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無信寸步難行

2020-12-15 丁小悟典

《說文》:「信,誠也。」信,基本字義就是誠實,不欺騙。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0 1 人無信寸步難行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誠信,真不知他在社會上如何做人。然後他用大車之輗、小車之軏來說明信的重要性。

孔子說:「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古代大車車轅與橫木間的連接活銷;「軏」,和輗差不多。輗、軏是車的關鍵部位,雖然很小,卻是帶動大車、小車正常行走的關鍵。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怎麼行走?

孔子用輗、軏此作比喻,來說明「信」看似普通平常,很不幹起眼,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卻很重要,人如果不講誠信,就像車沒有輗、軏一樣寸步難行。

車有輗、軏則可以行走,人有信則可以行走江湖。可以說,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是行得通的必要條件,講誠信不一定事事都通達。但是,沒有誠信則是萬萬行不通的。

0 2 講信是從說話開始

在構字法裡,信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言。人與言合起來為信,說明誠信是從人的言論誠實開始的。

《大戴禮記》:「可言不信,寧無言也!」意思是說出的話就要誠實可信,如果說出的話不算數,那樣的話說再多還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不說的好。

什麼樣的話才算信呢?說出的話要有事實根據,不能憑空瞎說,信口雌黃,也不能無稽之談、道聽途說,否則就不能取信於人。

我們常說某個人食言,就是因為他說話不算數,謊話連篇。為什麼把說話不算數稱為食言呢?《爾雅》解釋:「食,言之偽也。……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後終不行,前言為偽,故通稱偽言為食言。」因為東西吃下就沒了,所以凡是假話都可以叫「食言」。

有個成語叫「食言而肥」,意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說話一定算數,堅決履行諾言,即為「決不食言」。出自這這樣的一個故事。

魯哀公從越國回來,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當時,郭重為魯哀公駕車,看到他們二人在一起嘀嘀咕咕,就對哀公說:「他們背後說了很多詆毀您的壞話,您一定要當面質問他們,看他們在說什麼?」

魯哀公請大夫,孟武伯敬酒時,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酒,一邊取笑說:「你出了一趟國,怎麼長得這麼肥胖?」

季康子說:「請罰他酒喝!因為我國接鄰敵國,我在國內忙於政事,因此沒能追隨國君遠行。而郭重跟著國君,在外邊辛苦奔勞,你怎麼說說郭重肥胖呢?」

魯哀公很覺厭惡他們,就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魯哀公的話是反諷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

中國的家長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並常常用「狼來了」的寓言故事警示孩子。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說假話就會失信於人,也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說假話一次、二次,人們可能因不知情而被蒙蔽,還能相信他的話。

但是,假話說多了,人們被欺騙次數多了,就不相信他發,就是他說的真話人們也不相信了,人們不但不相信他說的話,連他這個人也不相信了。

這個故事還告誡人們,說謊的後果很嚴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一個說假話的人,當他有困難的時候,人們不會幫助他;當他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時,人們也不會去救他。

0 3 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要與千千萬萬的人打交道,信就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以誠待人,才能贏得對方信任,對方才會以誠相待,雙方才能進行正常的交往。誠信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石。

《呂氏春秋》:「凡入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一個人很誠信,講信用,不欺騙人,誰會不親近這樣的人呢?

宋代大儒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如果你講誠信,別人也會報之以誠信;相反,不講誠信,人們也不會與你講誠信的。

只有全社會講誠信,社會是有序,人們互相信任,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才會有安全感。如果人人不講誠信,社會處處是陷阱,就會打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結束語

古人云:「言行相應,則謂之賢」。言行一致,就是品質高尚的賢者。

人的信用靠的是平時點點滴滴的誠信積累起來的,但是毀掉信用卻分分秒秒的事。一個人常常因一句話、一件事不誠信,人們對他的信任度就會降低,甚至不再信任他。所以,要注重信用持久的建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為政篇》: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讀經典:人無信不立,那個不講信用的人,早被拉黑了
    對他的人品讚不絕口,一個有責任,有擔當,講誠信的人。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欠錢。但是,大部分人欠的少了就當大爺,欠得多了就直接跑路。我窮的叮噹響的時候,借錢借給一個「朋友」,到現在六七年了,再也沒有聯繫。古人云:人無信不立。
  • 民無信不立——日習論語第283天
    《資治通鑑》(周紀二):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
  • 《悟學.第141篇》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悟學.第141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 20200210 亥-子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 君子相與以「忠信」,是一個誠實無欺的人
    《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忠信」,或單言,或聯言。如「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敬事而信」「謹而信」(《學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言忠信,行篤敬」(《衛靈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
  • 一起學《論語》7.25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忠、信:此兩者乃人之心性,為立行之本。盡己謂之忠,人言不欺謂之信。 【先賢精義】《論語註疏》曰:此章記孔子行教以此四事為先也。《論語集注考證》曰: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後深淺之序也。劉宗周曰:先博之以文,由文而約之行,由行而約之心,曰「忠」曰「信」。錢穆曰:文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無以約禮。然則四教以行為主。本章緊承上章,當合而參之。《論語正義》曰:人必忠信,而後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
  •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李保佳講論語7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翻譯:孔子教給學生的就4個點:文、行、忠、信文,指的是文獻知識、技能;行,指的是行為規範;忠,指的是做事盡心盡力;信,指的是做人可靠、誠信。忠、信剛才的兩條,是對學生外在的要求。這兩條就是對學生內在的要求。關於」忠、信「的解釋,前面已經說過很多次,這裡再重複一遍。忠,是對人做事的要求,指的是做事要盡心盡力,忠於自己,忠於別人。
  • 《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誠信應該是一個為人的基本準則,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等。但是不管在何朝何代,在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文化水平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多少,社會職位的高低,總是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缺乏誠信。例如虛報業績、做假帳,文化程度低、專業水平不夠的人還真沒能力做。
  • 《論語》經典:民無信不立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①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注釋】① 民信之:人們對政府能夠產生信任。之,代指政府。【參考譯文】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讓糧食充足,讓兵備強盛,讓老百姓對政府能夠產生信任。」
  • 焦廣夜聽 | 國學經典《論語》賞析(十三):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焦廣夜聽》特推出系列音頻節目《樂讀論語》,由國學愛好者,同時又是「樂讀論語」微信平臺的創辦者李樂觀先生主講。所憑藉的人能夠不失親近,也可以成為宗族。」【評析】(1) 近:指接近、符合; (2) 復:指因循、實踐;(3) 因:表示依靠、憑藉;本章是有若的言論,主要談及義、禮以及宗親的關係。首先有若談到如何遵循於信義的問題。他認為信分為小信和大信。
  • 《論語》12則,君子尊賢而容眾,不求全責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大公無私,不把好處只留給親近的人。不要讓身邊大臣有不以為然的怨懟。老臣有功勞和苦勞,如若他們沒有犯大錯,不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不要吹毛求疵。一提到孔子,很多人就吹毛求疵,對他進行求全責備。
  • 讀儒學要典《論語》隻言片語品鑑以文化人
    儒學要典《論語》二十篇語錄體文字,僅僅一萬五千餘字,歷經了華夏近兩千五百餘年,甚至惠及迄今歷朝歷代世界各地遊學之士,其以文化人的文化內核是經過千磨萬難屹立的豐碑。孔子弟子撰集論纂《論語》自當是由心而發的認同,亦有考證史實的記載之意。其文化內核就是以文化人。
  • 大陸配偶為愛奔臺 嘆無身份證寸步難行
    原標題:大陸配偶為愛奔臺 嘆無身份證寸步難行李小紅強調,她很想融入臺灣社會,也覺得臺灣人很友善,但是臺灣的法令偏偏就很不友善。   湯恆也是湖南人,嫁到臺灣近20年,當初等身份證要11年,最早連考駕照都沒辦法,生小孩的時候沒有健保卡,自費花了10幾萬元(新臺幣)。   而且臺灣社會很講究身份證這種證件,出門辦事沒有老公陪著,幾乎寸步難行,被警察攔下來臨檢時更麻煩。
  • .| 「農信杯」親子誦讀作品展播:《聲律啟蒙 》、《論語》
    書香潤家風·共同奔小康 | 「農信杯」親子誦讀作品展播:《聲律啟蒙 》、《論語》 2020-06-07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天道無親,長與善人」,講誠信,人品好的人往往受到蒼天的庇佑,在波詭雲譎的世道,心懷一份坦蕩,收穫一份溫情,更享受開闊豐盛的人生。1信,是立足的基礎信,是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品質,人與人之間依靠誠信架起溝通的橋梁,人與社會憑藉信用建立緊密的連結。《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誠信。
  • 《論語》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解讀11 今天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撥亂反正,還原《論語》
  • 「民無信不立」,春晚上撒貝寧把這句話解釋錯啦!
    《論語》中的「民無信不立」,不是談個人的誠信問題,而是講民與官的關係問題,意思是說政治家如果不能讓老百姓信任他們
  • 曾國藩:「無應酬饋贈寸步難行」,對當下人際交往的3點啟發
    曾國藩在《家書》中說到一句話「無應酬饋贈寸步難行」,意思是說沒有彼此間的禮尚往來,在人際交往中就有可能寸步難行。確實,在家靠親人,出門靠朋友,「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杯茶」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的重視自是不言而喻的。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遜色很多,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從來就不是個認死理的古板之人。「信」是有前提條件的,並非一味地固執守信。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孔子所認定的君子,大概其理想的人格標準得具備:1.德行,要仁義。2.知禮,要懂禮貌。3.治學,要喜歡學習。4.施教,學會了要教給別人。5.聞達,要實現自己的價值,能當官則當官。
  • 孔子與《論語》這5句經典名言,能讓我們受益終身、被人們信任!
    孔子是世界性的歷史文化名人他的主要論述和思想主張,通過很多跟他多年生活在一起的弟子們,整理成了典籍文獻,其中《論語》一書,更是其中的重要聖典!不失信不失禮,兄弟朋友會很多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