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激活資源,精準發力——鄉村規劃實踐探索

2021-02-08 規劃師雜誌

首先,第一個關鍵點是守底線。

為什麼在鄉村地區同樣強調守住底線?鄉村與城鎮相比,其土地產權更複雜、用地類別更多樣、管理部門更多元的天然屬性決定了鄉村的空間管制更為複雜,因此在鄉村地區更加強調守住底線。

鄉村規劃的底線是什麼?鄉村規劃的底線是指自然資源底線、歷史資源底線和土地資源底線。自然資源底線是踐行雙山理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而歷史資源底線是鄉村地區在保護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多樣性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緊迫性,是保護歷史資源的最後防線。同時,報告指出自然環境底線包含鄉村最核心的土地資源的底線,土地資源底線是土地資源保障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

如何精準地守住底線?首先是守住價值觀底線、其次硬堅守科學底線。近幾年開展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是住建部、文物局等七局委聯合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村莊編制規劃,入選村莊獲得300萬元資金,用於改善公共基礎設施、保護文化遺產等。傳統村落不是文保單位,而是生產和生活的基地,是鄉村的重要組成。通過《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處理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社會綜合發展。保持以農民為規劃的主體,做到尊重傳統、活態傳承,守護歷史資源的最後防線,守住價值觀的底線。此外,在每個傳統村落編制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對傳統要素進行精準、系統的分類與整理,對項目需求精準地做資金預算表、分任務、分年度落實到人員,在技術上做到了硬堅守科學底線。

第二個關鍵點是保民生。

我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保障交通、醫療、文體、教育、福利等基礎公共配套,二是解決農民發展需求的保民生的規劃,保障農民產業發展需求空間。

首先,激活區域要素、實現城鄉統籌。協同交通、醫療、文體、教育、福利等設施,從區域角度進行統籌更有利於鄉村地區發展;尊重鄉村地域差異,配套符合村莊實際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突出市場化作用機制;在運營管理方面,強調政府公益性設施的配置與市場結合,以避免對有限地方財政資金的過度依賴。

其次,激活資源要素、促進全域流動。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現在強調一二三產融合,發掘鄉村的資源特色,培育新的產業和發展動能。分析各鄉村的發展要素,橫向綜合,策劃產業,分別對各類產業提出發展策略;側重組合三產各類要素,合力形成新動能,並在空間實現落位。

某區西部山區項目是清華同衡13個部所和某諮詢公司共同參加的鄉村規劃實踐。這個規劃的特點:一是跨界,由傳統規劃住建部門跨界到發改委,技術團隊通過編制規劃統籌項目資金,解決山區鄉村發展問題;二是由西部區域層面到鄉鎮到村莊的比較系統和精細的規劃,探索鄉村地區發展的實踐路徑;三是通過規劃技術平臺解決項目資金在空間上的精準落位。是一種新的類型的鄉村規劃的實踐探索。

我們在某區西部山區規劃中研究鄉村地區發展,將兩村作為鄉村地區重要的發展資源在鎮區域層面進行統籌考慮。兩村的閒置院落可發展精品民宿,同時規劃梳理出生態、歷史體驗和自駕車營地兩大旅遊資源,將民宿、歷史體驗和自駕車營地三個資源組合,形成了吃、住、行、娛、遊的產業鏈條,打破單個資源自身發展邏輯,綜合後形成鄉村地區新的發展動能。

相關焦點

  • 李汶:激活資源,精準發力——鄉村規劃實踐探索丨2018清華同衡學術周
    為什麼在鄉村地區同樣強調守住底線?鄉村與城鎮相比,其土地產權更複雜、用地類別更多樣、管理部門更多元的天然屬性決定了鄉村的空間管制更為複雜,因此在鄉村地區更加強調守住底線。鄉村規劃的底線是什麼?鄉村規劃的底線是指自然資源底線、歷史資源底線和土地資源底線。自然資源底線是踐行雙山理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
  • 【實踐新論】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基本路徑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多元經營主體培育。人才、資金、土地是農村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鄉村產業振興離不開農村各類要素的配置。在我們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後的新階段,如何進一步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已成為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迫切需要發力的問題。
  •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潮州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特精融」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潮州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做好「紅」「綠」兩篇文章,叫水坑村「窮坑」變「金坑」;立足環境美化與生態農業「雙線發展」,獅峰村從貧困村華麗變身「網紅打卡村」;社光村小荒山變身鮮花嶺;英粉村「百畝花田」釀出遠近聞名的英粉土蜂蜜
  • 現代國家治理與精準脫貧的中國方案
    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的中國貧困治理實踐探索出具備戰略定位、完善建制、科學方法、創新實踐的治理範式,深刻內化於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大國擔當。
  • 淮陰:聚焦文明實踐「供給側」,探索精準服務「新模式」!
    淮陰:聚焦文明實踐「供給側」,探索精準服務「新模式」!淮陰區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要求,以志願服務為抓手、以資源整合為重點、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文明實踐供給側模式,打造淮陰特色文明實踐品牌。
  • 「十三五」建行答卷:增強「三個能力」建設 探索新金融實踐
    「十三五」期間,建設銀行以增強「三個能力」建設要求為根本遵循,以服務大眾安居樂業、建設現代美好生活為己任,立足科技、普惠、共享屬性,聚焦社會痛點難點,積極探索新金融實踐,重修傳統金融「水利工程」,引金融活水灌溉實體經濟,讓金融服務融入千家萬戶,以實際行動詮釋使命擔當,書寫時代答卷。
  • 【方志四川•改革探索】潘認若 ‖ 「三個服務」激活地方志生命...
    「三個服務」激活地方志生命力四川省做好地方志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探索潘認若深入開發利用地情資源,服務文化強省戰略,制定《四川省地方志系統貫徹落實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意見的工作方案》,從巴蜀文化保護、記載、挖掘、傳承、服務等11個方面發力,推動巴蜀文化繁榮發展。出臺《四川省地方志辦公室關於地方志服務鄉村振興的意見》,從鄉村文脈保存、鄉村產業發展、文明鄉風傳承3個方面,提出13條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
  • 山東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我們破除障礙,暢通渠道,在公共服務、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幹部選用等方面共同發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全要素支撐。」德州市委書記李猛告訴記者。水發集團帶著總投資10億元的項目來了。寧津縣規劃建設了5個綠動能共享園區,引導小微企業進區入園,全部建成後可入駐1000多家小微企業,吸納1.5萬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德州的鄉村振興融合化,結合地域優勢和農業農村現狀特色,探索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術滲透融合、複合型融合等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推進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 鄉村振興,教育扶貧如何持續發力
    上圖:9月11日,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曹窪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正在上語文課的孩子們。通過一系列專項支教計劃,選優配強貧困地區師資力量,促進城鄉教師資源均衡配置。還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闢提升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的新路徑,推廣適合農村薄弱學校的「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建立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讓貧困地區的學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 【一家之言】把辦好農民家門口學校作為「鄉村振興」的教育首責 ——平涼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內涵發展的實踐與研究
    近年來,平涼市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教育廳大力支持下,圍繞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和發展方面進行了系列化實踐與探索,把辦好農民家門口的學校作為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教育部門的首要職責,開展了長達十年的探索與實踐。
  • 《三峽日報》報導:千裡沃野天景新——看當陽如何發力鄉村振興
    當陽市痛定思痛,下定決心——發力鄉村振興。近年來,當陽制定出臺《當陽市鄉村振興「試點示範整市推進」行動方案》,多點發力推進鄉村振興,奮力推進全市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較短時間內呈現「農業發展質更高、農村環境景更美、農民增收路更寬」的明顯變化。
  • 融合之道——山東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我們破除障礙,暢通渠道,在公共服務、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幹部選用等方面共同發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全要素支撐。」德州市委書記李猛告訴記者。水發集團帶著總投資10億元的項目來了。寧津縣規劃建設了5個綠動能共享園區,引導小微企業進區入園,全部建成後可入駐1000多家小微企業,吸納1.5萬勞動力家門口就業。德州的鄉村振興融合化,結合地域優勢和農業農村現狀特色,探索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術滲透融合、複合型融合等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推進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 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延平範本」
    南平市延平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在巨口鄉、王臺鎮、峽陽鎮等地推行鄉村文化振興試點,通過搭建三個平臺、堅持三個促進、推行三個模式,探索建立了可複製推廣的有效做法。搭建三個平臺,盤活鄉村文化資源為滿足鄉村文化需求,盤活鄉村文化資源,延平區通過搭建「古厝生態銀行」民間資本引入平臺、「三堂改書堂」群眾參與平臺、「文化陣地復興」政策對接平臺三個平臺,聚焦鄉村廢棄、閒置學校、禮堂和祠堂等場所,形成「政府+社會+村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機制和參與機制,將舊場所修繕改造成新時代文化陣地。
  • 莒縣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引領鄉村文明新風
    作為小嶺村的一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村裡的大事小情只要電話一響,她就立馬到場,幹活不偷懶、不惜力,莊戶人的厚道讓卞德菲在村裡有了好口碑。一件件紅馬甲,猶如一朵朵盛開的文明花。「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做志願者」正成為小嶺村村民的一種默契與追求。小嶺村黨支部書記於佃國覺得,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開展,村風村貌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穿上紅馬甲不是顯擺,是光榮和時尚。」
  • 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扶貧精準發力 致富力拔「窮根」——山東科技大學省派「第一書記...
    山東科技大學第一書記工作隊謹記總書記指示,積極探索,精準發力,多措並舉帶領幫扶村脫貧致富「拔窮根」。他們把黨建建在產業鏈上,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模式,為村民脫貧立了主心骨;他們精準投放扶貧資金,果斷上馬扶貧項目,助力脫貧穩增收;他們因地制宜,挖掘優勢樹立特色品牌,激活「造血」機制,持續推進產業發展,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調動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振興。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以人才匯聚推動和保障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動力。
  • 國家精準扶貧評估理論體系及其實踐應用
    本文在解析鄉村貧困化科學認知基礎上,結合近 5 年主持完成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實踐,梳理提出了精準扶貧評估理論體系、標準體系和技術體系,為服務支撐國家脫貧攻堅考核與決策,進而為全球減貧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 清代嘉慶年間的古宅——李汶故居
    李汶是桂東縣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因他解放初期(1951年)去了香港,故了解他的人並不多。李汶(1894—1975),原名增讓,字揖升。湖南省桂東縣三都長義(今橋頭鄉尚義村)人。1936年,李汶被選為郴州專區國大代表。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汶跟隨南京國民政府西遷漢口,並奉命先行入川,說服軍閥劉湘等人以國家大局為重,擁護國民政府入川。因工作卓有成效受到蔣介石召見和嘉勉,嗣後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委員兼總務處長、書刊供應處長。1944年調任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
  • 大港油田人力資源改革探索與實踐
    大崗位人才培養模式是大港油田緩解自身部分崗位結構性缺員壓力的新嘗試,也是深化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真實寫照。  頂層設計  打破人才流動壁壘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然而,大港油田的「第一資源」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