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死後追諡忠武侯,因此後人也常尊稱其諸葛孔明、諸葛臥龍、諸葛武侯。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就是智慧與忠義的代名詞。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如此知名,不僅因為他的神機妙算、軍事智慧。諸葛亮發明的東西很多,堪稱古代的發明狂人!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四大發明廣受民間歡迎,造福了千千萬萬後人。
一、諸葛亮發明了孔明燈。
最初發明孔明燈是因為諸葛亮北伐時被司馬懿困在了平陽,為了向救兵傳遞信號,於是便發明了空中漂浮的燈。孔明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放孔明燈是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在中國許多地區都有這個節日習俗。海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願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向蒼穹,以祈求心願能實現。客家:客家風俗中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每一盞孔明燈都代表著一個出生的嬰兒。臺灣:農曆新年的元宵燈節將至,為慶祝佳節,臺北平溪人夜晚放飛成串的孔明燈,引來眾多觀者駐足。
二、諸葛亮發明了孔明棋。
孔明棋是諸葛亮在徵討蜀國南方叛亂時發明的一種益智遊戲,規則簡單,可以排遣寂寞,很適合現在的小朋友和大人一同玩耍,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小遊戲。孔明棋(Peg Solitaire)是一種可以單人玩的棋類遊戲。孔明棋規則簡單,變種繁多,亦稱單身貴族及獨立鑽石棋。遊戲玩法類似中國跳棋,但不能走步,只能跳。棋子只能跳過相鄰的棋子到空位上,並且把被跳過的棋子吃掉。棋子可以沿格線橫、縱方向跳,但是不能斜跳,最後後剩下一顆棋子且在正中央則結束遊戲。
這種遊戲的魅力在於,玩法非常的簡單,但是其中變化卻是數不盡的,解法更是不只一種,所以不論其形式如何變化,總是能帶給人們無窮的樂趣.
三、諸葛亮發明了孔明鎖。
孔明鎖又叫魯班鎖,民間叫它六子疙瘩、難人木、憋悶棍兒、摔不開等。它同九連環、華容道、七巧板合稱為中國古典四大益智玩具。傳說戰國初年,魯班用六塊木頭做成一個玩具讓兒子拆拼,測試他的智力;三國時期,諸葛亮曾把魯班鎖當作士兵休閒時消遣的玩具;
諸葛亮後代製作魯班鎖銷售,為提高其知名度,促進銷量,便將魯班鎖改名叫孔明鎖。孔明鎖為木質結構,只用六塊木頭,不用釘、繩、粘合劑,憑藉內部三維凹凸嚙合(即榫卯結構),就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孔明鎖原創為木質結構,硬雜木、軟木均可,硬雜木堅硬、耐磨、壽命長。軟木好加工,可作觀賞用。它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工木建築固定結合器。尤其中國古建築,可以說:沒有孔明鎖也就沒有榫卯結構,它是古建築的精髓。如北京故宮角樓、天壇祈年殿、63米高的應縣木製寶塔,都是孔明鎖應用的典範。
孔明鎖看上去簡單,其實奧妙無窮。而且作為玩具,它的類型非常多,形狀和內部結構各不相同。民間按照榫卯結構,又在標準孔明鎖的基礎上派生出了許多其他高難度的或具有觀賞性的類型,種類複雜多變。比較常見的有幾十種之多,如:球形鎖、稜形鎖、方形鎖、菠蘿形、動物形、寶盒形、寶塔形、古建築形、十字形、雙十字形等。最傳統的孔明鎖有64種不同的榫卯結構,並按照難易程度分成8組,每組8個,越往上難度越高。
今年55歲的諸葛文倉,是諸葛孔明的51代傳人,也頗有名望的孔明鎖製作非遺傳承人。製作了20多年的孔明鎖,這項技藝早就融在了他的生活裡。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當時「中國館」的創意造型就讓很多人為之驚嘆,諸葛文倉也不例外。尋思著孔明鎖與「中國館」在構造上有觸類旁通的關聯,他便試著用孔明鎖的製作工藝建造世博會「中國館」的模型。
最終,諸葛文倉在兩個月內,用118根長短不一的木條拼接出了一個縮小100倍的「中國館」。據說,這個模型內部全部是榫卯結構,沒有一根釘子。而這精巧的作品,如今已成為他的鎮店之寶。「傳統的技藝不能丟。」為了這個信念,諸葛文倉研究出了64種不同的榫卯結構,並按照難易程度,以八卦圖形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基礎,將其分成8組,每組8個。此外,他又研究出了創新鎖、鴛鴦鎖、四季發財鎖、鎖中鎖、藏寶鎖、結義鎖、九宮八卦鎖、三層明塔鎖、東方明珠鎖、梅花鎖、誡子書掛鎖等幾十個品種的孔明鎖。
四、諸葛亮發明了饅頭。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裡,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用49顆人頭祭供。」諸葛亮想到這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噹噹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做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當然有的地方將有餡的饅頭成為包子。
諸葛亮的四大發明雖歷經千年,仍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造福了千千萬萬的後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世人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