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來自網友這兩天,你的朋友圈被月亮刷屏了嗎?夜空中,雲彩邊,樹梢旁、高樓間、塔頂處……圓圓的月亮高懸,時而皓月當空,時而彩雲追月,賞月的人們紛紛拿出相機或手機,拍下中秋月的最美模樣,在微博、朋友圈等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曬月亮」比賽。
10月1日、2日連續兩天,上海的天氣都十分給力,不僅雲量不多,氣溫適宜,而且空氣品質良好,能見度佳,賞月條件很不錯。伴著陣陣丹桂清香,很多市民遊客都走出家門或來到陽臺,觀賞今年的中秋月。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攝「天清氣朗十六月圓,今天的月亮特別圓!」「今晚的月色真美!」「看到了彩雲追月!」「不能辜負這最圓月夜,今天在陽臺上拍了兩個多小時!」……網友紛紛曬出圓月照片,甚至比較誰的手機拍出來的月亮更好看。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年的中秋月也不例外。據天文專家介紹,今年中秋月的最圓時刻出現在10月2日(農曆八月十六)凌晨5時5分。
為何「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天文專家對此解釋稱,每逢農曆初一,我們看不到月亮,叫「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左右,我們可以看到圓圓的月亮,稱為「滿月」,也叫「望」。
根據農曆曆法規定,「朔」所在這一天為每月初一。但同是初一,「朔」可能發生在凌晨,或者上午、下午,也可能發生在晚上,而且每個朔望月本身也有長有短。這樣,月亮最圓時刻的「望」最早可發生在農曆十四的晚上,最遲可出現在農曆十七的早上。但由於「朔」一定在農曆的每月初一,「朔」之後平均起來要再經過14天18小時22分才是「望」,所以月亮最圓時刻的「望」以出現在農曆十五、十六這兩天居多,其中又以出現在農曆十六為最多。不過,今年的中秋月仿佛開了「瘦身濾鏡」,個頭嬌小,是一枚「第二小滿月」。為何「滿月」還分大小?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事實上,「大」「小」之分是根據月地距離去判斷的。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所以月地距離並不恆定,月球繞地球公轉每繞一周都各有一次遠地點和近地點,距離差大約是5萬公裡左右。近地點的月亮「最大」,遠地點的月亮「最小」,從觀感來說,月亮的直徑相差約八分之一。天文專家表示,10月4日凌晨1時22分,月球過遠地點,此時月地之間的距離為40.6321萬公裡,是全年當中月球距離地球第二遠的一刻。因此,今年中秋月比其它月份的滿月看上去明顯「瘦小」一些,位居年度「第二小」。預計10月31日凌晨2時24分,月亮經過距地最遠點,當天22時49分將出現「第一小滿月」。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不過專家表示,對於普通人來說,月亮的大小很難用肉眼去分辨,真正要觀察到大小之分,宜用天文望遠鏡。(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