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話和普通話區別在哪?這些口語的出處你都知道嗎?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滿語列為極度瀕臨滅絕的語言。與其他即將失傳的語言不同,清朝統治時期很多文件都是用滿文書寫的。因此,保護滿語文不僅是在保護一種古老文字,而且是在保護我們的歷史。

2月23日,「舊京圖說」請來滿語文研究者李松齡(網名:松鶴延齡)老師為我們做了一次「漫談滿語文」的講座。「舊京圖說」將分四次在公眾號分享此次講座的實錄,以饗讀者。今天推送的是講座實錄之三。

主講人

李松齡,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研究員、中國檔案學會檔案文獻編纂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1975年入職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工作,先後參與《中俄關係乾隆朝滿文檔案史料選編》《全國滿文圖書資料》譯著工作;主編《中國禁毒史料》清代部分。發表數十篇有關清代宮廷史、京城史地民俗方面的文章,曾任《北京檔案》雜誌社副主編。策劃、主創「檔案見證北京」文化講堂,獲得北京市社會組織公益服務品牌獎。榮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工作者,北京市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稱號。

1644年,清入主中原之後,滿漢雜居導致漢語和滿語互相碰撞,兩種語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漢語也吸收了一些滿語的詞彙。

薩其馬

我們最愛吃的糕點「薩其馬」就是源於滿族的一種冬令食品。薩其馬」是滿語Saqifei mamulanbi兩個動詞的縮寫。Saqifei是切。mamulanbi是碼。

薩其馬一詞,最早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所編《御製增訂清文鑑》一書:「薩其馬,把白面(指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後,於糖稀中摻和」。迨至光緒二十六年《燕京歲時記》記載「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和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木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

漢文曾一度管薩其馬叫「糖纏」,但是由於人們的習慣叫法,此名沒有叫開,而薩其馬卻被人們接受下來,一直沿稱至今。

姥姥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芝麻胡同》中不乏老北京話,其中就有一句常說的「姥姥」一詞。

我曾寫過一篇小文《姥姥一詞出自滿語》。語出康熙五十二年所編的《大清全書》,是這麼記載的:「姥姥」指亂談、多言無忌之人,惡調。詞意後來就演變成:不相信、不可能、沒門兒、不行等意思。

有幸這篇小文被胡德平先生看到了,在他的《說不盡的紅樓夢——曹雪芹在西山》一書中,談了他的看法。

他說,查「姥姥」一詞,有四種解釋,一種就是《辭源》上所說的:北方方言一般我們稱外祖母。第二,老北京表示不服氣、不相信的口氣。比如《駱駝祥子》裡,虎妞的爹就說了:「我管教女兒,與你什麼相干。揍我?姥姥!」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這個口吻。「你?姥姥!」不可能、不服氣。第三,天津和北京地區管接生婆,也叫姥姥。第四,據李松齡先生考證:是滿語的音譯;並指在《大清全書》記載,姥姥指多談、亂談、多言無忌之人,惡調。

胡德平考證認為這四種解釋,第四種比較合乎曹公命名之本意,就是曹雪芹命名劉姥姥的本意。

電視劇《紅樓夢》中的劉姥姥

他說,因為曹雪芹是滿洲正白旗包衣,紅樓夢寫的是清初滿族上層社會的故事。再結合書中劉姥姥為賈寶玉瞎編女孩兒抽柴草的故事。戲謔吟詩:「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的歪詩。奉承王熙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等胡言亂語之寫。通而觀之,他認為劉姥姥整個是一個多談、多言無忌之惡調的老婦形象。哪兒有一點外祖母的尊嚴。

哈爾巴

老北京人管肩胛骨叫「哈爾巴」(音)。有時候也叫「哈拉巴」、「哈累巴」、「哈利巴」,只是不同地區的音變。實際上,本音還是「halba」(音)就是肩胛骨,也叫琵琶骨。

額淋

我們通常指被液體侵蝕過留下的痕跡說 「額淋」,一般指汗漬、奶漬、水漬,乃至血漬等等。大家可能聽過 「額淋」 「額利」,都是不同的音變。其實是 「額淋」,這個詞源於滿語 「額淋」,滿語意為精液、精神。根據滿語Oori的諧音來的。

巴圖魯

老一輩北京人給小孩兒起個小名兒,尤其對男孩一般愛叫「巴圖魯」,或簡稱「巴圖」。滿語是baturu。蒙語巴特爾和它發音也非常相似,都是英雄、勇士的意思。

哈爾濱

其實,在東北地區漢語中滿語就更多了,尤其是地名。例如:「哈爾濱」一詞,據現在《辭海》的解釋是曬網廠,曬魚網的場子。

但根據最新的研究是「扁狀的島嶼」之意。這是黑龍江省檔案館一位研究員數十年研究得出的結論。他根據1864年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裡的滿文記載翻譯過來的。這是比較靠譜的一個解釋。「扁狀的島嶼」在滿語發音為「Harbin tun」音譯成漢語便是「哈爾濱屯」四字,後來省略了屯字,簡稱「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吉林,圖們江這都是來自滿語。

有關漢語中的滿語詞彙,今天就先說到這兒。(未完待續)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李松齡(松鶴延齡)

文字整理Margaret

編輯黃加佳

流程編輯:丁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日常說的普通話,其實更接近媒體採用的北京話口語?
    為什麼要交流北京話而不是普通話,現在不是大力提倡普通話嗎?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現在許多播音、電視節目、影視劇等,應該用標準普通話發音的地方,其實大量採用北京話口語發音。因為這樣發音更符合人們日常的發音習慣,更有群眾基礎。這叫做強勢媒體的北京話口語習慣。
  • 老北京話瀕臨失傳?我愛老北京話,我怕它完咯
    就在不久前,某短視頻平臺出現一些所謂的北京本地博主,操著一口不知道從哪兒學來的北京話,結果誤導了一大批吃瓜群眾。今天就給各位科普一下什麼是北京話。 首先要解釋一下,普通話不等同於北京話,標準的普通話是河北灤平話,而北京話泛指老北京土話。北京話和北京人一樣,都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和包容性。
  • 老北京話博大精深,管"死"就有幾十種叫法,您都知道嗎?
    在北京,有很多詞都是禁語,比如鞋,因為跟邪同音,所以老北京人儘量避免說"鞋"這個字。這時就會找一些其他的字眼代替,比如老北京人管拖鞋叫趿拉板(tā lā bǎn),管棉鞋叫棉窩,管老北京布鞋叫"片兒懶"。
  • 說「你丫」是北京話的代表,老北京人不同意!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這數十萬人來了之後,滿八旗就駐紮在內城,把原來北京內城的老百姓,限三天,都挪到了外城。然後,就是滿語和北京話融合了200多年。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最後融合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等,其中都有滿語的痕跡。比如說,衣服有個褶子,說「你抹擦抹擦」。「抹擦抹擦」實際上就是滿語。
  • 學粵語 | 普通話和廣東話聲調的對應關係
    如果你是新的朋友,還沒有學習過這六個的聲調,或者你還沒有學會這六個聲調,那麼我強烈建議你先看看上一期介紹粵語六個聲調的課,然後再學習這一期的內容,這樣你才能更好地理解普通話和廣東話聲調的對應關係。上一期提到廣東話有六個聲調,有的人一看到這六個聲調就有點氣餒,心裡想我怎麼知道哪個字應該讀哪個音呢?難道我要像學習一門外語一樣重新學習記憶所有廣東話的聲調嗎?
  • 「你丫」代表北京話?老北京人卻認為這是句最難聽的罵人話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這數十萬人來了之後,滿八旗就駐紮在內城,把原來北京內城的老百姓,限三天,都挪到了外城。然後,就是滿語和北京話融合了200多年。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都最後融合成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這包括諺語、歇後語等,其中都有滿語的痕跡。比如說,衣服有個褶子,說「你抹擦抹擦」。「抹擦抹擦」實際上就是滿語。
  • 宵夜和夜宵的區別,你知道嗎
    1.從中國漢字文化來說,夜宵是屬於名詞,宵夜則是屬於動名詞,此外,另一種解釋就是,宵夜是屬於生活當中的一種口語,而夜宵是屬於標準普通話的稱呼,對於廣東話來講,就是說夜宵。不過不論是「夜宵」還是「宵夜」都說的是一件事情:晚上再去吃些東西夜宵和宵夜的區別,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因為我們都是將這兩者混淆使用的,在我們的觀點當中
  • 老北京話中深藏的滿族語言,現在我們經常用,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我國最繁華的都市,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前往北京,一睹其風採。這時候,就會在一些胡同小巷中聽見那麼幾句地道的北京話。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北京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都城,然而這時候統治中國的並不是漢族,而是滿族人士。所以,這地道的北京話裡面其實還深藏著不少的滿族語言呢。
  • 【新知】這些經典四川話的歷史出處(據說,99%的四川人不知道)
    少年郎,我跟你講,不是每一隻雞都叫石光雞……不對,不是每一種語言都叫四川話!你們知道嗎?
  • 老北京話讀解試題 測測您是「老北京級」還是「家屬級」
    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積澱豐厚的方言,老北京話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京味兒特色,其中有很多有趣的詞彙和說法兒。您會讀嗎?您明白是啥意思嗎?有空兒的時候不妨測測,看看您能得多少分?
  • 為什麼粵語歌比普通話歌更好聽,你知道嗎?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粵語、閩南語和普通話的區別。 、三種語言的聲調對比 我們從語言不同談起,先來對比三種語言聲調關係。 普通話:陰平(衣)、陽平(姨)、上聲(以)、去聲(意)。
  • 普通話段位挑戰賽!這些字詞句你都能讀對嗎?
    你知道嗎? 本周是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 從1998年國務院批准將每年9月第3周設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至今,推普周已經走過了22個春秋。
  • 你知道嗎?四川話、成都話差點就成了13億人都要學習的「普通話」
    開卷有益對大部分南方人來說,說普通話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從小說著地方方言長大,舌頭和嘴部的肌肉都已經形成了慣性,突然間要說另外一種語言,總有點彆扭。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四川話、成都話差點就成了13億人都要學習的「普通話」。
  • 普通話口語中「啊、呀、哪、哇」的分布
    普通話口語中「啊、呀、哪、哇」的分布 2019年04月16日 10:49 來源:《語言文字應用》 作者:徐晶凝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啊;音變形式
  • 中國普通話很正宗的地方,一開口就是播音腔,北京人都要靠後站
    我國有非常多的省和地區,每個地方的口音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口音容易理解,南方地區口音不同,此外每個省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越遠方言的種類越多,特別是南方地區,隔河相鄰的鄉鎮說什麼方言,我國有各種方言,我們統一的標準是普通話。
  • 除了普通話和英語,你還會講什麼話?
    但這些還遠遠不能體現中文的博大精深,要知道中文可不僅僅包括普通話,比起複雜程度---平升折降的四聲、老外心生畏懼的多音字、毀人三觀的的方便不方便都趕不上那一口正宗的方言。 普通話:今天我就站這裡了,你有本事動我試試。別看你個子大,逼急了老子拿磚頭砸死你。 天津話:「近兒我揍贊借害兒了,你動我一四四,甭看泥葛大,必急了我自接那鑽頭拍泥腦袋!」      山東煙臺話:「勁兒個俺都咱兒介行(三聲)了,恁(三聲)敢攢七俺哥修子頭兒四(二聲)四。
  • 北京的兒化音和普通話
    在這座新移民城市,現居住在北京的人們,每天都在上演著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都市情景劇。在很多外地人看來,所謂的北京人就是那些把普通話說得跟電視裡的播音員一樣標準的人,但事實上,同是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只要一張嘴,那話語中帶出來的來歷也會很明顯,甚至耳音好的「老北京」都能聽出你是東城還是西城人,語言模仿能力不好的人,可能還是很難掩蓋來自「出生地"的味道。
  • 知道你平時的口頭語,在老北京話中怎麼說嗎?笑掉大牙可別怪我!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光是體現在那些古老的建築上,也在老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當中產生、發揚、傳承。熟悉老北京的人都知道老北京人各方面都是非常講究, 比如我們平時的交談中問到別人的年齡,大多都會這樣很隨意地脫口而出:「你多大了?」。而老北京人在詢問對方年齡時採取分段詢問法,先根據判斷估計出對方的年齡段再問話。對於十歲以下的小孩問幾歲了?對於中學生則問十幾了?
  • 粵語、普通話、上海話三種語言環境下,嬰兒會最先學會哪種語言?
    同屬漢語,三種不同方言的語言環境下,最先學會哪一個?這個問題真的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因為嬰兒的智力發育、器官發育、語言環境等都會對語言學習產生影響。粵語、普通話、上海話都屬於漢語體系,音位、語素、詞、短語、句子等方面特徵都有共同之處與起源關係,在口語表達上的語氣、語感也都相同或近似。所以三種方言都是可以被嬰兒接受並容易學習的。
  • 同講普通話 攜手進小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NO.05你知道有多少使用漢字的國家?>>>>>>>>>>除了中國,使用漢字的國家還有越南、日本、朝鮮、韓國等。NO.06本屆推普周活動的主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