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廣角】歐洲鄉村空間變遷驅動分析與借鑑

2021-02-17 規劃師雜誌

為了研究的連貫性與系統性,本文選取一系列研究丹麥、葡萄牙鄉村空間轉型問題的典型案例,深入梳理並剖析歐洲鄉村空間變遷發展特徵及影響因素。其中,丹麥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代表農用地集約利用程度較高、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好的一類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葡萄牙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代表農用地集約利用程度較低、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較差的一類鄉村空間轉型發展模式,它們是歐洲最極端的兩種鄉村景觀類型下的鄉村空間變遷模式,歐洲其他地區鄉村景觀類型下的鄉村空間變遷均處於這兩種極端類型之間,是這兩種情況的多種可能性組合。

近年來,歐洲鄉村空間以不同速度朝不同方向發展,在生產主義或後生產主義背景下,鄉村空間演變趨勢以多種方式組合在一起,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以不同強度朝著不同的方向發生改變,且同一區域內不同進程可能同時發生,形成一個更為複雜的變化模式。廣義上的生產主義即工業驅動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產量最大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鄉村景觀生產功能進一步發展;後生產主義是一個相對較模糊的概念 ,其與生產主義相對應,與所有新興的社會需求(包括農業需求)聯繫在一起,如生態服務需求、鄉村文化認同與遺存需求和城鄉社會平等發展需求等,促進鄉村景觀多種功能的形成。鄉村景觀已經從過去單純的生產型與生活型景觀,逐漸演變成文化型和保護型景觀,導致鄉村空間從生產與生活空間變成消費與保護空間。

(1)丹麥鄉村景觀變化驅動鄉村空間變遷的發展特徵。

丹麥大約有90%的土地用於耕種,其鄉村景觀以現代化、工業化的農業生產為主,是歐洲農用地利用強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幾十年來,隨著生產主義範式的擴張,加之得天獨厚的生物—物理條件,丹麥的鄉村土地利用集約化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鄉村景觀生產功能佔主導地位,促使鄉村空間單一化、均質化,失去了地方發展特色。隨著當地鄉村景觀的非商品功能需求不斷增加,鄉村景觀利用主體對鄉村景觀功能產生了新的認識,某些地區鄉村空間具有複雜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生產功能與其他多種功能耦合發展。

(2)葡萄牙鄉村景觀變化驅動鄉村空間變遷的發展特徵。

葡萄牙南部阿連特茹地區,其鄉村景觀類型主要是農林複合型系統,被稱為Montado(蒙塔多),是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景觀。該地區覆蓋的植被主要有牧草與灌木,由於生物—物理環境背景不同和放牧的壓力,其植被密度不斷變化 。這種廣闊的、混合的植被組合形式形成了一種特別的鄉村景觀,雖然該地區的農業開發集約利用程度較低,現代化農業生產功能較差,但是其鄉村景觀可以提供多種鄉村景觀產品和服務,如自然資源保護、特殊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狩獵、休閒、娛樂和美學鑑賞等 。

由於阿連特茹地區盛行狩獵、蜜蜂養殖和觀鳥等活動,其鄉村景觀具有豐富的休閒、娛樂和文化等功能,旅遊設施眾多,並為非本地居民開發第二住所。同時,該地區由於自然背景、區位和農業生產技術等條件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限制,其鄉村景觀發展未進入生產主義階段,便直接進入了後生產主義階段。阿連特茹地區農民主體意識到保持鄉村景觀低強度利用與開發對於開展鄉村狩獵、娛樂、觀鳥或其他鄉村景觀服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農民主體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鄉村消費空間和保護空間,促使鄉村空間向多樣化方向演變。除此之外,農林複合系統還適於發展畜牧業,牛肉生產的雙倍收益使得部分農戶增加了牲畜的養殖密度,提高了農用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引發了鄉村景觀非生產功能發生轉變、生產功能得到加強,鄉村生產空間得以延續。

通過對丹麥鄉村空間變遷案例的梳理發現,在穩定的全球自然物理氣候條件下,區域生物—物理條件對鄉村景觀生產功能的發揮起著重要作用,區域自然條件與鄉村景觀利用方式相關聯;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比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有更多的土地從生產中撤離出來,進而引發鄉村空間收縮。此外,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許多兼職農民將從事農業生產作為一項業餘愛好,使鄉村景觀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衍生出農事休閒娛樂功能,鄉村生產空間呈現更多樣化的特徵,這種模式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地區並不明顯。

丹麥和葡萄牙的鄉村空間變遷歷程表明,鄉村地域結構性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也是造成鄉村景觀提供不同產品及服務的主要因素。在區域生物—物理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地域鄉村結構性條件或基礎設施條件不同,會導致鄉村景觀開發利用方式的差異;同時,即使區域內鄉村結構性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相同,某些地區鄉村景觀獨特的生物—物理條件也是不易改變的。因此,當地鄉村結構性條件、基礎設施條件與生物—物理條件都是不容忽視的,它們共同決定了鄉村景觀發展潛力和利用方向。由此可見,鄉村景觀特徵由不同尺度的自然結構性因素決定,該類因素對平衡鄉村景觀生產、文化和保護功能起著核心作用,鄉村景觀作為地域背景條件的表徵,是深入理解並重構鄉村空間角色和活力的關鍵。

受全球食品市場和糧食需求影響,丹麥鄉村空間使用方式與鄉村景觀生產功能有效地聯繫在一起,為國家經濟增長帶來巨大貢獻 。當市場定位與公共需求促使鄉村景觀使用者收入增加的可能性提高時,會改變鄉村景觀使用者的行為,影響鄉村空間布局。

有研究指出,很多鄉村景觀的變化與經濟社會政策趨勢的逆轉有一定的關聯,如21世紀初丹麥農業生產過剩問題促使政府制定相應環保法規,鼓勵農民改造鄉村景觀,以自然恢復和植樹造林行動替代以往農作物種植行為,增加了鄉村空間的多樣性與發展活力 。此外,公共政策在鄉村景觀變化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顯示,在共同農業政策中,引導鄉村景觀利用的皮拉爾Ⅰ與皮拉爾Ⅱ政策、生產主義導向與保護主義導向政策對於鄉村空間變遷方向引導起著相反作用。

同時,鄉村景觀變化也與城市化進程相關,包括城市蔓延、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經濟變革,這些改變導致人口流動與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城市地域空間愈加密集,鄉村地域空間逐步空心化。在部分地區,鄉村景觀變化還與逆城鎮化進程有關,這意味著新權力關係在鄉村不斷發展,新的要素正在參與鄉村景觀利用與管理,引發鄉村空間重構。

鄉村景觀使用者的意識、自身文化素質以及他們在當地社會網絡中的社交圈子會影響其對於鄉村景觀生產、文化和保護功能的利用決策,進而對鄉村空間演變產生影響。歐洲鄉村空間變遷路逕取決於廣大農民的意願:一些農民繼續遵循鄉村景觀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一些農民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上進行創新並發展聯合生產,還有一些農民選擇利用新型鄉村景觀功能重塑鄉村空間,促使鄉村空間不斷更新 。此外,一些學者在分析全職農民、兼業農民及當地社區居民的行為對鄉村空間變遷的影響時發現,鄉村景觀使用者對鄉村景觀多種使用功能的價值判斷、鄉村景觀使用者的狩獵興趣和鄉村景觀使用者的意識形態決定了鄉村景觀利用方式。

近年來丹麥鄉村景觀生產功能非但沒有均質化,反而衍生出許多新興鄉村景觀功能,主要原因之一是鄉村景觀使用者的多元化(與早期調查相反)。因此,為深入理解鄉村空間變遷規律,需全面考慮各種類型的鄉村景觀使用者。雖然生產功能是丹麥鄉村景觀的主要功能,但是丹麥的全職農民數量與農業人口總數的比值小於35%,其餘為兼職農民、業餘愛好型農民和退休農民,並且全職農民和人均耕地的數量一直在下降 。1990~2000年的鄉村景觀利用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業餘愛好型農民在利用鄉村景觀從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比全職農民和退休農民更活躍,並且其對鄉村生產空間的利用更加多樣,引發學者對鄉村景觀農事休閒娛樂功能的關注與研究。還有一些非農業人員從事與鄉村景觀相關的經營活動或與鄉村景觀文化特質相關的社會活動,如一些人選擇生活在鄉村地區,開展與當地相聯繫的非農業經濟活動(如地方化的服務或文化遺產維護)或與當地不相聯繫的、對外開放的知識產品和藝術品創作活動。這些在鄉村生活的非農業人員可能與鄉村景觀生產、保護功能沒有直接關係,但他們是鄉村景觀使用者,能夠激發鄉村景觀文化功能,並與當地農民互動,促使農民及其家庭成員成為鄉村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出現許多新興的、多樣化的利益相關群體,曾經的利益相關群體被賦予了新的角色,共同促進鄉村空間的演變與重構。

此外,規劃研究者也成為鄉村空間建設行動參與者,他們積極參與鄉村空間發展戰略的制定,激發並融合鄉村景觀多種功能、塑造並重構多樣化鄉村空間,在鄉村空間建設過程中更好地整合鄉村景觀生產、文化和保護功能。規劃研究者與當地社區和政府部門進行協商洽談,精心設計協作戰略,制定了旨在改善鄉村景觀、優化鄉村空間布局的策略,既保護了鄉村景觀,又充分利用了鄉村景觀功能,實現了鄉村空間的優化利用。

相關焦點

  • 「鄉村變遷——松陽故事」為主題的鄉村建築展在柏林開幕
    德國時間3月16日18:00,Ae-des建築論壇以「鄉村變遷——松陽故事」為主題的鄉村建築展在柏林開幕,向世界講述中國鄉村變遷的故事,讓更多人透過松陽這個窗口了解中國鄉村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過程,上百名德國建築師和建築愛好者出席開幕儀式並參觀展覽。
  • 空間規劃特輯歐盟「空間規劃」的興起、理念及啟示
    摘要:「空間規劃」代替傳統的土地利用規劃成為歐洲規劃的新形式。基於對「空間規劃」興起背後原因的分析,研究其核心內涵的演變歷程,總結「空間規劃」的主要原則和基本特徵,並將其與土地利用規劃、戰略規劃、區域規劃等傳統規劃理念進行比較分析。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鄉村振興!鄉村旅遊旅居空間的規劃設計!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
    不管你從鄉村旅遊旅居空間設計的角度處出發,還是從鄉村旅遊旅居經營者經營的角度出發,還是從鄉村旅遊旅居遊客遊玩的角度出發,都會發現原來鄉村的村落是以人為本、自然為本、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我們在鄉村振興時,總會說城鄉結合,但城鄉結合併不是把鄉村改造成城市,所以我們不應該從城市的角度來規劃設計鄉村。
  • 微信群對鄉村公共空間的重構
    在海量信息的接受與交流中,廣大社會成員的心理空間也發生了空前深刻的變化。如何在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網絡空間和心理空間的總體聯繫中,面對不平衡發展的各層次空間狀態和空間矛盾,借鑑當代空間社會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原則,開展視野廣闊而又深入實際的網絡化時代社會空間變遷研究,可以成為實現社會學研究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創新的一個有益嘗試。圍繞這些內容,本專題組織了三篇文章。
  •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都市圈發展與規劃響應
    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劃定了倫敦都市圈「四個同心圈」的增長邊界,奠定了倫敦都市圈的發展基礎:城市內環、郊區環、綠帶環、鄉村外環。資料來源:李偉.借鑑世界城市經驗論北京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2012城市規劃年會宣講論文.
  • 海峽兩岸「鄉村再造」的比較與借鑑
    (4)志願者活動沒有常態化與規範化,針對性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少,也缺乏後續的輔導跟進機制,以致虎頭蛇尾的多。(5)社區營建經費匱乏,無法可依,村文化站大多流於形式。四是鄉村再造必須要有高效運作的鄉村組織和村民的高度參與。 對此,臺灣鄉村再造的實踐將可以提供有益的啟示。
  • 上海空間規劃|沈振江: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國際比較
    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印發(附甘肅省等7省份鄉村振興規劃)
    2018年至2022年這5年間,既要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又要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  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
  • 期刊精粹 | 簡化規劃程序,啟動「鄰裡規劃」——英格蘭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的經驗與教訓「2020.5期」
    希望英格蘭空間規劃改革的經驗,特別是教訓,能夠為我國規劃的改革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提供些許借鑑與啟示。因此聯合政府於2011年頒布了《地方主義法》,希望通過撤銷「區域空間戰略」,啟動「鄰裡規劃」,簡化規劃程序,推動地方主義實現空間規劃體系的改革,來消除傳統規劃缺乏應變能力及效率低下等弊端。本文重點分析和研究了此次空間規劃體系改革中簡化規劃程序和啟動「鄰裡規劃」等措施,探討新的舉措潛在的或已經產生的問題。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思考,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構建和完善提供借鑑。
  • 日本鄉村如何成為宜居社區,有哪些值得借鑑之處?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鄉村建設有哪些值得借鑑之處?其中包括每五年制定一次的農村發展規劃,以及成立鄉村振興專門機構等。 雖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但就農村發展而言,卻是中日兩國均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中日兩國的農業經營結構和文化背景都相近相似的情況下,日本的經驗對於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鄉村振興戰略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 鄉村振興戰略體系與規劃詳解
    作為專業的旅遊規劃設計機構, 綠維文旅以城鄉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從產業規劃、區域綜合發展規劃等多個角度出發形成鄉村振興規劃的邏輯結構 ,構建了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為綱領的省市縣鄉的鄉村振興規劃體系和鄉村振興的五大規劃體系。
  • 粵美鄉村 如何從底圖到藍圖?
    廣東如何通過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塑造生態宜居和產業興旺的鄉村空間?為解答這一系列問題,南方日報今日起推出「一張圖裡的美麗鄉愁——廣東村莊規劃深調研」系列報導,敬請垂注。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這並非停留在文件中的一句口號。
  • 2020年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020年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最後闡明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的投資空間,指明投資方向,提出研究者的戰略建議,以供投資決策者參考。  第二節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規劃設計    一、景區旅遊接待建築規模的確定    二、休閒養生度假區的規劃設計    三、生態休閒景區的規劃設計    四、古鎮旅遊景區的規劃設計    五、鄉村旅遊景區的規劃設計  第三節 休閒農業市場潛力分析    一、休閒農業市場經營分析
  • 自然資源部《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
    (具體評價方法詳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5.4 規劃分析與評估5.4.1現狀分析結合基期用地、用海底數底圖,分析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趨勢變化、結構布局、程度效益,總結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特點和問題,提出優化完善建議。
  • 我國學前教育制度變遷:軌跡、邏輯與趨勢
    學前教育制度在70年變遷中歷經確立與初步發展期(1949—1977年)、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快速發展期(1978—2009年)、多措並舉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基於歷史制度主義將制度變遷置於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分析框架,我國學前教育制度變遷邏輯為:宏觀層面受政治、經濟、信息技術的客觀驅動,微觀層面受利益相關行動者對公平與優質需求的影響,並在二者共同張力作用下變革。
  • 段進院士:關於《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編制工作的幾點思考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國土空間規劃 ,作者段進 中國國土空間規劃中國國土空間規劃理論研究、實踐總結、技術交流、方法借鑑、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臺導讀國土空間規劃分技術委員會的成立
  • 李汶:激活資源,精準發力——鄉村規劃實踐探索
    為什麼在鄉村地區同樣強調守住底線?鄉村與城鎮相比,其土地產權更複雜、用地類別更多樣、管理部門更多元的天然屬性決定了鄉村的空間管制更為複雜,因此在鄉村地區更加強調守住底線。鄉村規劃的底線是什麼?鄉村規劃的底線是指自然資源底線、歷史資源底線和土地資源底線。自然資源底線是踐行雙山理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
  • 科學規劃合理配置,曲師大日照校區國土空間創新規劃研究結碩果
    近日,曲阜師範大學呂曉教授研究團隊近年來圍繞土地利用規劃開展系列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關成果以《土地利用規劃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管控效果分析——基於一致性與有效性的複合視角》為題在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主辦的CSSCI來源期刊《自然資源學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