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個關鍵點是守底線。
為什麼在鄉村地區同樣強調守住底線?鄉村與城鎮相比,其土地產權更複雜、用地類別更多樣、管理部門更多元的天然屬性決定了鄉村的空間管制更為複雜,因此在鄉村地區更加強調守住底線。
鄉村規劃的底線是什麼?鄉村規劃的底線是指自然資源底線、歷史資源底線和土地資源底線。自然資源底線是踐行雙山理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而歷史資源底線是鄉村地區在保護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多樣性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和緊迫性,是保護歷史資源的最後防線。同時,報告指出自然環境底線包含鄉村最核心的土地資源的底線,土地資源底線是土地資源保障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
如何精準地守住底線?首先是守住價值觀底線、其次硬堅守科學底線。近幾年開展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是住建部、文物局等七局委聯合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村莊編制規劃,入選村莊獲得300萬元資金,用於改善公共基礎設施、保護文化遺產等。傳統村落不是文保單位,而是生產和生活的基地,是鄉村的重要組成。通過《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處理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社會綜合發展。保持以農民為規劃的主體,做到尊重傳統、活態傳承,守護歷史資源的最後防線,守住價值觀的底線。此外,在每個傳統村落編制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對傳統要素進行精準、系統的分類與整理,對項目需求精準地做資金預算表、分任務、分年度落實到人員,在技術上做到了硬堅守科學底線。
第二個關鍵點是保民生。
我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保障交通、醫療、文體、教育、福利等基礎公共配套,二是解決農民發展需求的保民生的規劃,保障農民產業發展需求空間。
首先,激活區域要素、實現城鄉統籌。協同交通、醫療、文體、教育、福利等設施,從區域角度進行統籌更有利於鄉村地區發展;尊重鄉村地域差異,配套符合村莊實際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突出市場化作用機制;在運營管理方面,強調政府公益性設施的配置與市場結合,以避免對有限地方財政資金的過度依賴。
其次,激活資源要素、促進全域流動。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現在強調一二三產融合,發掘鄉村的資源特色,培育新的產業和發展動能。分析各鄉村的發展要素,橫向綜合,策劃產業,分別對各類產業提出發展策略;側重組合三產各類要素,合力形成新動能,並在空間實現落位。
某區西部山區項目是清華同衡13個部所和某諮詢公司共同參加的鄉村規劃實踐。這個規劃的特點:一是跨界,由傳統規劃住建部門跨界到發改委,技術團隊通過編制規劃統籌項目資金,解決山區鄉村發展問題;二是由西部區域層面到鄉鎮到村莊的比較系統和精細的規劃,探索鄉村地區發展的實踐路徑;三是通過規劃技術平臺解決項目資金在空間上的精準落位。是一種新的類型的鄉村規劃的實踐探索。
我們在某區西部山區規劃中研究鄉村地區發展,將兩村作為鄉村地區重要的發展資源在鎮區域層面進行統籌考慮。兩村的閒置院落可發展精品民宿,同時規劃梳理出生態、歷史體驗和自駕車營地兩大旅遊資源,將民宿、歷史體驗和自駕車營地三個資源組合,形成了吃、住、行、娛、遊的產業鏈條,打破單個資源自身發展邏輯,綜合後形成鄉村地區新的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