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前幾天看完《小丑》,有句話深受感觸:
最糟糕的事情是,人們總是希望有精神疾病的人,可以像他們沒生病一樣去生活。
是啊,身患抑鬱的時候,周邊的人都覺得我們是想不開,但沒人覺得我們是真的病了。
很多時候這些就需要我們自己來扛,上月末,華晨宇火星演唱會第二場公開了最近他寫的一首新歌;
一首關於抑鬱症的歌《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向大眾傳達了抑鬱症群體的心聲。
「想過離開,以這種方式存在,是因為那些旁白那些姿態那些傷害」。
這首《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是他的自我表達,他唱的是希望。他在給抑鬱症患者營造烏託邦,給他們留下來的勇氣。
分享兩段他在演唱這首歌前的微博:
如果一個人有抑鬱症,他最害怕的就是身邊的朋友都覺得他還挺正常的。他其實一個人在房間裡的時候,他其實很痛苦。 我們不應該忽略掉他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存在,我們應該多關心一下他們。
可現實的情況就是,我們不能奢求他人的理解,自我拯救一樣非常重要,當你沉入谷底時,並不代表人生已輸,恰恰越是艱難時刻,越要咬牙堅持。
如果抑鬱的你,此刻已經堅持治療,並且走在療愈的道路,你可以從這3方面來判斷自己的恢復程度。
量表測驗
網上有很多關於抑鬱的量表,其實大多數都是不靠譜的。
靠譜的一般都是需要付費的,這是大實話,不過這裡給大家推薦兩個自測量表來參考,SDS(抑鬱自評量表)和BDI(貝克抑鬱自評量表)。
這兩個量表中,我想對更加推薦貝克的量表,因為第一它的選項範圍更加廣泛,第二這個量表相對SDS更加針對抑鬱症一些。
在這個測試的過程中,大家不要對結果過分執著,這只是你每個階段給自己的參考,最終分數你可以記錄下來。
然後繪成一個曲線表來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的狀態究竟是怎樣的。大概這也是最直觀的一種方法。
注意:不過具體真實情況還是要聽從醫生的診斷參考。
個人感受
抑鬱症雖然有生理原因的基礎,可畢竟還是通過心理感受表現出很多臨床症狀。
這個時候個人感受很重要,在臨床上,專業人士評判一個人的抑鬱嚴重與否,很重要一點就是理解患者主訴,如果他們個人覺得非常痛苦,那麼這個問題就是比較嚴重,所以主觀感受還是蠻重要的。
除了一些心理症狀外,還有就是個人軀體感受,因為我說了,除了心理症狀外,抑鬱還有很多軀體化症狀,比如嚴重的情況下會有諸如震顫和疲勞感,這個時候也要記錄下大致發生時間,總結大致頻率。
這對你理解自己的情況非常有幫助。
他人的評價
除了自我的感受外,他人的評價也是一個參考標準(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時候,作為自己,你可以找信任的人詢問他們對你的感受與評分,隔一段時間這樣做一次,時間一長你就知道自己大概恢復在一個什麼程度了。
最後還是繪製成一個曲線圖會更加的明顯一些。
哪些跡象表明康復了?
1、孤獨、絕望感減少
當你開始康復的時候,你會開始感覺到孤獨、絕望感減少,甚至覺得過去的你是無法理解的。
還有一個顯著特徵是會主動渴望社交,不再恐懼和牴觸社交出行。
2、興趣恢復正常
抑鬱期間,你會欲望減少,而且過去喜愛的事物對你也不再有吸引力,抑鬱的好轉代表它們開始回歸。
其中臨床中改善最為明顯的就是食慾和性慾。
3、不再盲目否定自己
抑鬱時自責,自罪是非常的明顯,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可惜的離開了世界。
所以抑鬱的康復不僅僅是停止自我責怪,還有你的世界觀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
痊癒後你會開始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能更加客觀的看待自己,學習重新和自己相處。不會過分苛責你自己,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情也不會強求,事情做不好時也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自己身上。
最後,注意一點,上述你的自測狀態中,千萬不要和自己沒有抑鬱的時候對比,否則你會更加焦慮。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跟自己抑鬱症之前的時候比。對於那種病史很長的人,應該跟自己上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比。
也許我們不能奢求他人在抑鬱期為我們做什麼,很多時候就算抑鬱的你,除了向他人尋求幫助,一樣可以利用自己僅有的能量來幫助我們自己。
加油少年,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