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匿名產出機制+平臺強幹涉分發」帶來信息偏差

2020-12-25 財經故事會

最近朋友圈被兩場互懟刷了屏,一場是憤怒憂傷的「知識分子」許知遠pk擁抱時代的馬東,另一場則是精知乎和今日頭條搶大v,準略來說,互懟的其實是知乎和去了今日頭條的原知乎大v惡魔奶爸。

原本就對知乎充滿成見的惡魔奶爸,對知乎的評判,肯定有失偏頗。

不過惡魔奶爸為了強化其說服力,引用了所謂的知乎前員工給他的內部信,信裡提到,強運營的知乎,「商業利益紛爭的引入也成了內容控制參考因素,打擊百度,打擊阿里,打擊微博,維護騰訊,維護360,這種傾向太明顯。」

這個指控並無其他旁證,可信度尚且存疑,但是知乎卻難以逃掉瓜田李下的嫌疑,為啥呢?原因就是,知乎,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可選的匿名機制,以及內容傳播審核過程中的平臺強介入機制,兩者之間存在巨大衝突。

匿名的陽謀與陰謀

匿名機制,其實是降低內容生產者的風險和壓力,讓其得以暢所欲言。

因此,承接這一需求的app一時風行,比如美國版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於熟人間的匿名社交,而後者基於讓陌生人間分享隱私,在國內對應的app則為無秘和秘密。

匿名社交鼻祖Secret曾先後融資3500萬美元,擁躉者如同潮湧。但到運營了一年多,Secret就宣告關閉。

原因很簡單,Secret雖然滿足了人們匿名表達的需要,但匿名導致了負面效應的爆發:消極情緒、種族主義、惡意誹謗、人身攻擊、恐怖威脅、社區變味,爭議不斷,遭遇了用戶的冷遇。

知乎的匿名發言,同樣存在類似痛點。今年5月,知乎甚至引火燒身———匿名的知乎用戶在知乎發帖,聲稱摩拜高管團隊貪腐,該匿名發言被自媒體引用,繼而發酵、刷屏於全網。

儘管知乎很快就把這個匿名、不實爆料設置為「需要修改」,但隨後引發的連鎖效應,確實給摩拜帶來了負面影響。

知乎相關負責人隨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一直以來,知乎都不歡迎侵權、謠言、誹謗類信息。」

這番表態出於其美好的初心,但匿名帶來的負面效應卻不止摩拜的孤例,除了摩拜,比如惡魔奶爸文章所言,他所謂的前知乎員工認為,百度、微博等公司在知乎也頻頻遭黑,而根源都在於匿名機制。

引入匿名機制,是因為其低門檻,有利於內容的產出。截至2017年5月末,知乎擁有註冊用戶量 8400 萬,用戶月累計頁面瀏覽量(PV)達到 140 億,日活躍用戶2200 萬;用戶人均的每天使用時常為 50 分鐘。

龐大的用戶,產出了龐雜的內容,實名用戶基於後期的責任承擔,發言經過三思,但匿名如同打開猛獸的籠門,釋放出了誹謗、侮辱等人性陰暗的一面。而如此龐大的內容,知乎官方難以快速審核、即時處理,這個時間差,給了作惡者放大負面效應的時間窗口。

其次,匿名用戶和被侮辱、被誹謗者存在權力上的不對等。比如,摩拜在知乎上被匿名者污衊,但知乎在未接到司法機關要求前,無權也不會將用戶個人的個人信息轉交摩拜。

因此,摩拜無奈把知乎列為報告,其實是藉助司法之手,逼迫知乎在司法機關的重壓下,揪出匿名者信息。

一個公司有完備的法務部門,可以提起訴訟,但是一旦受害者為個人,這種明處和暗處的較量就很不對等了。哪怕是知乎大v馮大輝,也曾在知乎遭遇誹謗,後來馮大輝數度澄清信息,儘管知乎對誹謗信息做了處理,但對於馮大輝的不實指控,早已超越到了知乎平臺之外。

過去,知乎對於匿名者的信息並不完全掌握,只是在今年6月,知乎才宣布,進一步強化帳號實名認證機制,凡註冊使用知乎的用戶都需要提供、驗證手機號碼。

匿名的陽謀是為了降低內容產出成本,而其陰謀就是打開了侮辱、誹謗的籠子。

強介入機制能消除信息雜音嗎?

如果說馬東的屈身下迎用戶,是典型的市場派,而許知遠保持憤怒和憂傷是典型的情懷派。那麼在涵蓋了直播、門戶、短視頻、問答社區等品類的內容創業大潮中,知乎算得上個情懷派,對內容進行持續的流程化幹預,保持社區調性,與之對應的是快手宿華、今日頭條張一鳴這樣的技術派,強調由用戶主導內容的分發和傳播。

但強介入機制,真能消除信息雜音(侮辱、誹謗、偏見)嗎?未必,非不為,實不能。

在對內容的強幹預機制上,知乎有點像傳統媒體,除了用戶的投票、點讚、反對等權重外,知乎官方也會對回答進行幹預,比如摺疊問答等等。

其一,匿名與強幹預的衝突性。

大量匿名內容的存在,其實導致了一個後果,就是信息的真實度、評價的客觀性都存疑,那麼在這個存疑的內容生產機制上,進行幹預,真能扭轉信息偏差嗎?就算是最終知乎採取了措施,但網際網路上信息傳播的邊際成本幾近於0,中間的時間差,已經釋放了不可挽回的負面效應,參見之前的摩拜案例。

關於這一點,馮大輝曾經發表過評論,「知乎的匿名機制使得一部分用戶更為放肆,可以不考慮後果貼內容,哪怕是涉及到人身攻擊和影響商譽的事情。知乎管理團隊多少應該思考一下這個事情,如果縱容下去,怕是有一天,這個現象就會反噬知乎自己。」

第二,平臺強介入與平臺中立性。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知乎高管說,「我們反對偏見,也反對謠言八卦。有的用戶說,你們這麼去做會很難,還不如往後退一退,做成純粹的平臺,不要管太多。平臺的價值的一部分就是要有自己的價值觀。」

但既然有價值觀,其實就很難完全消除偏見,比如,上文所述的所謂前知乎內部員工說,知乎黑百度、保騰訊。在網際網路森林裡面,知乎算得上騰訊系,騰訊是知乎c輪的領投者,d輪的跟投者。此前數輪投資人中,除了騰訊,還有搜狗、創新工場等。

知乎的強幹預機制,又如何能消除瓜田李下的嫌疑呢?畢竟,在商業的叢林裡,競爭才是第一要義。那麼在知乎的內容審核機制上,是不是於情於理,保護同一戰壕的公司,都成為了一個優選項呢?

在知乎和今日頭條爭奪大v最激烈的那天下午,我在地鐵上看知乎,看得做過了站。不可否認,知乎仍然是最好的內容平臺之一,但卻遠遠不是個完美的平臺。

相關焦點

  • 怪才塗:知乎精準引流之平臺機制
    2、用戶治理機制。知乎獨有的用戶治理機制,有點像幣圈裡的去中心化,用戶在平臺創造內容,用戶治理平臺內容。談到智能推薦機制,不禁要談到信息繭房和奶頭樂理論加強版。讓他們安於在量身定製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能力。虛其心,實其腹,若其志,強其骨。當奶頭樂遇上智能推薦。
  • 知乎匿名用戶冒用他人身份發布不實信息 CEO周源如何看此事?
    原標題:知乎匿名用戶冒用他人身份發布不實信息CEO周源如何看此事?更多資訊可登錄運營商財經網(telworld.com.cn),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tel_world運營商財經網八卦叨/文作為國內重要的社交平臺,知乎的匿名機制給不少用戶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發表觀點的機會,但凡是都有AB面,匿名發言在讓用戶暢所欲言的同時也為造謠、違法信息埋下了禍根,同時,更給知乎自己惹上過不少麻煩。
  • 知乎也要落實實名制:後臺實名,前臺可選匿名
    而在近日,知乎在回應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煒煒起訴一事時,在聲明原文末尾也透露:知乎也將推「實名制」。這一信息再度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一時間,網際網路平臺的「實名制」再次成為成為網友熱議焦點。並且基於「後臺實名,前臺匿名(可選)」的原則,經過實名驗證的用戶,可在前臺選擇實名或匿名形式展示。
  • 知乎:一匿名用戶惡意評論「女子遭暴打」,已將信息上報公安
    6月25日下午4點,知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知乎團隊監測到「如何看待網傳視頻女子遭男子暴打扒衣拖行?事件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問題下一篇匿名回答,以極端惡意的描述方式吸引眼球、宣洩不當情緒和價值觀。目前知乎已將用戶信息上報公安,正在辦案中。隨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中國警方在線 轉發該微博並表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知乎團隊稱,該回答內容是對事件當事人和每一位關心牽掛該事進展的知友的極大傷害。隨即,知乎團隊對其進行了刪除,並根據算法策略對該帳號進行了永久禁言處理。同時,團隊在積極聯繫其他知友刪除回答截圖,避免截圖二次傳播帶來更多傷害。
  • 算法型信息分發:技術原理、機制創新與未來發展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算法型信息分發給傳播領域帶來巨大而深刻的革命性改變,必然是一種重塑傳播規則、改變人們認知的全新規則與機制的建構與改變。算法與傳媒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形塑著傳媒業的實踐,給信息採集、製作、分發等流程帶來了全新機制與規則,同時也給傳播倫理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 摩拜創始人起訴知乎侵權 匿名「爆料」還能走多遠
    原題: 摩拜創始人起訴知乎侵權  匿名「爆料」還能走多遠  專家表示,對於平臺上出現誹謗性信息,平臺是否承擔責任需要區分兩種情況:如果是平臺自身創作的內容,則需要承擔製作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責任;如果是匿名信源造成的誹謗侵權,平臺則需要承擔一定的注意義務  法治周末見習記者 羅聰冉  以「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名的知乎
  • 知乎刪除「女子深夜被暴打」惡意匿名回答!封禁其帳號並上報警方
    南都記者注意到,25日16時,問答社區知乎針對此事發布情況聲明,稱該網站相關提問下的一篇匿名回答,以極端惡意的描述方式吸引眼球、宣洩不當情緒和價值觀,經過算法策略,知乎對涉事帳號永久禁言,並將相關用戶信息上報公安部門。據南都此前報導,監控畫面顯示,6月22日凌晨0點44分7秒,一名女孩突然被迎面走來的男子兇殘踢打,該名男子連續拳打女孩面部,腳踢頭部,撕扯短裙。
  • 實名制下,匿名社交還有活路嗎?
    昨晚,職場社交應用脈脈回應了ofo小黃車的侵權起訴,摩拜單車此前起訴了知乎,共享單車的「貪腐事件」讓公眾也陷入了思考,在實名制規定的當下,匿名這種形式到底還能走多遠?  「匿名」變味:從純粹的聊天變為「爆料」平臺  我們所說的匿名現在主要包含兩種形式,一種為匿名社區,另一種為匿名社交,兩者呈現方式類似。
  • 從產品經理視角學習如何正確運營知乎
    1、知乎基礎模塊,用戶使用路徑,知乎有首頁、想法、大學、消息、我、問答六個主要功能系統,其中除了問答系統另外5個都是一級入口,整體的產品結構我們可以看出,內容分發(首頁)+內容社交(小法/消息互換)+內容付費(大學)是知乎產品運營的主基調,官方為用戶規劃了一條完整的使用路徑;對於普通用戶來是這樣的一個路徑:用戶通過首頁進入內容分發系統
  • 知乎匿名網友為男子暴打女孩叫好 官方已刪除並封號
    不過事件發酵期間,一些網友也發出了博人眼球的言論,其中一名匿名知乎用戶在這條問答貼下回復稱:「爽……這位仁兄也是榜樣,做了很多反社會人格一直想做不敢做的事情……三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普通人可能看了會覺得殘忍、同情,但是我們不會,我們沒有那個情緒,只會把自己代入進去。」
  • 今天下午知乎出大事了,你的帳號裡有別人的匿名回答嗎?
    如果你沒能理解上圖意味著什麼,讓我來告訴你—— 1 這個帳號不是布棉老師自己的; 2 布棉老師在這裡可以完全看到這個用戶的私信; 3 甚至是該用戶的匿名回答,布棉老師也完整能看到所以,這背後可能意味著大量知乎用戶隱私信息的洩露!!!!2 點 35,經我們測試確認,只有 IOS 端存在此問題,安卓則一切正常。我們使用另一臺 iOS 手機登錄知乎,發現此時的知乎 iOS 端連加載都出現了問題,將 WiFi 換成了 4G 之後也沒有什麼動靜。
  • 知乎是一面「鏡子」
    不少用戶在各類平臺捕捉到當日熱點後,並不滿足於簡單信息,想要獲取知識型內容通常會到知乎尋求回答,參與討論。微博是吃瓜、圍觀、看熱鬧的場所,熱搜又是輿情發展的策源地,最近微博熱搜停更整頓期間,知乎熱榜成為替代品。雖然無法完全取代微博熱搜的行業地位,但平臺的價值得到很好體現。
  • 疑似喬任梁在知乎上的匿名留言 網友被其文字感動
    疑似喬任梁在知乎上的匿名留言 網友被其文字感動 時間:2016-09-19 15:41:56[來源:華聲娛樂][責編:馮宇軒]
  •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網站和新聞信息移動端聚合分發平臺上線
    開幕式上,在與會嘉賓的共同見證下,作為承載、分享、開發聯盟合作內容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網站和新聞信息移動端聚合分發平臺正式上線。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網站(http://www.brnn.com/)由人民網承建,立足於打造以資訊、服務、交流、合作為4大核心特色的多功能平臺,為聯盟成員提供溝通交流、稿件上傳與下載、內容互換、版權交易等服務,助力聯盟內成員媒體的互聯互通。網站分為關於聯盟、新聞資訊、聯盟動態、數據中心和內容庫5個內容板塊,已上線中文、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6種語言版本。
  • 2020,知乎的終局戰爭
    我們好像已經很久沒在知乎看到有價值的內容了,我們在知乎的關注信息流已經被熱榜佔據,以致於點開十幾個關注對象,他們要麼殭屍,要麼動態時間線驚人的一致。這對一個分發內容社區來說,是災難性的。於是,知乎是有問題的。知乎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幾點構成:知乎的問題庫存告急。經歷了多年的繁榮之後,知乎在單一垂直領域內的問題已覆蓋完全。
  • 王欣的匿名社交應用「馬桶MT」 剛上線就「堵」了
    其中,王欣的匿名社交APP「馬桶MT」在發布會前夜就先火了一把,不少用戶提前在官網下載產品、體驗功能。然而,在14日晚間上線後,「馬桶MT」就遭到多渠道「封殺」。其中,分享到微信的「馬桶MT」下載連結就被微信屏蔽;iOS下載連結被關停;蒲公英應用內測分發平臺上,該APP已經被刪除。此外,「馬桶MT」官網目前也不再提供下載服務。
  • 網上被人匿名詆毀,平臺責任幾何
    可以起訴網站平臺嗎?明年生效施行的民法典對規範平臺責任的「避風港」規則新增了規定,這些新增規定是出於怎樣的現實發展需要呢?網絡侵權處理機制會因此發生變化嗎?●案例大學教授丁先生發現有匿名用戶在某知名問答社區網站上對其進行惡意中傷及誹謗,丁先生認為這些不實言論已經嚴重侵害了他的名譽權,於是其向該網站平臺的運營者發送了要求刪除相應侵權內容的律師函,二十天後平臺仍未刪除誹謗內容,侵權內容的瀏覽量已達10萬以上,丁先生遂再次發律師函要求平臺刪除,然而三天後平臺只刪除了部分誹謗內容。
  • 知乎產品分析——以建城市的方式做產品
    從內容創作者角度看,知乎禁止大V自行商業化,疑似對大V限流,低質量用戶對創作者的傷害,都加劇平臺與大V之間的矛盾。從這三個角度看,大V與低質量用戶的衝突,老用戶與新用戶的衝突,平臺與用戶之前的衝突,這三方衝突一直在撕裂著整個社區。這也是知乎用戶增長過快,運營一時半會跟不上,平臺機制不完善導致的必然結果。
  • 專家談摩拜起訴知乎侵犯名譽案:知乎做法站得住腳
    此前,這個網絡匿名爆料「摩拜單車高管吃回扣貪腐數億」的傳言已鬧的沸沸揚揚。在外界看來,兩家公司即將在法庭上兵戎相見。而實際上,卻是「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摩拜創始人胡煒煒起訴了知乎。」那麼,為什麼說兩家打官司的氣氛是親切友好的?摩拜方面的真正用意又是什麼呢?  摩拜創始人起訴知乎,緣起不久前一位匿名網友在知乎網站上,發表了關於「摩拜高管貪腐」的網貼。
  • 知乎探索知識社交平臺新模式
    ●南方日報記者 彭琳 實習生 柯超  動態:「電子書店」助力場景拓展  周源表示,知乎內容量的增長會帶來海量的信息消費,知乎需要把內容結構化的工作提上重要的日程。在這個過程中,知乎電子書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知乎電子書將成為一個嶄新的角色,我們對此的預期是,電子書絕不會僅是讀物,而將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