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把路修到家門口,四川樂至「方便麵書記」被村民強...

2020-12-20 中國青年網

資陽樂至縣榮家溝村的新變化。黃禹博攝

  中國青年網樂至213(記者 劉洪材 實習生 黃禹博)現在穿個拖鞋都可以進城了。「以前我們的房子都是土瓦房,好害怕啊,感覺隨時都會塌,但是我們也沒得錢去蓋新房。」「現在!你自己看嘛,我們有新房,路也是新修的,走走走我帶你去我家看看。」進到四川資陽市樂至縣榮家溝村後,很多村民得知記者來採訪駐村第一書記伍宗凱都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 

  榮家溝1組的鄧祖熊用一段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來形容村裡的變化:「如今農村大變樣,公路密似蜘蛛網,田地開發造三溝,廣播喇叭唱四鄉,湖水鞏固高山頂,枇杷高過大院牆,山川秀麗風光好,幸福生活萬年長。」從2015年開始,在伍宗凱的幫助下,為村上優化道路設施,強化村內街巷道路建設。新春的到來,給村民們增添了一份喜悅,村民們臉上掛滿了笑容。 

  一位手上還拿著半個麵包,頭髮有些凌亂的男子和記者搭上了話:「不好意思哈,讓你們久等了,我剛從三隊回來,那邊有家村民家裡頭機器壞了。」 

  記者終於見到了被村民稱為「方便麵書記」的伍宗凱,原來自他駐村以來,吃掉的方便麵超過600桶。「平常下鄉工作太忙了,中午來不及回家吃飯,上群眾家吃飯影響不太好,所以我每次都是隨身背桶方便麵,方便還快速。今天也是起得太早了,早飯都沒時間吃,過來的時候買了個麵包填填肚子。」 

資陽樂至縣駐榮家溝村「方便麵書記」伍宗凱。黃禹博攝

  2014年以前,整個榮家溝村人居環境非常惡劣,整個村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傳統作物和外出務工,整個村子的人員流失很嚴重,很多人就往外遷移戶口,2014年的時候整個村的貧困發生率24.6%。遠遠超過國家標準的17%。 

  伍宗凱是20157月來到榮家溝村的,當時榮家溝很窮,因為地理位置偏僻,導致外面人進不來,裡面人出不去。而且村裡面的道路還是以前的泥巴路,平常灰塵大,下雨天走都走不動。於是他來到村裡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想致富,先修路。」這句話在榮家溝村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14年全村都是泥巴路,到15年的幾條水泥路,再到17年水泥路通到榮家溝村每家每戶的院子面前。 

  如何發展集體經濟成了整個村的難題,讓伍宗凱很是困惑。村民對他的充滿希望的眼神,總讓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輾轉反側。後來伍宗凱想到一個辦法,榮家溝村靠近蟠龍湖,那為什麼不做一個和蟠龍湖有關的特色產業。蟠龍湖是樂至縣內最大人的人工湖,總庫容4000m3。水域面寬,水質好,有眾多的湖心島,是一個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榮家溝村購買遊船在蟠龍湖景區經營。黃禹博攝

  在徵得全村村民一致同意後,20174月份榮家溝村成立了鄉村旅遊服務有限公司,通過資陽市級扶貧資金為村裡購得11艘船隻,想通過船隻賺取票務收入,但是,擺在伍宗凱面前又一個難題,因為他們把船買回來,沒有船隻安全許可證,無法正常運營。經過多次申報,終於在2018年的7月底把證辦下來了,811日正式開始營業。 

  截至目前,4個月時間,實現船票累計收入達到10萬元。村裡的村民看到鄉村旅遊公司這麼成功,很多村民以此為樣,自發成立了不同的農村合作社還有農業公司。2017年部分村民開始嘗試種植了兩三畝葡萄。去年賣出了八千塊錢,讓村民實打實的享受到了好處,於是越來越多的村民放棄了種植傳統農作物,轉而種植經濟作物,先後種植了葡萄,李子還有桃子,同時配合鄉村旅遊公司開展採摘的模式,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大變革。 

村民鄧祖熊正在新修排水系統。黃禹博攝

  「我們之前都是土路,穿的都是筒靴,現在比原來好多了,家家戶戶也都修了房子,通了路,基本上每條路都是通到自家門口街沿上的,現在穿拖鞋都可以進城了,可以說每個人都過上了幸福生活。」來自樂至縣榮家溝2組的熊德力告訴記者。  

  按照規定,書駐村第一書記是兩年換一次,那年伍書記本來該調任去別的地方,但是因為村民的喜愛,讓伍書記留了下來。用村民的話說:把伍書記都調走了,我們怎麼辦啊,我們捨不得啊。」

相關焦點

  • 「方便麵書記」:公僕本色的保持者
    你自己看嘛,我們有新房,路也是新修的,走走走我帶你去我家看看。」進到四川資陽市樂至縣榮家溝村後,很多村民得知記者來採訪駐村第一書記伍宗凱都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2月13日 中國青年網)「方便麵書記」,這是當地群眾對伍宗凱的敬稱。2015年7月,伍宗凱來到榮家溝村擔任「第一書記」。下鄉時,他總是忙著整修村裡道路、發展集體經濟,關注村民的生活生產。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父女第一書記接力脫貧攻堅
    郭子涵:這個就是我父親在這兒做第一書記的時候修的這條路,丈河到臺南臺北段的這條路,現在有了咱們這種水泥路的話,出行更加方便了,這條路比較寬,所以走起來更方便吧。我到村之後也修建了從臺北村到觀村的這條路,也算是沿著我父親的路繼續走下去。
  • 四川樂至:興林意識代代傳 打造鄉村生態旅遊「目的縣」
    四川樂至:興林意識代代傳 打造鄉村生態旅遊「目的縣」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朱虹 實習生袁宇君  2017年10月16日11:56 王隆瑛說,他堅定信念,帶頭育苗,經過1982年到1992年十年努力,將樂至縣森林覆蓋率從1.37%提高到24%以上。 「樂至窮、旱、荒的根源在於生態失衡。抓林業也許短時間內不見成效,但我相信生態改善了,樂至一定能有所改變。現在老百姓說,王隆瑛頭髮整白了,但把山整青了!我聽了這句話,心裡真是舒坦!」 王隆瑛笑著說。
  • 家門口的泥巴路遲遲不修,下雨天都沒處下腳,長樂江田鎮村民委屈
    福州市長樂區江田鎮的陳女士家門口有一條路,多年來只要一下雨天就泥濘不堪,影響到了幾十戶居民的出行,這事誰來幫呢? 精彩視頻 陳女士反映,這條路就在她家門口,一到下雨天都是坑坑窪窪,腳都沒辦法放下去,晴天車子一經過,就是灰塵滿天飛。住在這的人,門口不敢開。要維持家門口的平整,她們一年需要拉兩大車沙子進來。
  • 人民日報新春走基層 雙腳丈量時代筆墨記錄變遷
    原標題:雙腳丈量時代 筆墨記錄變遷(新春走基層·特別報導)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縣扶貧辦採用「下山扶貧」的辦法,協助村民搬下山來居住,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現在所有村子裡都沒有絕對貧困的家庭了。」原縣扶貧辦主任董春法說,下山後,村民有的搞大棚種植,有的搞來料加工,有的外出務工,更有的做生意當了大老闆。   記者來到村子裡,看到路上小轎車很多,過一個路口要等很久。董春法笑著說:「現在村民富了,很多人都買了小轎車。
  • 【新春走基層】海邊村莊書記帶著示範戶種起番薯 三年走上致富道路
    【新春走基層】海邊村莊書記帶著示範戶種起番薯 三年走上致富道路金羊網  作者:許悅  2020-01-15 這位被村民親切喚為「番薯哥」
  • 【輝煌「十三五」喜看新變化】樂至:繪就農業農村新畫卷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樂至縣蠶桑現代農業產業園裡卻熱鬧非凡。東山鎮三元廟村村民吳光鳳帶領著大家正在給桑樹修枝刷幹,為來年的蠶桑大豐收而忙碌著。從零星種植到成片發展再到成立園區,三元廟村村民見證了樂至蠶桑產業的發展歷程。「十三五」期間,樂至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在「農業現代化」上做文章,構建起「1+5+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個『1』就是大力發展蠶桑特色產業。」
  •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13:37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脫貧致富 老紀的「幸福年」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06日 08:58 A-A+   今天,《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基層行》將為您講述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安徽省六安市從2014年有70.96萬貧困人口,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脫貧達到62萬人。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紀道明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上五點,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還在沉睡中。此時,村民紀道明家裡的燈已經亮了,連續16年,老紀每天要準時起來給妻子做早飯。
  • 深入基層收穫感動——新華社"新春走基層"記者感言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 從1月25日到2月17日,120多名新華社記者,兵分88路,奔赴全國各地開展「新春走基層」採訪報導活動。在體察民情、傾聽民意、傳遞民聲的同時,自己也收穫了人生百味。以下是「新春走基層」部分記者從基層回來後的感言。
  • 漳州浦南鎮雙溪村:家門口那條路通了,村民的心裡暖了
    來源:臺海網一條寬6米、長1.2公裡的村道,改變了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的命運,村民們的心裡暖洋洋的——家門口那條路通了……許多遊客到雙溪村體驗鄉村遊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以前,村民出行只有走縣道501線一個單選項,自從家門口的這條坪溪路連接線打通後,出行道路截彎取直,村民們的出行路線變成了雙選項,可以不再需要繞行鎮區,出行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也分流了鎮區四分之一的人員、車輛往來,緩解了鎮區交通壓力。
  • [川網走基層]精準扶貧 達州佛巖村基礎設施改善
    前往佛巖村途徑的大尖山立於雲海之巔佛巖村的泥巴牆房  「春暖·川網記者新春走基層」大型採訪報導  精準扶貧 達州佛巖村基礎設施改善>  走基層地點:達州市通川區安雲鄉佛巖村  走基層記者:四川新聞網記者 張驥  四川新聞網達州2月8日訊(記者 張驥 攝影報導)「過去就是這座大山阻礙了我們的發展,導致佛巖村成了安雲鄉最落後的村落,現在我們有信心追趕上來。」
  • 新春走基層:別樣臘八節 真情暖寒冬
    為大力宣傳全區各市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情況,充分展示我區幹部群眾的新面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本報組織骨幹記者下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並從今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層》欄目。敬請關注。  1月5日,正值傳統臘八節,又逢「小寒」,正是一年之中最寒冷日子的開始。
  • 這就是山東丨南陽第一書記把實事辦到村民心坎裡
    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
    原標題:種好山貨腰包鼓(新春走基層)臘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燒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獨坡鎮蝦團村村民陸言禮家的灶火正旺,蒸餾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前我們是做這個的。」村民陸忠家從懷裡摸出一塊光燦燦的石頭,「這叫水晶石,是當年挖矽土的副產品。」不過,陸忠家說,刨去買挖機和在山裡開路的成本,沒掙到啥錢。「後來政策不允許了,破壞環境。」1990年,陸忠家懷揣著借來的50塊錢,坐火車到廣東打工;到1995年,已有100多個侗寨鄉親跟著他一起南下務工。
  • 新春走基層·駐村日記——「不盈利景區」的「致富經」
    深厚積澱的歷史文化資源在2016年才被激活,那一年盛京驛站景區正式開門納客,當年年底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去年到這裡的遊客超過20萬人。圍繞著景區的建設和運營,村民的工作和生活也開始改變。劉峰,彰驛站村人,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從事美術設計工作,聽說家鄉要建旅遊景區,他想都沒想就辭職返鄉。現在,劉峰是展館部的負責人。
  • (新春走基層·回家,回家)匆匆到來,又匆匆離去——新華社記者節前...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執筆記者:朱立毅;參與採寫記者:吳振東、劉金輝、吳濤、陳煒偉、林暉、王賢、田建軍)     開欄的話:用心走基層,用情寫群眾。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新華社今日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陸續播發分赴各地深入基層採訪的記者發回的鮮活報導,通過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反映各地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新舉措新變化,傳遞百姓的真情實感和所思所盼,用身邊人身邊事講述社會前行的故事,努力為讀者奉獻一份能留下美好記憶的春節禮物。
  • 【新春走基層】一年來 戰旗村賴孃孃賣的布鞋翻了倍
    【新春走基層】一年來 戰旗村賴孃孃賣的布鞋翻了倍 原標題: 記者 田為 攝  一年來來自戰旗村的好消息  ●「鄉村十八坊」農事體驗街區投運  ●遊客達到65萬人次,文旅業產值增長300%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10%  ●吸引返鄉大學生及創業人才120餘人  ●集體資產增加至5700萬元,集體收入增長320萬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 發自戰旗村)
  • 【尋找最美基層民警】顧懷勇:紮根脫貧一線的年輕書記
    《尋找「最美基層民警」》, 今天我們欄目進行展播的候選人是 紮根脫貧一線的年輕書記 ——顧懷勇
  • 【新春走基層】公交車通到了家門口
    不到兩年,縣城城區通了9條公交線路  2016年6月,鄲城縣城區公交車試運行5條公交線路,2017年初正式運行,到今年春節,公交線路已增加到9條,基本覆蓋了全縣城區內主要站點,結束了縣城城區內無公交車的歷史。平均每條公交線路途經30多站,每輛公交車從起點到終點平均用時4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