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信,誠也。」信,基本字義就是誠實,不欺騙。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0 1 人無信寸步難行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誠信,真不知他在社會上如何做人。然後他用大車之輗、小車之軏來說明信的重要性。
孔子說:「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古代大車車轅與橫木間的連接活銷;「軏」,和輗差不多。輗、軏是車的關鍵部位,雖然很小,卻是帶動大車、小車正常行走的關鍵。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怎麼行走?
孔子用輗、軏此作比喻,來說明「信」看似普通平常,很不幹起眼,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卻很重要,人如果不講誠信,就像車沒有輗、軏一樣寸步難行。
車有輗、軏則可以行走,人有信則可以行走江湖。可以說,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是行得通的必要條件,講誠信不一定事事都通達。但是,沒有誠信則是萬萬行不通的。
0 2 講信是從說話開始
在構字法裡,信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言。人與言合起來為信,說明誠信是從人的言論誠實開始的。
《大戴禮記》:「可言不信,寧無言也!」意思是說出的話就要誠實可信,如果說出的話不算數,那樣的話說再多還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不說的好。
什麼樣的話才算信呢?說出的話要有事實根據,不能憑空瞎說,信口雌黃,也不能無稽之談、道聽途說,否則就不能取信於人。
我們常說某個人食言,就是因為他說話不算數,謊話連篇。為什麼把說話不算數稱為食言呢?《爾雅》解釋:「食,言之偽也。……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後終不行,前言為偽,故通稱偽言為食言。」因為東西吃下就沒了,所以凡是假話都可以叫「食言」。
有個成語叫「食言而肥」,意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說話一定算數,堅決履行諾言,即為「決不食言」。出自這這樣的一個故事。
魯哀公從越國回來,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當時,郭重為魯哀公駕車,看到他們二人在一起嘀嘀咕咕,就對哀公說:「他們背後說了很多詆毀您的壞話,您一定要當面質問他們,看他們在說什麼?」
魯哀公請大夫,孟武伯敬酒時,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酒,一邊取笑說:「你出了一趟國,怎麼長得這麼肥胖?」
季康子說:「請罰他酒喝!因為我國接鄰敵國,我在國內忙於政事,因此沒能追隨國君遠行。而郭重跟著國君,在外邊辛苦奔勞,你怎麼說說郭重肥胖呢?」
魯哀公很覺厭惡他們,就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魯哀公的話是反諷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
中國的家長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並常常用「狼來了」的寓言故事警示孩子。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說假話就會失信於人,也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說假話一次、二次,人們可能因不知情而被蒙蔽,還能相信他的話。
但是,假話說多了,人們被欺騙次數多了,就不相信他發,就是他說的真話人們也不相信了,人們不但不相信他說的話,連他這個人也不相信了。
這個故事還告誡人們,說謊的後果很嚴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一個說假話的人,當他有困難的時候,人們不會幫助他;當他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時,人們也不會去救他。
0 3 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要與千千萬萬的人打交道,信就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以誠待人,才能贏得對方信任,對方才會以誠相待,雙方才能進行正常的交往。誠信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石。
《呂氏春秋》:「凡入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一個人很誠信,講信用,不欺騙人,誰會不親近這樣的人呢?
宋代大儒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如果你講誠信,別人也會報之以誠信;相反,不講誠信,人們也不會與你講誠信的。
只有全社會講誠信,社會是有序,人們互相信任,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才會有安全感。如果人人不講誠信,社會處處是陷阱,就會打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結束語
古人云:「言行相應,則謂之賢」。言行一致,就是品質高尚的賢者。
人的信用靠的是平時點點滴滴的誠信積累起來的,但是毀掉信用卻分分秒秒的事。一個人常常因一句話、一件事不誠信,人們對他的信任度就會降低,甚至不再信任他。所以,要注重信用持久的建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為政篇》: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