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制下,匿名社交還有活路嗎?

2020-12-25 速途網

實名制下,匿名社交還有活路嗎?

作者 李楠 2017年05月26日19:10 速途網

  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即將實施,其中第二十四條規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在與用戶籤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在《網絡安全法》的實名制規定下,百度於此前已經宣布網盤、貼吧等產品實行實名認證,率先走起了實名之路。但是在實名之外,目前還存在一種匿名發布信息的渠道,而近期有關「匿名」的一切都吸引著公眾的關注。

  不可否認,匿名應用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昨晚,職場社交應用脈脈回應了ofo小黃車的侵權起訴,摩拜單車此前起訴了知乎,共享單車的「貪腐事件」讓公眾也陷入了思考,在實名制規定的當下,匿名這種形式到底還能走多遠?

  「匿名」變味:從純粹的聊天變為「爆料」平臺

  我們所說的匿名現在主要包含兩種形式,一種為匿名社區,另一種為匿名社交,兩者呈現方式類似。記得在匿名社交應用剛剛出現時,用戶在其中暢所欲言,或是抒發心中鬱悶,匿名社區成為了用戶調節心情的場所,在這裡對方不知道自己是誰,可以沒有顧忌地袒露心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匿名卻變了一些味道,不再像剛出現時一般純粹。

  去年,陸家嘴29秒視頻被爆出後,匿名社交應用無秘上出現了視頻中女主的「詳細個人資料」,該資料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大量傳播,導致受害人名譽收到損害。而無秘上的爆料導致名譽受到損害的並不止這一個案例,白百何被造謠盜竊、周鴻禕被造謠吸毒等事件皆出自無秘。

  近期,共享單車兩大廠商ofo小黃車與摩拜單車均出現貪腐爆料。ofo小黃車率先被發難,那時脈脈上出現了匿名八卦,評論中認證的ofo員工宣稱內部存在貪汙現象;隨後在知乎上,摩拜單車被爆料高層貪汙。在事件發生後,ofo小黃車與摩拜單車處理方式類似,首先聲明否認爆料的真實性,然後將脈脈以及知乎起訴至法院。

  時間推進到上周,微信小程序「匿名聊聊」引爆朋友圈,微信隨即以「誘導分享」為由將其下架。值得一提的是,「匿名聊聊」的開發者朋友印象為騰訊投資,下線自己投資的小程序或許有所隱情,有評論認為或是因為「匿名聊聊」的匿名屬性收到了監管。

  上述事件中,無秘、知乎與脈脈也無強制實名要求,這是它們共同點。而無秘此前的匿名社交,如今已經演變成損害他人名譽的場所;知乎作為知識社區,其承載的功能也出現了偏差,成為了「假消息」的來源;脈脈作為職場交流社區,匿名八卦區出現未經證實的流言,引得媒體報導。

  可以說,正是由於實名制尚未完全,匿名發布平臺誕生了一系列的流言,而平臺自身的影響力使得人們對這些流言「信以為真」,而懷有不良目的的人正是藉助這種便捷,發布流言,以達到傷害名人以及企業名譽的目的。

  國內外都活不下去,剩下的靠什麼?

  匿名社交主要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不管是否帶有社交關係鏈,匿名者都可以發表不被社會輿論所認同的觀點或經歷,並且沒有輿論風險。正因如此,在國外以及國內曾經出現一段時間的匿名熱潮。

  2013年,位於亞特蘭大的Yik Yak創立,主打匿名社交,該應用一經推出迅速火爆,曾躥升至美國版App
Store下載榜的前列,然而就在上個月,該團隊被行動支付服務商Square收購,價格不到300萬美元。

  2014年,匿名社交應用Secret上線,一度頗為火熱,然而好景不長,Secret於2015年4月即關閉。其CEO David
Byttow在告別博客中這樣說:Secret並不符合我開創這家公司時懷揣的夢想,我相信誠實、開放的交流、創意的表達,但是匿名對於這些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更重要的是,產品粘性太差。

  而國內方面,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無秘,被認為是效仿國外的匿名社交應用Secret與Whisper,如今在用戶中還擁有一定的口碑。

  除此之外,在2014年開始興起的匿名社交應用還有烏鴉、呵呵、吐司與悄悄等,它們被認為是無秘的跟風者,烏鴉團隊的許朝軍對於自己的產品曾這樣評價自己的產品更類似Google+的圈子。據應用市場中查詢結果顯示,烏鴉App最後一次更新時間為2015年4月13日,而其所屬開發商的產品中還包含一個名為「芥末校園」的應用,主打大學生實名社交。

  而呵呵目前在騰訊應用寶中已經難覓身影,吐司與悄悄還能下載,但下載量微乎其微,評分為0,在2014年湧出的一批匿名社交應用已經瀕臨消失。

  關於匿名從火爆到衰落的原因,無秘創始人林承仁對媒體曾這樣表示:匿名社交慢慢降溫的一個原因,是大家在最開始時期望看到內幕和爆料,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戶,但當沒有這麼多爆料內容時,用戶會覺得沒有想看的東西了,粘性就會降低。

  據速途網了解,目前能夠存活的無秘是依靠著快速迭代,從而留住用戶。此外匿名社交也依靠廣告來盈利。而前邊所提到的脈脈,它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匿名社交應用,在盈利模式上與無秘並不相同,其他的盈利模式讓它們不必將全部精力放在匿名上,反而通過匿名八卦功能吸引用戶。

  但必須值得注意的是,匿名之所以能夠吸引用戶,正是因為在發表觀點時沒有輿論風險,而如今實名制即將落實,匿名社交應用或出現用戶的流失的情況,廠商對於實名制帶來的衝擊值得重視。

  實名制下,匿名有望回歸初心

  實名與匿名本是相對的,但是如今的網際網路公司找到了能夠平衡兩者的方法:後臺實名,前臺匿名。這種方式在此後會被多數網際網路公司使用,而實名制規定在這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還可以有效淨化網絡環境。

  在陸家嘴29秒事件中,由於無秘上出現了未經證實的信息導致網際網路金融從業者秦某名譽受到損害,此類事件後曾有受害者起訴無秘,要求其提供匿名爆料者個人信息,但是無秘多以技術的名義釋稱無法找到發帖者的註冊信息,拒絕向受害者、向法院提供造謠者信息。

  而共享單車「貪腐」事件的爆料,也使得知乎加快了實名的腳步。在摩拜單車起訴後,知乎的回應文章中寫道「知乎將在近期進一步強化帳號實名認證。基於【後臺實名、前臺自願】原則,經過實名驗證的用戶,可在前臺選擇實名或匿名形式展示。」

  同時,脈脈在回應中也稱「嚴格遵守法律規定,進一步強化帳號實名認證。基於「後臺實名、前臺自願」原則,經過實名驗證的用戶,可在前臺選擇實名或匿名形式展示。」

  可以看出,目前脈脈與知乎在經歷了共享單車廠商的起訴後,感受到了網絡謠言的可怕,在實名制上更加嚴格,也只有這樣知乎與脈脈才不會淪為網絡謠言的散發地。

  而實名制對於無秘來說,則可以讓其回歸初心,用戶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一旦出現網絡流言有據可尋,將受害人的損失降至最低。

  不可否認,匿名社交軟體的生存狀況並不如此前一般火熱,對比無秘與脈脈的百度指數可以看出,單純依靠匿名社交的無秘在近半年指數並不高,主打職場社區兼顧匿名功能的脈脈指數更高。對於無秘來說,目前推行的實名制雖然能夠幫助其回歸初心,但如果無秘不能思考出匿名之外的玩法與商業模式,未來能走多遠並不好說。

  小結

  匿名社交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但在應用市場中大多成為瞬間隕落的爆品,同質化嚴重、無法留住用戶等都成為了它們沒能邁過的坎。如今實名制下,對於匿名社交可能會面臨困境,但對於網絡流言的產生能夠起到抑制作用,幫助匿名社交軟體回歸本質。

相關焦點

  • 誰在需求匿名社交?
    而這個共識甚至連社交領域內的老大騰訊也認可,並且願意投入相當的成本去嘗試。而這正是最弔詭的地方:難道微信和QQ建立的社交護城河,還不夠讓騰訊有足夠的安全感嗎?「陌生人社交」真的有那麼大的潛力,值得騰訊分流一定的開發成本和運營精力去攻堅嗎?
  • 社交恐懼下的Popi匿名提問箱
    01 排解孤獨感,滿足個體表達欲疫情使人們的社交距離進一步擴大。對於一些閒居在家的人來說,線下互動被取消後,孤獨感與無聊感成為了生活的切面,Popi提問箱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填補社交空缺的機會,既能與更多的人群進行互動,又能夠以回答問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
  • 垂直社交創業報告(三):匿名社交真的性感嗎?
    另外,微密帖子下的用戶回復也都是搭配背景圖的。C)嘰密嘰密(原「嘰嘰」)的slogan是:「最有趣的匿名朋友圈」。在我們和嘰密CEO鍾明祿的交流過程中,他透露目前團隊已經在醞釀轉型中,準備在近期推出另一款全新的社交產品了。通過對比,我們看到這些陌生人匿名社交產品的產品形態重合度非常大。核心功能無非就是UGC feed流+IM功能。目前能看到各款應用之間的不同點基本都體現在運營團隊對UGC的編輯和歸類上。我們想問的是,這些差異能夠形成核心競爭力嗎?
  • "秘密"APP遭下架 匿名社交軟體侵犯隱私難發展
    遭遇"下架"後,還有商業價值可言嗎?  "秘密"把朋友圈變成"陌生人"  "秘密"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人問過。  "你自己去下載下來看看就知道了。"對方總是給出一個"你懂的"眼神。  日前,記者在註冊登錄"秘密"後看到,軟體需要導入手機上的通訊錄。
  • Secret暴斃,國內匿名社交岌岌可危,下一個會是誰呢?
    中國匿名社交的學習原型主要是美國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於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典型代表是無秘;而後者基於讓陌生人間分享隱私,典型代表是國內最早的秘密(王堅始創,後來由張昊擔任CEO,簡稱張昊版)。
  • 三款聊天軟體被封殺,匿名社交會帶來什麼
    興起的匿名社交,此前有的軟體也在使用,比如說soul,掀不起大風大浪,只是年輕人的消遣軟體而已。原本網路社交就有很多的缺點,很多話你當面和人很難說出來,因為心裏面至少是有一點忌憚的,而網絡社交讓互撕更加輕鬆方便,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這一個忌憚,如果再加上匿名社交,可能最後這點忌憚也會消失,名義上是減輕壓力,但實際上所傳播的負能量,公司/個人隱私的洩露恐怕會更加嚴重。
  • 流動的藏私:論匿名社交
    從2014 年起,美國熱門匿名交友軟體 Tinder、Down、Omegle、Skout、SanpChat 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匿名交友App的商機有多大?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BISWorld調查,光是美國,2015 年交友服務營收估計就達 24 億美元,其中交友網站佔了 48.7%,匿名交友 App 則搶下第二名。
  • 秘密APP負面信息泛濫 匿名社交軟體涉嫌侵權
    原標題:秘密APP負面信息泛濫 匿名社交軟體涉嫌侵權   最近一款名為秘密的匿名社交軟體悄然走紅,用戶只需輸入手機號就可以直接登錄,滿三位朋友使用即可解鎖;登陸後用戶可以看到通訊錄中聯繫人發布的內容,但是卻無法確定發布人的身份。
  • Secret暴斃,國內匿名社交岌岌可危,下一個會是誰呢?-虎嗅網
    中國匿名社交的學習原型主要是美國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於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典型代表是無秘;而後者基於讓陌生人間分享隱私,典型代表是國內最早的秘密(王堅始創,後來由張昊擔任CEO,簡稱張昊版)。
  • 知乎也要落實實名制:後臺實名,前臺可選匿名
    而在近日,知乎在回應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煒煒起訴一事時,在聲明原文末尾也透露:知乎也將推「實名制」。這一信息再度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一時間,網際網路平臺的「實名制」再次成為成為網友熱議焦點。知乎在聲明中透露將於近期推行實名制據了解,繼百度之後,知乎也將於六一前落實遵循「實名制」認證,凡網友註冊使用知乎服務,都需要需要提供、驗證手機號碼。
  • 匿名社交再流行?你只是在標籤體系下尋求身份庇護
    社交場上的人們,已愈加像是觀看魔術表演的觀眾。淹沒在人群之中,他們放肆高呼著「選我選我」,被邀請到聚光燈下,他們又慌張焦慮,小心地控制著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或許是又一批匿名社交產品崛起的原因。而這股潮流很快就會被自身所阻礙:短時間爆發的匿名吐槽,使得平臺內容迅速同質化、垃圾化,獵奇的用戶們再也遊獵不到心中期待的新奇感。而這時,往往會有一款新的匿名社交產品誕生——循環往復,漫漫無止期。匿名社交,真的是偽需求嗎?
  • 匿名包裹裡竟有條「蛇」 誰寄的?快遞早就要求實名制了
    這時,她發現包裹竟是匿名寄出的,家人隨後報警。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早有實名制寄快遞規定,依然不時有人收到匿名快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虛驚一場匿名快遞內竟有條「蛇」顧女士在城區一單位上班。前兩天,她的手機上突然收到一條信息,稱一件快遞已送到單位。誰給自己寄了快遞呢?
  • 昨天刷屏朋友圈的匿名社交小程序,被微信封了
    昨日晚間,一款名為匿名聊聊的社交應用火了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佔了朋友圈。這是在微信不斷優化小程序,推出附近的小程序等功能後,事實上最火且達到刷屏效果的一個小程序。 一開始朋友圈中間或有一兩個人分享這款小程序,隨著熟人朋友間的口口相傳以及裂變式的傳播,很快這款匿名社交應用就被很多人所了解。
  • 匿名提問箱Popi:新型社交方式能否在社交賽道突出重圍?
    Popi用戶可以在Popi的社區內結識陌生人,找到彼此共同的興趣點,但也同時憑藉著Popi匿名提問箱的分享功能設計,自己的社交圈之後也產生了熟人社交的渠道。用戶痛點解決了用戶在現實社交圈內彼此之間說真話的苦惱,在匿名的環境下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在社交軟體中擁有自己獨立私密的圈子,各用戶之間交流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進行,對於共同的喜好也可以暢所欲言。04 產品分析1. 產品功能結構圖2. 產品使用流程簡單的流程框架3.
  • 手機用戶步入實名制 還有哪些「漏」需要補?
    記者在南樓附近的天津移動營業廳看到,已有不少市民主動來營業廳辦理實名制登記。那麼,四種用戶進行實名制登記的手續一樣嗎?天津移動客服代表介紹,若手機卡沒有進行過實名認證或信息不完整的用戶,屬於「補登記」,需本人持有效證件原件和SIM卡到營業廳辦理;後兩種情況屬於「過戶」,不僅要攜帶上述材料,還要攜帶原登記者有效證件原件才可辦理「過戶」。
  • 95後:靈魂社交?匿名社交?
    我們也可以重新測試,更改自己的測試答案,去到不同的星球,進入另一個圈子社交。進入soul後,頁面是純黑色,星球中的所有用戶以球形的運動軌跡漂浮嗎,我們可以看見用戶名以及同自己的匹配度,若感興趣,可進入查看他發布的瞬間,以決定自己是否要同他交往。
  • 論當下與未來匿名社交媒體的利與弊
    匿名社交媒體的想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然而,關於使用流行的匿名應用程式(如Whisper(2.5億用戶)和Reddit(3.3億用戶))的利弊存在爭議。然而,當他們感到不舒服與朋友分享個人信息時,其中一些人會轉向匿名網站尋求生活建議。匿名社交媒體評論家反對匿名評論概念的人將這些應用視為使網絡欺凌,誹謗和其他不太理想的行為長期存在的工具。批評者認為,如果消除社會規則的限制,居高臨下的言論和討厭的行為變得更加普遍。
  • 匿名社交軟體很難實現規模化乃至進一步盈利
    原標題:匿名社交軟體很難實現規模化乃至進一步盈利   「誰來給我講一個笑話?」配上一個眨眼萌娃的圖片,就讀中南財經大學的大三學生李琛隨機匿名為「慢條斯理的鯰魚」在怦怦APP上發布了一條動態,兩分鐘後便收到陌生人「有成就感的跑步鞋」發來的逗樂段子。
  • 匿名社交軟體「樂樂」上線
    原標題:匿名社交軟體「樂樂」上線  在秘密、無秘之後,匿名社交在國內又開始出現新的玩法。由吳波再創業的美信團隊聯合創始人、原拉手網工程師日前推出了類Yik Yak產品「樂樂」,這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匿名社交產品。
  • 匿名社交平臺Popi回歸-虎嗅網
    popi全稱Popi提問箱,2018年底以公眾號的形式首現,用戶將連結分享至社交平臺後即可接收來自好友的定向匿名提問。今年年初,popi正式推出APP版本,成為了疫情期間炙手可熱的匿名社交平臺。8月3日,popi官博宣布提問箱停止運營,重新上架時間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