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語文有一個修辭叫用典,
網上有無數人造謠,動不動就在前面加個魯迅說過,以至於網上出現了這樣的表情包,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清風要先引入一個概念:群體
想吐槽的先打住,在心理學上的群體是指不同個體按某種特徵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
在群體中有兩個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效應,從眾效應和權威效應,一個一個來。
從眾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權威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
西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將社交網絡中的人群分為四類:未知者(S)、猶豫者(H)、傳播者(I)和免疫者(R)
未知者:指尚未接觸到謠言的個體
猶豫者:指已接觸謠言但態度搖擺不定的個體
傳播者:指已接觸謠言並進行擴散的個體
免疫者:指已接觸謠言但不相信不擴散的個體
這篇論文在後續的討論中詳細的說明了社交網絡中謠言傳播的從眾效應和權威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相同條件下從眾效應的影響強於權威效應,但隨著網絡密度的增加,兩者的差別逐漸減小;初始傳播者越重要,謠言傳播速度越快,範圍越廣,但權威效應的影響更突出。所以兩種效應是同時出現的。
針對這篇論文,我進行了一下猜想:上面論文的結論在全人類中也適用。
在題目中前提是名人,而名人自然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所以權威效應會出現,而其他人中有一些是這位名人的粉絲,藉由他們將信息傳播出去,其他人接受後進行分析,大概率會相信。所以各位希望各位小夥伴明辨是非。
總結:名人的話更易使人信服是因為從眾效應和權威效應。
小夥伴們看過什麼人類迷惑行為呢,留言評論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馬宇紅,趙媛媛,強亞蓉.社交網絡中謠言傳播的從眾效應和權威效應[D].西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16,39(1):232-238
圖片來源
[1] 魯迅 網絡
[2] 路牌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