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純也的「自由建築」:像雲一樣曖昧,像樹一樣自然

2020-12-17 澎湃新聞

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個展「自由建築」這些天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簡稱「PSA」)舉行(7月18日-10月7日)。展覽通過大尺度的模型、建築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展示建築師眼中的「自由建築」。

石上純也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所謂的「自由建築」與20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不同,是將人造的建築物視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並且根據不同的語境做出獨一無二的回應。他的建築像植物一樣生長在地景中,具有細膩而微妙的尺度變化,又常常像雲一般「抵抗」著地球重力,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

石上純也在PSA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從一片「雲」開始

石上純也大概很喜歡雲。在他的建築作品中,時常能看到雲作為一種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雲是非常有趣的東西。它的有趣在於,人們都能夠認知那是雲,但是每個人根據它的形狀,會有各自的想像和解讀。」石上純也在介紹他的「雲之拱門」時說道。這是他為雪梨設計的城市紀念碑。在展覽現場,即使是按照一定比例進行了縮小,你依然可以想像它的巨大。像雲一樣的白色線條划過房間,越過天花板,從你看不到的地方穿回來。

「雲之拱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雲之拱門」位於雪梨市政廳前,那裡是當地人相約見面的地方。石上純也想要創造一座「二十一世紀的紀念碑」。20世紀50年代,一座名為《雲霄塔》的雕塑出現在英國的不列顛節上,針對二戰後對於「紀念碑」本身的反思,以現代材料製作的《雲霄塔》用科學技術許諾了一個更好的未來。而在石上純也的「雲之拱門」中,技術的運用最終將化為無形,融入環境,給人帶來想像。「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它,會得到不同的印象。」

「雲之拱門」效果圖 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

今年,石上純也為倫敦蛇形畫廊設計了一年一度的夏季展亭,細柱支撐起一片由灰色石板連成的屋頂,像是一座巖石山丘,一隻停留在草地上的飛鳥,又像是一片低垂的烏雲。「我的展亭設計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即建築環境應該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石上純也說道,他希望這個展亭能夠模糊人造結構與自然環境的界限,讓建築像是從肯辛頓花園的草坪上生長出來一樣。「我的設計採用了人們認知中十分厚重的石板作為屋頂,而同時卻又讓它以一種非常輕盈的方式出現,好像風一吹就會被吹走一樣。」

蛇形畫廊夏季展亭模型,展覽現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如果把「雲」看作某種隱喻,它或許代表了石上純也建築中的輕盈與曖昧。在「雲之拱門」中,拱門會隨著風而慢慢轉動。在丹麥哥本哈根,石上純也為HOPE基金會設計了「平和之家」,在海與天之間,白色的屋子像是雲朵一般地漂浮在海面上。2007年,石上純也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呈現了一件裝置作品:一隻以鋁合金為骨架、裝滿了氦氣的「立方體氣球」,簡單的空氣浮力使它得以在美術館裡保持平衡,而觀眾的觸碰則會讓它緩慢地移動。

「平和之家」效果圖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事實上,達到「輕盈」並不容易,「輕」意味著精確以及為此而需付出的更長的時間。以蛇形畫廊夏季展亭為例,由於所給的施工時間太短,最終並沒有完全呈現出最初的構想,用於支撐的柱子比預想的要多。另一方面,石上純也並不認為他的建築始終是在追求輕盈或柔軟,「我也會處理一些很重的東西,或是讓重的東西看起來更輕,或是恰好相反。」

舊建築上長出的「新苗」

在石上純也的記憶中,童年時祖母的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他出生後的第一個住處,位於農家村落的一隅,家裡有大片的榻榻米,窗外則是明亮的庭院景色。「那是一座非常普通的房子,但是那裡有情感,有和家人共度的時光,」相較於建築的形狀或是色彩,讓他難忘的是建築和人的關係。

「家」模型,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幾年前,他著手對祖母的老宅進行重建。榻榻米房間和南邊庭院在一個棚頂的覆蓋下連成一片,曲面屋頂上種有植物,屋簷則低於視線,這讓屋頂和地面看起來像是一個連續的花園。舊時的回憶和風景成為骨骼,新的家從這裡生長出來。

除了自己的家,石上純也對不少建築進行過改造。他的「改造」並不是一味地保留老舊建築,也不是將其替換成新建築,而是構築一種新舊共存的狀態,讓建築的生命自然地延續下去,就像在一株植物上嫁接出新苗一樣。在莫斯科工藝博物館,石上純也像是「考古」似的挖出了年久失修的地下空間,將地下室變成新的入口,地上部分則被修復成原始狀態,他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任何結構,卻讓建築煥然一新,也讓博物館成為了可以安放自身歷史的家園。而在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們設計的「老人之家」中,他通過古老的傳統技術「曳家」,在不拆除房子的前提下將它們移到另一個地方,構成一處集合住宅。在新的場所,人們對於「家」的感知不會改變,他們能夠在移動和觸摸中找到熟悉的記憶。

「莫斯科工藝博物館」效果圖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

「老人之家」模型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

從「老人之家」的日式房屋,到莫斯科工藝博物館的古典建築外貌,石上純也的建築沒有明顯的個人風格,「用具體的形象和材質來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不是我的目標,建築師應該針對多元的大眾、社群和價值觀,去找出和他們之間的某種共通的價值,一起把它創造出來。」

「住宅與餐廳」模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住宅與餐廳」是來自一位主廚的委託項目,他希望在一個像是葡萄酒窖的空間裡把自己的起居和工作環境結合在一起。根據他的想法,建築師要打造一個好像以前就有的、讓人感受到歷史感和陳舊的空間。」我反覆考慮了很久何為『舊』。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人造的建築物經過風雨和日光照射,經過風化,接近不會崩塌的自然就是『舊』。我認為製造介於人工和自然之間的東西就是他所希望的。」石上純也說道。他在一塊地裡設計了許多深坑,用以澆灌混凝土,然後將乾燥後的混凝土體塊周圍的泥土挖走,最終形成一個洞穴般的空間,露出如同被巨型蠕蟲啃噬出的孔洞和通道。

「住宅與餐廳」 模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另一種「自然」

在「住宅與餐廳」的項目中,石上純也認為他和主廚的關聯在於他們對於人工和自然的理解。雖然在建造的過程中常常運用大量的新技術,但是他的本意在於將其與傳統技藝相結合,創造出一個可以在時間中生存下來的環境,「一種新的自然環境」。「在20世紀現代主義的機械美學中,人工和自然之間存在巨大的分離,而在20世紀以前,人類的生活因為運用了那些比較古老的技術,從某種程度上更接近於『自然』。」在石上純也看來,人類所有的營造行為,或者是創造的行動,都可以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他的建築也始終在體現這一點。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是石上純也2004年成立自己的事務所後完成的第一個獨立建築項目。他以「森林」為靈感,在這個寬闊而透明的空間裡設計了305根細柱,每一根柱子的做法、位置和方向都不一樣。「看似隨機排列,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思考方法。森林裡沒有任何樹是一模一樣的,一切似乎都是隨機的。可是在隨機之中,是否存在其自有的規律,只不過我們還沒搞清楚?」他將這種這種模糊的不確定性作為空間構成的原則,柱子的排列鬆散地勾勒出一個個工作空間,在通透的室內創造出新的風景。2008年,石上純也又為這所大學設計了多功能廣場,廣場的頂部設有多個開口,晴天時,光線會照射進來,;雨天時,水滴從屋頂的開口落入。偌大的空間向四面延伸,低矮的屋頂在視線盡頭和地平線相接。「空間是風景。在這個項目中,我想要創作一種介於大地和雲層之間的空間。」石上純也說道。

「在自然中,我們能發現那些無比微妙的空間變化——小蟲、植物或是其他生物的無限世界。然而在建築中,很少有這種無縫的變化。我們能夠看到從城市、建築到家具和其他產品的尺度變化,但它們和森林裡的豐富性相比是不值一提的。」石上純也想要在建築中創造自然世界那樣具有不確定性和漸變尺度的空間。

「森林幼兒園」模型,展覽現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PSA的展覽現場,石上純也用一個個模型呈現了他建築世界中的豐富性。「森林幼兒園」如同一本攤開平放的大型立體書,在這裡,綠樹越過起伏的屋頂繼續向上生長,孩子們時而站在屋頂上,時而從傾斜的屋簷劃向地面。「不同的尺度混合在一起,像是自然世界一般。」而相比「森林動物園」裡的花草,旁邊「兒童樂園」裡的動物看起來像是闖入城市的巨人一般。石上純也將動物想像成屬於兒童的迷你世界,狗變成了屋頂,熊變成了穹廬。而在另一個展間,幾個「小人」在兩面又高又窄的牆壁之間探索,這是建造中的山東日照「谷之教堂」的模型,越過「小人」的視線,能夠想像這座建築未來的真實尺度。

3毫米厚的桌子

在創立個人建築事務所之初,石上純也為一家餐廳設計過一張厚度只有3毫米的桌子,他將這張桌子視為一個「建築的原型」,為了實現結構的輕盈,他和結構師小西泰孝做了大量的計算和分析,又將所有技術的部分隱藏起來,看起來只是一張普通的桌子,上面擺著植物和瓶瓶罐罐,然而,一旦觸碰到它,就會引起桌面波浪般緩慢又柔軟的顫動。「我對緩慢的速度非常感興趣。所謂『緩慢的速度』,是同汽車、飛機之類的東西處在完全不同的空間維度上。桌子的晃動周期必須很長,並且以一種不易察覺的、柔軟的波紋緩慢地擴散到周圍,甚至有人在風吹過時能感受到空間的顫動。」石上純也說,自然環境具有與建築完全不同的變化速度,他想要在建築中如加入一些慢慢變化的東西,或者說不確定的因素。回過頭去看,以那張桌子作為起點,石上純也已經開始他「自由建築」的探索。

相關焦點

  • 石上純也的自由建築與日本現代建築中的「自然」
    石上純也認為,沒有一樣東西是人可以無中生有的……灌木與喬木、沙礫與石頭……只是把世界上原本存在的東西選擇並陳設出來。這些大概就是依從自然的極致。 石上純也既繼承了日本現代主義建築中的細膩、輕盈,與自然相融合的特色,同時亦以多樣的方式探討了景觀與自然、空間的透明性與曖昧性、建築的地方性與全球化等議題,並不斷拓展了建築的定義。 2009年,石上純也憑藉其首個獨立建築項目「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榮膺第61屆日本建築學會獎。
  • 如何讓建築像「雲」一樣自由?設計背後的材料控制之道
    01 山中有雲,雲間有山雲朵般的流線創造出不同的光影感,簡潔浪漫,讓人有新奇感和繼續探索的欲望。02 流動的線條,是自由的建築自由地思考建築。在雲朵中尋找靈感,希望建築可以柔軟、放鬆,在建築中獲得的新角色和條件——一個以前從未想像過的未來成為可能。
  • 俞眼看世界:日本建築師系列——石上純也
    我想以這樣的尺度來思考建築……我想創造出如自然環境的空間尺度感。到任何地方都連接在一起,猶如風景般的開放感,就像天空般寬廣,像雲那般輕盈,像雨那般纖細,這些是當前的建築未能具備的尺度……雖然建築(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各式各樣的差異,例如造型、系統、多樣性,然而這些東西的一切在根本上的差異,不也就是尺度嗎?
  • 建築的消失:石上純也作品大展
    《石上純也:自由建築 Junya Ishigami Freeing Architechture 》時間:2019.07.18~2019.10.07地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F7票價:60RMB石上純也:1974
  • 像樹一樣在城市紮根
    聽來聽去都是這些建築嘛!」老奶奶說不會,因為每一次我們講解的人都不一樣,每一個人講解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所以她每次都有新的認識和了解。這個地方她住了一輩子,但是從來不知道原來每棟建築背後都有這麼多的故事,每次過來都能讓她更加熱愛這個地方。第二件事是2017年暑假,我們接了一次專項導覽,當時導覽的對象是武昌一所中學的高三畢業生。
  • 若能像風一樣自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我們每個人都應像風一樣自由、灑脫、豁達,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也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其實,我還想說:願你像風一自由!這句話與其對雨說,不如是對自己說。雨說,他最大的喜好就是旅行。聽後,我對他說:你不知我有多羨慕。雨對生活的態度,常常讓我覺著生活就該如他的樣子,想出門時出門,該做事時做事,生活的全部樂趣都在他的腳下、行囊中。而旅行,對於我來說,是上天的恩賜。儘管我做不到,卻無法阻止對這種生活的嚮往。
  • 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
    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 賴老師用她執教的班級做例子,像各位老師生動的講述了反思性教學工作的開展有何意義賴老師常說:讓學生們寫每日反思,我也寫,可以回想自己今天這堂課究竟上了些什麼內容,每晚像在腦子裡過電影一樣,回憶今天課堂上發生的一切,幫助自己理順課堂思路,有益於將來的成長。
  • 自由詩人許巍,嚮往自由就去聽許巍的歌,曾經的你像風一樣自由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看見這個歌詞會想起什麼許巍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的歌有一種來自西北的滄桑,空曠自然代表著國內搖滾樂的頂級水平整首歌沒有豪言壯語,曲調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地方,卻擁有著濃厚的禪學的味道,震撼人心這首歌相信也是大家最為熟悉許巍的一首歌之一對於許巍,粉絲是這樣評論的「有位自由詩人,他叫許巍,有位孤獨詩人,他叫樸樹,有位理想詩人,他叫李健,有位搖滾詩人,他叫鄭鈞」
  • 「free as a bird」是指「像小鳥一樣自由」?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free as a bird, 這個短語的含義是指「像小鳥一樣自由」嗎?其實它真正的含義和這個解釋差不多,是指:(as) free as a bird 完全自由的, 無拘無束的Jane is always happy and free as a bird. 簡總是快樂和無拘無束的。
  • 在巴伐利亞,像鳥一樣俯瞰森林
    《環球時報》記者認識巴伐利亞森林的「美麗」是從「世界上最長的樹頂步道」——巴伐利亞森林樹頂步道開始的。從遠處看,樹頂步道就像一個「蛋塔」。「蛋塔」高達44米,步道全長1300米。走進「蛋」內,遊客可以從地面開始,沿著螺旋狀的木質步道,盤旋而上。為方便老人、孩子和體弱者,樹頂步道還備有輪椅。記者沿著步道信步而行。儘管周邊有保護裝置,但走在上面仍然心驚肉跳。
  • 像油畫,像漫畫一樣的柳樹溝稀樹草原,來了就不想離開
    柳樹溝稀樹草原,名字好奇怪,柳樹溝的樹難道很少嗎?第一天到的時候我們就驅車前往海拔最高的東南坡,到達山頂一下車瞬間透心涼,冷啊!但是眼前豁然開朗,視野所及之處讓人震撼。起伏不平的山巒,綠意盎然的大草原就在眼前,怎麼能不心動和激動。張開雙臂擁抱它.......這裡是京北第一天路其中的一個景區。
  • 放棄「速成」,像樹一樣的成長!
    俞敏洪有一篇關於《草與樹》的著名演講。他是從價值這個維度去比較的,當然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價值,只是價值的多少而已。今天的主人公還是草與樹,只是我們切換到成長周期這個維度去比較,草的成長周期相對於樹來說一年就是一個輪迴,而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你是想成為一株快速長成的小草還是一顆久經風雨,歷練成才的大樹呢?我們或許都有一顆大樹的夢,卻做了成為草的選擇。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像樹一樣活著(圖)
    樹們自由自在地將枝條舒展開來伸向天空,讓在枝葉間隱藏了一個夏天、一個秋天的喜鵲窩重新現身;為樹高歌了整個夏天的蟬兒早已僵硬、跌落;那遍布粗糙的裂紋、傷痕累累的樹幹張開胸膛,被風吹奏出一聲聲呼哨;那枝條的翠綠變成了內斂的土黃。  失去葉子的枝條,仿佛卸下彩妝的演員,失去了浮華的裝飾,多了幾分率性、本真。
  • 束縛,像夢一樣自由
    不像別人家的奶奶寵愛孩子,我的奶奶一直對我很嚴肅,小學二年級,就讓我起床做早餐。那時候冬天,剛剛從被窩裡爬出來的我,哆哆嗖嗖的用涼水洗著米。暑假,奶奶會在早晨五六點鐘喊我起床,帶上一條溼毛巾擦汗用,帶上一壺水。背著鋤頭就步行跟在奶奶身後,下地去鋤草。待到太陽蒸乾了豆苗上的露水,奶奶才喊著我回家。
  • 自由卻有序的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不得不愛
    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是日本建築師石上純也的代表作品。石上的建築特點被概括為「自由建築」,是指不同於獨立於環境的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石上模糊了建築與環境的邊界,並根據不同語境做出獨一無二的回應。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為一層45m×45m的整體空間,建築內部有305根細長立柱。不同於傳統空間,每根柱子的薄厚和朝向不一,立柱間構成的空間形狀也不盡相同。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日本神奈川縣。
  • 讓建房像搭積木一樣簡單|建築|綦江|裝配式_網易新聞
    (原標題:讓建房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只用了半年時間,利用預先在建工工業園做好的梁
  • 願你像月季樹一樣攀爬
    月季樹的枝幹約有兩指粗,它高達兩米有餘,茂密的刺像極了兇狠的獠牙,爬滿了:它綠色的枝幹,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態。月季樹被種在黃沙土地上,這種土地很貧瘠,但月季樹卻長得如此高大,堪稱是奇蹟。也可能是因為沒有充足的養分,它結的花都是極小的,雖然數量可觀,但始終不討人喜歡。
  • 破解英語學習難題,讓英語學習像說話一樣自然簡單!
    涵蓋國外多套分級閱讀體系如RAZ、牛津閱讀樹、哈考特、海尼曼、斯考特等。還有劍橋Kid's Box英語、新概念英語、同步教材、主題閱讀、中考高考真題等。學生在這個語言環境中通過海量的輸入(聽+看)以及輸出(說+寫)練習,在輕鬆愉快中自然而然習得英語,讓英語學習像學說話一樣,自然簡單。每個場景都非常有趣味性,讓你不知不覺沉浸其中,根本不像在學英語,而更像在讀故事!不知不覺,故事越來越難,生詞越來越多,語速越來越快,但你卻渾然不覺,水平就這樣一天天提高!
  • 農村一種長了蟲子才值錢的樹,看起來像下雪一樣,農民靠它致富
    其中在我國的南方的山區裡面,農民們種植著一種特殊的樹木,這種樹木要長了蟲子才值錢,看起來就像下雪一樣,其實白色的像雪一樣的東西都是蟲子的分泌物,而最珍貴的也是這分泌物,市場價高達200元一斤,農民都靠它致富。
  • 10歲女孩唱「像風一樣自由」第一句就驚豔雙耳
    昨晚,無意間在微博翻到一個視頻:10歲女孩翻唱許巍的《像風一樣自由》,煙嗓真的超級棒啊。先聽為快。「我像風一樣自由,就像你的溫柔無法挽留,你推開我伸出的雙手,你走吧 最好別回頭,無盡的漂流 自由的渴求……」《像風一樣自由》是許巍於2006年發行的歌曲,它寫給不停奔跑的自己,還獻給世間每一個追尋夢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