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寇研
01
兩千多年前一次酒宴,文藝青年司馬相如彈了一曲「鳳求凰」,珠簾後的卓文君聽得心馳神蕩。兩人款曲暗通一陣兒後,終於尋著個機會,在某個夜黑風高之夜,相約「夜奔」到了成都。
剛到異地的夫妻倆,無以為生,便跟著本地人學了賣酒營生。兩人變賣了車輛和隨身攜帶的細軟,置辦了一間酒舍。從此,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則紮起圍裙,和店裡的小二一道洗滌酒具,幹些雜活。
那麼問題來了。兩千多年前成都這間夫妻小店中,賣的是什麼酒呢?
根據相關記載,漢代釀酒技術比前朝已有很大進步,許多後世的酒類品種此時都已出現。比如穀物酒,果酒,用香料或草藥泡製的藥酒,按季節釀製的「春酒」、「秋酒」、「冬酒」等等。
其中備受歡迎的是一種經過「九醞春酒法」釀造的「春酒」。這種酒從臘月開始準備:「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清曲,正月解凍,用好曲米,漉去曲滓,便釀法飲。日譬諸蟲,雖久多完。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程序繁複,卻也是慢工出細活,連藥王孫思邈都贊道:「香美勢力,倍勝常酒」。這個釀酒方子後來被曹操當寶貝一樣獻給了漢獻帝。可見此酒的受歡迎。
所以「文君當壚」的原始版本中,當年臨街店鋪屋簷下的條案上,應該是一溜擺滿了數個酒甕。每個甕裡盛著不同的酒:藥王孫思邈推薦的「春酒」,婦孺喜歡的果酒,蜀中老人喜歡的藥酒,漢子們喜歡的烈性糧食酒等等,一應俱全。
自文君當壚的故事誕生,數千年來一直為人歌詠,經久不衰。卓文君為了愛情,不惜拋棄千金小姐的尊貴,變身沽酒女郎,臨街賣酒,這份勇氣和膽魄,放在任何時代、任何階層,都是勵志的。
後世文人們在吟詠「文君當壚」時寄予了種種情懷和雜思,但因為時代、各人所處環境的不同,在士子們的想像中,「文君當壚」所賣的酒自然也不一樣。
02
杜工部蜀中離席李商隱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幹戈惜暫分。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公元851年,距安史之亂近一百年後,詩人李商隱結束在東川節度使幕府的任職,準備離開成都,返回梓州。在同僚、詩友為自己舉辦的餞別酒宴上,李商隱效仿「詩聖」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鬱詩風,寫下這首送別詩。
人生在世,悲歡離合本也是常事。只是安史之亂後,大唐榮華遠遁,一蹶不振,其時蜀中亂離,民不聊生,包括詩人在內的黎民百姓為了討一口飯吃,不得不經常輾轉跋涉、遷徙各地。此時朋友們能共聚東川幕府的酒宴,是一種緣分,但此次離別後今生還有無再會之時,怕是難預料的。
「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是詩人描繪的成都市井生活情景,也是心存的一點念想吧。那麼在唐時詩人的想像中,「文君當壚」賣的是應是什麼酒呢?
據載,唐時流行酒類以「春酒」為主,因此酒名也大都帶有「春」字。比如用松脂釀造的「松醪春」,用曲米釀造的「曲米春」,梨花開時釀的「梨花春」。最有名的幾款酒當是唐代李肇在《唐國史補》中提到的:「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春」是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時節,雖然世事無常,但若循著節氣輪迴,萬物蕭索的冬天,卻也是蟄伏之時,待到來年春天,依然可以捲土重來。其時的大唐,是否再能迎來自己的「第二春」呢?
李商隱所處歷史時期為「晚唐」,其時距唐滅不過五十年左右。世情洶洶,亂象紛呈,王朝一點點坍塌的跡象,大約也是能感覺到的。在那場氛圍沉重的踐行酒宴上,李商隱雖然喝著石凍春或者劍南春,應該再也嗅不到「春酒」的勃勃生機了。
03
唐時流行的石凍春,後來也成為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的最愛,如他在《四十自壽》中狀寫自己的生活日常是:
魚羹稻衲好終身,彈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懶為何況惡,富非所望不憂貧。山房一局金滕著,野店三杯石凍春。自恨不才還自慶,半生無事太平人。
「科場舞弊案」爆發後,唐伯虎從此無緣仕途,轉而成為職業畫家,賣畫為生。
至「不惑之年」,唐伯虎仍像年輕時那般風流率性,畫著自己喜歡的畫,喝著自己喜歡的石凍春,頗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但心中塊壘、胸中潛伏的不能為外人道的志向,怕也會時時乘著酒意鑽出來吧。
這從他的畫作《相如滌器圖》以及配詩中可以看出:
琴心挑取卓王孫,買酒臨邛石凍春。狗監猶能薦才子,當時宰相是閒人。
在唐伯虎的想像中,文君當壚賣的當然是他最喜歡的石凍春。而大才子司馬相如只能屈居鬥室,為酒客們洗滌酒具,真是有辱斯文。一心有掃天下之志卻報國無門的唐伯虎,借司馬相如這匹還未被伯樂發掘的千裡馬,發洩心中牢騷。
公元1514年,唐伯虎收到當朝寧王朱宸濠的請帖,禮聘他入寧王府做幕僚。這時去「科場舞弊案」數年之久,唐伯虎也已不再年輕,原以為上了政府黑名單的他只能布衣終生了,忽然間仿佛又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那個心情真是一言難盡。
唐伯虎興衝衝趕往南昌,他以為自己終於也像司馬相如,等來了伯樂。但僅僅幾個月中,他便發現寧王的種種謀逆之舉,這與他最初的設想真是大相逕庭。
唐伯虎為了安全脫身,不得不使用「裝瘋」這一招。為了讓寧王相信他是真瘋,甚至不惜扮演暴露狂……當唐伯虎最後終於成功返回蘇州,再看《相如滌器圖》及配詩時,應會是另一種心情吧。
04
司馬相如的運氣比唐伯虎好。
「相如滌器」不久,因了一首《子虛賦》,他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破格封官,成為皇帝的侍從,從此平步青雲。
交上好運的司馬相如頗有些自負了,認為自己的身份配得上過「妻妾成群」的生活,便打算納一茂陵女子為妾。卓文君知道此事後,寫了一首《白頭吟》給司馬相如。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司馬相如讀了《白頭吟》,仍不改初衷。卓文君繼續苦口婆心勸說丈夫,又寫了《怨郎詩》和《訣別書》。經過卓文君長時間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司馬相如終於為妻子的才華和執著和痴情折服,顧念昔日情分,願意回頭是岸,不再提納妾之事。
一千多年後,元代詩人胡奎就此事寫了一首《文君當壚》:
苦樂相從不厭貧,白頭甘守甕頭春。茂陵原上多姝子,未必新人勝故人。
元代酒的種類,大致和前朝區別不大,有糧食酒,果酒,花草酒等,但釀酒技術經過數千年、歷朝歷代的積累,到元代時出現了一個小高峰,那就是蒸餾酒的出現。法酒便是這類蒸餾酒的代表。因了酒精的緣故,法酒度數遠高於前朝的糧食酒,想來也正合那些從草原來的蒙古騎手們的脾性。
除了蒸餾酒,元朝還有一種和他們的統治者充滿異域風情的身世極為相配的酒,乳酒。乳酒的原材料取自於動物,比如乳酒中的駝酒、馬酒,顧名思義,便是以駱駝和馬為釀酒原料。
但元代胡奎在這首詩中,既沒提法酒,也沒提乳酒,而是提到歷史悠久的「甕頭春」,或者這是詩人平素所好,或者取的是此酒悠久的歷史底蘊。如唐代詩人岑參有詩寫道:「甕頭春酒黃花脂,祿米只充沽酒資。」宋代詩人黃庭堅也有「多方挈取甕頭春,大白梨花十分注。」
不論如何,在這首詩的意境中,甕頭春倒是比元代新晉的法酒、乳酒更有懷舊韻味,也正合了詩人心意:正如「未必新人勝故人」,對飲酒愛好者而言,卻也是「未必新酒勝舊酒」。
在「文君當壚」的故事最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終於重歸舊好,繼續譜寫勵志的愛情傳說。但誰又能清楚知道故事的原始版本呢?數千年的傳播中,傳說因時因人之需,承載著不同時代不同傳播者的心曲,承載著他們的惆悵和希望。正如「文君當壚」的酒缸裡,盛滿了千古以來文人騷客們鮮活的人生際遇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