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如今成為人們強烈渴求的一種能力。有人認為創造力是創新意識,能夠突破傳統思維;也有人認為人類的革新和演變就是創造力作出的巨大貢獻。部分教育專家認為創造力在教育中分成三部分,即創新式教學、教學提高創造力和創造力學習。創新式教學法主要指教師對於創新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創造一個活躍互動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乃至創新思考能力。而通過教學提高創造力主要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授學生某種思考技能,從而鍛鍊其思維活力與能力,真正做到跳出盒子來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創造力指為學生日常學習提供和規劃能夠提高其創新思維的日常課程。
創新式教學要求老師必須成為一位課堂上的創新者。一位具有創新意識的老師一定是能夠根據課堂上不同情況的需求而隨時變換和建立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技巧的人。下面簡單列舉幾種教師在課堂上常用的創新式教學方法。
首先,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提問教學法。一位富有好奇心的老師往往能夠在課堂上提出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卡頓在1988年進行了一項關於提問教學法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經常在課堂上被提問的學生能夠更有效地達到和完成學習期望,並對教學內容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反之,那些課堂上從未被提問過的學生在這些方面遠遠不如前者。然而,教師如果不注意問題的類型以及提問的時間點,不僅會導致浪費課堂時間,更可能會將學生的思考引領到一個錯誤的方向。例如一些老師喜歡在課堂上反覆問一些過於簡單或過於難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與教學內容毫無關係,對學生進行教材的理解毫無幫助,這類問題毫無疑問是需要避免的。
其次,教學激勵法也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外在激勵法是學生在學習中達到或未達到某種程度的要求而得到一些可能性的結果,從而被這些結果所激勵,例如得到獎勵或者恐懼懲罰。內在激勵法是學生被學習經驗本身所激勵,並且他們對整個學習的過程感到非常滿意和愉悅。這兩種激勵法需要按照教學中不同的情形交叉使用,無論單獨使用哪一種都不足以長期或是全方面地對學生進行激勵。然而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將考試分數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的惟一外在動力,卻忽視了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和渴望。
第三種創新式教學法是戲劇教學法,又稱角色扮演教學法,指老師將整個課堂模擬式帶入一個真實的生活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然而在目前教學課堂中這種教學法或許並不多見,但是這種教學法卻能夠充分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發展創造力氛圍的學習環境,也非常適用於克服傳統課堂上語文或者英語課文背誦的枯燥與死板。戲劇教學法尤其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學生群,不僅能夠令他們更有效地並且富有情緒地融入課堂學習,還能提高學生的個人自信心和演講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授並引導學生進行擴散性思維是非常必要的,最為實用的擴散性思維活動便是我們熟知的頭腦風暴,學生通過對一個指定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或者討論,擴展出一系列的答案,最後將這些答案進行提煉總結。一所中學曾進行過一項實驗,要求學生創造一塊新大陸並解釋這塊大陸將如何發展。研究過程中,老師提供給學生數節關於地理與人類歷史發展的課程,以便他們列出一系列可能影響新大陸發展的人文因素,從而解釋新大陸的發展。結果表明,頭腦風暴活動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為學生吸收知識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方法也能夠促進學生發展個人創造力。最為著名的便是「6個顏色帽子」的引導活動。老師將學生分組並讓他們對一篇文章的人物進行分析討論,每組6個人,每個人有一頂不同顏色的帽子,每種顏色代表文章分析的某個角度。例如:黑色帽子是批判性的角度,紅色帽子是直覺、感性的角度,綠色帽子是負面角度等。然後讓各小組從被分配的角度對人物進行分析。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跳出自己原來的單色帽子,在多色帽子的激烈碰撞中發現並篩掉一些沒用的分析與評價,最終結合所有的角度創造出最合理的角色分析。
提到與創造力相關的課程,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藝術教育,例如繪畫、音樂等。然而由於學生尤其是中學生面臨著沉重的學習任務,學校不得不縮減看起來不夠學術的藝術課程。這個問題不僅僅出現在中國,英國中小學藝術課程也面臨縮減。
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學者提出一個可行方案,就是將藝術教育與其他科目進行綜合教學,搭建四種具有可行性的課程結構:所有課程內容統一集中於某個具體的歷史時間段和文化;所有課程嘗試集中分析藝術形式的相同與不同;所有課程圍繞某個相同的主題,並且這個主題能夠通過藝術得到深入的探索;教師在所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某些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恰好能夠追溯到藝術。當藝術教育能夠很好地與其他科目相綜合時,學生便能夠對科目進行深入的理解,思維也能變得更加靈活。這種方式更能夠為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及提高個人創造力提供機會。
總之,教師是否能夠成功地將以上方法靈活且有效地運用於課堂,進行更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系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教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