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的方達「夢想小鎮」坐落於「天下第一村」周村南郊鎮董永山的南麓……
據高塘鎮劉家村裡百歲老人劉學孟講述,從前村裡有座山叫董永山,站在山頭向東北可看張店、向西北可見周村、向正北可觀長山、向正南可望淄川,在山上至高處有座廟叫董永廟,廟裡供奉著二十四孝子之一的董永。
百歲老人的兒子劉道村回憶,曾經在村裡一角有一塊紅石碑,碑上刻錄著董永的事跡,為了紀念孝子董永,也為了宣揚百善為先的孝道,當地的紳坤們決定在這董永山上為董永修建一座廟,周邊幾個村的大戶都捐錢捐地,所捐之地叫易學地,他們把這些易學地租賃出去,所收取的地租就用來修建與維護這座董永廟,經歷數年這座廟才算修建完畢。
劉家村村主任講述曾經的董永廟所在地及當時的盛況
劉家村老人講述董永廟
修成的董永廟香火鼎盛,遠近聞名,慕名而來的人也便多了起來,隨著香火錢結餘越來越多,當地村民就在緊鄰董永廟的一側建立了一所學堂懷蔭書院,懷蔭書院中出了四位賢才——韓萃善、韓取善、曲遷喬、劉一相。村人為四賢在董永廟前立了四賢碑,四賢在其碑上題寫了詩詞,此碑現陳列在淄博市博物館中;在韓家窩家譜上也有記載,零星中提及了董永廟的典故。
然而董永廟終沒能抵受住戰爭、變革等歷史的變遷,仍是破毀了。
傳說,董永年少喪母,與多病的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命運多舛,在董永與其父輾轉到周村劉家村一帶時,其父過世了,家貧無錢葬父,韓家窩的村民韓克聰說,董永便是將自己賣給他們村的大戶皮家做長工,這一孝舉頗受當地村民傳頌。
恰逢七仙女遊玩路過劉家村村北頭石灣,見石灣中有一方用石頭鋪成的淺淺池子,當地人叫做金盆底,裡面積了些水,池底的每一粒沙子都清晰可見,時而撥起砂礫,池水少見渾濁,但很快,沙子又美美的浸在了池底,池水依舊那麼清澈,七仙女見狀心喜,便下到這金底盆清洗玉手,這時是七仙女第一次聽到了董永的名字,感念董永孝行,便對董永上了心。
回到天庭後,七仙女與姐妹在閒聊時,一姐妹欲要去凡間戲水,七仙女跟同著一起去了,而這一處戲水地便是現在方達「夢想小鎮」東南邊的仙女湖。
原有的仙女湖
仙鶴村路榮祥和方文會回憶村裡老人給他們講述的故事:仙鶴們在仙女戲水時,常棲息於村東北角,故先人在明末清初時將此村改名「仙鶴村」。
探尋仙鶴村
當時董永為皮員外在仙女湖附近耕地,這一處少有人來,卻是董永常來之地,這裡土地肥沃,適合耕種,也適合安靜的讀書習字。
也許是董永的孝道感動了天命,天命石為董永與七仙女女修了緣分,牽了姻緣,董永與七仙女在距離仙女湖西南方的劉家村北老槐樹下結了夫妻,就近擇了一處山住了下來,這座山就是董永山。雖然經歷滄桑,老槐樹已枯老,然而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卻不曾被人遺忘,也許是情到之處必逢春,老槐樹的枯乾間處竟生出了一顆新苗,歷經年歲,新苗也已有一懷抱粗細了。
在這山上董永與七仙女夫妻男耕女織,很快有了愛情結晶,七仙女為董永生了孩子。七仙女私自下凡與凡人生情的事情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大怒,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七仙女在其姐妹的通風報信下得知了這一消息,趁夜與董永逃跑。
為阻攔兩人的奔逃,天降狂風暴雨,雨水淋溼了兩人衣服,兩人擰擰衣服上的水,而這一地被叫做「擰水」,因地區口音,逐漸被叫成「萌(ming)水」。雨停時,兩人找了一處店鋪更換了衣物,這處被稱之為「更衣鋪」,後被劃分成了西衣村和東衣村。
趁著天蒙蒙亮,兩人繼續南逃,走到一處荒地時,天兵天將也趕到了此處,為防董永救走七仙女,天兵天將用兵器畫槓阻攔,所畫之槓便成了溝渠。七仙女恐董永及其村民受到牽連便隨天將回了天庭。
然而七仙女心中對董永和孩子難捨難分,在飛升入天時含淚回首看向董永山,此時,隱忍著的一滴仙女淚終是滑落眼底,這滴淚滴落在方達「夢想小鎮」西南邊仙女湖畔,此處竟生了一眼噴泉,輕緩噴湧,泉水明淨碧綠,池底隨處湧出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錯錯落落,爭先恐後,閃閃發光,如瀉萬斛之珠,吟唱著七仙女對董永的愛與不舍。
方達「夢想小鎮」建設中的仙女湖 ▲
七仙女走後,董永便守在董永山上,日日期盼七仙女的歸來。他們的孩子便經常到當初天兵天將「畫槓成溝」的溝渠處望看天庭,期盼母親的歸來。而這處地,便是望娘溝(現為「望娘村」)。
村人感念董永的孝品與愛情,在董永死後,將其葬於韓家窩,後世稱其墳冢為董永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