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世界級的歷史文化名人,常被稱為"大成至聖先師",連很多的外國人都是很崇敬的,對於他的思想和名言,自不必言!至今我們還能從中汲取到大量珍貴的至寶精髓!

他的主要論述和思想主張,通過很多跟他多年生活在一起的弟子們,整理成了典籍文獻,其中《論語》一書,更是其中的重要聖典!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他,關於誠信方面的話語吧。
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應該是指的:說話要講信用,行為要有結果,這是孔子所主張的君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美德,反之,就成了不守信用的小人了。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話應該是主張嚴肅認真地待人接物的,不能有失珍貴的信用!對他人也要恭敬有禮,這樣的結果之下,才會得到(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人們,就像那兄弟一樣地來真誠相處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類是屬於群居的社會性高級動物,人與人交往是自然而然並且必需的事情。如果時間放長些,再放長些,怎樣來面對自己聲譽的傳播形象呢?孔子和論語給我們講了發人深思的這句"不知其可也",給我們解釋了有些人,沒有了信用的不良後果:人們不知道此人可不可靠?可不可信?要不要調低對他的評價?所以大家為了將來做事順利,還是老老實實做誠信人的好!
緊接著他在下一句又做了形象的比喻,「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是一個車輛零件名詞,古代大車子的車轅和橫木銜接的活銷,代表了大車子的核心部件;軏,意思同上。比喻的意思是:沒有了誠信的人們,好比車子少了關鍵的核心部件!是走不了遠路的,所以為了自己將來的長久事業,請大家還是努力講誠信吧!要不然坐著個二手車、淘汰車、老爺車,前途將會是非常有限的。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是主張說到做到,這也就是誠信思想,說的承諾話,要用行動來兌現! 中國有幾個成語和詞語,也是認同這種思想的, 例如:言出必行、 言行一致、言行若一、言行相符、作言起行……等等。
但是,孔子為我們大家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言"要以"忠信"為本,對人忠誠和守信用;"行"要以"篤敬"為本,"篤"字上面是竹字頭,下面是馬字底,會意比喻為用竹子編籠網住馬嘴,不使其分心,專心致志、恭恭敬敬地把「忠誠信義」的承諾話,用行動給履行了。

後面又會有這樣的結果:即使是在講不通道理和不通教化的橫蠻地區的人們,如果能夠做到「」說話真誠而守信,行為專心而恭敬地履行承諾,還是可以走出來長遠道路的!反之,即使是小州縣、小巷裡,都是寸步難行的,因為人們不信任。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可就重了!原文大致是這樣的意思:子貢向孔子求問政事,孔子說了三件事即:糧食豐足、軍隊豐足、取信於民!子貢又問,如果萬不得已,最先去掉哪一個?孔子回答是去掉軍隊豐足,子貢還問然後呢?孔子又回答去掉糧食豐足。
看來,他是把信用看作比生命還重要的!糧食和軍隊居然還是排在然後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讀書感悟,分享給大家,如有錯誤,請大家不吝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