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一個教書匠*
海洋,從來都激蕩著洶湧澎湃的大國夢想。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
視頻導入
一、大航海時代(15世紀——16世紀末):葡西海權角逐
1、葡:東方殖民帝國,15—16C初,壟斷東西方貿易2、西:新大陸和海上霸權,16C中葉,最大殖民帝國3、西葡興起共同原因
4、西葡衰落原因
5、共性
據統計,從1493年到1600年,葡萄牙人僅在非洲就掠走了27萬多公斤黃金;從1521—160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走的黃金為20萬多公斤,白銀為1800萬公斤。二、大西洋時代(16世紀末—18世紀中期):荷英法角逐1、荷蘭海上霸權:商業立國、海上馬車夫、鬆散聯邦
2、法國海上強國:重商主義、封建制度、重陸輕海
3、英國殖民霸權:資本制度、海外貿易、殖民帝國、世界工場
4、霸權演變:
俄羅斯崛起有賴於是不斷奪取出海口的海權擴張。二戰後,蘇聯在海軍建設上投入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海上爭雄力量。但蘇聯耗資巨大的海上力量建立基本沒有經濟回報,註定不會維持很久。
1823門羅主義
19C中期:新殖民主義,打造「太平洋商業帝國」。
1889年提出泛美主義,成立泛美同盟。
19世紀90年代,馬漢提出海權論:建立海軍,稱霸世界。
1922年,《五國海軍條約》,限制英國,壓制日本
二戰後:美國登上海上霸權的頂峰。
5、世界海洋經略特點
①性質:軍事擴張性
②範圍:全球性
③矛盾:衝突加劇性
歐洲早期海洋強國通過殖民統治方式掠奪世界發展成果,美國通過霸主管制方式攫取國家利益。隨著人類民主共治的發展這兩種方式必將結束。中國鄭和下西洋採取和善政策,暗含海洋友好共享理念。中國古代海洋觀遠遠超越時代發展。
①王權強大;
②瀕臨海洋,航海發達;
③率先開闢新航路
④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①掠奪巨額財富僅用於奢侈消費,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1、興起原因
②善抓機遇,積極發展造船業和海外貿易,成為「海上馬車夫」。1、興起原因
①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並率先開展並完成工業革命。
②17C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政治制度先進。
③擁有最強大的海軍。
④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思想解放,科技發達。
⑤地理上,地處大西洋航路中心。
2、衰落原因
①過分依賴龐大的殖民地,缺乏科技創新和應用的持續動力;
②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其他國家崛起;
③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其綜合國力。
①獨立戰爭,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並建立三權分立民主共和制度。內戰維護統一,廢除奴隸制。1、倡導世界各國平等參與海洋治理。
2、建設和平、安全、繁榮、開放、美麗的海洋命運共同體。
3、建立和諧海洋,促進海洋經濟融合性發展。
4、實現人類與海洋共生共存,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
材料:西方海權論具有「開放而不包容、對內多元與對外普世的雙重標準、進取與破壞相伴生」三大原罪,長期主導著國際海洋政治的進程,催生了以霸權主義為核心的國際海洋政治秩序。海洋價值的多元化、海洋威脅的多樣化和海洋威脅的傳導性,要求加強國際海上合作,這種海洋政治生態背景導致國家海洋競爭激烈,但合作應對威脅的需求空前強烈。「人類命運比歷史任何時期都聯繫緊密,美好希望與全球性挑戰並存,需要所有國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來共同應對。」海洋的相通性和不可分割性決定了全球海洋治理具有先天的開放性,決定了海洋治理內涵的多樣化、博弈的和平化和行動的集體化。
——摘編自李國選《海洋命運共同體對西方海權論的超越》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海權論的局限性。
2、推行對外擴張和霸權主義政策,體現了社會達爾文主義。3、海洋的威脅性與控制性思維,不符合海洋互通性和開放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