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微信號現已上線「論文推薦」欄目,
歡迎您在這裡分享您發表的論文,
將您的研究介紹給更多科研工作者。
推薦論文,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新的研究表明,團隊的平均睪酮水平和皮質醇水平明顯影響他們的表現。睪酮集體水平較高,並且皮質醇集體水平較低的團隊表現最優異——這將「雙激素假說」拓展至集體層面。研究者認為,這種集體激素特徵可能增進了團隊內的融洽關係,因而提升了協同決策的效率。
主要來源 Ars Technica
撰文 Roheeni Saxena
編譯 笑辰
審校 木槿 紫蘇
團隊合作是現代人實現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團隊的成敗呢?之前對團體動力學的研究已經考慮到了一些因素,如每個成員的個人背景與心理特點。但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論文信息見文末)的研究表明,成員的生物學特徵也會影響團隊的表現。睪酮集體水平較高而皮質醇(一種應激激素)集體水平較低的團隊在完成團隊任務時表現得最優秀。
激素影響團隊表現
為了研究激素對團隊表現的影響,研究人員採集了 370 位 MBA 學生的唾液樣本,並將這些學生隨機分成3-6人的團隊。每隊需要完成一項在計算機上完成的決策任務,要求團隊利用7天來管理一個虛擬的小型實驗室。
該實驗室模擬的是為客戶提供血液檢測的供應鏈。團隊間相互競爭,通過設計最優管理方案獲得最大收益。由於實驗室需要24小時監控,單憑個人無法勝任如此複雜的管理,因此成員們需要協同合作,最大可能地提高團隊成績。在此期間,他們可以自由使用任何決策過程完成任務。
研究人員根據唾液中睪酮與皮質醇的水平作為激素指標,判斷他們的表現和激素水平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項任務中,團隊的平均睪酮水平和皮質醇水平會明顯影響他們的表現。此外,所有的分析表現出共同趨勢,那些睪酮水平較高、且皮質醇水平較低的團隊,表現最優異。
團隊表現與睪酮和皮質醇集體水平關係。縱坐標為團隊表現,橫坐標為睪酮水平。圖中實線與虛線分別代表皮質醇水平較高與較低情況。兩種激素水平具有交互作用。(圖片來源:論文原文)
研究人員同樣研究了控制了不同強度支配性格與焦慮狀態後,這種激素的交互作用是否仍穩定存在。睪酮和皮質醇水平被認為分別與支配性格和焦慮狀態有關。但在這些參與者中,自我評價的支配性格強弱和焦慮水平均與這兩種激素水平無關。
由於成員多樣性高的團隊通常表現較為出色,研究人員還檢驗了團隊內各成員間的激素水平差異是否會影響團隊的表現。但他們未發現成員間的睪酮與皮質醇水平差異對表現的影響。
「拓展版」的「雙激素假說」
過去傳統理論一直相信,睪酮會直接增加追求社會地位相關行為的可能性,比如支配性格、攻擊性或競爭行為。而「雙激素假說」則認為,睪酮對這些行為的影響還取決於皮質醇的水平。在生理或心理壓力下,皮質醇由腎上腺分泌,並使身體對壓力做出有效反應。科學家們首先發現,高水平的皮質醇能夠抑制睪酮影響行為的神經生物通路,於是提出假說:當皮質醇水平較低時,睪酮與社會地位追求的行為呈正相關關係;但當皮質醇水平較高時,它會抑制睪酮的這種作用。
之前的兩項研究中得出的個人行為與個人的雙激素水平關係。左圖來自Mehta與Josephs於2010年的研究,圖中縱坐標為領導支配傾向,右圖來自Edwards與Casto在2013年的發現,其縱坐標為身份地位(來自隊友評價)。兩圖橫坐標均為睪酮水平,實線與虛線分別代表較低與較高皮質醇水平。兩項研究均支持個體的「雙激素假說」。(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2]、[3])
但過去對這種假說的驗證主要針對個體,科學家在此之前從未研究過團隊的總體激素特徵是否會影響團隊的運作。該研究的作者認為,較高睪酮水平與較低的皮質醇水平可能增進了團隊內的融洽關係,因而提升了協同決策的效率。這項研究將「雙激素假說」拓展至集體層面,為跨越社會階層成為頂端人群的決定因素提供了一種神經生物學觀點。
但是,大量細節仍有待研究。未來這類研究的方向可能包括,具有極高睪酮水平或極低皮質醇水平的成員如何改變團體動力學。個人的各種激素水平如何影響著他們在團隊內的協同合作也有待探索。無論如何,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奇有趣的探索組織行為的方式。
主要來源
http://arstechnica.com/science/2016/08/most-effective-teams-have-high-testosterone-and-low-cortisol/
其它參考文獻
[1] Mehta, P. H. & Prasad, S. (2015) 「Thedual-hormone hypothesis: a brief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3, pp. 163-168, DOI:10.1016/j.cobeha.2015.04.008 (Accessed: 31, Aug, 2016);
[2] Mehta, P. H.& Josephs, R. A. (2010)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jointly regulatedominance: evidence for a dual-hormone hypothesis」, Hormones and Behavior, 58, pp. 898-906;
[3] Edwards, D. A. & Casto, K. V. (2013) 「Women’sintercollegiate athleticcompetition: cortisol, testosterone, and thedual-hormone hypothesis as it relates to status among teammates」. Hormones and Behavior, 64, pp. 153-160;
[4] Akinola,M. et al. (2016) 「Collective hormonal profiles predict group performa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35), pp.9774-9779, DOI: 10.1073/pnas.1603443113 (Accessed: 31, Aug, 2016).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Collectivehormonal profiles predict group performance【作者】Akinola, M. et al.
【刊期】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35)
【日期】30. Aug. 2016
【DOI】10.1073/pnas.1603443113
【摘要】Prior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n individual’shormonal profile can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s social standing within a group.We introduce a different construct—a collective hormonal profile—which describesa group’s hormonal make-up. We test whether a group’s collective hormonalprofile is related to it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370 individuals randomlyassigned to work in 74 groups of three to six individuals revealed thatgroup-level concentrations of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interact to predict agroup’s standing across groups. Groups with a collective hormonal profilecharacterized by high testosterone and low cortisol exhibited the highestperformance. These collective hormonal level results remained reliable whencontrolling fo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group-level variability in hormones.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groups with a biological propensitytoward status pursuit (high testosterone) coupled with reduced stress-axis activity(low cortisol) engage in profit-maximizing decision-making. The current workextends the dual-hormone hypothesis to the collective level and provides a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who rises to the topacross, not just within, social hierarchies.
【原文連結】http://www.pnas.org/content/113/35/9774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我們:
· 關注科學進展與科研生態
· 推薦重要前沿研究
· 發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學術講座與會議預告。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