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點‖16世紀以來世界大國的海洋經略

2021-02-07 高中歷史教學參考


*用心做一個教書匠*

海洋,從來都激蕩著洶湧澎湃的大國夢想。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

視頻導入

      海權的實質是國家通過優勢的海上力量與正確的鬥爭藝術,實現在全局上對海洋的控制權力。控制海洋,特別是在與國家利益和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控制海洋,是國家強盛和繁榮的純物質性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生產,是交換產品所必須的;海運是用來進行不斷交換的;殖民地是促進和擴大海運活動,並通過不斷增加安全的據點來保護海運。 ——(美)A.T.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

一、大航海時代(15世紀——16世紀末):葡西海權角逐

1、葡:東方殖民帝國,15—16C初,壟斷東西方貿易2、西:新大陸和海上霸權,16C中葉,最大殖民帝國

3、西葡興起共同原因

4、西葡衰落原因

5、共性

據統計,從1493年到1600年,葡萄牙人僅在非洲就掠走了27萬多公斤黃金;從1521—160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走的黃金為20萬多公斤,白銀為1800萬公斤。二、大西洋時代(16世紀末—18世紀中期):荷英法角逐

1、荷蘭海上霸權:商業立國、海上馬車夫、鬆散聯邦

2、法國海上強國:重商主義、封建制度、重陸輕海

3、英國殖民霸權:資本制度、海外貿易、殖民帝國、世界工場

4、霸權演變:

  ①英西戰爭:開始確立海上霸權(1588年打敗無敵艦隊)  ②三次英荷戰爭:確立海上商業霸權(1652年、1665年、1672年)  ③七年英法戰爭:確立殖民霸權(1756年5月17日開始,1763年結束)三、大西洋時代(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英國新型海海權1、率先進行並完成工業革命:開拓市場、船堅炮利、世界工廠四、全球競爭時代(19世紀中期——21世紀):全球海權競爭加劇      19 世紀末德國迅速實現工業化後,威廉二世將俾斯麥「大陸政策」調整為「世界政策」,提出建立世界帝國戰略目標。英德兩國軍備競賽最終一戰爆發。      日本學者強調海軍實力和海上安全為主的傳統海權觀。其實踐是從甲午海戰到二戰時「南進戰略」(發動太平洋戰爭)。

      俄羅斯崛起有賴於是不斷奪取出海口的海權擴張。二戰後,蘇聯在海軍建設上投入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海上爭雄力量。但蘇聯耗資巨大的海上力量建立基本沒有經濟回報,註定不會維持很久。

     1823門羅主義

     19C中期:新殖民主義,打造「太平洋商業帝國」。

     1889年提出泛美主義,成立泛美同盟。

     19世紀90年代,馬漢提出海權論:建立海軍,稱霸世界。

     1922年,《五國海軍條約》,限制英國,壓制日本

     二戰後:美國登上海上霸權的頂峰。

5、世界海洋經略特點

     ①性質:軍事擴張性

     ②範圍:全球性

     ③矛盾:衝突加劇性

       歐洲早期海洋強國通過殖民統治方式掠奪世界發展成果,美國通過霸主管制方式攫取國家利益。隨著人類民主共治的發展這兩種方式必將結束。中國鄭和下西洋採取和善政策,暗含海洋友好共享理念。中國古代海洋觀遠遠超越時代發展。

①王權強大;

②瀕臨海洋,航海發達;

③率先開闢新航路

④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①掠奪巨額財富僅用於奢侈消費,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興起原因

②善抓機遇,積極發展造船業和海外貿易,成為「海上馬車夫」。

1、興起原因

①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並率先開展並完成工業革命。

②17C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政治制度先進。

③擁有最強大的海軍。

④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思想解放,科技發達。

⑤地理上,地處大西洋航路中心。

2、衰落原因

①過分依賴龐大的殖民地,缺乏科技創新和應用的持續動力;

②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其他國家崛起;

③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其綜合國力。

①獨立戰爭,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並建立三權分立民主共和制度。內戰維護統一,廢除奴隸制。

1、倡導世界各國平等參與海洋治理。

2、建設和平、安全、繁榮、開放、美麗的海洋命運共同體。

3、建立和諧海洋,促進海洋經濟融合性發展。

4、實現人類與海洋共生共存,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

材料:西方海權論具有「開放而不包容、對內多元與對外普世的雙重標準、進取與破壞相伴生」三大原罪,長期主導著國際海洋政治的進程,催生了以霸權主義為核心的國際海洋政治秩序。海洋價值的多元化、海洋威脅的多樣化和海洋威脅的傳導性,要求加強國際海上合作,這種海洋政治生態背景導致國家海洋競爭激烈,但合作應對威脅的需求空前強烈。「人類命運比歷史任何時期都聯繫緊密,美好希望與全球性挑戰並存,需要所有國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來共同應對。」海洋的相通性和不可分割性決定了全球海洋治理具有先天的開放性,決定了海洋治理內涵的多樣化、博弈的和平化和行動的集體化。

 ——摘編自李國選《海洋命運共同體對西方海權論的超越》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西方海權論的局限性。

2、推行對外擴張和霸權主義政策,體現了社會達爾文主義。3、海洋的威脅性與控制性思維,不符合海洋互通性和開放性特點。

相關焦點

  • 山東更加注重經略海洋 加強海洋資源開發保護
    更加注重經略海洋,加強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海洋興則山東興,海洋強則山東強。《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奮力向海圖強,開創經略海洋新局面」,提出堅持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更加注重經略海洋,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對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建設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等重點工作作出部署。
  • 以高質量發展獻禮黨的生日④|經略海洋,煙臺向深藍進軍
    水母網6月28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依海而生、因海而興,煙臺的興衰與海洋息息相關。從最初搖櫓撒網的小漁村出發,煙臺在海洋開發的浪潮中一點點被時代澆灌開花,經歷了由單一漁業到三產聯動、由淺海到深海的歷史性跨越。經略海洋,是總書記提出的時代命題。
  • 走向海洋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解說(八)經略海洋
    以下為走向海洋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解說詞第八集 經略海洋大陸漸行漸遠,海水的顏色越來越深,而船上氣氛也變得越來越沉悶。 這是1817年的夏天,又一個英國使團從中國鎩羽而歸。失落的使臣阿美士德越來越堅信,只有武力才能敲開中國的大門。6月27日,帆船停靠在南大西洋的聖赫倫那島。那個曾經橫掃歐洲大陸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被囚禁在這裡。
  • 中國海洋大學:做經略海洋的中流砥柱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95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始終謹記「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立足青島、面向世界、深耕海洋,走出了一條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發展道路。95年來,中國海洋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以14位兩院院士、1/2以上海洋領域「國家傑青」、1/3以上水產領域「國家傑青」為代表的16萬餘名畢業生,他們謹遵「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校訓精神,追求卓越,逐夢深藍,成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國家工程背後亦閃現著中國海大人不畏艱險、戰風鬥浪的豪情與身影。
  • 深度經略海洋 賦能深藍經濟 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
    8月16日,深度經略海洋、賦能深藍經濟---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在北京京都信苑飯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漁業(水產)等行業協會以及北京市飯店旅遊有關單位6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北京與煙臺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人民日報: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關係民族生存發展,關乎國家興衰安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安濤到高密市第一中學開展科普...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11月27日上午,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安濤到高密市第一中學開展了題目為「認識海洋,經略海洋——走進深海世界」的科普講座。
  • 【海洋研究】劉中民,滕桂青: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一、關於南海問題的歷史地理研究在南海的歷史地理研究中,廈門大學已故的南海問題專家韓振華先生的著作《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較具代表性,[1] (P1-270)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南海諸島進行歷史研究的典型著作。
  • 世界海洋日,我們的目標是海洋強國!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是「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物種多樣性,是世界各國的目標。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對新時期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是世界大國嗎?
    世界上的國家數量總數超過190個以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要成為「世界大國」,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如何定義「世界大國」,世界上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包括國土面積、資源稟賦、人口數量、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政治實力等因素所體現的綜合國力。
  • 豎版世界地圖發行 海洋紛爭熱點地區一覽無遺(圖)
    豎版世界地圖  令海洋熱點一覽無遺  豎版世界地圖按照緯度線橫向分割地球,面目一新,雖然乍看之下感覺很不習慣,但其中隱含著新意,富有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性。  豎版世界地圖,根據不同地區的需要分成4幅編印,其中展示中國為主體(南半球版)的圖以南緯15°緯線為「中央緯線」,把地球垂向展示,當今世界上海洋紛爭熱點地區一覽無遺。重點展示了中國同西太平洋、東南亞各國的地理關係以及中國同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沿岸國家間的地理關係。無論從處理海洋主權紛爭還是發展國際關係的角度看,均有重要指導意義。
  • 八世紀以來李白研究的十大熱點
    這和宋以來千家注杜的盛況顯然無法相比。進入20世紀,李白研究的局面有了改觀,70年代後更是碩果纍纍。因而本文所述詳今略古,著眼於爭論較多和創穫較豐的問題。 一、家世 李白家世的原始記載,見於李白詩文中自敘、李陽冰的《草堂集序》、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 江蘇海洋大學發展大會舉行
    顧秀蓮首先向江蘇海洋大學全體師生表示祝賀。顧秀蓮說,30多年來,淮海工學院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砥礪奮進,在一片荒灘上苦幹實幹,以擔當者、奮鬥者的姿態快速推進學校事業的發展。尤其在世紀之交,學校緊緊抓住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機遇,推進四項融合,著眼特色發展,為我國海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07——城市化
    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大批量城市人口向內地遷移,在內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鎮,促進了中國城市分布格局的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3.從19世紀以來,中國很多城市逐漸形成給排水管網,使得城內原有河道與水環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設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水滸傳》中的老種經略相公與小種經略相公是父子還是兄弟
    《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裡面寫到魯達對紋身男史進說:洒家聽得說,他(王進)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    此外,魯達在三拳解決完鎮關西鄭屠後,小種經略相公包庇魯達時也說魯達原是他父親老種經略相公手下軍官,在這裡犯了罪,但也應讓他父親老種經略相公知道。
  • 世界海洋日,感受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向海則興、背海則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這樣道出他深深的海洋情結:「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立足歷史方位,科學研判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形勢,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邏輯嚴密、系統完整的海洋強國建設思想,為我們在新時代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思想羅盤和行動指南。2020年6月8日,時逢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讓我們共同領略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
  • 德國和日本都是經濟強國,為何無法成為世界大國?
    就比如下面這兩個經濟發達的強國,由於地理環境非常惡劣,無論怎麼努力,都沒能成為世界大國,也註定無法成為世界大國。所謂世界大國,是指國力強盛,在世界上擁有很大的影響力的國家。並不是說,領土面積大,經濟實力強,你就是世界大國,否則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也是世界大國。成為世界大國,領土面積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
  •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一、關於南海問題的歷史地理研究在南海的歷史地理研究中,廈門大學已故的南海問題專家韓振華先生的著作《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較具代表性,[1] (P1-270)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南海諸島進行歷史研究的典型著作。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據介紹,該船具備無限航區全球航行能力,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能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
  • 【政情】李群三句話解讀海洋科技與海上絲路
    10月30日,「2015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在青舉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出席並致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新起出席。青島海洋科研歷史由來以久,實力也比較雄厚,近年來,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先後落戶,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青島是重要節點和支點。海洋科技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