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的連貫性與系統性,本文選取一系列研究丹麥、葡萄牙鄉村空間轉型問題的典型案例,深入梳理並剖析歐洲鄉村空間變遷發展特徵及影響因素。其中,丹麥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代表農用地集約利用程度較高、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好的一類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葡萄牙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代表農用地集約利用程度較低、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差的一類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它們是歐洲最極端的兩種鄉村景觀類型下的鄉村空間變遷模式,歐洲其他地區鄉村景觀類型下的鄉村空間變遷均處於這兩種極端類型之間,是這兩種情況的多種可能性組合。
近年來,歐洲鄉村空間以不同速度朝不同方向發展,在生產主義或後生產主義背景下,鄉村空間演變趨勢以多種方式組合在一起,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以不同強度朝著不同的方向發生改變,且同一區域內不同進程可能同時發生,形成一個更為複雜的變化模式。廣義上的生產主義即工業驅動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產量最大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景觀生產功能進一步發展;後生產主義是一個相對較模糊的概念 ,其與生產主義相對應,與所有新興的社會需求(包括農業需求)聯繫在一起,如生態服務需求、鄉村文化認同與遺存需求和城鄉社會平等發展需求等,促進鄉村景觀多種功能的形成。鄉村景觀已經從過去單純的生產型與生活型景觀,逐漸演變成文化型和保護型景觀,導致鄉村空間從生產與生活空間變成消費與保護空間。
(1)丹麥鄉村景觀變化驅動鄉村空間變遷的發展特徵。
丹麥大約有90%的土地用於耕種,其鄉村景觀以現代化、工業化的農業生產為主,是歐洲農用地利用強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幾十年來,隨著生產主義範式的擴張,加之得天獨厚的生物—物理條件,丹麥的鄉村土地利用集約化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鄉村景觀生產功能佔主導地位,促使鄉村空間單一化、均質化,失去了地方發展特色。隨著當地鄉村景觀的非商品功能需求不斷增加,鄉村景觀利用主體對鄉村景觀功能產生了新的認識,某些地區鄉村空間具有複雜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生產功能與其他多種功能耦合發展。
(2)葡萄牙鄉村景觀變化驅動鄉村空間變遷的發展特徵。
葡萄牙南部阿連特茹地區,其鄉村景觀類型主要是農林複合型系統,被稱為Montado(蒙塔多),是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景觀。該地區覆蓋的植被主要有牧草與灌木,由於生物—物理環境背景不同和放牧的壓力,其植被密度不斷變化 。這種廣闊的、混合的植被組合形式形成了一種特別的鄉村景觀,雖然該地區的農業開發集約利用程度較低,現代化農業生產功能較差,但是其鄉村景觀可以提供多種鄉村景觀產品和服務,如自然資源保護、特殊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狩獵、休閒、娛樂和美學鑑賞等 。
由於阿連特茹地區盛行狩獵、蜜蜂養殖和觀鳥等活動,其鄉村景觀具有豐富的休閒、娛樂和文化等功能,旅遊設施眾多,並為非本地居民開發第二住所。同時,該地區由於自然背景、區位和農業生產技術等條件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限制,其鄉村景觀發展未進入生產主義階段,便直接進入了後生產主義階段。阿連特茹地區農民主體意識到保持鄉村景觀低強度利用與開發對於開展鄉村狩獵、娛樂、觀鳥或其他鄉村景觀服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農民主體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鄉村消費空間和保護空間,促使鄉村空間向多樣化方向演變。除此之外,農林複合系統還適於發展畜牧業,牛肉生產的雙倍收益使得部分農戶增加了牲畜的養殖密度,提高了農用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引發了鄉村景觀非生產功能發生轉變、生產功能得到加強,鄉村生產空間得以延續。
通過對丹麥鄉村空間變遷案例的梳理發現,在穩定的全球自然物理氣候條件下,區域生物—物理條件對鄉村景觀生產功能的發揮起著重要作用,區域自然條件與鄉村景觀利用方式相關聯;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比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有更多的土地從生產中撤離出來,進而引發鄉村空間收縮。此外,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許多兼職農民將從事農業生產作為一項業餘愛好,使鄉村景觀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衍生出農事休閒娛樂功能,鄉村生產空間呈現更多樣化的特徵,這種模式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地區並不明顯。
丹麥和葡萄牙的鄉村空間變遷歷程表明,鄉村地域結構性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也是造成鄉村景觀提供不同產品及服務的主要因素。在區域生物—物理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地域鄉村結構性條件或基礎設施條件不同,會導致鄉村景觀開發利用方式的差異;同時,即使區域內鄉村結構性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同,某些地區鄉村景觀獨特的生物—物理條件也是不易改變的。因此,當地鄉村結構性條件、基礎設施條件與生物—物理條件都是不容忽視的,它們共同決定了鄉村景觀發展潛力和利用方向。由此可見,鄉村景觀特徵由不同尺度的自然結構性因素決定,該類因素對平衡鄉村景觀生產、文化和保護功能起著核心作用,鄉村景觀作為地域背景條件的表徵,是深入理解並重構鄉村空間角色和活力的關鍵。
受全球食品市場和糧食需求影響,丹麥鄉村空間使用方式與鄉村景觀生產功能有效地聯繫在一起,為國家經濟增長帶來巨大貢獻 。當市場定位與公共需求促使鄉村景觀使用者收入增加的可能性提高時,會改變鄉村景觀使用者的行為,影響鄉村空間布局。
有研究指出,很多鄉村景觀的變化與經濟社會政策趨勢的逆轉有一定的關聯,如21世紀初丹麥農業生產過剩問題促使政府制定相應環保法規,鼓勵農民改造鄉村景觀,以自然恢復和植樹造林行動替代以往農作物種植行為,增加了鄉村空間的多樣性與發展活力 。此外,公共政策在鄉村景觀變化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顯示,在共同農業政策中,引導鄉村景觀利用的皮拉爾Ⅰ與皮拉爾Ⅱ政策、生產主義導向與保護主義導向政策對於鄉村空間變遷方向引導起著相反作用。
同時,鄉村景觀變化也與城市化進程相關,包括城市蔓延、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經濟變革,這些改變導致人口流動與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城市地域空間愈加密集,鄉村地域空間逐步空心化。在部分地區,鄉村景觀變化還與逆城鎮化進程有關,這意味著新權力關係在鄉村不斷發展,新的要素正在參與鄉村景觀利用與管理,引發鄉村空間重構。
鄉村景觀使用者的意識、自身文化素質以及他們在當地社會網絡中的社交圈子會影響其對於鄉村景觀生產、文化和保護功能的利用決策,進而對鄉村空間演變產生影響。歐洲鄉村空間變遷路逕取決於廣大農民的意願:一些農民繼續遵循鄉村景觀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一些農民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上進行創新並發展聯合生產,還有一些農民選擇利用新型鄉村景觀功能重塑鄉村空間,促使鄉村空間不斷更新 。此外,一些學者在分析全職農民、兼業農民及當地社區居民的行為對鄉村空間變遷的影響時發現,鄉村景觀使用者對鄉村景觀多種使用功能的價值判斷、鄉村景觀使用者的狩獵興趣和鄉村景觀使用者的意識形態決定了鄉村景觀利用方式。
近年來丹麥鄉村景觀生產功能非但沒有均質化,反而衍生出許多新興鄉村景觀功能,主要原因之一是鄉村景觀使用者的多元化(與早期調查相反)。因此,為深入理解鄉村空間變遷規律,需全面考慮各種類型的鄉村景觀使用者。雖然生產功能是丹麥鄉村景觀的主要功能,但是丹麥的全職農民數量與農業人口總數的比值小於35%,其餘為兼職農民、業餘愛好型農民和退休農民,並且全職農民和人均耕地的數量一直在下降 。1990~2000年的鄉村景觀利用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業餘愛好型農民在利用鄉村景觀從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比全職農民和退休農民更活躍,並且其對鄉村生產空間的利用更加多樣,引發學者對鄉村景觀農事休閒娛樂功能的關注與研究。還有一些非農業人員從事與鄉村景觀相關的經營活動或與鄉村景觀文化特質相關的社會活動,如一些人選擇生活在鄉村地區,開展與當地相聯繫的非農業經濟活動(如地方化的服務或文化遺產維護)或與當地不相聯繫的、對外開放的知識產品和藝術品創作活動。這些在鄉村生活的非農業人員可能與鄉村景觀生產、保護功能沒有直接關係,但他們是鄉村景觀使用者,能夠激發鄉村景觀文化功能,並與當地農民互動,促使農民及其家庭成員成為鄉村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出現許多新興的、多樣化的利益相關群體,曾經的利益相關群體被賦予了新的角色,共同促進鄉村空間的演變與重構。
此外,規劃研究者也成為鄉村空間建設行動參與者,他們積極參與鄉村空間發展戰略的制定,激發並融合鄉村景觀多種功能、塑造並重構多樣化鄉村空間,在鄉村空間建設過程中更好地整合鄉村景觀生產、文化和保護功能。規劃研究者與當地社區和政府部門進行協商洽談,精心設計協作戰略,制定了旨在改善鄉村景觀、優化鄉村空間布局的策略,既保護了鄉村景觀,又充分利用了鄉村景觀功能,實現了鄉村空間的優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