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滿語列為極度瀕臨滅絕的語言。與其他即將失傳的語言不同,清朝統治時期很多文件都是用滿文書寫的。因此,保護滿語文不僅是在保護一種古老文字,而且是在保護我們的歷史。
2月23日,「舊京圖說」請來滿語文研究者李松齡(網名:松鶴延齡)老師為我們做了一次「漫談滿語文」的講座。「舊京圖說」將分四次在公眾號分享此次講座的實錄,以饗讀者。今天推送的是講座實錄之三。
主講人
李松齡,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研究員、中國檔案學會檔案文獻編纂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1975年入職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工作,先後參與《中俄關係乾隆朝滿文檔案史料選編》《全國滿文圖書資料》譯著工作;主編《中國禁毒史料》清代部分。發表數十篇有關清代宮廷史、京城史地民俗方面的文章,曾任《北京檔案》雜誌社副主編。策劃、主創「檔案見證北京」文化講堂,獲得北京市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品牌獎。榮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北京市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稱號。
1644年,清入主中原之後,滿漢雜居導致漢語和滿語互相碰撞,兩種語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漢語也吸收了一些滿語的詞彙。
薩其馬
我們最愛吃的糕點「薩其馬」就是源於滿族的一種冬令食品。薩其馬」是滿語Saqifei mamulanbi兩個動詞的縮寫。Saqifei是切。mamulanbi是碼。
薩其馬一詞,最早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所編《御製增訂清文鑑》一書:「薩其馬,把白面(指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後,於糖稀中摻和」。迨至光緒二十六年《燕京歲時記》記載「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和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木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
漢文曾一度管薩其馬叫「糖纏」,但是由於人們的習慣叫法,此名沒有叫開,而薩其馬卻被人們接受下來,一直沿稱至今。
姥姥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芝麻胡同》中不乏老北京話,其中就有一句常說的「姥姥」一詞。
我曾寫過一篇小文《姥姥一詞出自滿語》。語出康熙五十二年所編的《大清全書》,是這麼記載的:「姥姥」指亂談、多言無忌之人,惡調。詞意後來就演變成:不相信、不可能、沒門兒、不行等意思。
有幸這篇小文被胡德平先生看到了,在他的《說不盡的紅樓夢——曹雪芹在西山》一書中,談了他的看法。
他說,查「姥姥」一詞,有四種解釋,一種就是《辭源》上所說的:北方方言一般我們稱外祖母。第二,老北京表示不服氣、不相信的口氣。比如《駱駝祥子》裡,虎妞的爹就說了:「我管教女兒,與你什麼相干。揍我?姥姥!」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這個口吻。「你?姥姥!」不可能、不服氣。第三,天津和北京地區管接生婆,也叫姥姥。第四,據李松齡先生考證:是滿語的音譯;並指在《大清全書》記載,姥姥指多談、亂談、多言無忌之人,惡調。
胡德平考證認為這四種解釋,第四種比較合乎曹公命名之本意,就是曹雪芹命名劉姥姥的本意。
電視劇《紅樓夢》中的劉姥姥
他說,因為曹雪芹是滿洲正白旗包衣,紅樓夢寫的是清初滿族上層社會的故事。再結合書中劉姥姥為賈寶玉瞎編女孩兒抽柴草的故事。戲謔吟詩:「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的歪詩。奉承王熙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等胡言亂語之寫。通而觀之,他認為劉姥姥整個是一個多談、多言無忌之惡調的老婦形象。哪兒有一點外祖母的尊嚴。
哈爾巴
老北京人管肩胛骨叫「哈爾巴」(音)。有時候也叫「哈拉巴」、「哈累巴」、「哈利巴」,只是不同地區的音變。實際上,本音還是「halba」(音)就是肩胛骨,也叫琵琶骨。
額淋
我們通常指被液體侵蝕過留下的痕跡說 「額淋」,一般指汗漬、奶漬、水漬,乃至血漬等等。大家可能聽過 「額淋」 「額利」,都是不同的音變。其實是 「額淋」,這個詞源於滿語 「額淋」,滿語意為精液、精神。根據滿語Oori的諧音來的。
巴圖魯
老一輩北京人給小孩兒起個小名兒,尤其對男孩一般愛叫「巴圖魯」,或簡稱「巴圖」。滿語是baturu。蒙語巴特爾和它發音也非常相似,都是英雄、勇士的意思。
哈爾濱
其實,在東北地區漢語中滿語就更多了,尤其是地名。例如:「哈爾濱」一詞,據現在《辭海》的解釋是曬網廠,曬魚網的場子。
但根據最新的研究是「扁狀的島嶼」之意。這是黑龍江省檔案館一位研究員數十年研究得出的結論。他根據1864年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裡的滿文記載翻譯過來的。這是比較靠譜的一個解釋。「扁狀的島嶼」在滿語發音為「Harbin tun」音譯成漢語便是「哈爾濱屯」四字,後來省略了屯字,簡稱「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吉林,圖們江這都是來自滿語。
有關漢語中的滿語詞彙,今天就先說到這兒。(未完待續)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李松齡(松鶴延齡)
文字整理:Margaret
編輯:黃加佳
流程編輯: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