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世界報》1月9日發表凱薩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等百名女性聯署的「性權派」公開信之後,法國Mediapart網站於1月11日緊急推出了一篇針鋒相對的聯名公開信,逐條駁斥了前者的言論,譴責她們「打著自由的旗號,攻擊反性侵鬥爭的合法性」。作為應對此輪論戰的表態之舉,《世界報》於1月26日發表了著名美國性別史專家瓊·斯科特(Joan Scott)的專訪。斯科特認為,在「反女權」宣言的背後,一直被法國人奉為民族精髓的「誘惑」(la séduction)是一個神話:它實際上是一種保守的意識形態,其實質是反民主的父權制思想。
凱薩琳·德納芙2003年出演的電影《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劇照
法國女權主義者的集體回擊
Mediapart的文章題為《女權主義者能否發聲?》,是由7位法國知名女性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出版人和電影導演聯合執筆的一篇「反對女權主義反對派」的緊急宣言。作者們對法國女權運動面臨的困境表達了強烈的擔憂,因為「當美國文化、科研領域的權威女性都在聲援弱勢女性群體時,她們的100位法國女性同胞——其中不乏曾經的女權鬥士,卻選擇站在社會公正的反面」。為了在聲勢上壓倒前者,她們緊急搜集了200多名不同年齡、職業、種族,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籤名。
文章中批評:這些以「中產階級白人」為主的女性,打著擔心正常男女誘惑被與性侵、強姦相混淆的幌子,「事實上正是這類表述一直在混淆兩者。」早在2011年的DSK事件(史特勞斯-卡恩性醜聞)中,類似言論已經開始控訴「清教主義」有違法國男女間性愛「溫柔交易」(doux commerce)的傳統,如今更將性暴力等同為 「笨拙的調情」,目的在于堅決否認一直存在於法國社會中,尤其是在男性特權群體中的性暴力和性別歧視,通過重申保守秩序來維護男性支配權,以拯救目前僅允許少數女性在媒體和社會中享有有限話語權的兩性關係體系。
文章指出:通過強調「法國人追求性自由的文化特異性」來反對禁慾的清教主義,一直是法國反女權主義者的慣用託辭。這類論調稱女權主義從美國渡海而來,也帶來了美國清教徒的羞怯與性節制,所以女權主義者天生就是敵視男性、反對性自由的。然而這樣的「性自由」,本身卻建立在一種以滿足男性衝動為先,限制女性慾望表達,放任對女性肉體的挑逗甚至攻擊,高度戒律化的「清教式」體系之上。
文章認為:德納芙們宣揚另一種「非受害者」的女性身份,策略性地將女權主張者貶低為誇大其詞的「極端分子」,將揭發性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反訴為施暴者。這種策略常在各種壓制平權運動的言論中,被用來分化弱勢群體,轉移人們對社會不平等邏輯結構的關注。
Mediapart公開信中借用黑人女權主義者貝爾·胡克絲(Bell Hooks)在《女權主義屬於所有人》一書中的定義,強調「女權運動不是反抗男性,而是要反對性別歧視、剝削和壓迫。」對女性身體的欣賞,在公共空間的流通和制度性控制,已經成為幾個世紀以來保守運動的基石。今天仍然一再強調異性相吸的原始生物本能,只能是進一步捍衛不可動搖的父權社會性別秩序。
美國歷史學家剖析法國「性自由」傳統
《世界報》「性權派」宣言引發的爭議焦點之一,是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女性主義運動,是否正在令法國人喪失風流倜儻的國民性?圍繞這一話題,《世界報》採訪了著名美國歷史學家瓊·斯科特(Joan Scott),於1月26日發表了題為《法國的「誘惑」國民性是個神話》的文章。斯科特是英美歷史學界性別史研究的先驅,也是一位法國史專家,她在採訪中指出:「求歡自由」言論的弦外之音是一場政治力量的交鋒,它並非像其表面所說的那樣,是兩代人性觀念的不同,或是女性階級身份不同所造成的衝突。
斯科特認為:女性運動的共性,都是質疑男性在工作、政治和家庭中行使特權,也就是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謂的「男性統治」。所以#Balancetonporc或#MeToo的核心,並不是女性與其身體的關係,更不是什么女性自由解放,而是反抗男權文化——正是這樣一種文化,使男人將依靠女性墮落來實現其男性氣質視為理所當然。追求「性別均勢」是上世紀70年代法國女權運動的焦點,對男性權力濫用的挑戰則可以追溯到更久遠,而今天的女性運動則是女性平權要求在當下的一種表達。
斯科特肯定了女性自發提供大量證言的必要性:要揭示「男性統治」及其對女性的影響,沒有足夠的實證是做不到的。女權運動經常面臨的矛盾在於,男女本無不同,但如果女性表現為歧視和暴力的「受害者」,這種對男女「施暴者」和「受害者」區別的強調,反而再現了女性主義者想要否認的男女差異,在實質上與平權追求背道而馳。女性的確是受害於男人對權力的濫用,然而讓男性自以為無所不能的社會體系和文化傳統才是罪魁禍首。在今天的女性運動中,大多數參與的女性並沒有表現為「沉默無助的受害者」,她們在頂著輿論壓力堅持行使其譴責不平等的權利。談到美國#MeToo運動的不足,斯科特認為主要是人們過度關注零散的個人化敘述,缺乏進一步深究不平等現象和反女權主義思潮在女權運動進行數十年後依然存在的根源。
斯科特表示德納芙們的反女權宣言雖然令人反感,但並這一波逆流會在法國出現並不讓她感到意外,它是法國「以誘惑為民族性」這一政治話語傳統的延續。斯科特曾在一篇題為《誘惑:一套法國理論》的長文中闡釋過「誘惑」作為法國民族性的神話,認為它的實質是一種保守的意識形態,其根源是反民主的父權制思想,其中包含了兩性差異互補、「女為悅己者容」、「人不風流枉為男」等過時的觀念。
斯科特指出:德納芙們與法國#Balancetonporc中的女權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同政治力量的交鋒,而並非所謂「兩代女性的觀念的衝突」或者「女權主義派別間的矛盾」。與德納芙同時代的多位女權主義者就曾聯名著書《自由·平等·平等》,批判法國國家格言「博愛」中所體現的父權思想。在斯科特看來,「法國男人善於誘惑」,法國女權「比美國女權更溫和,更能認同風流倜儻的男士風度」這類刻板印象,並不能體現法國兩性關係的社會現實。而且在今天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這種「誘惑」神話不僅服務於反女權主義話語,同樣經常出現在敵視伊斯蘭的政策言論中,宣揚穆斯林因為「性壓抑」而不可能融入「性開放」的法國社會。因此法國的#Balancetonporc運動有著雙重任務,除了揭示法國社會中存在著嚴重的男女不平等現象,還要質疑以女性性解放為名的針對穆斯林的種族主義攻擊。
此外,斯科特還強調,德納芙們的言論甚至也不能代表法國「白人精英女性」的立場。事實上,兩性間的不平等、剝削乃至暴力侵害,無論是在藝術、媒體、知識界,還是在餐飲、酒店業和工廠等不同社會階層中都普遍存在。她不認為在這樣的現實中,大多數法國女性會願意認同「性挑逗是一種柔情蜜意的兩性交易遊戲」。法國的這場女權運動不是對所謂「美國政治正確」 的跟風,也不是在打響所謂「兩性間的戰爭」,而是為實現法國憲法承諾的性別平等而進行的政治運動。女權運動理想的狀態,是推動對同工同酬的要求,禁止工作中的性騷擾以及鼓勵更多的男性參與到這場鬥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