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研究中的基礎設施景觀

2020-12-12 藝術中國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是以分配公共資源,協調公共關係,改善公共環境為目的的物質技術設施的統稱。在韋氏英語詞典中,「基礎設施」詞條的含義是「使一個國家、一個區域或一個組織正常工作的基本設施」。其英語單詞「infrastructure」由「infra」(地下的)與「structure」(結構)構成,意指地下的隱蔽設施。基礎設施常常表現為各種有形的管道,但是它輸送的內容——物質、人力、資本與信息是不斷流動的。作為一種無定形的網絡系統,基礎設施無法被整體認知,因此,觀察基礎設施有幾種方法:或觀察它的局部,或將其描繪為一種圖示,或介入它的日常運作。基礎設施需要被分解、轉譯並在與使用者的互動中逐漸顯示其運作機制。

法國建築師皮埃爾·帕特(Pierre Patte)的1769年巴黎街道斷面圖,第一次將建築與街道的給排水設施置於一個統一系統中。帕特揭示了城市的「場所」(place)與其背後工作機制的緊密關係,即街面上的噴泉紀念碑與地下的給排水設施是同一種裝置的兩面,場所意義的基礎是場所的功能。在帕特之後的工業革命時期,基礎設施逐漸融入日常景觀,城市的林蔭大道與串聯成網的公園構成了淨化城市、維護市民健康的裝置物,景觀與基礎設施融為一體。

在現代化進程中,基礎設施是城市不斷增長的密度、流通性與可達性的保證。一方面人們追求不斷加速的運動,另一方面在不斷的運動中,傳統的情感與場所的意義逐漸稀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中指出:現代人受控於各種精密的計時計數工具,「精確」與「計算」成為社會的公認價值。當代馬克思主義學者馬歇爾·伯曼(Marshall Berman)認為19世紀不斷湧現的林蔭大道是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的標誌,無數追求理性的個體在城市的筆直大道上奔走,構成一個非理性的整體。對「現代性」的研究擺脫不了「基礎設施」的糾纏。

近20年,一批建成環境研究學者試圖創建關於基礎設施的理論術語體系,比如斯坦·艾倫(Stan Allen)的「有深度的二維」(Thick 2D)與「基礎設施都市主義」(Infrastructural Urbanism),德·索拉·莫拉雷斯 (de Sola Morales)的「模糊領域」(Terrain Vague),凱勒·伊斯特林(Keller Easterling)的「組織空間」(Organization Space)與「超國家治術」(Extrastatecraft),格雷漢姆與馬文(Stephen Graham&Simon Marvin)的「分包的基礎設施」(Unbundled Infrastructure)與黛娜·卡夫的「塑性生態」(Plastic Ecology)等。如果按照態度與立場劃分,那麼斯坦·艾倫基本上還是在踐行現代主義建築學關於「物質實踐」(material practice)的許諾並建構了一種新的地形學;德·索拉·莫拉雷斯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estrangement)延引到空間研究;凱勒·伊斯特林從空間政治經濟學視角發現了超越審美與符號的組織性協議,並探尋超越體制邊界的超國家基礎設施;格雷漢姆與馬文將現代主義失敗的過程理解為基礎設施從一體分解為多系統的過程;黛娜·卡夫則從美式實用主義汲取營養,從城市觸媒角度介紹了建築學介入城市的可能。所有這些研究都是基於現代主義的失敗與基礎設施的主體性這一主要背景,通過對晚期現代主義時期建築學脫離城市關切的批判來重建一種紮根工具性的城市建築學。同時,所有的理論都建立在與後現代主義符號學劃清界限的基礎上,它們都將建築學的符號化歷程視為曇花一現的插曲,並意圖重新兌現現代主義對公共領域,技術進步與個人自由的許諾。

「基礎設施」及這個概念所衍生的一些空間問題,來自西方新千年以來對裡根—柴契爾時代新古典自由主義政經策略得失的反思,來自對建築學符號化傾向的抵制,更是來自對建築師脫離城市公共領域的批判。觸發基礎設施話語熱潮的導火索是新千年後一系列歐美基礎設施崩塌的事件。建築學對基礎設施的關注與對現代性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基礎設施的效能被視為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它在現代建築史中的地位浮沉標誌著建築思潮的歷史流變,基礎設施對當代日常生活的滲透是空間研究的重大機遇。因此,基於基礎設施的空間研究是重工具性、反符號性的,這使它與現代主義建築的理想保持一致。同時,基礎設施與公共政策的天然姻親關係,決定了它是建築學介入城市公共生活的主戰場。

現代化的進程並沒有因建築學的暫時缺席而停止,只是它與資本、技術與媒介的結盟方式發生了改變,而建築師對此既缺乏認知,也少有作為。建築活動所需要的資本密集程度已經不能承擔以往的建造風險,空間幹預以一種更分散的、漸進的、精緻的方式呈現。為了更緊密地介入公共空間與建成環境的質量,建築學開始向環境、資源、效能與材料等學科學習最新的方法,同時開始反思建築學在廣泛的公共空間討論中的地位。

自20世紀晚期以來,「現代性」是以複數形式出現的,作為一系列更廣泛的歷史進程來區分強勢現代主義敘事背後的不同文化之現代化過程中的特點。在後結構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語境中,至今沒有就現代化進程中的多樣性與普遍性之間的關係達成共識,尤其各種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敘事都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話語的「例外」。在此情況下,基礎設施作為一種超越領域與邊界的系統,是理解不同文化的現代化歷程的關鍵,它能夠吹散瀰漫在現代性討論上的意識形態迷霧與文化差異陰翳。

在當代,基礎設施積極介入現代生活形態,並將傳統的街道、廣場、市場納入其體系,將自身轉化為新的公共空間。各種以通道、樞紐、廂體為代表的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已經成為具有共同集體記憶的場所,信息與文化基礎設施構成的虛擬公共空間也呼之欲出,基礎設施的機械性面目已經開始柔化。同樣的,大量與基礎設施相關的場景如「春運」、「村村通」、「包郵」等已經演變為春晚等大眾媒介中牽動豐富情感的符碼。

現代化之前的基礎設施(關、驛、橋、渡等)固然展示了民族共同體掌控其領域的意願,卻因為歷史的滄桑流轉徒留符號功能。現代化進程開始之後,不斷擴張的基礎設施成為地景的主導。巴黎、紐約、洛杉磯與東京等世界級都市無一不是建立在精密繁複的基礎設施網絡上,基礎設施保證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再造與分配。在激發建成環境的局部更新的條件下,維繫治域的整體連續性,並將全部自然地表改造為容納、插拔、運轉各種機器的基層。基礎設施不僅是各種空間事件發生的現場,其組織形式也為空間的批判與實踐提供了充沛的方法論支持。它構成了本雅明所說的不可逃脫的「內部」(intérieur),並已經開始擺脫冷峻、隱匿的形象,走向文化生產的前線。

 作者:譚崢,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旅遊景觀研究中有哪些方法問題?
    景觀生態學已經發展了一系列整體性的和人文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社會相互關係能夠為研究空間異質性或自然和社會經濟格局對可持續性的影響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持,然而如何很好地將景觀生態學的方法運用到旅遊景觀研究中來仍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 景觀設計中場所的隱喻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重點放在場所的隱喻這個角度上,通過剖析場所的隱喻特徵和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來啟示新的時代背景下環境景觀設計所具有的豐富情感特性和人文特徵,是對景觀設計方法論的研究,是對人本主義的新詮釋。在需要更多人文關懷的今天,隱喻在設計中的應用尤其顯得重要和多樣。資訊時代的科技發展給予了設計者更多發揮場所隱喻的空間,將其拿出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於設計來說在新的時代下也同時具有現實意義。
  • 大數據背景下,景觀研究怎麼做?
    為了評估波士頓在海平面上升方面的脆弱性,團隊對高精度的高程數據、海岸線特點和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信息進行了整合。  在認知風險等級及繪製成圖後,團隊合成了幾十個專題資料庫,以了解波士頓地區關鍵的基礎設施系統——包括醫療設施、治安管理、消防響應、能源網和交通基礎設施——可能遭受的破壞影響。
  • 「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思考與建議
    綠色基礎設施的興起與發展是在人類社會工業化的進程中,一些先覺先行者面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與人類尋求增長與發展的經濟活動之間產生的衝突和博弈,以及種種兩者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和現實,不斷學習、領悟、總結、完善而創立的系統科學方法, 對我們生存的整個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構成進行的新的框架性、系統性的認知與管理。
  • 旅遊景區中必備的幾個基礎設施如何設計?
    景觀大門是遊客進入景區的第一展示點,也是賦予遊客最直觀感受的第一印象區,它不僅具有防禦、標識、空間組織等實用功能,而且具有文化表徵、景區美化以及反映景區主題的功能。 如何設計一個兼具實用功能與景區形象展示功能的景觀大門呢? 1.主題特色明確 凸顯主題特色是指通過提煉景區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徵,將傳統與現代、外來與地域、鄉土與時代進行結合,傳達景區的主題意境。
  • 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視角
    語言景觀研究的翻譯學視角國內學者的語言景觀研究多從翻譯學視角出發,關注雙語或多語翻譯的正確性和規範性,著重指出和糾正公共空間語言景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強調公示語、標識語、宣傳語、標牌語、對聯、道路名稱的準確翻譯和表達,評估公共領域的語言文字使用。
  •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構成體系及法定化之路
    國內EI的提出和研究近幾年變得異常熱烈,一方面因為我國的城市環境問題到了威脅人們基本生存和生命安全的地步,另一方面國際上關於EI的研究日漸成熟和豐滿,這些都促進了中國綠色基礎設施研究和推廣。但綠色基礎設施作為一個關乎城市宏觀安全、政府行政體系下的重要手段,國內現階段綠色基礎設施學科體系和制度化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
  • 德國推出新的研究基礎設施路線圖
    4月29日,德國聯邦教研部(BMBF)在柏林推出了新的研究基礎設施路線圖。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CTA),歐洲化學生物學開放篩選平臺(EU-Openscreen)和商用民航機全球觀測系統(IAGOS)被納入其中。
  • 國內外景觀牆發展研究現狀及上海楓涇趙家弄 20 號社區景觀牆設計
    1.1 景觀牆的相關概念從設計的角度來說,景觀牆在中國從古代園林中的「景牆」發展演變成為城市環境中構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變化萬千,在環境中具有裝飾性和宣傳性等功能 [2] 。景觀牆具有美化環境、分隔空間、組織景物、體現等作用 。
  • 祝賀景觀學系戴菲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ASLA專業組研究類榮譽獎
    疫情期間(2月份),我院景觀學系戴菲教授率領工作室碩博研究生團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楊波教授的共同指導下,通過線上辦公交流,組織參與了今年ASLA專業組的報獎。近日收到ASLA主辦方的郵件通知,作品名稱「Particulate matter mitigation through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block-scale green space(通過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緩解顆粒物——街區尺度綠色空間優化研究)」榮獲榮譽獎。
  • 語言景觀研究成語言學新增長點
    語言景觀研究關注的焦點是標牌上語言文字所承載的社會意義,注重挖掘語言選擇背後所蘊含的語言權勢、社會地位、身份認同等問題。這種視角與以往標牌研究中考察文字的規範性、外語的正確性等的研究範式是很不相同的。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祝曉宏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景觀有了更新的語言介質,也包括塗鴉、電子廣告牌、移動廣告牌、網絡視頻廣告等。因此,應該抓住語言景觀的語言學特質,從更概括的層面上界定語言景觀,只有這樣才能賦予該領域更廣闊的學術空間和更大的學術價值。
  • ...講座暨新書《再造空間-引領城市革命:瑪莎舒瓦茨事務所景觀設計...
    講座主題是「可持續的軟性特徵與堅持不懈的城市景觀」,同期還將發布其新書《再造空間-引領城市革命:瑪莎舒瓦茨事務所景觀設計作品》。 瑪莎·舒瓦茨是一名景觀設計師和藝術家,主要研究城市項目,並對景觀設計表達的新途徑進行探索。她有著景觀設計學和藝術的雙重教育背景。
  • 旅遊景觀研究方向分析有哪些?
    多年來,國外學者對景觀結構的研究倡導「以人為本」的原則,形成了以地理學社會論為主的三大學派:城市生態學派、社會心理學派和地理學社會論,注重對景觀結構的認知探討。國外對旅遊景觀及其評價的研究已由客觀到主觀,由宏觀到微觀,由對景觀特徵研究延伸到對其內涵的研究,由景觀形態到對其功能的研究[7].其中,社會心理學派和地理學社會論有較多成果產出,如從性別、空間、旅遊者、社會文化、旅遊景觀變化以及個案等方面來進行研究。
  • 面對公共健康危機,康復景觀的價值與挑戰
    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與項目實踐都在探索與印證著環境與健康之間的聯繫和景觀的康復療養作用[1],風景園林不僅在公共健康改善以及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功能,還能促進形成更為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2]。——動靜相宜的趣味減壓庭院設計 美國新帕克蘭醫院修復性景觀——路徑體系與鄉土種植營造的沉浸式康復空間 2 醫學研究景觀 卡拉薩健康校園——綠色生態與風景眺望的校園景觀 戴爾醫學區景觀設計——生態廊道構建的健康橋梁 瑞士研究藥理學的修道院花園
  • 基建江山|三峽庫區的賽博景觀
    基礎設施是用來抵抗不確定性的系統,是創造穩定的工具。研究基礎設施,並了解它的局限,即是了解人類知識及其硬體的局限。通過《基建江山》的展覽,我們可以發現基礎設施的體驗涉及兩個極端:日常生活與英雄主義。我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基礎設施的本質?遊覽三峽水庫的經歷可以與研究三峽工程的經歷互為鏡像。
  • 北京餐飲空間設計中景觀小品原則-品築設計
    餐飲空間設計需要傳遞特定文化主題,其餐飲空間設計室內環境應應格外注重情境的表達,而景觀小品正是其中為了營造氣氛、表達個性而存在的室內藝術品。下面,專業餐廳設計公司-品築設計通過合理性、創造性、整體性、綠色設計,為餐廳老闆談談北京餐飲空間設計中景觀小品原則。
  • 濱水景觀營造,共享水岸空間之美
    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並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於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近年來,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濱水景觀以其開放性的特徵在城市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成為人們休閒、交往、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城市發展的熱點區域。
  • 【規劃廣角】歐洲鄉村空間變遷驅動分析與借鑑
    為了研究的連貫性與系統性,本文選取一系列研究丹麥、葡萄牙鄉村空間轉型問題的典型案例,深入梳理並剖析歐洲鄉村空間變遷發展特徵及影響因素。在區域生物—物理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地域鄉村結構性條件或基礎設施條件不同,會導致鄉村景觀開發利用方式的差異;同時,即使區域內鄉村結構性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同,某些地區鄉村景觀獨特的生物—物理條件也是不易改變的。因此,當地鄉村結構性條件、基礎設施條件與生物—物理條件都是不容忽視的,它們共同決定了鄉村景觀發展潛力和利用方向。
  • 徐州市水務局召開全市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工作座談會
    近日,市水務局組織召開徐州市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工作座談會
  • 歷史性視角下後工業區景觀認知及實踐變革研究
    李夢一欣 女 / 博士 /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 研究方向為綠色開放空間、文化景觀、後工業景觀 摘要:隨著社會變遷、文化更迭、環境倫理觀演變,後工業區經歷了50年的更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