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有老師撕書抗議 整周請假讓孩子自學

2020-12-14 百家號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的記者試著去了解這樣一件事情: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

此舉引入一些學校時,遇到過老師撕書抗議。有些老師自感被瞧不起,於是消極應對,上課很久才晃進來,甚至整周請假,讓學生自己看屏幕。

這是一塊怎樣的屏幕?

作者|程盟超

編輯|從玉華

本文約

8350

預計閱讀時間

21

分鐘

這近乎是兩條教育的平行線。

一條線是:成都七中去年30多人被伯克利等國外名校錄取,70多人考進了清華北大,一本率超九成,號稱「中國最前列的高中」。

另一條線是:中國貧困地區的248所高中,師生是周邊大城市「挑剩的」,曾有學校考上一本的僅個位數。

直播改變了這兩條線。200多所學校,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課、作業、考試。有的學校出了省狀元,有的本科升學率漲了幾倍、十幾倍——即使網課在城市早已流行,還是令我驚訝。

過去兩年,我採訪過廣西山區的「零一本」縣;我也採訪過北大的農村學生;我自己在山東一所縣中度過三年,和同學們每天6點起床,23點休息,學到失眠、頭疼、腹瀉,「TOP5、TOP10」仍是遙不可及的夢。

我理所當然地懷疑,學校、家庭不同,在十幾年間堆積起學生能力、見識、習慣的巨大差異,一根網線就能連接這一切?

開設直播班的東方聞道網校負責人王紅接說,16年來,7.2萬名學生——他們稱之為「遠端」,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

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向上爬。

為了驗證他的說法,11月,我到了直播的兩端——成都七中和近千公裡外國家級貧困縣的雲南祿勸第一中學。

在車水馬龍的成都武侯區,成都七中林蔭校區安靜佇立50多年了。它像一所小而美的大學,學生們在音樂課上選修鋼琴、尤克裡裡;教學樓通透的玻璃幕牆裡張貼的海報,是清華的競賽、香港中文大學的入學資訊和一本獨立音樂雜誌的徵稿啟事。

炫目的高考成績只在不太起眼的苗圃邊用幾行小字展示著。午休時,學生會去露臺上的咖啡座,在鳥鳴聲中看書,聊會兒天。

相比之下,仍在擴建的祿勸一中更有生機,或者說——鬧哄哄的。學生們在課間跑著去室外的廁所;午晚飯時跑著去買麵包,要麼捧著冒熱氣的泡麵;老師跑著在教學樓裡上上下下,但要留心旁邊初中剛被兼併的老教學樓。它的門太矮,會撞到頭。

祿勸一中把去年直播班裡考上清北的兩個學生的名字,用加大加粗的黃色字體印在了校門口的巨大紅色招牌上。

課堂裡是另一副架勢。成都七中的學生上課下課,總熱衷討論問題。他們被允許攜帶手機和平板電腦,用來接收教輔資料。當老師展示重要知識點,學生齊刷刷地用它們拍照。

但在祿勸一中,有的學生會突然站起來,走到教室後面聽課。不用問,我也知道他們太困了——有的女生即使站著,也忍不住打哈欠。

也有人趴著睡覺。高一有很多盯著屏幕卻不知所措的眼神。屏幕那端,熱情洋溢的七中老師提出了問題,七中的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可這一端,只有鴉雀無聲的寂靜。

祿勸一中的校長劉正德很坦誠:祿勸的中考控制線是385分,比昆明市區最差的學校還低大約100分,「能去昆明的都去了。」

縣教育局局長王開富告訴我:在這個90%是山區、距離昆明只有幾十公裡的小城,十幾年前,「送昆明」成了攀比之風。

「惡性循環的開始。」我想。去年在廣西,一個縣考不上一個本科生,老師跟我哭訴「花錢都買不到生源」。

「我沒想到我這麼差。」和祿勸一中高一的女生王藝涵聊了兩個小時,她把這話重複了6遍。她是鎮裡中考的第一名,還曾是數學課代表。但這次期中考試,考成都七中的試卷,除了語文,其他科都沒及格。

她說現在的英語課,除了課前3分鐘的英文歌,其他完全聽不懂。她以為某篇課文還沒講,其實老師早講完了。她花半小時做七中出的閱讀題,查很多單詞,密密麻麻地填在題目的縫隙裡。然後對答案——全錯了。

據說高一上學期,不單祿勸,大部分直播班的學生完全跟不上七中進度。七中連續三節英語課讓山區的學生一頭霧水——一節講英文報紙,一節是外教授課,一節聽TED演講,都是全英文。

「覺得自己真沒用啊。」王藝涵的同班同學劉承燕說。

我是周末隨班主任家訪時見到劉承燕的。從縣城到她家,要走上一個多小時的蜿蜒山路。這還是距離縣城較近的鎮子——有些鎮,要開4小時的車。

她家是那種農村常見但城裡人不太容易想像的樣子:陽光和風從木頭房頂裡漏進來;家裡到處是化肥袋子,有些積了厚厚的灰;屋旁邊是豬圈,招來不少蒼蠅。

家裡除了她,只有爺爺奶奶。坐在這間屋子裡,我不確定詢問劉家父母的職業是否禮貌。

班主任先開了腔,「開班3個月,父母一次都沒接觸到。」

劉承燕告訴我,父母在昆明打零工,把打火機從工廠運到市場,平時一兩個月來次電話。

她奶奶在旁邊笑,「能考個大學就太好了。」

好幾位祿勸的老師跟我抱怨:大多學生父母在外務工,只會說「好好學」。有的孩子出了問題,班主任反覆致電,家長就是不來;還有家長在電話裡直說,孩子就不是學習的料。

據說今年考上北大的那位學生,兩歲留守,跟爺爺奶奶生活。直到大學快開學,班主任才第一次見到前來致謝的學生父母——開始還想埋怨父母不夠關心孩子,後來一看,當爹的手指早就累成了殘疾,伸不直;兩口子在福建給人殺魚,一個月賺5000元。

落差確實存在。成都七中的大部分孩子來自優渥的中產家庭,家長要花很多時間為學生規劃學習和課餘生活,甚至幫他們爭取和「諾獎」獲得者對話的機會。

一位學生休息時會去練拳擊、遊泳,保持好的形體。班裡女生會自製插花、香皂送給老師,還在老師嗓子不適時機敏地遞上潤喉糖,「素質和情商都很高。」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優秀的家長。」她強調,自己的工作壓力在於,「其他學校,師生『盡力』就可以了,但在七中不行,要高效。」

教師授課如果讓學生覺得不滿,可能一兩個月就被家長投訴,然後遭到撤換。除了成績,他們還要培養學生的邏輯和興趣。

我在成都七中隨機聽了幾堂課,幾乎都是公開課水準。語文老師講「規則」主題的議論文,先播放重慶墜江公交的視頻,然後讓學生自行討論、發言。談及秋天的詩歌,旁徵博引,列舉了五六種秋天的意象。歷史老師搜集大量課本上沒有的史料分享給學生;政治課緊追熱點,剛建好的港珠澳大橋已成了課堂練習的分析材料。

今年的廣西理科狀元曾楷徽高中三年就是上直播班的。他說,很多學科都會一次性傳來十幾張試卷。試卷純手工擬定,每個題考察很多要點,沒有任何題型重複。高考應試時大有裨益。

這在縣中可能嗎?我曾在北大遇到過一個農村娃,他說老師有時醉醺醺的,總愛讓他們自習。在那個「零一本」縣,很多學生都聽得出,老師講錯了。有老師晚自習布置測試卷,直到高考,卷子沒有講評,連標準答案都不曾發。

王紅接剛把直播課引入一些學校時,遇到過老師撕書抗議。有些老師自感被瞧不起,於是消極應對,上課很久才晃進來,甚至整周請假,讓學生自己看直播。

遠端的孩子透過屏幕,感受著這些差距。祿勸的很多學生至今沒出過縣城,聽著七中學生的課堂發言「遊覽」了英國、美國,圍觀他們用自己聞所未聞的材料去分析政史地。

一位山區的名列前茅的高三女生說:「沒辦法,貧窮限制了想像力。」

一塊屏幕帶來了想像不到的震蕩。祿勸一中的老師說,高一班裡總充滿哭聲——小考完有人哭,大考完更多。有人在教室裡抹淚,有人跑到辦公室抽泣。不少學生一提考試就發抖。雖然早就預告了七中試題的高難度,但突然把同齡人間的差距撕開看,還是很殘忍。

祿勸的王藝涵聽說成都七中平行班的成績不理想。一問,人家平均「只有」103分;他們班,30分。「數學完全跟不上啊,絕望啦。」

老師幫著重建心態,除了「灌雞湯」,還安慰學生:只要熬過高一,就會突飛猛進。最近校園裡流行的故事是,今年上北大那位,高一也考30多分,跑到辦公室裡哭。

那學生的班主任告訴我,這是真的。

恐怕在高一,祿勸一中沒幾個學生敢考慮北大。2006年,劉正德剛到祿勸一中當校長,學校當年計劃招6個班,結果只湊齊4個。學校一年有20多個學生考上一本,很多家長把孩子送來,要求很簡單——平安活著。

我問王藝涵「理想」,她覺得沒什麼用——初中時立志考昆明,結果慘敗。兒時好友大多在昆明市區,不聯繫了,她很失落。如今班裡要寫理想大學貼牆上,她就跟風填了浙大,雖然完全不覺得自己能考上。

劉承燕倒是明確地痴迷數學,說自己理想職業是數學老師。這是鎮初中的老師告訴的出路,除此之外,她無法想像擅長數學還能做什麼。

在成都七中,情況很不一樣。七中被直播班的何啟田也痴迷數學。他提前修習了高數,為這門藝術的流暢折服,想進一步深造。

這裡面有深思熟慮:他的父親是工程師,何啟田幼時總去他的辦公室做作業,覺得環境枯燥無聊;母親則是醫生,曾險些遭遇傷醫事件。他覺得這些工作「沒意思」。

成都和祿勸的老師都說,只知道「好好學習」不夠。沒有明確志向,為了學習而學習,很容易動力不足。但對於沒成年的孩子,「立志」這碼事,全依仗環境。

我知道,農村的孩子不是沒「志向」,只是更現實,和城裡人掛在嘴邊高大上的玩意兒不同。

比如祿勸一中那名優秀的高三女孩,她父親不在了,母親在鎮衛生院拿一份微薄薪水。她哥哥曾是祿勸一中的年級第四,能上一本。但因為沒錢,他放棄入學,現在打工供她讀書。這是她苦學的一大原因。

今年夏天,有個雲南男孩在工地上收到了北大錄取通知,走紅一時。我奔波了幾千公裡找他聊了聊,得知他父親3年前得了腎結石,以為是絕症,打算見兒子最後一面就放棄治療,卻意外在如廁時忍著劇痛把結石排了出來。知道那件事後,他「有了學習的動力」。

有人指責農村孩子沒有志向,他們恐怕沒見識過那種普遍的、近乎荒誕的閉塞。我曾遇到過農村女孩被大學錄取,卻不知道這所學校一年的學費要上萬元——於是就失學了。

還有一個理科生,農村孩子,為了成為所在高中的首個北大學生,被高中老師鼓勵,稀裡糊塗填報了一冷門小語種。他大學成績很不理想,畢竟,「我之前都不知道地球上還有這個國家」。

我把這些事分享給祿勸的學生,他們聽後都很沉默。

王紅接希望學生們看到外面的世界,給他們目標,看到更多可能,更讓他們焦慮,擊碎他們的惰性。

然後只需做一件事:重建。

王紅接十幾年間去過很多教育凋敝的小城。師生們總抱怨:努力,但出不了成績。

「其實效率很低。學生偷著玩,老師也不批改習題,不了解學生。」他發現,很多地方的教學是黑箱——都說要改進,但不知從何抓起。

據他介紹,早在2002年,四川省就將遠程教育作為促進公平的重要舉措,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七中很下力氣。

直播帶來壓力,也是動力。七中考完試,老師們徹夜批改、分析上百份試卷,第二天就講評。很多地方老師提出這要一周完成,簡直不可思議,但現在必須跟上,整個學校緊湊了起來。

嶄新的教學方法衝擊著這些老師。

「學生們有對比了。」一位祿勸一中的老師說,「我們也得變,不然學生議論。」

一些遠端的老師聲稱,雖然不用 「親自講課」,但為保證跟上進度,1個直播班的工作量,約等於3個普通班。

這些老師琢磨出一些方法,比如整理七中老師事前發送的課件,編製成學案,布置成頭一晚作業讓學生預習;課上盯著學生的表情,記錄下疑惑的瞬間,琢磨著課後補足;屏幕那端偶有間隙,可以見縫插針給學生解釋幾句。

為跟上進度,祿勸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點的自習安排了課程,幫學生查漏補缺。有老師連上20個晚自習。

「每天凌晨1點到家,6點去學校,在家只能睡個覺。」另一位老師說,自己6歲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見到爹。

「真的累。覺得自己這麼窮,每天忙啥呢?」有老師嘟囔著,下一秒話頭一轉,「唯獨上課不覺累。看到學生,講話聲就大起來」。

一位年輕的數學老師戲稱,自己有好幾個「人格」。為讓學生沒有違和感,當七中的直播老師嚴肅,他助教就嚴肅;下一屆老師幽默,他就開朗些。

還有一位班主任稱,他為了幫學生減壓,每周一、三、五的深夜會帶學生去操場跑步,和不愛說話的學生一起站在講臺上大喊「我是最棒的」。

直播課時,七中老師提問,他要求本班學生也站起來回答——開始沒人願意,他就找了個紙箱,塞上帶編碼的桌球,抽籤。

「再去其他班,也能教好。」縣教育局局長王開富說,一大撥兒年輕老師被直播培養了出來。

祿勸一位老師說,教出好學生,錄取率高了,被人稱為「名師」,「是一種教師特有的虛榮心。」

「什麼是幸福?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一位謝頂、穿著舊衣裳的中年男教師,坐在小椅子上說這話,我卻絲毫不覺得可笑。

祿勸一中主教學樓的大廳裡有排玻璃櫥窗,今年張貼的是:全縣中考前257名學生報考昆明學校就讀,生源嚴重流失情況下,我校1230名學生,二本上線634人,一本上線147人。

他們甚至特意加粗了一行字,「低進高出,我們從不放棄。」

這裡面有暗自較勁——和昆明比,也在和成都比。

網校會定期招募遠端學生去七中借讀一周。祿勸一中的幾位學生去「留學」時,被同學們安排了任務——觀察「天才」們的生活。

此前他們聽說,成都的孩子是「天才」,平時不熬夜,下課能逛街。

兩天後,小視頻傳回,是七中學生中午留在班裡自習。回來後,祿勸一中的學生感慨:「天才」們不僅是天才,也很刻苦。他們有規劃,會自己琢磨報哪些輔導班。

如何追趕「天才」?只能比他們更刻苦了。

在祿勸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會在3年裡,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一位班主任站在「為理想和尊嚴而戰」的鮮紅標語下嘆著氣告訴我,他的一項工作是凌晨來教室,把那些還在學習的學生抓回寢室。

不過回寢室也不意味著休息。王藝涵每天0點30分熄燈,但很難睡好,心很不安,因為其他舍友上了床,也全都開著小檯燈,趴在摺疊桌板上繼續學。她總覺得被落下了。

這所學校不乏苦學的故事:有年級第一得了闌尾炎,動完手術第三天就要來考試;還有同學為省時間,不吃飯,最後快得厭食症了。

在四川甘孜州的直播班,老師批評學生晚睡,有學生回答,「我得守住陣地。爸爸因為你在家長會上表揚了我,病減輕了不少。我要讓他徹底好起來。」

你可以說這樣苦讀很不科學。但在這兒,一個窮地方,改變就這樣發生。祿勸一中高三的前兩名學生告訴我,只看卷面成績,他們已和成都七中的「天才」們相差不大。

3年的漫長競賽,他們一步步追了上來:高一勉強及格,高二漸漸從100分,上升到110、120……直到現在,滿分150分,能拿到140分。

王紅接觀察了16年,最後得出結論:不要覺得偏遠地區的孩子基礎差,「他們潛力無限」。

通常情況是,學生用一兩個月適應成都七中的節奏,高二開始進步,高三複習時,把前兩年學的知識鞏固住,成績會突飛猛進。

這出乎我的意料。我曾經認為,9年義務教育外加環境的巨大差距,很難在3年內彌補。但祿勸的老師篤定地說,他們高一的單科平均分,和七中平行班差50分;到高三,最好時僅差6分了——可塑性和希望都存在。

我能感受到的是習慣的改變。高三兩位學生說,經過3年,他們早已知道預習複習。有時自己取捨作業,提高效率;也在課間有針對性地做偏科的習題。

他們屏幕裡的七中老師總說,「預習是掌握主動權,是為了和老師平等地交流。」

成都37中的一位遠端老師發覺,學生跟隨七中上課後,愈發愛提問題,午飯時教師辦公室總擠滿了人。有的老師買了飯,卻進不了教室,只能在走廊裡站著吃。

「高一還偷玩手機,翻牆逃課。到了高三,主動提問,自己找題做。」劉正德說,直播班的師生們在校園裡忙碌,其他班也被影響。如今普通班也都靜心學習。

直播班真有那麼大的作用?我把這個問題拋給祿勸縣教育局局長。他想了想,覺得它激發了本有的潛能,「是催化劑」。

兩邊的孩子差距到底有多大,老師一開始也沒底。

祿勸的老師說,聽直播課時,成都那邊的老師有時會突然關掉麥克風,嘴裡卻飛快念叨。他開始以為是在藏掖知識點,後來才知道,那是在用四川話罵人,罵學生調皮、不紮實、不做作業。

他一下釋然了,「原來七中也罵人。」

我和成都七中被直播班的幾位學生聊了聊,發現他們不乏同齡學生的普遍煩惱。一位男生說,入學頭一個月,答題時想到上萬人在看直播,他緊張得手心冒汗。

和大部分男生一樣,他喜歡遊戲,但上了高中再沒痛快玩過。晚上9點半放學,回家做點擴展題,有時也要深夜1點睡下。他們周末要上各類補習班,最喜歡美術、體育這類「休息腦子」的課。

有七中學生在班級交流區裡寫道,「我希望有三隻手,一手抓高考,一手忙競賽,一手握生活。」

但遠端學生對七中的「天才」們,更多還是遙遠的崇拜感。七中學生經常會收到遠端學生添加QQ好友的申請,微博上甚至有他們的「表白牆」。裡面都是溢美之詞,他們覺得自己並沒那麼優秀,因此頗為不安。

在祿勸這邊,幾乎每位學生都能叫出幾位「崇拜」的七中學生的名字。

祿勸一位班主任好幾次看到學生給七中的孩子寫信,但從未阻止。他覺得自己的學生享受不到優渥的條件,但和他們接觸,至少能多分動力。

七中任課老師有時特意將遠端優秀的作業拿到本班展示,直播給上萬名學生看。一位老師記得,她曾在班上直播了雲南山區一位女生的作業。後來聽說,那個班所有學生當場激動到哭,接下來一個月全在拼命學。

有七中老師感慨,「遠端學生的質樸、感恩,是城市少有的。」有人回憶,他去遠端學校做分享,學生們從校門口夾道歡迎,一個個含著淚,擠過來擁抱。

七中老師間流傳著幾個故事:比如有人去九寨溝旅遊,找了個兼職的年輕導遊。對方見面一愣,高興得滿臉通紅,驚呼「老師」,無論如何不肯收錢,合張影就行。後來問清了,這是每天看自己直播的學生。

去成都交流後,祿勸幾位「留學生」也感慨良多,回來後在班會上講了4個多小時。

最主要的內容是,七中的學生更有目的性,知道為何而學。人家早就有了感興趣的專業,甚至對人生有了規劃,「早就開始學託福,高考只是一步路。」

一些祿勸的老師得到啟發,高一就給學生發志願填報手冊,教他們向前看。

我不確定這些東西會在3年裡帶來哪些改變。高一的王藝涵還很喪氣,她覺得七中的學生太優秀了,自己永遠看不到,「就算我變優秀,人家不知道跑哪邊了。」

但在高三的兩位學生那裡,我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位堅定地說,要比七中的同學更強。

另一位男生說,自己沒想和成都的「天才」們比。自己明白和他們的差距,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確實比以前更努力,也進步了。努力是為了活得開心。

曾經有北大的農村學生告訴我,她幼年時聽朋友討論麥當勞、肯德基,被人問牙不整齊,為什麼不矯正,全都只能低頭沉默;到了北大,同學們說自己在洛杉磯、舊金山,或者世界各地度假,她還是插不上話。

祿勸今年考上清華的那位學生說,他要繼續熬夜才能跟上進度。有大城市的同學告訴他,「考清華還蠻簡單啊」。

但我也看到了樂觀的一面。有位考上西安交大的山區女生在回憶裡寫道:她在大學出演了話劇,是因為直播班組織過情景劇表演;在新學校成績不錯,也多虧在高中養成了預習的習慣。

王紅接聲稱,一些直播班學生,歷經3年全英文教學,口語出眾,在大學獲益良多。

我想,至少這群孩子經歷了3年的心理建設,到大學會適應很多。

更長遠的影響可能還在山溝裡。王開富和劉正德12年前合計著推行直播班,經費不夠,硬著頭皮上。彼時王開富有朋友把孩子送去昆明,因為缺乏父母關注,成了遊蕩的痞子。當爹的痛心疾首,和他說祿勸教育不行。

他很生氣,「搞一輩子教育,只求最後別被人罵。」

12年後,這屆高一,12名已經被昆明市區學校錄取的學生,開學後主動申請轉回祿勸。十幾年來,小城第一次迎來生源回流。

「如果凋敝的學校總沒起色,學生一入學就能看到3年後的結局,那他和他的家庭,都會自暴自棄。」

這是王紅接的結論。幾年前,四川一位貧困縣的幹部曾拜訪他。那位身高超過1米8的壯漢幾乎哭著說,縣裡教育改善後,生源回來了,跟著學生出去的家長也回來了,整個縣城又有了人氣,「房價都漲了。」

王開富給我展示了一組世界銀行的數據:高中畢業人群的貧困發生率只有2.5%。

據他說,祿勸縣的年財政收入為6.1億元,但縣裡、市裡都注資教育,使得全縣教育支出反超財政總收入3.5億元。用了多年時間,實現了高中階段教育全部免費,毛入學率90%以上。

「在我們這樣的貧困縣,投資教育,是防止貧困代際傳遞最好的辦法。」

所以,如何看待教育?它可能是先苦後甜,付出才有回報的等價交換。就像王開富給我講起他自家的故事。那時他還年輕,兄妹五人是村裡最窮苦的。直到他考出來,當了老師,又親手教妹妹考學,找到工作。

但我也相信,直播班故事的成立,還依仗於某些額外的善意。一如某位七中老師,結束分享,離開遠端學校時,一轉頭,發現全校學生,烏壓壓一片,全站在各自教室的窗前,和他揮手告別。

直播或錄像,他們都聽過他的課。

他愣住了,然後開始哭。他從未想像過自己能有那麼多學生,「好幾百人,可能要上千……」

負責網校的王紅接和我說起這事兒。「你知道嗎?這個學校,其實只交了一個開通直播班的錢。」他笑著說,他早就知道學校其他班都在「偷錄」直播,各自播放。「但沒關係。所有人都很開心。」

中國青年報出品

相關焦點

  • 不是屏幕改變命運,而是品牌學校改變了他們命運!
    近日,朋友圈被一篇題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新聞特稿刷屏。
  • 《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刷屏!直播課真有萬能「魔力」?
    這兩天,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導戳中了教育不均衡的痛點,刷屏朋友圈。
  • 農村孩子學英語的福音,跨洋直播演繹「屏幕改變命運」
    這些老師中,27人為碩士生,8人為博士生(3人為博士後)。目前,深圳中學共有400多名教師,其中擁有碩士學位的有200多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有30人。最近幾這些年,深圳中學從國內外名校,如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引進了上百名優秀畢業生。
  • 你不知道的,《一塊屏幕改變命運》的背後
    前幾天,冰點周刊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報導了: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網絡屏幕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之後發生的改變。這場網絡教育實驗持續達16年,山區孩子開始看到同齡人之間巨大差距。
  • 這塊直播屏幕的前世今生
    成都七中的一塊直播屏幕改變學生的命運,這幾天因為中青報冰點周刊的一篇報導而刷屏,讓更多的灰姑娘看到了希望:原來,這塊神奇的屏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讓他也能進北大清華。關於屏幕的文章連結,請閱讀:16年了,成都七中的這塊屏,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看哭了)這塊屏幕已經在成都七中存在了16年,到今天才刷屏。16年世事滄桑,有了很多故事。
  • 教育信息化2.0:「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千億級市場更寵個性產品
    教育信息化2.0:「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千億級市場更寵個性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20 15:39
  • 直播改變命運:端穩教育的水平線有多難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教育的水平線》(網絡標題《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刊發以後,引發網絡熱議。報導以位於國家級貧困縣的雲南祿勸第一中學為主要樣本,介紹了通過網絡直播教學,當地學校獲得了四川名校成都七中的優質教學資源和理念,實現「低進高出」,甚至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很多讀者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 「衛星班」直播名校課程:一塊屏幕改變師生命運
    一塊屏幕不僅能改變學生的命運 也能改變教師的命運  我現在是衛星聯校中的班主任,我們班所有課程同步直播,中間大概會有0.5秒延遲。我也剛剛去一個學校看了直播班級的學生,感觸良多。  我們學校是老牌名校,2018年高考一本達線率大概在95%,本科達線率100%。文科最高分列全省第二,理科最新分為全省第三。
  • 新樣態鄉村學校:用一塊屏幕改變著鄉村孩子的命運
    「孩子們需要什麼,我就去學什麼。」 「如果沒有『青椒計劃』,我可能下了班回家就做做飯、看看電視,也許一生就這樣度過了。那樣的話,我將永遠沒機會領略網際網路的驚人力量。」那一年裡,王莉莉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她幾乎沒有看過電視,就連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的晚上,也抱著電腦聽課。「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或打卡,而是真的有種探到寶的感覺。」
  • 屏幕改變的命運:貧困縣中學88人考上清華北大背後
    當老師展示重要知識點,學生齊刷刷地用它們拍照。但在祿勸一中,有的學生會突然站起來,走到教室後面聽課。不用問,我也知道他們太困了——有的女生即使站著,也忍不住打哈欠。也有人趴著睡覺。高一有很多盯著屏幕卻不知所措的眼神。屏幕那端,熱情洋溢的七中老師提出了問題,七中的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可這一端,只有鴉雀無聲的寂靜。
  • 怕孩子撕書就不買書?媽媽,你錯過了孩子閱讀引導關鍵期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愛撕書就是調皮的表現,殊不知,你錯過了孩子發育的一個關鍵期。孩子愛撕書也是有原因的在孩子2歲半之前,他們是通過手指與事物接觸的方式來探索認知世界的。對於感興趣的東西,他們通常會採取觸摸、捏、撕等方式來感知其特點,這個時期就是孩子發育的手指敏感期。
  • 「改變命運的屏幕」到底靠不靠譜?媒體實地探訪雲南祿勸一中
    @中國之聲 12月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這兩天,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報導戳中了教育不均衡的痛點,刷屏朋友圈。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跟隨成都七中同步上課。開設直播班的成都七中東方聞道網校稱,16年來,有7萬2000名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完成高中課程,其中88人考上清華北大,大多數成功考取本科。
  • 冰花男孩、改變命運的屏幕……2018年,我們用這些關鍵詞認識孩子
    老師拍下了他的「冰花」造型,引發全社會關注。一年來,冰花男孩得到了社會各方的資助捐款,被邀請到北京參觀升旗儀式,住進了學校宿舍,目前,他的母親已從打工地浙江回到老家。點評:時隔一年,我們很高興看到冰花男孩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冰花男孩的故事,可以當作一個救濟樣本推而廣之,同時要對其勵志屬性的渲染有所克制——圍觀其艱苦的日常生活並將其雞湯化,恐怕為時尚早。
  • 孩子撕書,怎麼辦?
    從兒童發展階段來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喜歡撕扯一些東西,通過這種形式來表現自己非常能幹,並以此形式發展他的手部大動作能力,如果在這一階段,成人進行阻止,他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之後會出現一些我們成人認為的「不良行為」—如撕書小朋友們正在區域裡面進行活動,只聽見咔哧一聲圖書角裡面的故事書被撕壞了夥伴:老師,快看呀,他把書給撕壞了浩浩愣著眼睛看著我,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 屏幕能不能改變命運?專家:應避免技術異化教育
    共享優質教育,我們在路上(大家談)同步上課,一起作業,共同考試……「屏幕與命運」,一對因教育信息化而聯動的組合,持續引發熱議。屏幕能不能改變命運?遠程教育如何更有實效?前不久,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項工作「還在路上,還需要繼續下更大的力氣」。
  • 參加專升本考試,對專科的孩子來說,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
    如果可以活得更好,而不用學習,我相信很多人就會放棄學習,但是幾乎每一個平凡的人,也只能依靠學習,只能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改變命運,這就是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另一種說法吧。對於將要參加2021年專升本的孩子來說,特別是想參加全省統招專升本考試的孩子來說,這次考試,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才會堅持學習,力爭在這次考試中,改變自己。
  • 「屏幕改變命運」外教版:給農村孩子打開一扇窗
    本報記者 殷夢昊  這似乎是「屏幕改變命運」的「外教版」。  和去年成為輿論熱點的成都七中網課班相似,同樣是偏遠地區學生通過在線課堂的方式接觸到優質教學資源的故事。不過,主角變成了一群小學生與遠隔重洋的外教。
  • 如果老師長期請假,你的孩子會怎樣?
    當我們嘲笑一個孩子的語文水平的時候常常會說,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這句話我也說過,當時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這個學期一開始,我們家姐姐的語文老師就頻頻請假保胎。這事我們理解,畢竟二胎也是人生大事。只要學校安排一下,能趕上進度就行。
  • 高考生撕書發洩:「終於告別了這魔鬼般的生活」
    這位考生或許根本沒有把握能考取好大學,但她仍然無法抑制住此刻的「爆發」,她用一個撕書的動作,將這麼長時間的痛苦、緊張、沮喪等負面情緒「撕碎」。她既是在發洩,也是在狂歡。撕書,既能讓她內心平和,也能讓她在這個激進的動作中找到快感。「無瘋魔,不年輕」,高考生撕書是在告知天下「這一切終於結束了」,是在表明高考之後的生活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