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湖南省吉首二中初二學生蔣華被15名學生帶至廁所,對其進行圍毆。混亂中,蔣華從衣袖拿出事先準備的摺疊刀亂舞,刺傷了3人,其中兩人為重傷二級,另一人為輕微傷。
蔣華的經歷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吉首市人民法院一審將之定性為一起「以多欺少、以眾凌寡的校園暴力案件」,今年7月6日,吉首市人民法院一審認定蔣華構成正當防衛,公訴機關指控蔣華犯故意傷害罪不成立,判決蔣華無罪。
延安吳起縣中學,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學妹脫光衣服集體猥褻。
重慶市多名初中女學生共同毆打另一名女生蘭蘭,導致其十級傷殘。而這一事件的起因,竟是蘭蘭在住校期間因不注重個人衛生,而引起同寢室其他女同學「公憤」。
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小賜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
最老生常談的一句話莫過於,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可當一樁樁,一件件令人心痛的霸凌事件出現以後,被推到風口浪尖的往往是那群孩子們,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都無一倖免被曝光在大眾面前,承受著他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躲在孩子們的背後,擺出一副被孩子拖累的樣子,今天我想替這群施暴的孩子們,問這些家長一些問題:
第一:你知道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嗎?
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最真實的擔心、煩惱、憤怒、失望或者傷心。當父母真的讀懂了孩子背後隱藏的這些問題,當孩子感到被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
第二:你知道批評打罵孩子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嗎?
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只需要被聆聽、被尊重、被承認。不幸的是,父母只想使用禁止的方式平息掉孩子們強烈的情緒,而不知道在糾正他們行為之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
第三:出現問題後除了警告、挖苦、恐嚇、賄賂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警告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會刺激他重複做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挖苦、恐嚇是對孩子的一種人身攻擊,會對孩子精神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賄賂,是在動搖孩子的道德底線。
這些問題貫穿於孩子整個童年包括青春期,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社會能力,可能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當問題擺在眼前,一定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一:理解他人的感受
簡言之就是共情能力。父母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擴充情緒詞彙,去了解自己與家人的情緒都有哪些,有時候,我們成年人也未必真的懂自己當下是什麼情緒,這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的能力。懂得了情緒就可以開始討論感受了,父母通過講故事、親子遊戲、甚至看電視來討論人物的感受:開心?沮喪?失落?憤怒?這樣就會讓孩子漸漸擁有了共情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會換位思考,不容易走極端。
第二: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讓孩子明白解決一個問題不止一種辦法。遇到任何問題,甚至是臆想出來的問題,父母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解決方案,關鍵在於「不同」二字,父母要鼓勵和提示孩子不斷的提出解決方案,哪怕看起來答案與問題毫無關係。最後將所有方案集中起來,一起討論哪種方案最佳,哪種方案不好,原因分別是什麼。長此以往,孩子會養成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遇事更能沉著冷靜。
第三:考慮並承擔後果
結合第二點當孩子找出了自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以後,父母應該給孩子驗證的機會,可以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孩子思考「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這裡的「可能」也要鼓勵和引導孩子說出儘可能多的答案,讓孩子自己去評估好壞;也可以在實踐中讓孩子體會,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承擔後果。這樣的刻意練習會讓孩子在解決問題之前先考慮到後果,權衡自己是否可以承受,避免了日後做事衝動不計後果!
畢淑敏曾在《我很重要》一書中說道:「我對世上是否存在沒有優點的成人,不敢妄說。但我確知世上絕無沒有優點的孩子。我或許相信世上有喪失願望的老人,但我無法想像沒有願望的孩子,將有怎樣枯萎的眼神。」
作為一個母親,我祈願天下父母可以對孩子多一些聆聽,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陪伴。讓校園回歸寧靜,不再有暴力事件,讓關愛與信任成為孩子們的翅膀,讓他們勇闖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