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的角度認知世界,看人類如何從未知走向未來。
海洋,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相比人口密集和幅員遼闊的帝國大陸,我們對那些強大的海洋帝國總是缺乏認知。
法國海洋歷史作家西裡爾通過對20個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海洋帝國進行深入研究,探索5000年海上風雲史,試圖解開歷史上的國家興衰之謎,以更好地解讀當代的挑戰。
本文內容綜合選自《桅杆上的徵服者》
圖片來源丨《桅杆上的徵服者》
整理編輯:十九妹
說到「帝國」,人們更多的是想到法老時代的埃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國),甚至是中國明朝。很少會有人想到克裡特島、迦太基,亦或是威尼斯的統治。
或許是因為我們被大陸帝國的密集人口和遼闊幅員「蒙蔽」了雙眼,或許是我們對於海洋不夠了解,我們對那些強大的海洋帝國總是缺乏認知,法國海洋歷史作家西裡爾通過對過去大型帝國進行深入研究,其目的就是解開歷史上的國家興衰之謎,以便更好地解讀當代的挑戰。
他將歷史上的海洋帝國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制海權時代、殖民時代、全球參與時代,並列舉了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帝國。
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更加確信:未來大型世界博弈就在海洋之上。
接下來就來為大家介紹20個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海洋帝國,從海洋的角度認知世界,看人類如何從未知走向未來!
制海權時代:
01
克裡特島和迦太基帝國
從大陸的角度來看,誠如塞繆爾·諾亞·克萊默所說,「歷史始於蘇美爾」。而從海洋的角度來看,一切始於克裡特島。
(克裡特島克諾索斯王宮的鬥牛戲壁畫)
在混亂年代,克裡特島人通過在地中海東部地區充當不同民族之間的貿易中間人,逐漸壯大起來並開始發展航海技術。
起初,克裡特島分為多個城邦,公元前900—前700年的腓尼基的青銅盆(伊拉克尼姆魯德)每個城邦都有一個宮殿。
在克諾索斯王宮的支持下,分散的城邦逐步統一,並開始對外擴張。擴張過程中在與腓尼基人的爭鬥中,克裡特人敗下陣來,並被腓尼基所取代。
腓尼基文明的財富建立在海洋商隊貿易之上,他們發明了三層槳座戰船,公元前7 世紀到公元前4 世紀,該船一直是地中海上的船中之王。
腓尼基人擁有22 個符號的字母表,其語言在整個地中海沿岸廣泛傳播,為腓尼基的商行經濟的光明前景奠定了基礎。
腓尼基人的後代——迦太基人依託資源豐富的內陸,建立了帝國。
迦太基城遺址迦太基帝國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到了公元前3世紀,迦太基已經成為古代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它的海軍在地中海西部無人能敵,在北非綿長的海岸線上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布匿的戰艦。
直到地中海地區出現了新的霸主——羅馬,他們受榮譽驅使,英勇好戰,經過三次布匿戰爭之後取代了迦太基帝國。
02
古希臘與三列槳座戰船
儘管希臘未能成功建立起一個真正的海洋帝國,但它與波斯之間的戰爭引人注目,因為它首次印證了控制大海和掌握技術創新在大陸帝國與海洋強國的衝突中具有優越性。
三列槳座戰船公元前700年左右,科林斯人阿密恩諾克力設計出了著名的三列槳座戰船。憑藉此船,雅典和科林斯艦隊在整個戰役中佔據戰略上風。三列槳座戰船配有連續甲板,船首和船尾的平臺上都是水手和士兵:水手負責操縱唯一的船帆,士兵負責投擲武器。槳手都是自由人員,他們可以得到黃金報酬。他們的技藝和今天任何一個高科技技術人員的能力和知識一樣得到了認可。
在運用撞角的海戰戰術中,這些槳手的駕駛操作對於強大的三列槳座戰船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
03
平定海盜——羅馬帝國
馬裡奧·卡塔羅於1575年繪製的羅馬地圖羅馬同樣表現出了海洋帝國的習慣特性:統治力量——通常是軍事和商業上的,致力於制定只對自己有利的大海自由原則。在羅馬帝國時期,海盜被視為戰爭輔助力量,因此,海盜雖不好,但在戰爭期間卻同樣有用。
平定各方戰事後,海盜成了古羅馬元老們的一個擔憂,因為這些元老們都需要通過海洋參與貿易。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羅馬五列槳座戰船及其靠岸舷梯公元前67年,加比尼烏斯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委任龐培擔任所有海岸的最高指揮官,任期3年。尤為關鍵的是,該法案為龐培的政策提供了財力和物力。龐培能夠自由徵募25 名軍團長,裝備270 艘艦船,隨意籌集軍隊。他將直布羅陀海峽到黑海這片海域分為三個區域,每個區域配備一支艦隊,而他自己負責克裡特海。他們在地中海沿岸巡邏了3 個月的時間,完成平定海盜的任務。
接著,他們轉向東方繼續巡邏。他們總共抓捕了800 艘船,處死了1 萬名海盜。除了個別殘留,海盜基本被完全清除,一直到羅馬帝國衰落都沒再出現。
04
拜佔庭帝國
拜佔庭帝國的夢想復興羅馬,這一夢想導致其兵力四處分散,最終造成了它的衰亡。拜佔庭帝國是一個大陸帝國,但它想成為海洋帝國。可它又常常放棄海洋上的機遇,因為它懷念羅馬,一直想要復興羅馬帝國。
拜佔庭軍事首領斯拉夫人託馬斯指揮艦隊使用希臘火。出自12世紀的《馬德裡斯利特扎》拜佔庭帝國的一切地緣政治結構十分利於其成為一個具有廣闊內陸的海洋帝國。首先,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是一個港口城市。
其次,拜佔庭帝國位於黑海和愛琴海的連接處,俯視達達尼爾海峽。
最後,由於君士坦丁堡不斷擴張,人口從300 人增至40 萬人,拜佔庭帝國的補給緊密依賴它的麥倉——埃及。
此外,在數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一直都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蠻族入侵使西羅馬帝國陷入了混亂。
在西羅馬遭遇入侵初期,拜佔庭將所有精力集中在了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地中海東海岸,那裡匯聚了各種各樣的商品,例如波斯的毯子和珍珠,印度的香料、象牙和珠寶,中歐的魚子醬。
但是拜佔庭的戰略目標前後矛盾。西羅馬帝國存在的時候,拜佔庭想要控制大海。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之後,拜佔庭卻又要放棄大海。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拜佔庭帝國變得越來越「羅馬」,而不再是「拜佔庭」,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佔領了未來的伊斯坦堡,將其歸入新生的奧斯曼帝國。
05
「海盜帝國」——維京人
海盜船在845年包圍巴黎
在海洋地緣政治方面,維京人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傳奇故事。儘管他們沒有自稱帝國,也沒有統一的政府,但在被他們所侵擾徵服的土地上,他們的名字永遠是最令人恐懼的。
在那些流傳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維京人建立商業壟斷,佔領戰略產業,但他們的出發點只是對冒險的強烈渴望。
維京人發明了龍頭船,此船非同尋常。利用此船,這些永不知足的北歐戰士拋棄掉剛徵服的土地,不斷地尋找其他地方,開拓新的疆域。
保存下來的奧斯貝格船的遺骸,現在位於維京船隻博物館(奧斯陸)
維京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艦船以及最出色的航海技術。任何艦船都無法比肩龍頭船,該船造型獨特,空前絕後。
它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偷襲,而非海上戰鬥,所以其航行速度是當時船舶的兩倍,且行駛穩定。
它既能溯江而上,又能奔赴遠洋。
它既能穿越塞納河,到達巴黎,亦可在大西洋北極地區航行,直抵紐芬蘭。
06
金融帝國——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共和國渴望建立「海洋之國」,但又不想增加自己的財政負擔。
於是,它決定徵服科孚島、愛奧尼亞群島、伊庇魯斯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港口、科羅尼和邁索尼(塞瑟拉島和安迪基西拉島)、基克拉澤斯群島、埃維亞島,由此構建了一條通往君士坦丁堡的「珍珠鏈」。
威尼斯通過自己的貿易天賦取得了空前的財富,在它鼎盛時期,可以以一城之力與拜佔庭帝國相抗衡。
威尼斯透視圖——1486年,艾哈德·瑞威奇 繪威尼斯的雙桅戰船十分出名:它每年武裝四支大型艦隊。
其中,黑海艦隊分為兩批,一批沿頓河而上,直至蒙古和俄羅斯商隊的終點——亞速;另一批則去往特拉布松,尋找紅酒,高加索、韃靼和蒙古奴隸,珍珠,黃金,魚子醬,毛皮,絲綢,蠟和香料。
第二支艦隊裝載著棉花,在巴勒斯坦與敘利亞之間往返,因為威尼斯壟斷了棉花收購市場。這支艦隊還會經過伯羅奔尼撒半島、克裡特島和賽普勒斯,裝載希臘葡萄酒,運至北歐。
第三支艦隊是最重要的,它連接埃及和亞歷山大港,裝載最珍貴的食品:胡椒、桂皮、生薑、丁香、肉豆蔻、蔗糖、染色底料(沒食子、介殼蟲、靛藍植物)、藥材、橡膠(樹脂汁、瑪蹄脂)、蘆薈和其他東方芳香植物。
07
熱那亞共和國
熱那亞共和國與威尼斯共和國剛好相反。熱那亞主要是船商的商業圈子,它與其他對手國家不同。
哪怕是它們的誕生,也各不相同,因為威尼斯共和國輕鬆地從其保護者——拜佔庭下脫離而出,而熱那亞共和國則要進行激烈的抗爭,以獲得存在權利。
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們預測到未來熱那亞共和國的傳奇命運。
熱那亞,出自1572年,德國科隆:《世界城市圖集》1097年,熱那亞參與佔領安提阿,獲得了相當一部分地區,並得到了貿易特權。而比薩佔領了老底嘉,威尼斯佔領了阿克裡。
熱那亞繼續奪地,它佔領了朱拜勒(位於今日的黎巴嫩),但它還不能與比薩相抗衡。
這一時期,比薩控制了從萊裡奇到奇維塔韋基亞的所有義大利沿岸,託斯卡納群島,科西嘉島和撒丁島的大部分地區,它還奪取了摩洛哥到拜佔庭,普羅旺斯到突尼西亞一帶的貿易路線。
與此同時,熱那亞和比薩在第勒尼安海上的衝突開始增多,直到1284年梅洛裡亞海戰爆發。在這場戰役中,熱那亞最終挫敗比薩。
於是,熱那亞奪取了科西嘉島,該島成了它的麥倉。它還奪取了撒丁島、利沃諾港。但最重要的是,熱那亞摧毀了比薩港,使其對手比薩喪失一切新的海洋野心。
最後,戰勝比薩之後,熱那亞變成了「最尊貴的熱那亞共和國」。
08
朱羅帝國
朱羅是泰米爾人建立的王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
從6世紀上半葉開始,朱羅王朝開始與東南亞島嶼和印度支那頻繁地進行海上貿易。貿易活動讓朱羅成為次大陸最繁榮的王國,為它的未來實力奠定了基礎。
1025年,拉金德拉一世大舉徵討三佛齊王國。趁此機會,拉金德拉一世佔領了東南亞大面積的沿海地區,從而保障了朱羅兩大港口城市的貿易安全。
朱羅王朝的早期硬幣
1070年,朱羅被趕出錫蘭。從這時期開始,朱羅帝國開始沒落,印度次大陸的海上活動也逐漸減少。
究其原因,阿拉伯的競爭是一方面,但更多是因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宗教規定。印度教有一條不可逾越的規定,即Samudrâyana,其意思是「禁止航海」,穿越「黑水」會增加感染不潔的風險,導致失去種姓,被逐出族群。
09
南宋
1132年,南宋第一支常備海軍在定海建立。而此時,更多的先進武器也被生產出來(希臘火硝和大炮火藥促進了火焰噴射器、炸藥、火武器和地雷的誕生),航海技術也取得了更多進步。
1161年,宋金雙方在揚子江水面交戰。儘管敵眾我寡,宋軍依然取得了唐島之戰和采石之戰的勝利。
宋軍勝利的關鍵在於優先發展了自己的航海技術:第一批葉輪輪船問世,船上裝著投石器,可以發射火藥炸彈。葉輪輪船發明一百年之後,宋朝的艦隊已經有5.2 萬名水軍。該艦隊保證了中國在遠洋地區迅速地發展壯大。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鐵、劍、絲綢、絲絨、瓷器,這些物品被出口到亞丁,甚至到美索不達米亞。
同時,珍珠、象牙、犀牛角、乳香、珊瑚、龜殼等,這些商品被進口到中國。
除此之外,還有爪哇島的藥草、人參、銀和銅。這些大型遠海帆船在整個印度洋上來回穿梭,甚至在蒙古人入侵之時,航海也從未中斷。
10
大明王朝
《坤輿萬國全圖》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作者為太僕寺少卿李之藻。此圖的繪製也象徵著明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1405—1433年間,明朝永樂大帝7 次派出他的宦官鄭和遠下西洋。這些遠洋活動既是為了外交,同時又展示了中國的威望。
為了此次遠航,一共建造了200 艘船舶,船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
為了防止船體進水以及火災事故,還對船舶底倉進行了隔離處理。同時,還配備了指南針、羅經和地圖,它們的精度不亞於手繪海岸地圖。旗艦共有9 根桅杆,長130 米,寬55 米,位於艦隊之首。
整個艦隊共有上百艘船隻,1 萬多人。編年史作者馬歡記載下了這些活動。船隊到達了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馬六甲海峽、暹羅、錫蘭、印度海岸、荷姆茲海峽、亞丁、吉達和東非海岸。
鄭和的船隊向全世界展示了明朝的空前國力,然而鄭和下西洋在當時只是一個次要現象,它象徵著中國在海上的最後餘暉,中國從此錯過了地理大發現的機會。
殖民時代:
11
葡萄牙帝國
1502年,坎迪諾平面球形圖。圖上標明了《託爾德西裡亞斯條約》的分界線葡萄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全盛時期面積達1040萬平方公裡,是歐洲建立最早、持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999年,將最後一塊殖民地澳門還給中國。
1415年,約翰一世徵服休達,同時為其次子——著名的航海家亨利王子提供物力,以便其對非洲沿岸進行商業探險。
葡萄牙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使他們得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人的知識學問:天文資料、數學、完善的星盤以及地理知識。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抵達印度,奠定了帝國的開端。隨後葡萄牙徵服了巴西、果阿、第烏、達曼、亞丁等國家,和西班牙瓜分了世界。
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的艦隊,出自1568年左右的《艦隊之書》由於甘蔗種植,葡萄牙在16世紀最後幾年獲得了巴西的主要資源。葡萄牙從商業帝國轉變成了殖民帝國。荷蘭因為反叛腓力二世,與西班牙爆發戰爭。葡萄牙因為與西班牙聯盟的關係被迫捲入這場戰鬥。
在這場戰爭中,葡萄牙失去了一切。爪哇島、摩鹿加群島和錫蘭落入了荷蘭共和國囊中,而英國則在1622年依靠波斯人,佔領了荷姆茲海峽。
在搶了香料貿易之後,荷蘭人開始搶奪黃金和奴隸貿易,他們在1638年佔領了埃爾米納堡,1641年奪取了安哥拉。
自此之後,葡萄牙帝國逐漸邁向沒落。
12
短暫輝煌——西班牙帝國
麥哲倫的「維多利亞」號航船行駛路線圖16世紀的西班牙具有成為18 和19 世紀的英國的一切素質:成為殖民帝國,坐擁美洲黃金白銀。
西班牙的國家財富不可比擬,同時還具備一流海軍,但是,由於無法在大洋和陸地之間做出抉擇,並耽迷於眼前的利益,沒有使資本進一步循環,最終失去了在海洋和陸地的地位。
1588年8月,英國艦船與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當時的領導者腓利二世想要建立世界帝國,他積極地在歐洲奉行幹涉政策,結果卻適得其反。
除了在1580年與葡萄牙聯盟之外,腓力二世還在法國利用宗教戰爭,強制規定國王候選人。
此外,他還試圖讓英國嘗嘗它的「無敵艦隊」的滋味,結果這次失敗加速了西班牙的衰落。
13
資本主義工廠——荷蘭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創立了資本主義殖民公司模式。它依靠兩家私人公司,建立了輻射全球的海洋帝國。這兩家私人公司分別是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它們主要與西印度和東印度進行交易買賣。東印度公司被認為是今日跨國企業的鼻祖。
在當時,東印度公司甚至擁有一支軍隊和一支艦隊。東西印度公司一同創造了荷蘭的黃金年代,它們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獲取原材料,由加工中心進行加工,從此拉開了殖民經濟的序幕。
1653年—1656年,《席凡寧根海戰》(席凡寧根海戰是第一次英荷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荷蘭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它是全世界的船商,荷蘭把全球不同文明聯繫了起來。
通過在全球進行商業擴張,荷蘭既可以壟斷收益最高的產業,又能實現商業互補:中國的絲綢可以換取日本銀幣;反過來,可以用日本銀幣購買中國瓷器和其他珍貴香料。
荷蘭控制的產品種類繁多,使得它在運輸方面取得了成功。
14
北大西洋之王——卡爾馬聯盟
為了讓丹麥具有持久的貿易動力,克裡斯蒂安四世開始建造和發展艦隊。
1616年,克裡斯蒂安四世建立了丹麥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初,丹麥東印度公司只專注發展貿易。但是很快,它便專門從事走私活動。法國和英國的保護主義政策為該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賺錢機會。
由於英國人對茶葉漸漸形成了依賴,走私貿易在18 世紀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
1570年的丹麥地圖,包括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部分地區在18 世紀達到鼎盛之後,丹麥海外帝國漸漸衰落,然後逐漸被賣掉。
1917年,丹麥將維京群島賣給美國之後,丹麥只剩北大西洋。
1936年,丹麥瑪格麗特一世利用王朝聯盟和瑞典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於1397年建立了卡爾馬聯盟。
丹麥成為卡爾馬聯盟的實際統治者,成為北大西洋之王。
15
海洋之王——大英帝國
在我們的認知中,英國一直都是非常出眾的海洋國家。然而,歷史並不是寫出來的。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一直猶豫選擇大陸還是海洋。由此看來,吉斯公爵奪回加萊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從這一象徵性時刻開始,英國放棄了它在歐洲大陸的一切野心,甚至在1866年把漢諾瓦王朝的搖籃讓給了普魯士。
1754年,位於馬德拉斯的聖喬治港
18世紀,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它尤其明白掌握海洋戰略點的必要性。
1819—1885年,英國先後佔領了新加坡、馬六甲、蘇伊士運河等交運樞紐,並買下了埃及政府的全部運河股票,徹底佔領緬甸以保護大英帝國的珍珠鏈。
到了1914年,大英帝國的統治面積達到2600 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4 億。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帝國。
16
法國
很少有法國統治者懂得航海的重要意義,由於邊境受到威脅,尤其是在哈布斯堡,法國在一定程度上更偏向大陸。
然而,這一傾向卻扼殺了它統治全球的願望。儘管擁有經驗豐富的海軍戰士和上乘軍艦,法國卻在海上輸掉了「第二次百年戰爭」。
1612年,新法蘭西地理圖
法國真正開始發展海洋實力是在拿破崙三世時期,在美洲和大不列顛流放多年之後,他認為法國發展海軍至關重要。
19 世紀60年代中期,法國有了世界上第一支鐵甲艦分艦隊。
1867年,法國海軍居世界第二,它有400 支部隊,其中34 支鐵甲艦部隊。
憑藉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法國建立了第二殖民帝國。
17
德意志帝國
德國是後來才開始發展海洋勢力的,儘管臨海,但德國沒有選擇去徵服海洋,更何況它當時還處於分裂狀態。
統一之後,德國逐漸暴露出了自己的海洋野心,它開始發展海軍,建立海外帝國。不同尋常的是,德國是第一個相信海底兵力的國家。
本來,德國的潛艇可以讓它奪得一戰勝利,然而生不逢時,德國的U 型潛艇被研製出來已是一戰末期。
幾年之後,德意志第三帝國再次動用海底兵力,卻依舊沒有改變二戰進程。
德國明信片,描繪了U-20潛艇擊沉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的場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意志第三帝國再次製造潛艇。即使它改革了艦隊應對之策,但潛艇的數量仍不足以贏取戰爭。
德國利用狼群戰術,集體攻擊敵人。這一策略一時之間行之有效,直到同盟國破譯了恩尼格瑪密碼。
在掌握了敵方潛艇的移動之後,同盟國利用新型裝備——水面雷達和水下聲納,可以很容易地將其殲滅。
最終,德國輸掉了它的海底帝國。
18
後起之秀——俄羅斯
相較於其他國家,俄羅斯很晚才將目光投向海洋。在數個世紀裡,俄羅斯一直都是被他國包圍的內陸國家。
在「恐怖大帝」伊萬四世統治時期,俄羅斯首次突破重圍。而後在彼得大帝治下,俄羅斯開始長久在波羅的海紮根。
從這時起,如何進入「暖海」一直困擾著俄羅斯。在北太平洋帝國時期,俄羅斯就打算實現這一目的。到了蘇維埃時期,俄羅斯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海軍基地網絡。
彼得大帝乘坐遊艇前往彼得保羅要塞
1958年,蘇聯海軍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並一直保持到1985年。
1985年,蘇聯海軍擁有1742 艘戰艦,包括兩棲艦和支援艦。然而,這一真正全球帝國卻未能經受住經濟改革,在世紀轉折之時,獨自留下了他的競爭對手——美國。
全球參與時代:
19
超級大國——美國
2013年3月,美國「自由號」瀕海戰鬥艦離開聖地牙哥港,部署到太平洋19世紀末,美國萌生了徵服海洋的欲望。不管是對古巴、波多黎各、夏威夷,還是對菲律賓的殖民徵伐,無一不彰顯著美國的野心。那時,美國的對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門羅主義的影響。
1914年,巴拿馬運河建設完工,船隻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從一個大洋穿行到另一大洋,而不必再從合恩角繞行。從這時起,美國的對外政策重新調整了方向。
兩次世界大戰確立了華盛頓的全球主導地位,而冷戰更是讓「山姆大叔」成了唯一的海上強國。
20
印度
2007年3月,停在孟買的「貝特瓦」號護衛艦和「維拉特」號航空母艦從「後殖民」時代中走出來之後,印度一直從印巴衝突的角度,制定其海軍戰略目標。面對與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陸地衝突風險,印度優先發展其陸軍和空軍,導致海軍發展受損。一直到最近,印度才萌生了新的野心——走向遠洋的印式「門羅主義」。
印度海軍實力的提高與不斷顯現的印式「門羅主義」相適應。印式「門羅主義」的目的在於把印度洋視為其後院,所以,印度對別國的幹涉也越來越多。
印度海洋主義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一支遠洋海軍,能夠在非洲海岸和馬六甲海峽之間航行出入。
打賞(長按)
萬物互聯時代
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認知與未知的探索
「每一個有意義的發明,都必須驚世駭俗、出乎意料,也必須闖進一個尚未為此做好準備的世界。假如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了,那麼它也稱不上是一種發明」——埃德溫·蘭德
點「閱讀原文」,進入馳道星際旅行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