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升級:「反女權」思潮與「誘惑」神話伴生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在法國《世界報》1月9日發表凱薩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等百名女性聯署的「性權派」公開信之後,法國Mediapart網站於1月11日緊急推出了一篇針鋒相對的聯名公開信,逐條駁斥了前者的言論,譴責她們「打著自由的旗號,攻擊反性侵鬥爭的合法性」。作為應對此輪論戰的表態之舉,《世界報》於1月26日發表了著名美國性別史專家瓊·斯科特(Joan Scott)的專訪。斯科特認為,在「反女權」宣言的背後,一直被法國人奉為民族精髓的「誘惑」(la séduction)是一個神話:它實際上是一種保守的意識形態,其實質是反民主的父權制思想。

凱薩琳·德納芙2003年出演的電影《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劇照

法國女權主義者的集體回擊

Mediapart的文章題為《女權主義者能否發聲?》,是由7位法國知名女性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出版人和電影導演聯合執筆的一篇「反對女權主義反對派」的緊急宣言。作者們對法國女權運動面臨的困境表達了強烈的擔憂,因為「當美國文化、科研領域的權威女性都在聲援弱勢女性群體時,她們的100位法國女性同胞——其中不乏曾經的女權鬥士,卻選擇站在社會公正的反面」。為了在聲勢上壓倒前者,她們緊急搜集了200多名不同年齡、職業、種族,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籤名。

文章中批評:這些以「中產階級白人」為主的女性,打著擔心正常男女誘惑被與性侵、強姦相混淆的幌子,「事實上正是這類表述一直在混淆兩者。」早在2011年的DSK事件(史特勞斯-卡恩性醜聞)中,類似言論已經開始控訴「清教主義」有違法國男女間性愛「溫柔交易」(doux commerce)的傳統,如今更將性暴力等同為 「笨拙的調情」,目的在于堅決否認一直存在於法國社會中,尤其是在男性特權群體中的性暴力和性別歧視,通過重申保守秩序來維護男性支配權,以拯救目前僅允許少數女性在媒體和社會中享有有限話語權的兩性關係體系。

文章指出:通過強調「法國人追求性自由的文化特異性」來反對禁慾的清教主義,一直是法國反女權主義者的慣用託辭。這類論調稱女權主義從美國渡海而來,也帶來了美國清教徒的羞怯與性節制,所以女權主義者天生就是敵視男性、反對性自由的。然而這樣的「性自由」,本身卻建立在一種以滿足男性衝動為先,限制女性慾望表達,放任對女性肉體的挑逗甚至攻擊,高度戒律化的「清教式」體系之上。

文章認為:德納芙們宣揚另一種「非受害者」的女性身份,策略性地將女權主張者貶低為誇大其詞的「極端分子」,將揭發性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反訴為施暴者。這種策略常在各種壓制平權運動的言論中,被用來分化弱勢群體,轉移人們對社會不平等邏輯結構的關注。

Mediapart公開信中借用黑人女權主義者貝爾·胡克絲(Bell Hooks)在《女權主義屬於所有人》一書中的定義,強調「女權運動不是反抗男性,而是要反對性別歧視、剝削和壓迫。」對女性身體的欣賞,在公共空間的流通和制度性控制,已經成為幾個世紀以來保守運動的基石。今天仍然一再強調異性相吸的原始生物本能,只能是進一步捍衛不可動搖的父權社會性別秩序。

美國歷史學家剖析法國「性自由」傳統

《世界報》「性權派」宣言引發的爭議焦點之一,是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女性主義運動,是否正在令法國人喪失風流倜儻的國民性?圍繞這一話題,《世界報》採訪了著名美國歷史學家瓊·斯科特(Joan Scott),於1月26日發表了題為《法國的「誘惑」國民性是個神話》的文章。斯科特是英美歷史學界性別史研究的先驅,也是一位法國史專家,她在採訪中指出:「求歡自由」言論的弦外之音是一場政治力量的交鋒,它並非像其表面所說的那樣,是兩代人性觀念的不同,或是女性階級身份不同所造成的衝突。

斯科特認為:女性運動的共性,都是質疑男性在工作、政治和家庭中行使特權,也就是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謂的「男性統治」。所以#Balancetonporc或#MeToo的核心,並不是女性與其身體的關係,更不是什么女性自由解放,而是反抗男權文化——正是這樣一種文化,使男人將依靠女性墮落來實現其男性氣質視為理所當然。追求「性別均勢」是上世紀70年代法國女權運動的焦點,對男性權力濫用的挑戰則可以追溯到更久遠,而今天的女性運動則是女性平權要求在當下的一種表達。

斯科特肯定了女性自發提供大量證言的必要性:要揭示「男性統治」及其對女性的影響,沒有足夠的實證是做不到的。女權運動經常面臨的矛盾在於,男女本無不同,但如果女性表現為歧視和暴力的「受害者」,這種對男女「施暴者」和「受害者」區別的強調,反而再現了女性主義者想要否認的男女差異,在實質上與平權追求背道而馳。女性的確是受害於男人對權力的濫用,然而讓男性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社會體系和文化傳統才是罪魁禍首。在今天的女性運動中,大多數參與的女性並沒有表現為「沉默無助的受害者」,她們在頂著輿論壓力堅持行使其譴責不平等的權利。談到美國#MeToo運動的不足,斯科特認為主要是人們過度關注零散的個人化敘述,缺乏進一步深究不平等現象和反女權主義思潮在女權運動進行數十年後依然存在的根源。

斯科特表示德納芙們的反女權宣言雖然令人反感,但並這一波逆流會在法國出現並不讓她感到意外,它是法國「以誘惑為民族性」這一政治話語傳統的延續。斯科特曾在一篇題為《誘惑:一套法國理論》的長文中闡釋過「誘惑」作為法國民族性的神話,認為它的實質是一種保守的意識形態,其根源是反民主的父權制思想,其中包含了兩性差異互補、「女為悅己者容」、「人不風流枉為男」等過時的觀念。

斯科特指出:德納芙們與法國#Balancetonporc中的女權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同政治力量的交鋒,而並非所謂「兩代女性的觀念的衝突」或者「女權主義派別間的矛盾」。與德納芙同時代的多位女權主義者就曾聯名著書《自由·平等·平等》,批判法國國家格言「博愛」中所體現的父權思想。在斯科特看來,「法國男人善於誘惑」,法國女權「比美國女權更溫和,更能認同風流倜儻的男士風度」這類刻板印象,並不能體現法國兩性關係的社會現實。而且在今天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這種「誘惑」神話不僅服務於反女權主義話語,同樣經常出現在敵視伊斯蘭的政策言論中,宣揚穆斯林因為「性壓抑」而不可能融入「性開放」的法國社會。因此法國的#Balancetonporc運動有著雙重任務,除了揭示法國社會中存在著嚴重的男女不平等現象,還要質疑以女性性解放為名的針對穆斯林的種族主義攻擊。

此外,斯科特還強調,德納芙們的言論甚至也不能代表法國「白人精英女性」的立場。事實上,兩性間的不平等、剝削乃至暴力侵害,無論是在藝術、媒體、知識界,還是在餐飲、酒店業和工廠等不同社會階層中都普遍存在。她不認為在這樣的現實中,大多數法國女性會願意認同「性挑逗是一種柔情蜜意的兩性交易遊戲」。法國的這場女權運動不是對所謂「美國政治正確」 的跟風,也不是在打響所謂「兩性間的戰爭」,而是為實現法國憲法承諾的性別平等而進行的政治運動。女權運動理想的狀態,是推動對同工同酬的要求,禁止工作中的性騷擾以及鼓勵更多的男性參與到這場鬥爭當中。

相關焦點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近日,高分美劇《美國夫人》完結,在關注女權發展的觀眾群體中,引發了不少討論與關注。不同於常見的女性題材影視劇高呼女性獨立或女權口號,《美國夫人》聚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反女權鬥士——菲莉絲·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和她領導的反女權運動。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女權」這個名詞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陌生,「女權者」和「反女權者」的網上論戰時有發生,雖然言辭犀利,不過往往流於表面,情緒的宣洩遠大於理性的探討,多數發言也缺乏必要的邏輯。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1923年:玄學與科學大論戰 胡適批梁啓超
    那場著名的「科玄論戰」,由此爆發。玄學與科學,本來各有各的職份。從學理上看,二者並不是冤家對頭,玄學家與科學家也未必非要鬧得以口誅筆伐相見不可。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這便是最近思潮變遷一個大關鍵了。(《梁啓超全集》第五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P2972-2974)在「科玄論戰」中,張君勱是勢單力孤的。
  • 反種族主義思潮如何在文化領域生長?
    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因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身亡,美國爆發多次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歐洲和日本也多次發生此類活動。弗洛伊德已經下葬,涉事警察也已走完法律程序,但此次事件引發的反種族主義思潮卻在擴展。近期來看,文化領域的種種現象都是反種族主義思潮的發展所致。
  • 她明明比《餘歡水》還要反女權,卻拿下豆瓣9.1?
    事實上,哪怕是到了今天,劇中人物反對女權的理由、對反女權進行辯護的邏輯,在我們周圍也十分常見。首先,將男女平等,曲解為抹殺男女之間的差異。菲利絲就曾經聲稱,一旦ERA通過,男女會共用衛生間,女性會像男性一樣被徵兵。其次,一些女性感覺「自身存在的價值」會被女權抹殺。
  • 【邊疆時空】王東|臺灣「本土化」思潮的演進及其省思
    在「本土化」「臺灣化」和「反中國化」「去中國化」的層層推進中,臺灣當代的思想文化進路,視野日趨狹窄,格局越發逼仄,並成為臺灣當下治理失據、社會撕裂、亂象叢生的思想文化根源。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本土化」思潮演進的輪廓式梳理,以揭示臺灣當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種種「迷思」以及諸多社會亂象的產生之由。
  • 各個文明的創世神話都一樣?人類思潮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神話和哲學還不能完全切割開的年代,人類對於自己、種群和宇宙的概念多半伴隨著想像和創造。他不屬於哲學的範疇,但也極具人類集體潛意識的特點,是人類這個共同體趨同下的一個產物。所以討論創世神話和研究人類哲學的起源有一定的關係。
  • 《美國夫人》說出了「反女權者」的心裡話嗎?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誰能想到,大魔王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主演的首部美劇,就出演了一位「反女權主義者」。基於真實歷史事件,《美國夫人》還原了20世紀70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平權運動。
  • 大陸知識分子的激進主義神話 | 傅鏗
    按:小編在查找資料時,無意間發現了一篇1992年的文章,傅鏗先生的《大陸知識分子的激進主義神話》 。
  • 那群反婚反育偽女權真能堅持單身一輩子嗎?
    反而是那些高不成低不就,不夠美,不夠富有的女屌絲,嫁不到好的,才熱衷搞反婚反育,為了給自己大齡未婚找塊遮羞布,大力告訴全世界,本姑娘不是不優秀,而是不想被窮男壓榨。她們大力宣揚婚姻和生育的弊端,主要是為了拉更多的人陪葬,鼓吹更多的女性一起陪著她不結婚罷了。
  • 廣西大學「女生安全防範攻略」並不「安全」,女權之路任重道遠
    其中對於女生著裝建議,部分內容如下:1、不要穿過分暴露的衣衫和裙子,不低胸、不露腰、不露背,防止產生誘惑。2、某些時候不宜穿行動不便的高跟鞋。3、不要露財露富,不攜帶大量現金或佩戴貴重首飾出行;單獨行走時用衣領、圍巾等將首飾遮擋住。
  • 廣西大學「女生安全防範攻略」並不「安全」,女權之路任重道遠!
    其中對於女生著裝建議,部分內容如下:1、不要穿過分暴露的衣衫和裙子,不低胸、不露腰、不露背,防止產生誘惑。2、某些時候不宜穿行動不便的高跟鞋。3、不要露財露富,不攜帶大量現金或佩戴貴重首飾出行;單獨行走時用衣領、圍巾等將首飾遮擋住。
  • 表面反女權實際仇視女性?大學男生直播要女生微信的背後是什麼?
    而且縱觀他的社交帳號就會發現,這位李某某極度憎惡「女權」,對女性極其看不起,根據網友總結,其口頭禪就是:女人就是人下人。對女生早就習慣用「坦克」之類的稱呼,甚至會出現「母狗」這樣粗俗不堪的叫法。很悲哀,這樣的言論居然還有不少點讚的,看來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 《神話》門派職業裝 引爆冬季制服誘惑
    大型純正3D神話網遊《神話》不刪檔內測火爆進行中!各色時裝領銜今年秋冬季,門派特色時裝更是各有千秋,制服誘惑別樣風情。 飄渺崖的唯美華麗、戰皇殿的雍容華貴、青雲峰的瀟灑飄逸、狂魔谷的豪爽霸氣、萬邪墓的詭異狂傲,只要加入門派即可獲得該門派的獨有極品兵器及門派華美時裝,在《神話》中獨領風騷。
  • 再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各種表現手法相互為用  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和儒化當代中國等錯誤思潮具有相通性,它們之間的聯姻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梅榮政: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受到多種錯誤思潮的青睞。這是因為歷史虛無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和儒化當代中國等錯誤思潮具有相通性,它們之間的聯姻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女權主義是一種原是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的一種政治思潮,其最終目標是爭取男女平等。關於「女權主義」一詞的定義,向來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事實上,「女權主義」一詞的含義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上)
    前言「女權」、「女權意識」、「女權主義」,這些頻頻出現在微信公眾號的爆款文章或是微博熱門討論中的詞彙,似乎成為了部分人的「政治正確」,又成為了另一部分人的鄙夷對象。在進行一次有關性別問題的訪談時,我發現接受採訪的大學生大多對於「女權」評論不佳,有人稱自己支持平權而非女權,很多人並不清楚女權是什麼、但對微博中的「女拳師」頗有微詞。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⑧在譯著中,被稱為在「中國近代翻譯、出版之第一本關於婦女問題的譯著」⑨的馬君武,就在《斯賓塞女權篇》中使用了「女權」一詞,不過該詞譯自英文「The Rights of Women」,與「feminism」無關。⑩筆者認為,須藤和夏曉虹的追溯只能說明,「女」和「權」兩字在中文公開出版物的首次連用,與當時報紙對日本思潮的介紹有關;但並不能由此斷言,中文的「女權」概念單純源自日文。
  • 文藝復興打著恢復古典文學藝術的旗號,實際卻是反封建的政治思潮
    文藝復興打著恢復古典文學藝術的旗號,實際卻是反封建的政治思潮事件點評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西歐各國產生的一場「新文化運動」。運動高舉「復興古典文化的旗幟,以整理研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為己任,用資產階級新文化思潮向封建意識形態和教會文化專制發起挑戰。由於新思潮標榜為古典文化的復興,因此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開端14世紀前後,在義大利不少城市中,資本主義的萌芽已在苗壯成長。
  • 從蔡徐坤到丁真,中國女權在2020的一次標誌性勝利
    男性對女性凝視造出「花瓶」,女性也可以反其道造出「草瓶」。怎麼網紅美女大行其道時沒人感嘆「社會不公」,一到「小鮮肉」就是成本大套義正言辭的申論?恐怕是男性的自信真的開始被動搖了,因為不能當「草瓶」,男人的外貌焦慮也被激發出來了。在《一個女人看男人看女人》一書中,哈斯特維特將女性凝視分為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