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孩子本來就是你自己的事

2020-09-05 唐唐兔

小區裡很多老人幫著帶孩子,這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年輕的父母們忙著上班,沒有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將撫育下一代的艱巨任務,交給了年邁的父母。

父母年輕點還好,能幫著看孩子,年紀稍微大點的,自己都顧不上,就別提帶孩子了。

01

剛認識的王姐家裡就是這種情況。夫妻兩生孩子的時候就30+了,雙方父母此時有70+了,身體也不太好,平時很少出門。

主要負責接送孩子和做飯,其他的事情,就有心無力了,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因為兩老也不愛出門,就讓孩子在家看電視,剛上小學,眼睛就嚴重近視。

因為老人平時在家,沒啥事就會看電視,孩子就會跟著看,久而久之,眼睛就看不太清東西。

王姐帶孩子配完眼鏡,就回家和老公商量離職的事情了,最終決定自己在家帶孩子。

下一代的教育和生活完全交給長輩,是不合理,也不太樂觀的事情。

周圍的上班族,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放棄陪伴孩子成長,而交給信任的父母或者保姆,來代替照顧年幼的孩子。


很多上班族媽媽,其實在單位,心裡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家裡的情況,有的為了隨時了解家裡動態,還會裝上攝像頭,來觀察家裡動靜。

而媽媽們最愛的買買買,想得最多的還是家裡的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媽媽們就不再是那個隨心所欲的小女孩,心裡都會想著自己的孩子,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社會打拼。

02

而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自己帶孩子。

小帆沒孩子之前,是一個自己愛咋地就咋地的大男孩,隨著孩子的出世,他選擇了一份時間更自由的工作,來代替原來的快節奏工作,只為了每天能親自去接孩子放學。

這個想法成為越來越多父母的心願。

在校門口看著孩子滿臉興奮地跑向自己時,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吧。

心理學碩士小雪現在30+的年紀,還沒有孩子,因為她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太大,她想完全由自己來撫養孩子,不要父母們參與。


長輩們辛苦了一輩子,本應該到了享受生活的年紀,而且生活習慣和年輕人完全不一樣,其實,即使很多父母們過來幫忙,都是帶著怨氣的。

晨練時,能看見很多老人在外面散步,他們每天起得都特別早,天可能剛剛亮,就已經起床了。此時的孩子們,還在夢鄉中。

疫情期間,很多父母回老家後,就怎麼也不願意過來了。家中看見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環境,生活習慣和樂趣明顯多於孩子們所在的城市。

落葉歸根,也許是更多的父母們,最多的想法吧。

而迫於生活,他們不得不成為了漂泊的老人。

03

一個專家分析說,這次疫情,發現孩子生病的現象少了。一方面,大家去醫院的少了,一方面是這段時間,父母陪孩子的時間增多了。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們之前出現的焦慮和不安,在和父母的相處中,就已經消化了。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為697萬,相比16年的902萬,有明顯下降。


大家對孩子的重視程度,可以看出,還是明顯有所提高。

越來越多的人回到自己的家鄉,來完成撫養孩子的任務,而不是交給家中的留守老人。或者將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和孩子一起生活學習。


撫養孩子本應是父母的責任,為人父母也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

交給自己父母或者其他人,都是不應該的。

上班族回家後,和孩子間有效的親子交流很有必要,雖然這時候的父母早已累了一天,再全心投入有點困難。

自由工作者,有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時刻,也許更適合現在的父母。

全職父母,完全可以全情投入到這段親子情感中,孩子是比較幸福的。而父母不要帶著負面情緒,是最重要的。

父母幫忙帶孩子,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而自己帶孩子,則是我們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甜蜜負擔。明確自己的責任,陪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長,因為他們真的很快就長大了哦~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的,孩子本來就是健康
    作 為父母難道,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本來就是健康的呢?當受精卵在母體內,在一個隔離外界、空氣、水質、食物環境,在一個幾乎是經過完全的自然科學保護的母體內子宮裡,你知道嗎?幾乎所有的毒素都很難進去的環境。外部有腸道的隔離、有黏膜組織的隔離,最外面有皮膚的隔離、然後有免疫系統的來回巡邏,整個都是最嚴密體系,受精卵就在子宮裡面象種子一樣發芽、生長。
  • 你怎麼看待離婚後共同撫養孩子的問題?
    1.理論上離婚是解除夫妻關係,親情關係沒有解除 看過一組調查數據:離婚的夫妻有孩子的,每六對中只有一個父親在離婚的時候選擇要孩子。 現實生活中,離婚後孩子基本都是和母親在一起生活,很多人會在離婚協議中寫明離婚後一起共同撫養孩子。
  • 要讓孩子活出本來的樣子,該放手的就是要讓他自己去經歷。
    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樣?沒有人知道,即便是那些可以將孩子的路設計得完美到天衣無縫的人,也不能保證孩子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就是說,事物的走向隨時都在發生變化,更不用說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了。孩子一出生,就會不斷地接觸新環境,新朋友,新問題,新挑戰,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每一天都應該是新的,都是充滿希望和變化的。我想,他的路不應該是被鮮花鋪就的,舞臺也不應該是被人提前布置好的。如果是那樣,孩子來到這世上,就僅僅是完成父母的旅途,不過是別人舞臺上的角色,即便是主角,也不是自己的戲。
  • 孩子在幼年需要「心理撫養」,父母要進行正確的「情感引導」
    有一些父母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養大的孩子是那麼的陌生,本來在自己看來是非常乖巧的孩子,卻突然變得很可怕,而當父母開始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不少家長都曾經忽略一件事:孩子是需要心理撫養的心理撫養是由李玫瑾教授所提出的,他認為人在幼年的時候是需要心理撫養,因為他發現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裡可以發現,他們大多數的犯罪動機都跟他們年少時所有過的經歷有關
  • 你憑什麼管我?親自撫養,父母才有資格教育孩子
    孩子依然頑劣,逼得狠了,還常常以離家出走,自殺等手段相威脅。父母為此陷入焦慮,拿孩子沒辦法,痛苦萬分。這就是早期沒有親自撫養,孩子和父母沒有形成依戀的情感關係,父母沒有親自撫養,也就沒有獲得牽制孩子的心理資本,等你在孩子大了再想管他時,已經晚了,他不會也不想聽你的管教。
  • 姐姐撫養侄子十四年,卻因弟弟從此斷絕關係,弟弟:你就是霸佔他
    小張出生的時候,張濤要出去打工賺錢,沒有辦法帶孩子,恰巧張雪的丈夫也就是張濤的姐夫去探望張濤一家,見到這個可愛的孩子很高興,提出想帶小張回家玩玩,由於自己家條件比張濤條件好,所以也就順勢接下撫養小張的責任,讓張濤安心在外打工。
  • 老婆節育手術,爭奪兩個孩子,男方:你過錯在先,我全部撫養
    女方已經節育,屬於過錯方,男方想撫養兩個孩子機率大嗎?我認為這種機率不大。原因系除非女方自願放棄孩子撫養權,不然女方已經做了節育手術,不能再次生育孩子了,撫養權肯定會重點傾向女方。即使女方有婚姻過錯,但過錯屬於認定雙方婚姻感情是否破裂的主要條件,並不是孩子撫養權參考的主要因素。
  • 糊塗父母糊塗生育,無力撫養惹人憂
    沒有能力將孩子養好。於是便想讓自己的大女兒來撫養,可沒想到女兒對此表示強烈反對。最終,夫妻倆因為這件事,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告上了法庭,麗麗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拮据,但好在麗麗懂事,在學習上非常刻苦,大學期間所有費用都是靠她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來解決的。
  • 孩子有這5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地很好
    親貝網小編認為,教育是否成功,沒有絕對性,優秀的孩子個有各的優點,孩子學習成績是否優秀,有特長都不是判斷的標杆,但家中孩子有這5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撫養的很健康並且特別好。跡象1:孩子在外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會尋找父母訴說在學校被人欺負;與最好的朋友吵架;在學校遇到一些困擾和心煩的事第一時間會尋找父母幫助,向父母訴說。
  • 孩子不到兩歲,如果離婚法院會判給誰撫養?
    王某(男)和趙某(女)結婚後育有一子,王某父母也來到家中,擔負起照顧孩子和日常生活的重任。本來孩子是雙方愛情的結晶,但孩子的到來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長久的歡樂,反而因為照看孩子的日常瑣事導致婆媳矛盾加劇。
  • 你希望自己費心血撫養長大的高材生長大一事無成嗎?
    你希望自己費心血撫養長大的高材生長大一事無成嗎?這3個愛孩子的做法,實際給未來埋下了隱患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位畢業的大學生,今年已經29歲了,在本該替父母分擔壓力,為自己前程不斷奮鬥的時候,卻選擇在家裡一事無成,終日碌碌無為,混吃混喝,更過分的是,竟然將自己的女友帶回家同居。父母幾次勸導孩子,孩子不僅無動於衷,還大言不慚,說自己的父母有義務撫養自己。最後父母實在沒有辦法,將自己這位不懂事的孩子告上了法庭。這條新聞裡的孩子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啃老族」。
  • 孩子跟誰睡就和誰親?錯過「黃金撫養期」,媽媽別怪娃和自己不親
    奶奶帶孩子,本來是給年輕人減少負擔,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是媽媽們卻存有一些私心,因為每天陪伴孩子的是奶奶,孩子勢必會跟奶奶更親一些,如果是晚上跟著老人睡,不必說,孩子會把奶奶當成媽媽。媽媽們一定很關注寶寶跟誰親的問題,尤其是自己不能帶孩子的情況下。有的媽媽認為只要寶寶晚上跟自己睡覺,就一定會跟自己親,即便自己白天要上班,陪伴寶寶的是奶奶。這是一種錯覺而已,實際上寶寶成長的黃金期,也就是前三歲,誰陪伴的多,孩子就會跟誰親,而不是跟誰就跟誰親。
  • 心理學家說,這7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撫養得很好​
    如果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這7個跡象,就說明父母將孩子撫養得很不錯了。應該好好肯定自己。哪7個跡象呢?這些標籤和評判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標籤」那樣。05你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出成就感。
  • 活的太清醒本來就是一件不浪漫的事
    活的太清醒本來就是一件不浪漫的事 如果你愛上一個人, 就不會對其他人感興趣了, 如果有,那就不是愛。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
  • 李玫瑾: 12歲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決定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般而言,孩子出現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行為或心理問題,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而這一年齡段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心理發展有關鍵期,當你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種種「毛病」時,可能你已經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 女兒22歲不願撫養弟弟被父母起訴敗訴:只管自己快活不管我死活
    然而,生下了二胎,自己又因為身體、經濟等諸多原因養活不了,於是,就把自己的撫養責任推給早先生的大孩子。你想想,年近半百,大孩子有的可能剛剛成家,有的還未娶未嫁,無形中給孩子們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又不是自己的兒女,憑什麼撫養他們?
  • 如果做媽媽讓你失去了自己,那可能是你本來就沒有自我
    現在回想一下你剛生完孩子坐月子時,是不是覺得暗無天日、人生灰暗,仿佛人生的意義只剩下餵奶、拍嗝、哄睡、換尿布。當你的人生濃縮為一件事,而這件事一旦出現偏差,你就會覺得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毀了。不就一次便便的事。其實這並不是便便的事,這是因為她的價值感在那個瞬間被擊碎了,因為除了保證孩子健康成長外,她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而就這麼一點小事她都做不好,因此她否定了自己的整個人生。
  • 農村夫婦撫養腦癱棄嬰十五年 擔心孩子今後生活
    「孩子本來就很可憐,我們不能再拋棄他!」   「孩子的到來是一家人的幸福」   今年62歲的張恆文,想起第一次見到孩子的時候,仍會沉浸在幸福中,「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刻」。   39歲才結婚的張恆文,始終沒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