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丫」是北京話的代表,老北京人不同意!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今後一段時間,趙老師將每周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分門別類地講述老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第一講「老北京語言的演變與發展」之三。前兩集沒看到的朋友請在文末尋找連結。

主講人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滿人入京

第四次大的變動,就是清朝滿人入京,也是帶著數十萬人來的。這數十萬人來了之後,滿八旗就駐紮在內城,把原來北京內城的老百姓,限三天,都挪到了外城。

然後,就是滿語和北京話融合了200多年。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最後融合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等,其中都有滿語的痕跡。

比如說,衣服有個褶子,說「你抹擦抹擦」。「抹擦抹擦」實際上就是滿語。像那個「嘎拉哈」,我還有「嘎拉哈」的照片,實際上就是羊拐。小時候,尤其女孩子都愛歘羊拐。很多老人都管羊拐叫「嘎拉哈」。

羊拐,也叫嘎啦哈

沒想到吧?西方人自古也玩嘎啦哈,一幅古羅馬圖畫中仕女們玩得不亦樂乎,收藏於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油畫「Children’s Game」(兒童遊戲)局部,1560年|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 維也納藝術博物館。

這就是北京話第四次變化,在滿人入關和北京話融合之後,留下了大量的痕跡。在此,我就不多解釋了。

新中國成立

第五次北京話發生的演變呢,我認為是「解放」。1949年解放,共產黨為了管理國家,也包括管理北京,就從數十萬軍隊、外地抽調的這些個能人,來管理北京,接收北京。

這些人,解放之後天下太平了,把家屬也由老家接來了。他們本來說的是家鄉話,到北京之後,和北京語言發生了融合。

58年的「大躍進」,為了建設北京,中央決定由全國各地抽調能工巧匠來北京,參與建設北京。這兩次就並成一次,就是第五次北京話發生的變化,但是這次的變化不算大。

「文革」十年浩劫汙染北京話

再往後的第六次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由外地來北京的人不是太多,紅衛兵串聯那就不算,來了就走了,為什麼還要把「文化大革命」作為一次語言變化呢?是由於十年浩劫使北京的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使人的文明程度發生了大幅度的倒退。

對於文革之後出生的人,肯定沒有這種感覺,但是對於我們——「文革」的時候已經長大成人、有清楚的記憶的人,對於北京話文明程度的倒退深有感觸。我認為,可以給它排進給北京話發生重大演變的一個重大的事件。

電影《老炮兒》海報

打比方說,就是這個「丫」。現在演變成了,表示親密的好哥們的語氣。「你丫幹嘛去了?」「你丫怎麼才來呀?」這個說得是那麼順嘴,那麼溜兒,雙方還都認可。

實際上,這個「丫」在過去是一個非常非常難聽的一個詞。它的全稱是「丫頭養的」,就是罵這個人,他的媽媽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生養了他。這個在老北京人認為,是句最難聽的罵人話,這個是輕易不能說的,也說不出口的。

結果,演變到「文化大革命」之後,成了親暱的那麼一種稱呼,而且不但北京有很多年輕人這麼說,外地人都認為北京人關係不錯時,說這個話。這個讓我感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怎麼竟然這樣啊。(未完待續)

鏈 接

地道的老北京話到底是什麼樣?是不是張嘴兒就「你丫」「臥槽」?「舊京圖說」在網上給您找了一段上世紀六十年代,老舍先生的原音重現,您自己聽聽,跟「老炮兒」北京話一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來源丨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 |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 Margaret 視頻 | 騰訊視頻

編輯 | 黃加佳、洪園園

相關焦點

  • 「你丫」代表北京話?老北京人卻認為這是句最難聽的罵人話
    這數十萬人來了之後,滿八旗就駐紮在內城,把原來北京內城的老百姓,限三天,都挪到了外城。然後,就是滿語和北京話融合了200多年。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最後融合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等,其中都有滿語的痕跡。比如說,衣服有個褶子,說「你抹擦抹擦」。「抹擦抹擦」實際上就是滿語。
  • 北京話罵人不帶髒字,如果不懂挨罵了你都不知道!
    罵人不帶髒字兒,北京話叫吃棗不吐核兒。小的時候,聽胡同裡的老北京人吵架拌嘴,北京土話也叫「罵街」。把人損得快沒臉見人了,卻不帶一個髒字,您不得不佩服這些老北京人的「語言功夫」。著名學者粱實秋先生是老北京人,他曾在一篇講北京話罵人的文章裡說:「罵人要罵得微妙含蓄,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北京人拿話損人,大概就能起到這種臉色三變的作用,北京土話裡的「損人」,也叫「糟改人」。糟改人的話,用北京土話說叫「片兒湯話」。
  • 老北京撲朔迷離的京罵,外行人聽不懂什麼意思
    生活中你有沒有注意到老北京人說話有沒有!北京人說的北京話除了逗您哈哈一笑的全民段子,比如這樣的,胸是炒雞蛋(西紅柿炒雞蛋)裝墊兒臺(中央電視臺)除了讓您了解到吞音的驚喜外,還有一點您絕對想不到,那就是一臉懵逼的眼神啊。
  • 老北京話瀕臨失傳?我愛老北京話,我怕它完咯
    就在不久前,某短視頻平臺出現一些所謂的北京本地博主,操著一口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北京話,結果誤導了一大批吃瓜群眾。今天就給各位科普一下什麼是北京話。 首先要解釋一下,普通話不等同於北京話,標準的普通話是河北灤平話,而北京話泛指老北京土話。北京話和北京人一樣,都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和包容性。
  • 《徐徐道來話北京》:電波裡講述老北京故事
    原標題:《徐徐道來話北京》:電波裡講述老北京故事 「說北京,話北京,古都的文化正復興。一城三帶和兩區,首都名片文明城。大運河、副中心,北京的未來更年輕。」每天清晨6點,伴隨幾句清脆的京腔,著名相聲演員徐德亮主持的北京交通廣播FM103.9《徐徐道來話北京》準時與聽眾見面。
  • 我們整理了全國的方言表情包,北京腔拽、四川話莽,最狠還是廣東話…
    /劇中有個關鍵熱詞「豪橫」豪橫這個詞在北京話裡既可以指為人豪放爽朗也可以指對方蠻橫不講理是一個貶中有褒褒中帶貶的江湖詞因此豪橫表情包也帶有著強烈的老北京胡同裡的江湖味兒北京話的特色在於兒化音但你若在不恰當的詞兒後面加了本不該它們承受的兒化音
  • 析《老炮兒》裡粗鄙語言:到底是不是北京範兒?
    但也有人不認這範兒。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就在微博上表示,粗鄙的語言不是老北京傳統,「從前的老北京人是不爆粗口的。你看看老舍的作品中有幾個人說髒話?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那些是壞人,被鄙視的。以粗話為榮的風氣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是『文革』。」  嚴鋒不是北京人,但北京人、相聲演員徐德亮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 比較最好的北京話|臺北|北京人_鳳凰讀書
    這是流氓打架說的話,現在也被當成了北京話的特色。這些題目承繼了不少影視劇對北京話的塑造。在他們眼裡,北京話是輕佻的、滿不在乎的、無所謂的、含混的,進而北京人也是這樣的。一些北京人也這麼理解北京話,仿佛不作出一份玩兒鬧樣,就不算會說北京話。可以說現在北京話被刻意地俗化了、痞化了。大家可以找1965年老舍訪日講話的錄音聽聽,是怎樣的松爽、優雅、散淡,這才是北京話的樣子。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 網友:這能代表老北京?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北京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大爺大媽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 老北京話讀解試題 測測您是「老北京級」還是「家屬級」
    A.五大三粗  B.尖嘴兒猴腮  C.渾不拉幾  D.吊兒郎當  4,我說他兩句是為了他好,結果給我來了個,頂得我夠嗆!「滑頭」的意思是指  A.小心眼兒什麼都較真  B.油滑不老實的人  C.人長得帥髮型也酷  D.這個人是個光頭  13.「嚼裹兒」的意思是  A.一種北京小吃  B.一種包袱皮兒  C.生活費用  D.說話囉嗦絮煩  14.
  • 到底是不是北京話?
    不過這些詩詞距今已久,也無法證明它到底是不是老北京話。咱們再來查查,老北京人是怎麼看「豪橫」這個詞兒的。在1990版徐世榮先生的《北京土語辭典》是這麼解釋的:「形容硬漢不屈服的氣概,是讚詞。」老舍也是現代作家中最具有北京特色的一位。
  • 劉一達:「繃著臉」寫不活北京話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兒,四合院是北京城的魂兒,凡是在胡同裡生活過的人,不能不對胡同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懷,當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告別胡同,我就益發感覺應該把它寫出來,讓胡同文化的根兒長久地延伸下去。」劉一達說。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劉一達,依然保留著隨時記錄北京土話與掌故的習慣,小本也已堆積如山。
  • 葉廣芩新作 《花貓三丫上房了》上市
    本報訊 (記者王坤寧)10月17日,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童真,童趣,耗子丫丫的故事——葉廣芩京味兒童文學作品《花貓三丫上房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在這部由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兒童文學作品裡,葉廣芩依舊延續了自己輕鬆幽默的京味風格,展現了別樣童真與童趣。
  • 為什麼我們日常說的普通話,其實更接近媒體採用的北京話口語?
    事實證明,許多老北京土話,胡同裡的讀法,反而是正確的。所以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不是隨便說說的。一些受過教育,有學問的人,反而不一定能讀對。因此,一些詞語的特定的、約定俗成的普通話(或北京話)讀法,要多留意,不能只憑想當然。
  • 什麼才是「老北京」?
    說到「老北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相比於把「老北京」簡化為一個符號,我們更有興趣的是為它稍微溯一溯源,看看我們所以為的「老北京」到底是什麼。明顯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作為一篇簡短的公眾號文章,我們只搜集了13個常被拿來代表「老北京」的東西,並把它們和其他地區類似的東西混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套試題。在這樣的比較中,你也許可以把「老北京」看得更清楚。
  • 老北京咋給人扎針兒的,別說我沒告訴你!
    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嘴刁」「眼毒」「雞賊」「遞葛」通過這些年對北京話的研究,我認為,老北京的第一個語言特點是精煉而內容豐富。為什麼說精煉呢?
  • 葉廣芩完成京味兒童文學新作《花貓三丫上房了》
    本報訊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童真,童趣,耗子丫丫的故事——葉廣芩京味兒童文學作品《花貓三丫上房了》新書發布會」最近在京舉行。    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說,葉廣芩非常善於寫自己的故鄉,她是一位風格獨特、標識性特別強,又具有天然深度的作家。
  • 北京人不講北京話,閩南語前身竟然是中原話,語言究竟是被誰改變
    在漢朝,因為國家統一所以語言上的交流沒什麼問題,所以各地大家說的話也是可以聽懂的,等到隋朝因為政治重心在金陵,所以大家說的話也偏向於揚州話,金陵話。唐潮將都城定在長安,但長安話和現在的西安話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也是歷史朝代變幻的一個表現。
  • 老北京人說「玩票」是什麼意思?
    玩票是一句典型的北京話,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某一方面的發燒友。雖說是業餘愛好,但愛好得比較深,甚至能跟專業的媲美。咱們現在覺得玩票這事,應用的比較廣,好像任何範疇都可以。但是在過去,玩票就專指玩藝術,主要就是京劇或者曲藝,這些玩票的人還有組織,叫作票房,自己還有個雅稱,叫作票友。票友,這是個從北京流行到全國的概念,由於京劇的傳播效應,大江南北都有無數的京劇票友,就是海外華人圈裡也不乏其人。票友當中有大量的名流,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所以玩票也成了很高雅的娛樂。
  • 北京人說「您」,是褒還是貶?
    ,客客氣氣地要說「您」,耍貧嘴的時候要說「您」,諷刺挖苦還得說「您」——張口閉口都是「您」,極端點來說,在北京,很少有人說「你」,照面就是不您不快。 而北京話的精髓與魅力,就在於話中有話,在北京話裡,這您字有許多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