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下與未來匿名社交媒體的利與弊

2020-12-17 資源吧

匿名社交媒體的想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然而,關於使用流行的匿名應用程式(如Whisper(2.5億用戶)和Reddit(3.3億用戶))的利弊存在爭議。

匿名社交媒體的好處

這些應用程式的支持者提供了他們認為該技術良好的幾個原因:

幫助有需要的人

根據經濟學家,Whisper的所有者Michael Heyward認為,由於用戶未被識別,陷入困境的個人可以通過Whisper等應用程式從非判斷性來源獲得幫助。另一個例子包括流行的應用程式AfterSchool,它專注於青少年。該應用程式允許青少年與他人自由地談論情感和日常生活問題。

保護用戶的數據

隨著2018年Cambridge Analytica醜聞以及Facebook用戶缺乏隱私的新意識,許多人都在尋求離開社交媒體平臺以避免安全問題。

鼓勵有意義的對話

同樣,支持者認為,有意義的對話可以將重要問題推到最前沿,因為一個人可以在不擔心反響的情況下發表評論。這些情況使舉報人能夠引起對可能被推到一邊的真正問題的關注。

突發新聞的來源

一些記者已經開始使用Whisper來報導科技行業, Whisper的目標之一是鼓勵用戶發布新聞並推廣大眾媒體。2017年,Whisper推出了一項新服務,可以自動從用戶的帖子中生成文章。令人驚訝的是,它很受歡迎 - 甚至新聞公司Tronc的作家都使用它。

產生無偏見的建議

很多人在Facebook上發布生活事件,與家人和朋友分享,比如即將到來的婚禮。然而,當他們感到不舒服與朋友分享個人信息時,其中一些人會轉向匿名網站尋求生活建議。

匿名社交媒體評論家

反對匿名評論概念的人將這些應用視為使網絡欺凌,誹謗和其他不太理想的行為長期存在的工具。批評者認為,如果消除社會規則的限制,居高臨下的言論和討厭的行為變得更加普遍。

毀滅生命的潛力

Netscape的聯合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是匿名社交網站的主要評論家之一。他呼籲各種投資者和開發商向Whisper投入資金和努力,表達他的反對意見,並說人們需要決定這些系統是否「合乎道德和合法」。在他的Twitter對話中,他感嘆這些實驗中的許多都是「旨在鼓勵消極行為,將人們扯下來,並且讓同伴們傷心」。

謗和辱罵帖子

對匿名社交媒體最常見的批評之一是用戶可以輕鬆發布關於個人的誹謗言論。這經常使受害者處於不得不證明該陳述是錯誤的劣勢。如果施虐者是匿名的,那麼就會更難以阻止他們,儘管有些人已經成功地取消了他們的匿名性來推銷民事訴訟。

匿名暴力

除了網絡欺凌和濫用職位的擔憂之外,其中一些應用程式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問題。例如,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使用匿名社交媒體帳戶來加劇暴力,例如2017年夏洛茨維爾騷亂。已提起訴訟以揭露犯有暴力罪的人的身份。匿名社交媒體也可能導致跟蹤和謀殺,例如Nicole Madison Lovell。這名13歲的男子被她匿名交流的兩名18歲的男性殺害。

你有權匿名嗎?

雖然這場辯論有利有弊,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匿名是美國歷史的標誌。Common Sense在美國革命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Thomas Paine匿名出版,而聯邦主義者論文則由James Madison,John Jay和Alexander Hamilton匿名撰寫。隨著社交媒體在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大,這個問題很可能會繼續在網上和法庭上進行辯論。

相關焦點

  • 傳媒觀察 | 陳昌鳳:媒體「匿名信息源」的利與弊
    國際重要媒體有什麼策略和規則?  陳昌鳳:媒體「匿名信息源」的利與弊  2018年9月5日,《紐約時報》的評論版刊出了一篇罕見的匿名作者文章《我是川普政府中的一名抵抗者》(I Am Part of the Resistance Inside theTrump Administration),「編者按」解釋了為何以匿名方式刊出:本報今天採用了一種罕見的做法,在社論對頁版刊登了一篇匿名的文章
  • 美國民意調查:科技對經濟利大於弊,但社交媒體太糟糕
    但是,公眾也認為,科技對經濟利大於弊。至於政府是否應該拆分如蘋果、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受訪者意見不一。羅伯茨繼續說:「如果美國有一個針對社交媒體的Yelp點評平臺,大部分人會給社交媒體零星。」根據調查,57%的美國人表示,他們認同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網站在分裂國家方面作用更甚,而35%的人認為,這些網站對促進團結起到了一定作用。55%的人相信,社交媒體更多地傳播了謊言和謠言,而31%的人稱,這些網站更多傳播新聞和信息。
  • 流動的藏私:論匿名社交
    人們在公開的社交媒體上所無法發洩的私密情感有逃逸至匿名社交媒體的可能,並形成一種隱私的遊擊戰,使得人們在同時使用社交媒體與匿名通訊軟體時,能夠巧妙的將隱私躲藏、流動於兩者之間。這種關於隱私的躲藏與流動,Raymond Williams 曾提出很好的理論觀點——「流動的藏私」(mobile privatization),此理論表達一種既能「流動」於外在世界,又能「藏有個人財貨」並且達到「隱私」目的的現象,如同人們通過網絡、手機等媒介,觀看遊走於一個較活躍且公開的社交媒體,也同時通過相同的媒介,得以另闢一個如同匿名通訊般安靜、較私人的空間,達到藏私的享受。
  • 巴黎襲擊事件凸顯社交媒體的利與弊_外言社專題_鳳凰網
    2015.11.16 《福布斯》雜誌網絡版發表分析文章稱,法國巴黎上周五發生的恐怖襲擊凸顯出了社交媒體的利與弊。一方面,人們利用Facebook、Twitter向親人報平安,提供營救措施,表達對於巴黎人民的支持;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也成為了虛假信息和仇恨言論的發布平臺。極端組織還利用社交媒體對襲擊大肆慶祝。
  • 港媒:內地網民越發依賴社交媒體 九成受訪者稱其利大於弊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7日報導,它們可能只是「社交媒體症候群」的表現——即生活越來越依賴於網絡互動。最新調查發現,在中國的7億多網民中,越來越多的人承認,長時間使用微信、微博等平臺,對他們的健康可能造成影響。然而,研究顯示,中國內地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成癮者並沒有停止使用社交媒體的打算。
  • 匿名提問箱Popi:新型社交方式能否在社交賽道突出重圍?
    與此同時,在內容社區、陌生人社交等細分賽道上競逐激烈,不同領域內的社交各有特色興趣社交逐漸娛樂化,場景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婚戀社交為解決當下年輕人的情感問題,解決用戶的婚戀需求獨具特色。內容社區則以豐富多樣的內容積累大批用戶,陌生人社交如Soul以其獨特的產品定位,使得從未謀面過的用戶因為各自的興趣標籤產生聯繫……但目前通訊社交仍是當前移動社交的主要目的。筆者認為,目前Popi在當下的社交行業內介於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之間,但更為偏向於陌生人社交。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究其原因無非是,認為老人已經退休,正好可以照看孫子輩,而且肯定會耐心細緻,關懷備至,還可以省掉保姆費;認為自己工作很忙,無暇顧及孩子,空餘時間還要進行社交活動,享受一下幸福的兩人世界;加之一些單親家庭為了減少新家的矛盾而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祖輩撫養。怎樣看待這種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了。
  • 實名制下,匿名社交還有活路嗎?
    但是在實名之外,目前還存在一種匿名發布信息的渠道,而近期有關「匿名」的一切都吸引著公眾的關注。  不可否認,匿名應用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昨晚,職場社交應用脈脈回應了ofo小黃車的侵權起訴,摩拜單車此前起訴了知乎,共享單車的「貪腐事件」讓公眾也陷入了思考,在實名制規定的當下,匿名這種形式到底還能走多遠?
  • 論網絡文學存在的利與弊
    今天柔與韌讀書會第二期辯論賽開始,主題是「網絡文學」存在的利與弊。我作為正方一辯,首先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以下是我的發言稿:各位同儕、各位閱讀使者、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作為正方一辯,首先表明我方觀點:「網絡文學」存在利大於弊。
  • 關於遠程教育的利與弊
    關於遠程教育的利與弊 2020-12-01 | 來源:網絡 https://www.eol.cn/ceici/
  • 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的利與弊?
    在當下,有很多的人在討論人工智慧,那麼它到底是好還是壞呢?人工智慧的利與弊又是什麼呢?人工智慧的利: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給我們帶來更高的商業價值,推動社會進步,人工智慧不僅給人類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還把更多的人從簡單煩躁而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 從馬航失聯事件 來看社交媒體傳播的利與弊
    在本次航班失聯事件中,社交媒體以其迅速傳播、共享互動的特殊屬性成為人們獲取實時信息的重要新聞來源。而另一方面,大量未經核實的相關信息也通過各社交媒體平臺灌注社會,社交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優劣勢在此次空難中均體現無餘。
  • 社交媒體關注度遠超拜登,對川普是利是弊?
    儘管他多次公開譴責臉書和推特暗助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社交媒體依然是川普的大選主戰場之一。但川普能否在最終一役中扭轉民調的絕對劣勢,社交媒體不會是決定性因素。 根據臉書下屬數據平臺CrowdTangle的實時統計數據,過去30天川普在臉書上共發了720個帖子,獲得逾1.3億次關注和互動,而拜登只發了317個帖子,獲1800萬次關注。
  • 社交媒體佔據大學生主要閱讀時間弊大於利
    華東師範大學日前發布的「2018新時代上海大學生閱讀指數報告」顯示,84.3%的大學生將手機閱讀作為最主要的閱讀方式,而社交媒體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數字閱讀的主流:排名前三的大學生社交閱讀平臺分別是微信,佔比68.8%;微博,佔比56.7%;知乎,佔比48.0%。
  • 三款社交軟體「圍剿」微信? 馬化騰:反對負能量匿名社交
    走近三款社交軟體進一步來看,「馬桶MT」主打匿名社交,是一個人脈暗網,聊是可以通過分享話題口令邀請其他用戶參與,用戶發起的群聊有效期僅為1小時,發起群聊之後進入倒計時,吐槽完了一衝即走。這與「馬桶」的命名倒是莫名貼合。但在用戶試用初期,收不到驗證碼、加載緩慢、閃退等狀況頻發,顯然伺服器崩不住了。
  • 大學生兼職是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
    面對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做兼職是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兩方面探討一下~一、利大於弊凡事都有利弊,先看看大學生兼職有哪些好處:1.二、弊大於利如上了解了兼職的好處,是不是勾起了你的興致?別急,接下來分析一下弊端:1.
  • 「被詛咒」的匿名社交,為何又成了 Facebook 眼中的未來新寵
    其實匿名社交這條路上從不缺乏明星產品,無論是 Secret 還是 Whisper、 Yik Yak,又或者是國內的無秘、吐司、烏鴉等等,這些曾今引發過轟動的匿名社交應用都不約而同的在一段時間之後淪為了謠言和誹謗的集散地。這其中最近也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曾登頂 App Store 免費榜、社交榜的阿拉伯匿名社交應用 Sarahah。
  • 高考英語降分利大於弊
    針對當下教育領域內的問題,今天我方評判利大還是弊大的標準是能否很好的通過解決當前教育問題,來逐步實現教育的最根本價值,即培養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發掘,完善,引導,促使個人自我價值的形成。首先,我國當今對於人才的需求變更,需要通過高考英語降分的帶動進行新的教育資源的優化分配。
  • 網際網路時代催生「網紅經濟」,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微信是一個社交軟體,目前用戶約為12億。說李嘉琪影響億萬人,未免言過其實。假設他能影響4億人,即使沒人平均消費1元,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只要有一個人消費,平均消費1元。就這樣,李佳琦的收入起步也是8位數了?至於可能不可能,大家細品即可。
  •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加裝的難度在哪裡?
    「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目前整個社會上熱議度很高的一個話題,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參加舊改的小區將會達到3.9萬個,涉及到700萬住戶,那麼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從整體上看如果說從整體上來看,顯然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