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巨頭的「教育算盤」:碧桂園、萬科、綠地、華潤紛紛入局教育

2020-12-17 騰訊網

* 來源:教培校長參考(ID:jiaopeixiaozhang),作者:郭之禎

2020年2月28日,綠地以1000萬元註冊資本,成功註冊了北京綠地錫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這是自2018年8月掛牌成立綠地教育集團以來,綠地再度加碼教育產業。除綠地錫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外,綠地教育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還全資持有兩家子公司,分別為綠學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及綠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隨著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的時代結束,房地產行業從增量市場逐漸向存量市場轉變,企業們也紛紛開始尋找其它機會,大家不約而同地看到了——教育。教育行業有著不錯的現金流,與地產行業也有天然的連接性。

上期,我們寫了教育巨頭瘋狂買樓蓋樓(《教育巨頭買樓記:新東方、好未來、跟誰學、中公都在瘋狂地買樓蓋樓》)。本期《教培參考》再來為大家梳理,房地產巨頭們的教育布局和教育算盤。

01 碧桂園:樓盤+學校,主攻下沉城市

1994年,廣東順德碧桂園學校開園,依靠宣傳投入、高薪福利禮聘優秀教育骨幹,碧桂園學校在第一年便吸引了大量家庭。

碧桂園學校的創辦拯救了當時「瀕危」的碧桂園樓盤。

2014年碧桂園教育集團正式成立,2017年1月更名為博實樂教育並於5月登陸美國紐交所。如今博實樂教育辦學足跡已遍布全國7個省份,擁有在校學生30000名、教職工6000名。

博實樂教育旗下多數學校均位於碧桂園樓盤區,集團為學校提供場地和設施,博實樂教育負責學校運營和管理。

前期博實樂的主要模式是,以教育來滿足住宅配套需求,住戶為學校提供生源保證,在品牌、營銷等方面共享資源,降低成本。

國際化辦學升級以及上市後,博實樂教育也開始嘗試輕資產、品牌服務輸出來獲得更高的辦學利潤增長空間。

2016年12月,博實樂教育與江蘇天山集團籤署合作辦學協議,這也是集團旗下第一所非碧桂園社區內的雙語學校;2017年1月,與河北長盛集團正式籤署合作辦學協議進軍河北市場;2017年2月,博實樂教育與劍橋商學院創始人籤約合辦嘉治公學;2017年7月,與英國費得斯公學(Fettes College)籤約合建中國校區。

此外,在學校的擴張上,博實樂教育也保留著碧桂園在老本行上的模式特點。即以三四線城市或二線城市遠郊為主,通過用宣傳、媒體曝光等營銷手段快速在當地打出知名度,率先進駐當地教育市場佔得先機。

02 萬科:建立教育雙品牌,發力素質教育

同為地產業龍頭,較碧桂園晚兩年,1996年萬科才與復旦大學附中聯合舉辦九年制民辦學校——民辦復旦萬科實驗學校,這是萬科第一次嘗試辦學。

之後,萬科又先後創辦了萬科雙語學校、浦東萬科學校等,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萬科集團旗下的上海萬科教育已擁有中小學、幼兒園12所。

2017年5月20日,上海萬科教育發布教育業務全新戰略規劃,正式啟用「德英樂」教育新品牌,其旗下幾所學校也將逐步更名,萬科集團在上海的辦學逐漸進入獨立品牌輸出階段。

2016年9月,深圳市三所由萬科開發並全權管理的學校同時開學,它們分別是梅沙書院、萬科麓城小學、萬科天譽學校。截止到現在,萬科集團旗下的教育業務形成了以城市營地、戶外營地、社區教育及國際學校、藝術預科學院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教育體系。

與實體辦學不同的是,萬科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夏令營,通過各類營地式教育模式,打造涵蓋應急教育、戶外教育、科技知識教育等內容在內的資源平臺。而萬科在深圳的學校包含萬科梅沙書院在內3所中小學以及1所幼兒園中,作為最為知名的深圳梅沙書院,其主要宣傳點也在於素質教育和拓展類活動。

隨著德英樂教育與梅沙教育雙品牌的建立,或許未來,萬科集團將以旗下兩個獨立品牌實現教育業務的分拆上市。

03 綠地:聯合名校+投資辦學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近年來,綠地控股在教育領域也是動作不斷。

2013年西城綠地國際花都與濟南外國語學校、北大公學幼兒園成功合作,打造12年一站式教育配套服務;2015年東城綠地城攜手歷城二中、歷城區實驗小學,為業主提供小學、初中一站式優質教育服務;2017年綠地集團又在南北康開發的綠地新裡城籤約經五路小學,打造為孩子提供全齡段全面發展教育服務的全系教育產業鏈,真正實現從0-18歲全學齡的覆蓋。

布局多元化產業發展戰略後,綠地開始繼續向教育領域深入延展。

2018年7月,綠地集團與西安教育城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總投資200億發展陝西教育事業,其中包括在大西安(鹹陽)文體功能區的綠地·高鐵新城項目中引入西安教育城;在新項目中進行完整的教育配套及教育產業體系的合作;積極開展在企業高管培訓、企業員工職業發展培訓、高端論壇等職業教育領域中的深度合作,以及合作發展各類校外教育產業。

2018年8月28日,綠地控股集團正式宣布掛牌成立綠地教育集團,旗下首家託育中心——綠優託育上海徐匯繽紛城旗艦店也在同日開業。

2019年,綠地集團與西安外國語大學附屬西安外國語學校建立聯合辦學戰略關係,共同打造西安外國語學校綠地灃東學校(簡稱西外學校)。

觀察綠地集團在教育產業上的拓展策略,均為綠地集團投資建設,且與名校聯合辦學。至今為止,綠地集團先後累計建設學校約80所,並與華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禾佳民辦教育聯盟、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及其附屬學校等知名教育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

04 華潤置地:「名企+名校」,探索多元化合作

與其他地產企業相比,華潤置地進軍教育就略顯低調。

2017年12月2日,華潤置地與深圳羅湖區教育局籤約創辦首所「未來學校」。

坐落於羅湖的未來學校,是華潤第一所全自營的學校,屬公辦合作性質,囊括小學和初中,其招生計劃、教師招聘、課程設置、運營管理等工作,均由華潤和羅湖區教育局共同設立的基金會、校董會負責。

邁出教育布局第一步之後,華潤置地又開始了「名企+名校」的合作模式。

2017年12月,華潤置地有限公司與愛聖國際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華潤置地將主要在學校用地、校舍建設等方面為愛聖國際教育集團提供支持。愛聖國際教育集團負責引入BASIS全套課程及師資,設立、運營及管理學校。

雙方將在現有的友好、互信的合作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共同推進優質教育項目落地,通過發揮 「名企+名校」跨界模式下的巨大協同效應,整合優勢、共享資源,挖掘教育行業新的價值點。

此外,恆大、保利地產、金地、中海外、當代置業等房企,也紛紛開辦了自己的學校和幼兒園。

據統計,目前排名前20的地產商,均或多或少投資了教育,將教育產業列為轉型創新業務的重點,擁有場地、資金、資源優勢的它們,正試圖重構中國教育產業的格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培校長參考」,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萬科、保利、綠地、碧桂園跨界社區生鮮
    房地產商向來偏好多元化投資以便於分散風險。近年來萬科養豬、恆大造車、格力地產做醫療器械等地產商頻頻跨界接二連三地入局相關產業賽道。在收割豬肉、新造車、醫療器械市場的同時,地產大佬們也開始瞄準社區生鮮超市、社區團購等不同業態,搶佔生鮮零售市場。
  • 萬科向內,碧桂園往外:房地產商的教育野心
    有了「中國家長」的存在,教育和房地產就有了天然的連接點。自2015年開始,「房地產+教育」出現小高潮,頭部房地產企業紛紛跑步入局。據「樂居財經」2018年9月發布的「教育地產品牌榜」,全國共有超過30家地產公司成立了教育品牌,中國Top10的房地產商幾乎全部跑步入場。
  • 前有恆大造車,現有萬科養豬,房企巨頭為何不能踏實賣房?
    而在2018年,萬科就已將戰略定位由「城市配套服務商」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從王石的強硬表態,到如今的跨界布局,萬科發展戰略變化的背後,是一眾房企紛紛開啟業務多元化嘗試的潮流。除了計劃養豬的萬科,恆大斥巨資造車、碧桂園涉足機器人行業、融創深入文旅產業,國內頭部房企中,已沒有單純定位地產開發的巨頭。據克而瑞的數據統計,TOP30的房企中有70%發布過多元化戰略,TOP100的房企則有97%布局了多元化業務。
  • 2020餘額不足,物業「巨頭」扎堆搶跑上市
    而關於萬科物業的上市時間,萬科董事局主席鬱亮最新的表態是:萬科物業一定會上市,只是時間還沒想好。 當這些帶著TOP10房企背景光環、有著天然優勢的物管企業「巨頭」開始殺入資本江湖,將會給物業上市資本潮帶來怎樣的衝擊?擁有超強背景,是否就意味著「王者」不敗?
  • 重點監測房企共拿地47宗 萬科、碧桂園土地儲備居首
    (本文來源:《中國房地產企業資訊監測報告(2017.10.16-10.22) 》)中指觀點上周重點監測房企共拿地47宗,出讓金約303.81億元。本周萬科拿地5宗,拿地金額68.3億元;碧桂園單獨拿地5宗,拿地金額12.15億元,聯合中南建設以14.27億競得南通1宗宅地。
  • 萬達萬科恆大碧桂園等地產大佬為何爭做特色小鎮?
    而彼時,以恆大為代表的許多房企在前幾年進入三四線城市後紛紛回歸一二線城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碧桂園依然堅持深耕三四線城市,「關注一二線城市近郊,以三四線城市為主,這是碧桂園發展策略的核心,我們不會因為同行的改變放棄自身發展模式。」對於碧桂園「掉隊」開發商第一梯隊,業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碧桂園為其「郊區大盤模式」所累。
  • 2019中國房企納稅50強出爐,萬科日均納稅2億元居首
    在2019年房企納稅50強中,萬科、中國恆大、碧桂園穩居三甲。具體來看,萬科、中國恆大、碧桂園以超300億元的納稅額,包攬了2019年房企納稅榜單的前三名,對應的所得稅金額分別約為509.85億元、406.3億元、377.37億元。
  • 碧桂園區域精簡 組織變革進行時
    碧桂園區域精簡 組織變革進行時 2020-02-26 09:14:1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去年以來,萬科、保利、華潤等相繼進行了區域和人事大換防,房地產行業也出現了高管離職和變動潮
  • 【盤點】機構整改、巨頭入局,素質教育在2018年經歷了什麼?
    【盤點】機構整改、巨頭入局,素質教育在2018年經歷了什麼?發布時間: 2019-01-24 14:27 【盤點】機構整改、巨頭入局
  • 房企2017年銷售業績快速增長 碧桂園銷售額5508億奪冠
    、深圳、杭州、武漢等城市重大事項:華潤與湛江市政府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碧桂園進軍聯合辦公2017年,碧桂園銷售面積6066萬平方米,累計銷售額達5508億元,登頂銷售榜。12月,碧桂園拿地114宗,主要分布在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萬科——12月銷售額662.3億元,銷售面積453.2萬平方米:2017年12月,萬科實現銷售額662.3億元,同比增長165.8%;銷售面積453.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1.9%。
  • 巨頭紛紛入局,企查查顯示今年已有3322家企業新增環衛業務
    萬科物業在珠海橫琴新區試水首個「物業城市」、碧桂園服務推出「城市共生計劃」、龍湖物業在重慶兩江新區探索「城市管家」……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總體要求,城市管理精細化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萬科、龍湖、碧桂園等物業大額也紛紛入局環衛市場。
  • 萬科、普洛斯悄悄入場,巨頭正在抄底共享辦公?
    不過,沉寂不意味著消失,經過一陣大洗牌過後,巨頭正在入場共享辦公。 2019年以來,頭部的地產商紛紛推出新的共享辦公品牌,比如萬科推出了「牛小時」,金茂資本推出辦公空間品牌J SPACE,恒基兆業推出辦公品牌Bcos。 巨頭的入場,給原本沉寂的市場注入新活力。
  • 萬科猜火車 華潤372億出清股權與深地鐵入主後的三重局
    就現階段而言,相比華潤,新入局者引發的效應或許更大。一方面,萬科近年來提出「軌道+物業」發展模式,與資源豐富的深圳地鐵更能形成有效的戰略協同;另一方面,深圳國資重新進入萬科,或將使股權之爭出現決定性的反轉。
  • 2019年10餘家房企調整組織架構 萬科、保利、碧桂園紛紛變陣
    為了適應新環境、新布局戰略、提高執行效率,房企們紛紛「變陣」。   據樂居財經統計,2019年以來,涉及調整組織架構的房企至少有10家。其中除了萬科、碧桂園、保利等龍頭房企之外,還包含了旭輝、陽光城、中梁、融信、藍光發展、正榮、和昌等不同規模梯隊的企業。他們為自己量身定做的調整方案,能呈現出怎樣的效果,還要待時間驗證。
  • 房地產做不好副業
    房地產企業多元化,早就不是新鮮事。 業界最為耳熟能詳的,便是恆大造車、碧桂園造機器人和萬科養豬。 恆大造車的事在業內轟轟烈烈。11月12日,恆大汽車官方宣布,恆大汽車上海、廣州兩地的生產基地全面啟動試生產調試。按照之前的計劃,這兩個生產基地全面達產後能做到每分鐘生產1輛車。
  • 2018中國房地產500強榜單發布 28家河南房企上榜
    3月21日,備受關注的2018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榜單發布,恆大集團繼續位列榜首,碧桂園、萬科分列榜單第二、三位。據悉,此次共有28家河南房地產企業進入該榜單,其中建業住宅集團(中國)有限公司排名最為靠前,位列第41名。
  • 明知故問 | 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網際網路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圍繞著「菜市場」,不止網際網路巨頭們親自下場,許多投資了巨頭們的資本巨頭也紛紛押注「菜市場」新秀。僅在7月份,生鮮零售領域就曾在15天之內連續三家公司融資成功,行業熱度可見一斑。
  • 房企年報裡的故事:融創漲薪出眾 碧桂園出手「闊綽」
    頭部房企恆大、萬科、碧桂園、融創從年初開盤到年尾收盤,股價分別下跌8.33%、20.31%、33.51%、19.71%。從市盈率來看,萬科高於其他三家龍頭房企,為8.5倍,其次是恆大,將近7倍,碧桂園和融創則均在5-6倍區間波動。由於業績並無「變臉」,業務也正在從單一住宅板塊轉向多元化以形成多樣營收基礎,龍頭房企對其低迷估值似乎並不滿意。
  • 碧桂園萬科陽光城等巨頭紛紛重構組織,未來誰更容易升職加薪?
    去年以來,包括萬科、碧桂園、陽光城、正榮等在內的千億房企,頻頻進行組織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均效能。地產行業的人均效能,受到戰略布局、團隊整體效率、個人作戰能力、企業激勵機制及文化氛圍等多因素影響。上個月,碧桂園總裁莫斌在集團管理會上提出「一切以項目為中心,總部和區域要建立被需要而不是製造需要的機制」,這段話背後,正是碧桂園總部賦能,一線承責的思路。碧桂園在今年三月進行組織優化,對總部的所有部門進行精簡合併,同時將部分權限進一步向區域下放。比如廣東省外的區域公司,可自行決定是否成立投拓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