孫子,只有17個兒子與10個女兒,還不到爺爺的一半,不過比起其父親雍正帝,膝下僅有10個皇子與4個女兒,且大多早夭,要好很多了。
然而,歷史上的乾隆帝雖然長壽,活了89歲,可他的孩子們卻沒繼承這一點,乾隆帝膝下皇子中活過了三十歲的,也只有六個人而已,這使得乾隆帝子嗣更顯得單薄。
乾隆帝膝下活過三十歲的子嗣,分別是四皇子永珹、六皇子永瑢、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瑆、十五皇子永琰、十七皇子永璘,永珹與永瑢出自同母,即純惠皇貴妃蘇氏,永璇與永瑆出自淑嘉皇貴妃金氏,而永琰與永璘是孝儀純皇后魏氏所生。
被過繼出去的兩個皇子,分別是永珹與永瑢,而被過繼的對象,是乾隆帝的兩位叔叔,即慎郡王允禧與履親王允裪,此二人都是康熙帝的兒子,而且當年都躲過了九子奪嫡,與雍正帝乾隆帝之間的關係比較親厚。
但尷尬的是,允禧膝下的2子4女,允裪膝下的6子6女全部早早夭折,兩人都沒有男嗣存活下來,到了孫輩就直接斷絕了。
古代子嗣的傳承是很重大的事情,尤其是在皇室之中,如果絕嗣,那麼就要進行立嗣,也就是從同宗近支之中選擇繼承人。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乾隆帝完全可以從永字輩的宗室子弟裡挑選繼承人去繼承兩位叔叔的嗣孫之位,為何要讓自己的兒子去呢。
一,為了維護宗室關係,標榜自己的仁君形象
按照常理來說,乾隆帝的確可以從其他的宗室子弟中,選擇兩個永字輩的人分別繼承慎郡王一脈與履親王一脈的後嗣,但這樣隨便似乎不太好。
乾隆帝雖然是雍正帝的兒子,但是在處事風格上,他倒是更主張貼近其祖父康熙帝,反而非常反對雍正帝的嚴峻冷酷。
當年很多被雍正帝所打壓的人都被乾隆帝恢復名譽,這也是個非常典型的例證,比如八王胤祀等人,都在乾隆時期被釋放且恢復尊爵。
乾隆帝當然可以隨便選兩個人去繼嗣,但要讓自己的兒子去必然顯得更加鄭重其事,也更加顯得他這個皇帝的形象比較光輝,這對於維繫宗室關係是有莫大好處的。
二,讓自己的兒子去直接佔有兩王財產
清代的皇子通常都是成婚後分府,才能夠離開皇宮居住,不過那時候的房源也非常緊張,很多皇子在成婚生子後,仍舊居住在南三所之中,這很正常。
慎郡王允禧與履親王允裪,他們的王爵之位都不低,清代的親王與郡王,無論財產還是俸祿還是非常可觀的,因此兩王留下的財產還是很多的。
永珹與永瑢,如果還是皇子,那麼將來長大了,乾隆帝自然還是要給他們封爵,不過能夠直接封郡王親王的很少,一般都是從貝勒開始。
然而永珹與永瑢直接出嗣,繼承了慎郡王與履親王的尊榮財產,雖然爵位上要降低一等,但卻直接就佔有了兩個王府幾十年的財富,這是很划算的。
三,乾隆帝也沒想著傳位給永珹永瑢
永瑢率先被過繼出去,這個皇子在當年孝賢純皇后的喪儀上被乾隆帝呵斥,在當時乾隆帝就斷掉了將來傳位給永瑢的念頭。
永珹是乾隆帝登基後的第一個兒子,不過永瑢的生母淑嘉皇貴妃金氏出身卑微,而永珹本人也沒有那麼出色,所以乾隆帝也沒想著傳位給他。
當時的乾隆帝膝下,最疼愛的是五皇子永琪,而且還有中宮那拉皇后所生的永璂,十五皇子永琰雖然年幼,但其生母魏氏非常得寵,這三個皇子才是乾隆心目中的繼承人最佳選擇。
永瑢與永珹的生母,當時已經離開人世,根基淺薄又不出挑,乾隆帝也沒想著將他們作為將來繼承人的人選,過繼出去也沒什麼關係。
綜合考慮了之後,乾隆帝先後將自己親生的永瑢與永珹兩個皇子給過繼了出去,從此之後他們二人也就成為了宗室旁支,不再具備繼承大統的可能。
那時候的乾隆帝,一門心思都在自己最重視的繼承人五皇子永琪身上,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的話,永琪都非常出色,是個極其優秀的繼承人,有永琪在,其他皇子就無所謂了。
然而很尷尬的是,永琪在永珹出嗣後的第四年受封榮親王,明擺著就是未來儲君了,結果不久後永琪附骨疽發作英年早逝,乾隆帝接連多年都沒心思考慮儲君的問題。
話說回來,就算當年乾隆帝出於繼承人考慮留下永珹與永瑢也白搭,因為這兩個兒子都走在了他的前面,乾隆帝晚年實在沒得選,只好傳位給了十五皇子永琰,即嘉慶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