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從哪天過小年最正宗說起

2020-12-13 新湖南

文丨楊原

這兩年,各地方衛視的小年春晚開始躥紅,不曾想這些小年春晚的排播時間,卻引出了一個大家平時完全沒想過的問題,北方和南方的小年竟然不是一天!北方人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而南方人卻是在臘月二十四,到底誰正宗呢?

翻開記載北方地方風俗的歷史文獻,我發現其實從宋代到明代,原來北方人一直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的,直到清初的《康熙宛平縣誌》都是這麼記載。100年後,乾隆晚年的《日下舊聞考》才說「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可見,在清雍乾時期,哪天過小年,才有了南北之分。所以,其實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最傳統的節令日期,至於是什麼原因,讓這麼重要的傳統節令的日期發生了變化,還有待考證。

雖說不夠傳統,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在乾隆的時候已經成為宮廷非常重要的典儀了。皇上不僅要在這一天以國禮祭祀東廚灶君,整個宮廷也在這一天開始張燈結彩,去年故宮博物院恢復的萬壽燈,當初就要在臘月二十三點亮。

尤其是乾隆帝,每當他祭灶之前,還要先唱上一曲《訪賢》,以此來抒發對人才的渴求。這麼看,雖然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才最傳統,但似乎臘月二十三也不能說不正宗,不僅有宮廷以國禮加持,而且在北方也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若說小年的傳統,我們現在生活裡大概就剩下吃了,節令食品也就是那塊粘牙的糖,這倒是南北通吃的。別小看這塊糖,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記載宋代生活的《東京夢梁錄》裡就說:「二十四日不以貧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

這裡邊的「膠牙餳」就是咱們現在吃的關東糖、南糖一類的糖,魯迅先生的《庚子送灶即事》詩裡,還提到過它。其實小年吃飴糖,就是老百姓為了管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向玉帝匯報的時候,或是說用糖粘住他的嘴,或是說抹了糖就只能說甜言蜜語,反正別說壞話就行。

在史籍上還記載過某些地方的風俗,為了讓灶王爺少說話、別說話,小年那天更要在他嘴上抹酒,企圖灌醉灶王爺,乾脆讓他見玉帝的時候,就什麼都別說了。也不知道這些人這一年都幹了些什麼,心也太虛了,這種祭灶的方式著實有點「喪心病狂」了。

不過,話說飴糖這種節令食品,我打小兒就不愛吃,只有粘牙的口感和簡單粗暴的甜,不如含塊水果糖或者大蝦酥,實在沒什麼意思。小年就不能有點真正的好吃的嗎?其實歷史上是有的,可是現在人基本上都不知道了。

還是在魯迅先生的那首詩裡,就提到「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大意是說,家裡窮的原因,大概就是小年的時候沒給灶王爺送黃羊。家裡窮和給灶王爺送黃羊有什麼關係呢?這其實是一個兩千年的老梗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古語,「娶妻當得陰麗華」,這是過去人們對妻子的最高期待,而這個黃羊梗就發生在模範媳婦陰麗華他們家。

《後漢書》曾記載陰麗華的祖爺爺陰子方,當年在臘月的一天早上,正做飯的時候,突然看到灶王爺現身了,他倒身便拜,正好家裡有隻黃羊,於是就把這隻黃羊上供給了灶王。從那以後,陰家陡然而富,原文說「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也就是說,因為給灶王送了黃羊,陰家一下就富可敵國了,後來陰麗華還當上了漢朝的皇后。

所以漢代的時候,世人皆效仿陰家,以圖日後大富大貴,黃羊祭灶也漸漸成了小年的節俗。可是到了後來,起碼在明清時,除了皇家祭灶,黃羊已經在民間的小年節令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大概還是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普通人不太吃得起,所以舊時流行於富家的節俗,也就漸漸萎縮殆盡了。

小年在過去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並非僅是因為祭灶這樣的民俗,更主要的原因是這是一年當中唯一一個長假的開始,全民休息,從臘月二十三最少可以歇到正月初五。可我們現代社會,這一天既沒有長假的欣喜,節令食品也只有難咬的膠牙餳,自然就漸漸地失去了它的魅力。

我們現在總說恢復傳統,保留傳統節令風俗,到不如以美食入手,與時俱進地把黃羊祭灶這樣既美味又有美好期待的方式重新建構起來,沒有黃羊,羊肉可以替代,或涮或烤,都挺好,總比負罪感重而又不甚好吃的膠牙餳解饞吧。

相關焦點

  • 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你家小年是哪天?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但是由於地域的影響,各個地區對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央視新聞頻道今天播著播著就出現了豌豆黃、薩其馬、驢打滾、湯圓、花生糖、芝麻糖……網友表示:央視播新聞猝不及防變吃播。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 小年是哪天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小年夜習俗盤點
    為什麼南北的小年相差一天小年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容。魏晉之後,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 農曆臘月廿三?廿四?廿五? 解讀小年究竟是哪天
    96333來電顯示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呀?這個問題,困擾我好久了。我是地道湖南人,我老公是北方人,兩家人過的小年夜日子大不相同啊。  老公老家那都是臘月廿三過的小年,而我們這邊一般是臘月廿四。還有一個朋友,說他們那裡是除夕的前一天作為小年,更暈了。                 陳女士  調查附記  這個問題小記先請教了一下「度娘」,發現各地網友們過小年的日子真的是五花八門,臘月廿三、廿四過小年的最多,但江浙滬地區不少是除夕前一天即臘月廿九過小年,而山東有些地方竟是六月初一過小年等等。
  • 漲知識丨小年到底是哪天?過年前一個讓人想家的話題
    漲知識丨小年到底是哪天?南方的小夥伴來說明天(臘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盛京瀋陽人:這還用說,臘月二十三啊!這要從中國古代說起過去,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
  • 過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為什麼北方是臘月23,南方是臘月24呢?
    過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為什麼北方是臘月23,南方是臘月24呢?今天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是我們這裡過小年的日子,小年在農村還是很重要的節日,過去是需要掛宗譜擺放供品,只不過現在農民嫌麻煩不再掛宗譜了,但擺放供品和小年該守的規矩還是繼續堅持做著。
  • 距離春節還有七天,到底哪天是小年?網友吵起來了
    除了這兩個認同度比較高的日期,還有很多其他說法:江浙滬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天都叫做小年,廣東有些地區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正月十六是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又把小年和元宵節合二為一……到底哪天是小年,你是不是也開始迷糊了呢?
  • 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九?都別爭了!農曆六月過小年
    在全國各地,過大年的時間都是在正月初一,但是過小年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四,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還有的地方在夏季過小年,也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過小年。前文已經說了,「秊,谷熟也」,中國傳統的節日最早的時候與時令、農業生產、祖先崇拜有關,後來賦予了一些人文、宗教方面的色彩,十月為正月,「秦歲首」最符合大年的本意,而六月過小年,其實最符合小年的本意。秦漢以後,節日的人文色彩更濃了,過大年就是正月初一了,以寅月為正月,那麼,過小年的日子,也歸併到了臘月。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農曆臘月廿四日(或廿三日),中國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 小年祭灶傳統從何而來?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在小年這一天,十分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祭灶,灶神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神靈,他雖然沒有強大的法力,但卻掌握著人間的衣食以及禍福,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居家之神。民間素來有過小年的傳統,但小年具體在哪一天卻是不固定的,一般來說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
  • 科普| 「小年」究竟在哪天?
    小年究竟在哪天?小年究竟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還是二十五?過慣了自家小年的你或許看到這一問題或許會有些凌亂。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在臘月二十四,如在成書於宋末元初的《夢粱錄》中,就有「(臘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的記載。到了清政府統治時期,統治者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天誦祖,皇帝會在這一天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也一起祭拜灶王。《清史稿》就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的記載。貴族、貝勒隨之效仿,自此開始有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 過小年的講究,俗話說「官三民四船五」,你是哪天過小年?
    聽村裡老人說過一句話,「官三民四船五」,其實在古代裡過「小年」的的日子並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人群過「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樣,早已經被人們約定成俗。也就是說官方的小年的日子是臘月二十三,平常百姓家過小年是臘月二十四,而在水上或者海邊人家裡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五。
  • 小年到底是哪天?過年前一個讓人想家的話題
    >大多數重要的傳統節日全國上下的過節日期基本是一致的可要問起:小年是哪天?明天(臘月二十四)才是真正的小年@盛京瀋陽人:這還用說,臘月二十三啊!這要從中國古代說起過去,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
  • 小年「正日子」究竟是哪天?這個答案我給滿分!
    今天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  是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小年已至,除夕不遠  南北「小年」的五種版本    小年究竟哪天過?  這是一個比「甜鹹粽子」爭論更激烈的問題:  全國各地,「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時間橫跨臘月二十三到新一年的正月十五  北方大部分地區:  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  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
  • 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小年夜習俗盤點(圖)
    小年到來,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離春節也就不遠,家家戶戶都開始忙活起來置辦年貨,準備過個喜慶的好年了。不過小年到底是哪一天?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有的地方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那麼,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還是臘月二十四?
  • 「小年」小年文化習俗,過了小年就是過新年了
    小年依照我國漢族的傳統風俗,陰曆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 臘月二十三 細數咱膠東人過小年的那些傳統「講究」
    說的熱鬧,可咱膠東人過小年都有什麼講究呢?  小年的由來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各地區因歷史原因而小年日子不一致,現在北方小年通常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也叫祭灶年,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 2018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什麼時候 2018年小年日期
    如果開一場辯論會,討論小年的時間問題,那麼,北方的同志們堅持認為小年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同志們而一直堅稱小年在臘月二十四,不明就裡的朋友就暈了到底2018小年哪一天?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所以萬年曆小年現在就來為您答疑解惑,看看2018小年在幾月幾號的吧![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 臘月二十三,一起過小年!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小年,今天也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開始。傳說中今天老百姓把灶君送回了天,人們就可以百無禁忌的歡慶中國年了。記得小時候有一首歌謠是這樣說的:孩子孩子不要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一晃來到二十三,不就是今天小年嗎?過年是中華大地獨有的風景。更是中國人最為深邃的民族信仰。
  • 農曆小年,送給大家的祝福!
    日曆上「小年南」、「小年北」是什麼意思?小年是民間祭灶神的日子,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那麼,小年到底是哪天呢?
  • 二十三、二十四、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你的家鄉小年是哪一天?
    除了在這些具體事情上的不同,一些節日的日期竟然也不一致,比如「小年」。可以說,在各地節日差異中,「小年」日期不一致是最能體現各地風俗不同。在古代,一般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是臘月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