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生——樹上的男爵

2020-12-11 騰訊網

《樹上的男爵》是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其他兩部各自《分成兩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騎士》。《樹上的男爵》是卡爾維諾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部,書裡主要講了貴族後裔科西莫男爵有一天因為不喜歡吃母親炒的的蝸牛,於是爬到樹上,在樹上生活一生的故事,以第一人稱「我」——科西莫的弟弟敘述作為展開。

他像舞蹈一般在樹林裡輾轉騰挪,去和薇薇拉幽會,和同齡的孩子到後山玩耍,在樹上閱讀與思考,去借書給山中的盜賊看。長大後在樹上到有人群的地方演講,與人交流,鼓舞人們革命。

多年以後,我還是深刻的記得,當他在樹上沒有等到薇薇拉的時候,作者寫他好像一下子垂老,之後也再鮮有對科西莫直接的心理活動描寫。

現在回想,科西莫真的是一個全方位的失敗者,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不能融於(容忍)繁縟的家庭社會生活,跑到樹上。在樹上他遭遇了自己的愛情,每天順著樹林到薇薇拉家後院和她聊天,長大後一起在樹上纏綿,薇薇拉最終卻沒有遵守約定,而去嫁做他人婦,由此科西莫的愛情理想也幻滅。他深愛著世人,後半生為了自己的同類而奔走呼號,卻又終生沒有下樹。最終在第三人稱的描述中,講一個樹上的人影爬上了一隻上升的熱氣球,之後人間再無樹上的男爵。

從世俗意義上講,如上所言,科西莫是個完全的失敗者呢。我現在有些感嘆卡爾維諾對人世的洞察力了,尤其是對薇薇拉沒有按照約定跟隨科西莫到樹上這個設定,這太令人傷心,當時讀到那裡,我心中簡直充滿悲慟,可能是當時也就是在六年前就深深代入科西莫男爵這個角色了吧。事實上薇薇拉做這個選擇太正常了,她沒有動機去拋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社會關係以及眾多崇拜者的追求所帶來的對女人有致命吸引力的虛榮,除了她愛科西莫。而渴望被愛才是女人的天性,卡爾維諾把這一點看的清清楚楚,雖然薇薇拉會跟科西莫纏綿溫存,可她並不會拋棄一切,跟科西莫一起走,她渴望的是很多愛。

卡爾維諾寫的東西看上去幾乎從來不會給人悲觀的感覺,但好多細節細細回味總讓人感覺悲從中來,印象深刻的我還記得在讀者上讀過他的一篇小品文,講一個婦人,有魅力的婦人,每天下午三點都會去森林的小屋,沒有人知道她去幹什麼,無數人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她的魅力就是神秘,是沒有人知道她每天下午三點去森林的小屋做什麼。直到文章的結束,在她死去的時候,才揭曉她每天下午三點去森林小屋並沒有做什麼,只是為了讓自己顯得神秘。

可以說,卡爾維諾對女的人性的總結已經很到位了,現實總是讓仰望星空者沮喪的,但小說裡,也可以這樣,尤其在《不存在的騎士》裡多年之後才發覺出自己最喜歡的另一個情節(跟上面最喜歡的作品不衝突),講一座城裡居住著一群漂亮而又婀娜的女性,路過的行人被邀請進城,晚上美酒與美人共醉,只要行人沉溺於她們的美色,則最終無不被榨乾而死,這天不存在的騎士路過這座城,因為他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套會說話走路的盔甲,所以那天晚上即使她們盛情邀請,卻也並沒有做兩性之間的事情,而是趁著美酒,不存在的騎士大談特談,大說特說,用他深入淺出的講演,迷人的哲學讓一眾女人如痴如醉,如春藤繞樹,一瞬間她們都變得小鳥依人,這一夜給了她們前所未有過的體驗,天亮之後,眾人為他送行,並透露期盼,何日君再來。

後來我對卡爾維諾的這段描寫進行了持久而深沉的思考,並在此認定卡爾維諾是一名女性主義者,並且感嘆,自己其實也是一個天生的女性主義者,因為在被別人問起或者在網上看到類似討論之前,我從沒有思考過處女膜的問題,不是在意不在意的問題,是完全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自己只在意人,人本身。以及「性」在愛情之中所佔的分量,對於我自己是沒有分量。當然像我這樣的男生是比較容易把性跟愛分開的,可能也是由此,自己完全感覺不能像一些人那樣感覺到處女膜的重要性,不過女孩子好像大部分是把性和愛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嗯,有些跑題了,卡爾維諾的這段對女性的描寫,正說明了女性往往是可以隔絕「性」而去和男性交往的,而男性往往是因為性而接近女性的。在這點上,顯然女性更高貴一些。

當然我覺得性和愛可以分開,並不代表自己私生活混亂,我仍會用道德來約束自己。

我現在常常察覺自己在大學畢業之前,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從不以世俗為標準評價一個人,也不想世俗的事情,自己也非常容易滿足,從沒想過工作啊,房價啊,還要結婚啊這些事情,乃至於第一份工作,辭職的極大原因之一是自己不能忍受和一群完全無視紅綠燈存在的傢伙一起工作。很多時候也會有動搖,但還是不能苟且,對自己苟且,很多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忘記是誰寫的那幾句詩,大體意思是

我看到彩虹會感動的流眼

我剛出生時是這樣,當我死去的時候也是這樣

如果有一天我看到彩虹不再感動

那我必將死去

我很害怕自己有一天看到「彩虹」會不再感動。

我從不感覺自己是特立獨行的人,相反自己非常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尤其是自己在意的人的看法,但一直以來,自身和外在往往存在著一些衝突,文學與詩歌總是會讚美有美好品質的失敗者,現實和身邊的人往往不會

但我不會陷入文藝青年們自怨自艾的怪圈中,一定會有另外的一條路,可以達成這種內心與環境的和諧,即使需要百般努力,我也要去找到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讀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終於讀完了卡爾維諾的三部曲。 他的寫作很有特色,這三部在我看來,每一部的前一半讀起來都有那麼一點索然無味,但當你耐住性子讀下去,在故事的一個轉折,又會發現峰迴路轉,別有風景——如《分成兩半的騎士》從「善」的騎士回來之後發生的種種荒謬衝突的場景開始的下半部、如《不存在的騎士》被莫名指責難以證明的騎士名譽開始的下半部,以及這本《樹上的男爵》開始構建浪漫理想的樹上森林王國開始的下半部,頗有一點讀起來漸入佳境的感覺
  • 《樹上的男爵》:柯西莫在樹上構建他的理想國,什麼都沒有少
    《樹上的男爵》是義大利文學家依特洛卡爾維諾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12歲的小男孩柯西莫成長在一個典型的老式家庭之中,養成了叛逆的性格,因反對姐姐對動物的殘害而拒食蝸牛,他被父親怒斥,從而爬上樹開始了遠離地面的生活。他融入翁布羅薩的森林並在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開拓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國,認為要看清地面上的生活就要和它保持距離。
  • 如果不熱愛自由,誰願意生活在樹上?《樹上的男爵》讀後感
    《樹上的男爵》。他在樹上追求自己的愛情,關心著自己的家庭,忙碌著自己的事業。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柯希莫嘗試著做一個領導者。他組織翁布羅薩的農民成立森林消防隊,趕走前來落腳的海盜,以及協助共和軍進行革命。就這樣,柯希莫在樹上度過了自己的一生,直到死去的那天,他也不曾回到地面。
  • 《樹上的男爵》:一個不願像別人一樣在地上行走的人
    許多年以來,我為一些連對我自己都解釋不清的理想而活著,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樹上。《樹上的男爵》是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長篇小說。就說《樹上的男爵》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孤獨的造反者,柯希莫·皮奧瓦斯科·迪·隆多,十二歲時由於拒絕吃蝸牛遭父親怒斥,從而將反抗進行到底,爬上樹,開始了他的遠離地面的樹上的生活。從十二歲的翩翩少年,到六十五歲的垂垂老者,柯希莫在樹上生活了五十三年。並且,從沒有將雙腳落到地面,哪怕是一瞬。五十多年來,他嚴苛地堅守個人承諾:絕不下樹!
  • 品讀長篇名著《樹上的男爵》,解析小說創作中的「講述」手法
    莫言也說,《樹上的男爵》這本書,影響了中國的一代作家。本文將從小說創作中講故事方式出發,解析《樹上的男爵》中的的「講述」手法,並且探討此手法在小說創作中的應用。在《樹上的男爵》中,「講述」遠遠多於「展示」,「講述」手法的運用是它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在這部小說中,敘事者時常站出來,點明對所講故事的價值判斷,使讀者隨處都可聽到敘述者的聲音。1、《樹上的男爵》中的「講述」技巧(1)「講述」人物表現,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 人生教科書《樹上的男爵》:如何處理人生最重要的3種關係?
    《樹上的男爵》是卡爾維諾一部很出名的作品,像他的其他作品那樣,這本書同樣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新奇的觀念和寓言式的寫作手法,更為特別一點的是,他說了一個在樹上生活的故事。柯西莫自從12歲因為不吃姐姐做的蝸牛,生氣之下爬到了樹上,從此再也沒有下來,在樹上過完了一生。
  • (《樹上的男爵》讀後感)
    如果我之前沒有看過卡爾維諾的這部小說《樹上的男爵》,估計我也會加入那些吐槽大軍的。但是,如果你看過卡爾維諾的那篇小說,就會立刻發現該考生拿「樹上的男爵」來應題非常到位,因為該小說本身就包含著一個最切題的答案:自我與自由的統一。
  •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叛離文明,永居樹上的人|一日一書
    樹上的男爵作者: (意)卡爾維諾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譯者: 吳正儀出版年: 2012-4-1在大陸,王小波、蘇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實粉絲在臺灣「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騎士》《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這三個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關於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經驗:在《不存在的騎士》中爭取生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完整人生,在《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一次倔強的反抗,讓科希莫從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
  • 參考《樹上的男爵》人生追求去體會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它晦澀難懂嗎
    首先文題:《生活在樹上》是化用義大利作家的小說《樹上的男爵》的名字,文中也提到了小說中的思想。《樹上的男爵》,主人公柯西莫是一個在缺少愛的家庭長大的男孩,他討厭姐姐殘害動物的行為,用拒食蝸牛來反抗,遭到父親的訓斥,從此男孩出走,爬到樹上,開始新的生活。在與現實與權威的對抗中,柯西莫用執著找尋到了全新的生活。他與自然和諧相處,異於人類與自然的對立。
  • 你是否也想「生活在樹上」
    《樹上的男爵》。其實,如果真正想了解一個敘述者究竟想說什麼,也許應該到《樹上的男爵》這本書裡去尋找答案。《樹上的男爵》是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的一篇長篇小說,是《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估計編劇肯定看過《樹上的男爵》這本書,並且得到啟發。《樹先生》也是活在自己的理想國,像《樹上的男爵》中的柯西莫一樣,無論現實如何,都是要活在讓自己得到滿足和慰藉的樹上。
  • 諾貝爾文學獎之達裡奧·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義大利是一個充滿浪漫情調的國家。曾經無比輝煌的羅馬帝國便是以這片土地為中心擴展開來,不僅擁有遼闊的疆域,並且擁有燦爛的文化。如今繼承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的義大利同樣如此。憑著對歐洲國家慣有的印象,我一直以為義大利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只是文化燦爛而已,如同希臘一樣。
  • 《倪煥之》(一):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末路
    任何你抱定宗旨,不肯放鬆,社會好像一個無賴的流氓,總要出來兜攔,不讓你舒舒服服走直徑,一定要你去找那彎曲迂遠的道路。《倪煥之》以主角為書名,寫了倪煥之的一生。倪煥之是民國時期第一批受到新式教育、有志氣、有思想的年輕人。一般有志氣有思想的年輕人是不願意接受家裡的安排。他父親原本為他安排了一個電報局的工作,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裡,電報局可是個新鮮玩意兒,類似於今天的三大運營商。這份工作相當誘人的。
  • 談談川普的改變,以及理想主義者
    Rene Magritte,The Battle of the Argonne人要當一個理想主義者嗎?
  • 樹上的男爵,屋頂上的彭于晏
    自由 卡爾維諾寫過一個小說,名叫《樹上的男爵》。 在小說裡,他講了一個童話。 柯西莫因為反叛,厭惡地上的愚昧、腐朽與傾軋,在樹上生活了一輩子。他在樹上閱讀,在樹上思考,在樹上建立一個自己的王國。
  • 理想主義者的愛情價值觀
    當遇上一個長有虎牙的女孩子,笑起來虎牙特好看的時候。如果不出聲,隔著面紗,穿著旗袍,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吧。但如果女孩子的性格是偏理想主義者,就是做事較執著,決定的事可能就會去嘗試一下。如果與這樣的女孩子相處或者組合成一個家庭大家的相處之道會是什麼呢。理想主義者在我認為是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第一種就是已經成家立業的,但是又需要在家裡照顧老人學生的理想主義者;這種農村就稍多一點,發揚傳統美德,照顧老人以及培養下一代,與愛人達成默契,分工合作。
  • 專訪丨尼爾·弗格森:基辛格,一位理想主義者
    不過,新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尼爾·弗格森所著基辛格傳記《基辛格:理想主義者》,卻以「理想主義者」為副標題,這裡不難看出弗格森對於傳統觀點的挑戰。實際上這部傳記分為上下兩冊,業已出版的是傳記的上半部,主要記述基辛格1932年到1968年的人生經歷,講述了基辛格早年作為難民從納粹德國移居美國,而後參軍的經歷,他在哈佛大學的所見所聞,以及他在越南戰爭中的所思所想。
  • 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著大地——升入天空
    《樹上的男爵》,是我讀的第一本卡爾維諾小說。第一次聽說卡爾維諾的名字,是從王小波口中;第二次聽說,是之前領導鞭策我讀書提及的。「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著大地,升入天空」——卡爾維諾這是一個荒誕的故事,這是一個孤獨的故事,一個追逐自我與價值的故事。故事發生背景是1767年的法國,柯西莫是男爵繼承人,不過,在他12歲那年,對於世俗的條條框框,再也忍受不了了。
  • 理想主義者,一群孤單的人!
    世界上有多少理想主義者?數據顯示僅僅佔人口的1%。真的是一群孤單的人。有這麼一位人就是理想主義者,想必大家有所耳聞。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像甘地一樣,他們對理想—真理、正直、正義、美德-----是非常的熱愛,為此獻身也毫不退縮。對於這種人可以毫不猶豫的稱為:理想主義者。理想主義者大都熱情奔放,並且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之情---對所有人。
  • 主播羅永浩:一個偏執理想主義者的妥協
    從新東方任性出走後,這位理想主義者一路在牛博網、培訓學校、錘子科技、聊天寶、電子菸等彼此間毫無關聯的領域裡成功敲開資本的大門。但無奈,每一次的華麗開局,最終結局都是不了了之,甚至黯然退場。圖源網絡已經將近半百而知天命的老羅的的確確是一個成功的表演家、演說家,卻不是一個好的創業家。
  • COMPLEMENTAIR: 理想主義者的時尚冒險
    儘管越來越多的時裝設計作品選擇了「安全」而不是「冒險」,但對於即將亮相今年上海時裝周的時尚概念品牌COMPLEMENTAIR來說,冒險精神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理想主義者的時尚冒險——最好的永遠是下一件  李海亮畢業於鼎鼎大名的巴黎時裝高級工會學院,這間學院堪稱歐洲時尚圈的「黃埔軍校」,誕生過華倫天奴、伊夫·聖羅蘭、三宅一生等此後聲名遠揚的知名設計師。在拿遍國內權威設計大獎、遊學歐洲並孤身闖蕩巴黎、米蘭時尚圈多年後,這位「80後」設計師決心回國創立屬於自己的設計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