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0-12-11 天津一中院

案 情


原告李某與被告馬某於2012年5月登記結婚,2012年10月生有一女李某某。婚後李某與案外人羅某存在不正當交往。2017年1月,李某與馬某籤署《婚內協議》約定:因李某與第三者羅某發生不正當關係的過錯行為,現李某表示悔改,如雙方今後再有一方有婚外情、與他人同居、重婚、家庭暴力、遺棄、虐待等過錯行為,造成夫妻感情破裂為由而離婚的,則婚生女兒李某某由無過錯方直接撫養,有過錯方每月給女兒撫養費3000元,直到女兒大學畢業;過錯方無償放棄雙方名下一切財產;雙方所購房屋,銀行貸款由過錯方一方負責償還直至全部還清為止;過錯方在離婚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一次性補償無過錯方人民幣貳拾萬元。後李某仍與羅某繼續交往致羅某懷孕並於2017年7月產下一子,致李某與馬某夫妻感情破裂。


李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判決離婚、婚生女由其撫養並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馬某同意離婚,但其主張按婚內協議約定處理子女撫養及財產分割問題,另外要求李某給付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並將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李某給付給案外人羅謀15萬元依法分割。



淮安市清江浦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一、準予原告李某與被告馬某離婚;二、婚生女李某某隨被告馬某共同生活,原告李某自2019年8月起於每月月底前支付李某某撫養費1500元直至其獨立生活時止;三、原告李某於每月第一、三周的周六8:00至18:00探望李某某,馬某應予協助;四、二人所購房屋歸被告馬某所有,該房剩餘貸款由馬某負責償還,馬某於本判決生效後30日內一次性支付李某33萬元;五、原告李某於本判決生效後30日內一次性支付被告馬某精神撫慰金3萬元。綜合以上四、五項金錢給付內容,馬某應支付李某30萬元,該款於本判決生效後30日內一次性給付。


上述判決作出後,原被告均不服,向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現一審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以夫妻感情徹底破裂作為離婚的標準。本案中,原告李某與被告馬某系自由戀愛,自主結婚,婚前經過一年左右的相處,有著較好的感情基礎,婚後夫妻感情一度尚好,又育有一女,家庭生活本應和睦美滿,但因李某違背夫妻忠誠義務,與婚外異性羅某存在不正當交往,造成羅某懷孕產子,導致夫妻感情逐步惡化,引發本次離婚訴訟,馬某在本案中亦明確表示同意離婚。本院對原、被告雙方的婚姻基礎、婚後感情、要求離婚的原因及夫妻關係現狀等進行了綜合分析後,確認夫妻感情已經徹底破裂,且無和好可能,故對原告要求離婚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關於婚內協議的效力。根據《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該條文規定的是夫妻財產約定製度。而本案中,李某與馬某訂立的婚內協議,其中關於子女的撫養約定因涉及身份關係,應屬無效。另外關於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的約定,實質上是為保證雙方今後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不違反夫妻忠誠義務而以書面形式所作出的約定,系一份「忠誠協議」。夫妻是否忠誠屬於情感道德領域的範疇,夫妻之間籤訂的「忠誠協議」應由當事人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自覺履行,法律雖不禁止夫妻之間籤訂類似協議,但亦無法律對此賦予強制執行力,該約定不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夫妻財產約定情形。綜上,馬某主張按婚內協議約定處理子女撫養、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等無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但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應綜合考慮李某在婚姻中的過錯情況等因素,對無過錯的一方即馬某酌情予以照顧,以平衡雙方利益。


關於婚生女李某某的撫養問題。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兩周歲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隨其生活,在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情況下,無其他子女的一方可予以優先考慮。現李某與馬某均主張李某某的撫養權,二人雖在日常生活中對李某某均有照顧,但李某還有其與羅某所生一子,而馬某除李某某以外並無其他子女。綜合考慮上述情況以及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從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出發,本院確定李某某隨馬某共同生活為宜。離婚後,父母對子女均有撫養和教育的義務。關於撫養費的承擔,李某雖稱其目前無業,但其之前收入穩定,數額較高,即便暫時離職也並不意味無勞動能力。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及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同時考慮李某還有另一兒子需要撫養的客觀實際,本院酌情確定由李某每月支付李某某撫養費1500元。離婚後,作為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李某享有探望李某某的權利,關於探望的時間和方式,本院酌情確定為每月第一、三周的周六8:00至18:00,馬某對此負有協助義務。其他時間的探望,雙方可自行協商解決。


關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二人購買房屋的購房首付款中的208349元及部分裝潢款雖系李某的父母出資,但並未明確表示贈與李某一方,該款應視為對李某、馬某的贈與,故房屋雖系夫妻共同財產,但在分割時李某父母的贈與可作為一方對房屋的貢獻酌情考量。根據該房屋市場評估價值169.89萬元,扣除尚未償還的貸款57萬餘元,餘112萬餘元。至於具體的分割方案,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本案不具備上述少分或不分財產的情形,但因本案中李某的過錯非常明顯,馬某作為無過錯方,離婚後李某某還將隨其共同生活,從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及有利於生活便利角度考慮,綜合李某的過錯程度及雙方對房屋貢獻大小,本院確定水韻天成房屋歸馬某所有,該房剩餘貸款由馬某負責償還,由馬某折價補償李某34萬元。


馬某主張李某向羅某轉帳的15萬元。關於其中2萬元「營養費」,系李某為處理羅某第一次流產所支付,該款形成於李某與馬某夫妻關係存續期間,系夫妻共同財產,李某在馬某不知情情況下,非因日常生活所需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故應將其中一半即1萬元返還馬某。關於其中6萬元「分手費」,羅某親筆書寫「從今以後不會和李某有聯繫,如有聯繫將6萬元歸還」字樣的文字,並將之交於馬某,視為對馬某及其家人的承諾,也意味著馬某一方對該「分手交易」的認可,馬某辯稱對該6萬元的給付並不知情,不符合情理。後羅某雖違背上述承諾,但馬某主張李某返還,無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關於另外7萬元,馬某未能提供有效證據予以佐證,故本院對此不予認定。上述兩項財產相互衝抵後,馬某還應向李某支付33萬元。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認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賠償。本案中,馬某雖無充分證據證明李某與羅某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但李某與羅某長期保持不正當男女關係並產下一子,多次、反覆欺騙馬某,背叛家庭,給馬某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並直接導致了婚姻的解體。李某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不亞於婚外與其他異性同居,故馬某作為無過錯方,要求李某承擔精神損害賠償有事實和法律依據。關於賠償具體數額,本院結合本案的具體情況,酌情確定為3萬元。


評 析


本案系因夫妻一方違反婚內「忠誠協議」所引發的離婚糾紛。本案的爭議焦點在於夫妻雙方所籤訂的「忠誠協議」是否有效?


持有效觀點的人主要是基於以下理由:


一、「忠誠協議」並不違反法律規定。夫妻相互忠實是婚姻關係的本質要求。《婚姻法》第4條和《民法典》第1043條都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該規定是「忠誠協議」存在的法律依據。夫妻雙方在完全符合婚姻法精神和原則的情況下下,在不損害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健康和第三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所訂立的「忠誠協議」是對上述法律原則的具體化,並不違反法律規定。相反,也正是由於夫妻籤訂了具體的協議,將《婚姻法》上的法定義務轉化為約定義務,也使得原則性的夫妻忠實義務具有了可訴性。


二、「忠誠協議」並不違反公序良俗。夫妻雙方籤訂此類協議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夫妻感情,穩定婚姻基礎,對婚外情等嚴重背離婚姻的不忠行為進行懲罰。「忠誠協議」反映了婚姻當事人相互履行夫妻忠誠義務的本質要求,既符合婚姻法的精神,也與社會公共利益一致,亦與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相合。


三、「忠誠協議」具有合約的性質,是夫妻雙方意思自治的結果。「忠誠協議」實質上是夫妻之間就忠實義務而達成的一個對婚姻協議的補充協議,籤訂「忠誠協議」的當事人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其應當對籤訂協議的內容有著明確認識並自願承擔法律後果。只要雙方在協議籤訂時,意思表示真實,沒有欺詐、脅迫等情形,則應當認定該協議有效。


對此,我們並不同意上述觀點。我們認為「忠誠協議」所涉內容應區分情況具體分析。


一、關於「忠誠協議」所涉子女撫養的約定,我們認為該部分約定因涉身份關係而無效。理由如下:


第一,合同法原則上不調整身份法上的合同。合同法的本質是財產法,是調整財產關係的法律規範。合同法調整的對象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交易關係,即合同法以確認財產流轉為調整對象。在身份關係領域也會產生一些合同,如婚姻關係中的協議、收養合同、監護協議等,但因這些合同在性質上並非財產關係,且已經受到了其他法律的調整,故不受合同法的調整。這一點,無論是在《合同法》還是在《民法典》中都有明確的規定。《合同法》第2條第2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係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民法典》第464條第2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係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係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民法典》第464條第2款雖然規定了有關婚姻、收養、監護等人身關係的協議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性質參照合同編的有關規定,但參照的範圍也僅是指財產性的協議。撫養關係具有特定的身份性及倫理性特徵,不能為財產法所調整。


第二,撫養權是一種法定權利,不能通過協議排除。撫養權是一項具有人身屬性的權利義務關係,既是一種人身權利,又是一種義務。離婚只能解除夫妻雙方的婚姻關係,並不能消除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與責任,更不能通過協議約定來排除。《婚姻法》第36條第1款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民法典》第1084條第2款規定:「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父母離婚後,確定子女撫養權只是為了解決子女與離婚父母哪一方生活的問題,夫妻雙方仍都有對子女撫養的權利和義務。也即是說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是無條件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免除,不管離婚後孩子歸哪一方撫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都沒有任何改變。不管父母哪一方作出了侵犯未成年子女合法權益的行為,另一方都有權替孩子維權。


第三,子女撫養權的確定應以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為前提,而不能「附條件」約定。《民法典》第1084條第3款規定:「離婚後,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願。」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是按照「最有利於未成年子女的原則」來確定父母離婚後子女撫養權的歸屬問題。其中兩周歲以下的子女離婚時原則上由母親直接撫養。對已滿兩周歲子女撫養權的確定,如父母對撫養權協商一致,不管歸哪一方撫養,法院一般都不會幹涉。但如果撫養權問題協商不成,則由法院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判斷。對於八周歲以上的子女撫養權的確定,以尊重其真實意願為前提。「忠誠協議」對子女撫養權的確定以「夫妻雙方是否忠誠」為條件,既違反了上述法律規定,亦不利於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


二、關於「忠誠協議」所涉財產分割及補償協議部分的約定,我們認為法律雖不禁止夫妻之間籤訂此類財產協議,但此類協議也只能由當事人雙方本著誠信原則自願履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忠誠協議」是身份協議,不受合同法調整。儘管「忠誠協議」的大部分內容涉及財產處分,但此類協議以夫妻雙方特定的婚姻關係和身份關係為前提,其本質上是身份協議。誠如上文所述,合同法是調整財產關係的法律規範,涉及身份關係的合同原則上不受合同法所調整。「忠誠協議」以身份為前提,因此無法納入合同法的調整範圍,《合同法》第2條第2款及《民法典》第464條第2款的規定都排除了婚姻、監護、收養等具有人身關係屬性協議的適用。


第二、《婚姻法》第4條及《民法典》第1043條關於「夫妻應當相互忠實」的規定都屬於倡導性、宣誓性的條款,並非效力性的強制性條款,本身不具有可訴性。上述規定是將婚姻家庭道德規範的法律化,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告知國家倡導什麼樣的婚姻家庭關係,體現了立法的精神。但忠實義務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義務,而不是一種法律義務。夫妻一方以此道德義務作為對價與另一方進行財產或物質交換而訂立的協議,是將道德義務以合同的形式予以設定,不能認定為是確定具體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三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四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三、法律介入「忠誠協議」所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極大。「忠誠協議」實質上屬於情感、道德範疇,當事人如自願履行當然極好,但如果一方不願履行,以法律之名去予以強制性調整,則誇大了道德在法律領域的滲透力,其產生的結果是以法律去束縛感情,有悖於婚姻法的精神,也無益於社會公共利益。


如果賦予此類協議以法律約束力,可能產生以下負面後果:


(一)鼓勵適婚的當事人在婚前或夫妻雙方在婚內籤訂一個要求對方給予保證的「忠誠協議」,這不僅會加大婚姻的成本,也會使破壞雙方的信任,使原本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婚姻關係變質,引發更多的矛盾。畢竟附加財產條件的感情很難維持長期的穩定。


(二)鼓勵婚姻關係中無過錯一方強迫對方籤訂此類協議。夫妻雙方在籤訂「忠誠協議」時,既可能是出於「完全自願」,也可能是「迫於壓力」。單單從「忠誠協議」本身的書面來看,可能看不出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但如果賦予此類協議以法律約束力,則可能導致無過錯一方糾結親友採取諸如限制人身自由、毆打、侮辱等行為強迫對方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而籤訂此類協議,這不僅無益於雙方婚姻關係的修復和家庭的穩定,還會侵犯有過錯方的合法權益。


(三)鼓勵婚姻一方當事人去侵犯別人隱私。如法院受理此類糾紛,婚姻關係無過錯一方,不僅要證明協議內容是對方的真實意思表示,自己沒有欺詐、脅迫的情形,還要證明對方具有違反「忠誠協議」的行為,其可能產生的結果便是當事人為了舉證而採取諸如跟蹤、竊聽、捉姦等侵犯個人隱私權的行為,其負面效果無法估量。


綜上,我們認為「忠誠協議」所涉子女的撫養的約定,因涉身份關係而無效;「忠誠協議」所涉財產分割及補償協議部分的約定,可由當事人自願履行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來源:淮安市清江浦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觀點| 「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另外關於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的約定,實質上是為保證雙方今後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不違反夫妻忠誠義務而以書面形式所作出的約定,系一份「忠誠協議」。夫妻是否忠誠屬於情感道德領域的範疇,夫妻之間籤訂的「忠誠協議」應由當事人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自覺履行,法律雖不禁止夫妻之間籤訂類似協議,但亦無法律對此賦予強制執行力,該約定不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夫妻財產約定情形。
  • 夫妻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人們開始寄希望於法律幫助他們維持婚姻關係的長久、穩定,比如籤訂夫妻忠誠協議。然而,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卻存在爭議。什麼是夫妻忠誠協議翻遍《婚姻法》《合同法》等法律及其相關司法解釋,我們無法找到「夫妻忠誠協議」的準確定義。
  • 婚內「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關於婚內忠誠協議的效力。根據《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婚內忠誠協議,其中關於子女的撫養約定因涉及身份關係,應屬無效。另外關於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的約定,實質上是為保證雙方今後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不違反夫妻忠誠義務而以書面形式所作出的約定,系一份「忠誠協議」。
  • 「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法院這樣判!
    另外關於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的約定,實質上是為保證雙方今後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不違反夫妻忠誠義務而以書面形式所作出的約定,系一份「忠誠協議」。夫妻是否忠誠屬於情感道德領域的範疇,夫妻之間籤訂的「忠誠協議」應由當事人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自覺履行,法律雖不禁止夫妻之間籤訂類似協議,但亦無法律對此賦予強制執行力,該約定不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夫妻財產約定情形。
  • 「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法院這樣判
    現一審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法院生效裁判認為: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以夫妻感情徹底破裂作為離婚的標準。另外關於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的約定,實質上是為保證雙方今後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不違反夫妻忠誠義務而以書面形式所作出的約定,系一份「忠誠協議」。夫妻是否忠誠屬於情感道德領域的範疇,夫妻之間籤訂的「忠誠協議」應由當事人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自覺履行,法律雖不禁止夫妻之間籤訂類似協議,但亦無法律對此賦予強制執行力,該約定不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夫妻財產約定情形。
  • 「以案釋法」「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另外關於財產分割及經濟補償的約定,實質上是為保證雙方今後在夫妻關係存續期間不違反夫妻忠誠義務而以書面形式所作出的約定,系一份「忠誠協議」。夫妻是否忠誠屬於情感道德領域的範疇,夫妻之間籤訂的「忠誠協議」應由當事人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自覺履行,法律雖不禁止夫妻之間籤訂類似協議,但亦無法律對此賦予強制執行力,該約定不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夫妻財產約定情形。
  • 夫妻籤訂的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何有效保障自己的權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法院承認了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而且,我國《婚姻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夫妻間的忠誠協議也正是基於這條法律發展而來的,因為夫妻間的相互忠誠是一種義務,忠誠協議也是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據的。
  • 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你了解多少?
    一、此類「忠誠協議」的效力問題實踐中並沒有相關法律對夫妻之間「忠誠協議」的效力問題作出規定,但是目前是存在兩種觀點的。第一種觀點認為,「忠誠協議」應屬無效。原因在於,我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的夫妻之間的忠誠義務,更多的是傾向於道德上的義務,而不是法律上的義務。
  • 法律知識:夫妻籤訂的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不久某乙起訴離婚,主張夫妻平分財產的同時,要求某甲按協議另補償其30萬元。法院經過審理,確認雙方達成的忠誠協議合法有效,判決某甲支付某乙「違約金」30萬元。律師解答近幾年,隨著離婚率的不斷升高,夫妻雙方對婚姻的不安全感也在不斷攀升,單純的道德調整已經無法滿足當事人需求,限制忠誠的條件已經從感情發展到了經濟權利等方面,很多夫妻會在感情出現問題時籤訂「忠誠協議」。
  • 淺析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
    一 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特徵 夫妻忠誠協議只有在男女雙方建立合法的婚姻關係後才發生法律效力。如果沒有結婚, 即便有一方違反了協議的內容,夫妻忠誠協議也不產生法律效力。由此衍生,夫妻忠誠協議只對具有合法婚姻關係的男女雙方具有約束力,對於婚姻之外的第三人沒有約束力,如若夫妻忠誠協議中出現由第三人承擔責任的條款,是無效的。
  • 夫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籤訂的忠誠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法院判令違反「忠誠協議」的男方賠償前妻30萬元。這是婚姻法修改後,道德協議具有法律效力的首起判例。自此之後,夫妻間因違反「忠誠協議」而訴至法院的案例屢屢出現。因此,夫妻忠誠協議引起了司法界、法學界的廣泛關注。
  • 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律師教你婚後如何保障自身權益
    許多人諮詢離婚時都對雙方的財產沒有概念,有人試圖用「忠誠協議」來約定離婚後財產歸屬與子女撫養問題,訂立「忠誠協議」的本質是希望通過所謂的「忠誠協議」約束對方,或在離婚時能多獲得一些補償,那麼忠誠協議是否有效呢?下面來看律師分析。
  • 婚姻保證書、婚姻忠誠協議書等類似協議的法律效力分析!
    一般此類協議大概的內容就是雙方在結婚前後籤訂書面的一個協議,約定一方如有通姦、嫖娼、重婚等婚外性行為的,另一方可以提出離婚並要求承擔賠償責任,這類婚姻保證書、忠誠協議書等類似的書面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司法實務中出現完全不同的正反兩種觀點:正方觀點認為,夫妻之間相互忠誠是婚姻關係的本質要求,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第一、二項雖然已經規定重婚、有配偶與他人同居這兩種違背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無過錯方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 籤訂「淨身出戶協議、忠誠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籤訂「淨身出戶協議、忠誠協議」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應該注意什麼?這種行為在我國的婚姻法中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所以是否有效需要具體分析。就目前的司法實踐而言,法律一般不支持所謂有的「淨身出戶協議」。以放棄所有的財產作為離婚的條件,從根本上說是限制了離婚的自由,所以法律一般是不支持的。但是《婚姻法》第十九條規定,夫妻對婚姻期間取得的財產和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都有約束力。
  • 所謂「生死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有些公司在與員工籤訂合同時,為了推卸自己的的責任,籤訂所謂的「生死協議」,這樣的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01 所謂「生死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01 生死條款 合同中的生死條款,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 夫妻忠誠協議是否是法律上的合同
    但該夫妻忠實協議是法律意義上的合同嗎?如果是,那麼是什麼性質的合同?夫妻忠實協議是否應該得到法律的認可或在多大的程度上應該得到法律的認可?判斷其效力的標準應該是什麼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來看看國內外都是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的,以為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參考。
  • 夫妻忠誠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案情回顧】王女士與劉先生在登記結婚後籤訂了一份夫妻忠誠協議,約定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若一方經語音、圖片、視頻、網絡簡訊等方式被證明出現出軌等不忠誠現象,過錯方自願將所擁有的夫妻共同財產份額贈與無過錯方。劉先生婚內出軌後,王女士到法院起訴,要求按照夫妻忠誠協議的約定獲得全部夫妻共同財產。法院審理認定,劉先生違反了夫妻忠誠的義務,須承擔協議中約定的法律責任。
  • 「忠誠協議」具法律效力,請謹慎承諾、嚴肅對待
    熱戀中的情侶們,總會許下山盟海誓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堅貞,如今,除了許下諾言,更多的人還會通過籤署「忠誠協議」來表明心跡。但「忠誠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近日,廣州市白雲區法院的一起離婚判例中,支持了起訴離婚的無過錯方關於「忠誠協議」中的賠償約定,但因應過錯方的經濟條件,原約定中的「過錯方一次性賠償50萬」並未受支持,最終判決的賠償金為5萬元。婚姻不僅需要承諾,更需要法律的保障,這樣的意識日益深入人心,這也是「忠誠協議」愈發普遍的背景所在。
  • 廣州:「忠誠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最終法院判決協議有效,判賠5萬。看到這樣的事情,不知道是喜還是憂,喜的是妻子拿到五萬塊錢,憂慮的是出軌的婚姻無論怎麼協議,有些人依然出軌。在此,說說自己看法,看看是否妥當。1.婚姻不易,是需要珍惜與維護,不是籤訂什麼協議就可以保護婚姻的忠誠度的。
  • 淨身出戶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夫妻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或者維持婚姻,要求對方籤訂「淨身出戶協議」 但對於這種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絕大部分的朋友都不知道。下面帶大家了解下。「淨身出戶協議大多以"某某保證不再…否則離婚時自願淨身出戶!"的形式呈現,此時,該類條款是否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