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海邊小心「看不到」的叮咬
被咬後奇癢難忍 越撓越癢
「
去海邊玩了一會,被咬了10來個包,別提多難受了,癢得受不了,最可氣的是根本沒看到什麼咬的。
」
夏季到海邊遊玩、釣魚的人越來越多,可不少人在海邊卻「中招了」,他們被一種神秘的蟲子咬傷,奇癢無比。據了解,這種神秘的飛蟲屬於蠓類,俗稱「小咬」,蠓蟲飛行速度快且沒有規則,身體比芝麻粒還小,因其蹤影難以找到,故往往又被稱為「看不到」。
市民海邊頻遭神秘小蟲叮咬
前不久,李女士早上去海邊趕海,沒想到手、腿等裸露部位被咬了幾個包,開始李女士以為是被蚊子咬的,沒當回事,沒想到被咬部位卻奇癢難忍。
李女士說,她被咬的部位形成黃豆粒大小的紅腫包,上面還有一個小水皰,與普通蚊蟲叮咬非常不同。
「
癢的特別厲害,都不敢撓,特別不容易好,幾天都不過勁。後來我問了一下,說這不是蚊子咬的,應該是被海邊一種小蟲子咬的,這究竟是什麼蟲子啊?這麼厲害。
」
8月2日,記者來到漁人碼頭與石槽之間的防浪壩走訪,當天壩上有不少人在釣魚,提起咬人的小蟲子,眾多釣魚人深惡痛絕,因為他們都深受其害。
「以前以為是蚊子,後來才發現不是,是一種會飛的黑色小蟲子,咬人特別厲害,真是癢的鑽心,而且特別不容易好。」
「我被咬過多少次了,咬完的包不能撓,一撓一大片都紅腫,而且還出水。」
「我被這種蟲子咬怕了,現在來釣魚不管天多熱,都是長衣長袖,而且要噴花露水。」
被咬後數天一直奇癢難忍
市民孫先生告訴記者,前兩天他在壩上停留了不長時間,突然感覺腳踝裸露部位傳來一股刺痛,終於發現了那個黑色的所謂的「咬人專家」,它們體型比芝麻粒還小,黑色,幾乎看不到翅膀,飛行軌跡時隱時現,且悄無聲息。
孫先生被咬後,開始幾分鐘並沒有體會到它的厲害。大約半個小時後,被咬部位出現瘙癢感覺,於是抓撓,不想越抓越癢,原來腳踝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叮咬了七八處。
當晚睡到半夜,因為腳踝處癢的厲害,他下意識的撓了幾下,沒想到越撓越癢,覺都睡不好。至今,他腳踝上的疙瘩還持續紅腫、瘙癢。
「肇事者」原來是蠓蟲
這種咬人的小蟲子究竟是什麼?記者就此採訪了遼寧師範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姜長陽,他告訴記者,此飛蟲屬於蠓類,俗稱「小咬」,主要在樹林、雜草、水邊等陰暗潮溼地帶繁殖。蠓蟲體型小,飛行速度快且沒有規則,因其蹤影卻難以找到,故俗名「看不到」。
記者了解到,最初被蠓蟲咬傷後,常表現為紅斑、腫塊、水皰等症狀,被咬部位奇癢難忍或繼發感染,且症狀幾天都不消退,患者要忍受很大的痛苦。
姜長陽表示,被蠓蟲叮咬後會因個人的體質不同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此時要及時塗抹一些皮炎藥膏或藥水,也可用硫磺香皂等鹼性的水進行衝洗,並切記不要使勁抓撓以免皮膚破損引起其他感染。
大連市皮膚病醫院中醫美容科主任劉俐介紹,目前各種蚊蟲活躍度猛增,近期因蟲咬出現的皮炎患者也隨之增加。劉俐提醒市民,一旦發生蟲咬性丘疹,不要用手搔抓患處,以免引起感染。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佟亮
編輯:姜雯欣 校對:張穎
責任編輯:趙偉 值班編委: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