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今後一段時間,趙老師將每周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分門別類地講述老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第一講「老北京語言的演變與發展」之三。前兩集沒看到的朋友請在文末尋找連結。
主講人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滿人入京
第四次大的變動,就是清朝滿人入京,也是帶著數十萬人來的。這數十萬人來了之後,滿八旗就駐紮在內城,把原來北京內城的老百姓,限三天,都挪到了外城。
然後,就是滿語和北京話融合了200多年。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最後融合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等,其中都有滿語的痕跡。
比如說,衣服有個褶子,說「你抹擦抹擦」。「抹擦抹擦」實際上就是滿語。像那個「嘎拉哈」,我還有「嘎拉哈」的照片,實際上就是羊拐。小時候,尤其女孩子都愛歘羊拐。很多老人都管羊拐叫「嘎拉哈」。
羊拐,也叫嘎啦哈
沒想到吧?西方人自古也玩嘎啦哈,一幅古羅馬圖畫中仕女們玩得不亦樂乎,收藏於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油畫「Children’s Game」(兒童遊戲)局部,1560年|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 維也納藝術博物館。
這就是北京話第四次變化,在滿人入關和北京話融合之後,留下了大量的痕跡。在此,我就不多解釋了。
新中國成立
第五次北京話發生的演變呢,我認為是「解放」。1949年解放,共產黨為了管理國家,也包括管理北京,就從數十萬軍隊、外地抽調的這些個能人,來管理北京,接收北京。
這些人,解放之後天下太平了,把家屬也由老家接來了。他們本來說的是家鄉話,到北京之後,和北京語言發生了融合。
58年的「大躍進」,為了建設北京,中央決定由全國各地抽調能工巧匠來北京,參與建設北京。這兩次就並成一次,就是第五次北京話發生的變化,但是這次的變化不算大。
「文革」十年浩劫汙染北京話
再往後的第六次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由外地來北京的人不是太多,紅衛兵串聯那就不算,來了就走了,為什麼還要把「文化大革命」作為一次語言變化呢?是由於十年浩劫使北京的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使人的文明程度發生了大幅度的倒退。
對於文革之後出生的人,肯定沒有這種感覺,但是對於我們——「文革」的時候已經長大成人、有清楚的記憶的人,對於北京話文明程度的倒退深有感觸。我認為,可以給它排進給北京話發生重大演變的一個重大的事件。
電影《老炮兒》海報
打比方說,就是這個「丫」。現在演變成了,表示親密的好哥們的語氣。「你丫幹嘛去了?」「你丫怎麼才來呀?」這個說得是那麼順嘴,那麼溜兒,雙方還都認可。
實際上,這個「丫」在過去是一個非常非常難聽的一個詞。它的全稱是「丫頭養的」,就是罵這個人,他的媽媽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生養了他。這個在老北京人認為,是句最難聽的罵人話,這個是輕易不能說的,也說不出口的。
結果,演變到「文化大革命」之後,成了親暱的那麼一種稱呼,而且不但北京有很多年輕人這麼說,外地人都認為北京人關係不錯時,說這個話。這個讓我感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怎麼竟然這樣啊。(未完待續)
鏈 接
地道的老北京話到底是什麼樣?是不是張嘴兒就「你丫」「臥槽」?「舊京圖說」在網上給您找了一段上世紀六十年代,老舍先生的原音重現,您自己聽聽,跟「老炮兒」北京話一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來源丨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 |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 Margaret 視頻 | 騰訊視頻
編輯 | 黃加佳、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