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暴力、語言凌辱、排擠孤立...
看到這些你會想起什麼?
當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校園中暢行無阻時,你有沒有擔心過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就是下一個?
前不久,因為被15名同學在廁所圍毆的蔣華,回到了湖南老家的一所中學繼續初三的學業,不過他的身份依舊是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
起因是15名蔣華的同學將蔣華圍在廁所裡圍毆,情急之下蔣華拿出自己的防身摺疊刀自衛反擊,刺傷三人,蔣華也因此而被刑拘,後檢方以故意傷害罪對其提起公訴。
在這個剛開學的時候,「校園暴力」這四個字又把萬千家長的心,懸在了半空中。
我們不禁想問:
到底是為什麼,本應該承載朗朗讀書聲的教室,成為許多孩子一生都不願回憶的夢魘?
01
被霸凌,需要理由嗎?
成年人的世界講究因果,而在孩子們看來,對一個人「群起而攻之」,可能僅僅是因為看他/她不順眼。
騰訊曾經專門為校園霸凌者拍攝過一部短片《和陌生人說話》,故事的主人公晶晶被霸凌了整整十年之久。
而一切悲劇的源頭,都是因為一個莫須有的杯子。
起因是兩個男生在課間不小心打碎了晶晶的杯子,一個同學開玩笑的說「她的杯子值300萬」,一個不經意之間的玩笑,拉開了晶晶長達十年被霸凌的序幕。
晶晶的照片被P圖在貼吧到處散布,晶晶被造謠家中有好幾個億的收入,晶晶也被不懷好意的女同學散布所謂的「男朋友」長名單。
晶晶想過想要反擊,可是只要她每次有想要反擊的苗頭,下一次的霸凌,只會更狠。
正如《惡意》中那句: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段視頻,又讓我憤怒到發抖。
視頻中,一位女生站在牆角,用口罩捂住眼睛,而周圍圍了一堆女生,挨個扇他耳光,鼻子都流了血。
視頻中被霸凌的女孩姓周,僅僅是因為在中午午休時間和同學趙某發生口角,被趙某召集同班女生對其進行辱罵和毆打。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沒有一個孩子願意選擇被其他人霸凌。
所有無助弱小的靈魂,在黑暗中聲嘶力竭的吶喊:「為什麼是我?」
可是很多時候,這個答案會大大出乎意料——沒有任何理由。
一個水杯、一句玩笑、一個空穴來風的理由,都有可能引發拳腳相加。
02
沉默的旁觀者,也是霸凌的幫兇
我在讀書的時候,也曾經目睹過一起校園霸凌。
事情發生在大約10年前,那個時候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那些被深淵吞噬的青春,還沒來得及浮上水面喘口氣,卻又被下一個浪花打散在茫茫人海裡。
初中階段的男生,正值叛逆的巔峰時候,對父母和老師的管教一概不屑,又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班上絕大部分同學的「尊重」,哪怕這種尊重是通過暴力手段獲取的。
那個被霸凌的同學,學習常年倒數,得不到老師的重視,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暇顧及,性格孤僻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和他玩,就這樣一個「三不管」成為了被霸凌的絕佳對象。
施暴的對象從班裡的幾個小混混男生,後來變成了女生,再到後來仿佛班裡只要有人被老師罵、心情不高興或者其他的什麼理由就都能去找他施暴解氣。
而我因為一次放學忘拿東西回班去取,在門口也聽到了經常能聽到的辱罵和拳打腳踢,我只是裝作沒事人一樣帶有目的性的拿了東西就走,而沒有去及時找負責老師反映情況,只是得知他第二天選擇轉學,他媽媽來班級幫他收拾書桌時,一邊收拾一邊啜泣的情景,只能慶幸他終於離開了這個對他而言地獄一般的地方,而我也會因時不時想起這件事而感到遺憾。
直到多年後,看到《少年的你》,程小蝶跳樓自殺前問陳念:
「她們一直欺負我,為什麼你們都不做點什麼?」
霎時間感到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對啊,那些在霸凌面前不作為的路人,那不就是沉默的幫兇嗎?一個是親手去摧殘別人尚好的青春年華,另一個只是乖乖的給霸凌者遞刀。
03
面對霸凌,我們應該怎麼做?
面對霸凌,我們常常問:你為什麼不去求救?
與其去問為什麼不求救,我們不如問:求救有用嗎?
去找老師幫助,下次換來的是更變本加厲的霸凌,而大多數情況下,有些老師更多帶著一種息事寧人的態度去處理問題,這無疑更助長了霸凌者的氣焰。
把霸凌者逼上絕路的,不是孤僻和不合群,而是他人的冷眼旁觀。
下面提供了幾種面對霸凌,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希望會對你有幫助。
(1)如果孩子遇到毫無緣由的霸凌該怎麼辦?
作為父母,當然不希望孩子在校園遭遇霸凌。
但是如果遇到,請家長此刻一定要鎮定,因為這個時候,只有你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首先做的事就是要主動和孩子溝通,仔細詢問霸凌者的樣貌、家庭住址、父母信息等內容,並告訴孩子不要過分擔心遭到打擊報復,堅持接送孩子上下學,並和學校老師做好溝通,有問題第一時間聯繫,讓老師多去關注孩子的狀況。
同時,要去和對方家長做溝通,告訴對方父母他們孩子的作為已經嚴重傷害到了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並不表示不排除使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身權利。我想此刻,稍有良知的父母都會譴責自己孩子的行為並心存愧疚,能夠達成和解的局面。
(2)家長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
也有家長問孩子:「為什麼他們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
這個時候,最怕家長不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反過來還要指責自己的孩子。
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論,認為施暴者沒有錯,受害者有錯。
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家長和自己站在一起安慰自己,而作為家長的你,很可能是孩子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那些被霸凌的孩子的情緒需要被安撫,家長也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
在事情過後,家長要勇於做孩子最強大的後盾,教會孩子勇敢去反抗:比如,下次在遇到霸凌事件的時候,可以想辦法逃離施暴者來到安全現場,同時將孩子遭受的事情告訴老師和學校,及時遏制更惡劣的事情發生。
(3)家長不做沉默的幫兇
在校園霸凌中常見的就是沉默的旁觀者。
當我們的孩子看到別人正在遭受霸凌而選擇沉默的那一刻起,其實他就已經選擇了去做施暴的那一方,久而久之,就在心中埋下了惡的種子,槍打響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不會倖存。
可以這樣想,這次是別人被霸凌,那麼下一次會不會輪到自己的孩子?
家長要向孩子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面對別人被霸凌,不要做冷漠的旁觀者,儘可能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哪怕是給老師偷偷打個小報告,也能夠救人於危難之中。
誠然,霸凌不只是作為父母和孩子才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是擺在我們社會面前的一個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這個世界陰暗面很多,但是只要我們做自己的太陽,所到之處,就會充滿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