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某短視頻平臺出現一些所謂的北京本地博主,操著一口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北京話,結果誤導了一大批吃瓜群眾。今天就給各位科普一下什麼是北京話。
首先要解釋一下,普通話不等同於北京話,標準的普通話是河北灤平話,而北京話泛指老北京土話。北京話和北京人一樣,都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和包容性。北京作為六朝古都,一千多年來,北京話不斷吸取各地區、各民族的方言。如今我們說的北京話,最早形成在元朝,當時叫大都話。北京話很多都來源於蒙古話,比如「胡同」一詞就是從蒙古語中借鑑來的,「胡同」在蒙古語中就是水井的意思。再比如說北海、什剎海中的海,蒙古語就是水泊的意思,可能也是蒙古人沒見過海。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人口大遷徙,再到朱棣遷都北京,帶來了大量南京官員家眷,北京話又受到了江淮官話的影響,再到後來的清朝入關,北京話再次與滿語相結合,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北京話。那麼北京話有什麼特點嗎?
眾所周知的兒化音
兒化音多,可以說是北京話的一大特點。但是哪些地方能加兒化音,哪些地方不加兒化音這也是非常講究的。就拿北京城門來說吧,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加兒化音的。像「內九外七皇城四」這些個城門,都是走大轍,念出來就是天安門、前門、西直門,不加兒化音。只有極個別的城門才加兒化音,比如東便門兒、西便門兒、廣渠門兒、大紅門兒。這裡邊有什麼訣竅嗎?簡單來說您可以這麼理解,看城門的規模大小,一般大城門都不加兒化音,小城門加兒化音,這麼說您就明白了吧?
花樣百出的「吞字」
前段時間有個挺有意思的事,全網都在學北京人說話吞字,比如北京人說「西紅柿炒雞蛋」,說快了就是「胸式炒雞蛋」,吞字也是北京話的一大特點。小編曾經認識一個廣東的朋友,他當時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他那標準的普通話,據說在老家上學時,已經到了無人不誇的地步。結果一次意外,讓他的自信心碎了一地。有一次他和小編一起打車,下車後一臉懵逼的問小編:「你剛才和司機說的是哪路黑話?」我說:「沒說什麼啊,就是跟司機閒聊。」結果他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普通話很標準,所以才來北京發展,結果一句沒聽懂…」其實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北京話為什麼會有吞字的現象,那就是因為北京人普遍說話都快,這就導致了說話容易吞字。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懶」,能用一個字說完,絕不多說第二個字,比如今天就說今兒,不用說成甭,您看這個 「甭」字,拆開了就是「不用」,這可能也跟北京人的「氣質」有關,還記得風靡一時的「北京癱」吧。
出鏡率最高的「您」
要說北京話最常用的代表字,那就是「您」了。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大街上,但凡聽到張嘴閉嘴就是「您怎麼怎麼著」的,那甭問,基本上就是北京人了。「您」一般來說都是小輩對長輩、年輕人對年長的人的一種尊稱,但是在北京則不然,在北京話中,「您」不拘泥於年齡,如果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哪怕是爺爺跟孫子說話玩,也會說「您」,比如爺爺看見孫子穿鞋踩沙發,爺爺就會說:「您那腳丫子還要上哪兒去」。北京人用您字的歷史可以說由來已久,清朝末年有一個寫小說的作家名叫劉鶚,他在一本《老殘遊記》就記載過,老北京人見面問好時,就會說「你寧」,算下來北京人用「您」字的時間至少已經二三百年了。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北京人對「您」字的傳承,現在的北京孩子不管是多淘氣,哪怕是夥伴兒之間髒話連篇,但只要和長輩一說話,還都會說「您」,作為首善之都,老北京的禮貌還是值得點讚的。
離不開的「語氣助詞」
之前有一個老外給北京話做了個總結,這老外說的挺有意思,他說要想學好北京話,你就在說話的時候穿插5個字就行了,「嘿、豁、呦喝...」 ,聽著跟于謙捧哏似的吧?雖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但老北京人說話確實愛用語氣助詞,滿嘴的話佐料,透著一股親切勁兒。
除了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現在純正的老北京話已經很少有人說了,甚至很多人都不會講地道的家鄉話了,反而一些網絡熱詞受到了大力追捧,比如說耗子尾汁。創新值的提倡,但傳統也一樣需要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