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感受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

2020-12-15 人民網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向海則興、背海則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這樣道出他深深的海洋情結:「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立足歷史方位,科學研判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形勢,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邏輯嚴密、系統完整的海洋強國建設思想,為我們在新時代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思想羅盤和行動指南。2020年6月8日,時逢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讓我們共同領略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

明確目標:一定要向海洋進軍 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提「建設海洋強國」,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確定了戰略目標。中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這些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海洋事業發展,高屋建瓴,把建設海洋強國融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之中,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會議,習近平對建設海洋強國作了系統論述。

——闡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意義。「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明確海洋強國建設的方向。「我們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陸海統籌,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方式,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確定建設海洋強國的具體路徑。「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要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要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著力推動海洋維權向統籌兼顧型轉變。」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是習近平一直以來牽掛在心的大事。他多次在不同場合為建設海洋強國吹響號角。

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2018年3月8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指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2018年4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三亞市考察。圖為習近平在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仔細察看「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深淵著陸器等設備。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再度強調,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來到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跟科研人員一起深入交流。他說:「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到「藍色信念」,無不體現出總書記的「海洋情懷」,為海洋強國建設指引了方向。

「海洋是我們的生命,是人類的生命,生存之基。中國要成為海洋強國,在新時代建設海洋強國要有新的方法、新的要求、新的標準。」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建議,中國應樹立新觀念,要做真正海洋生態的維護者。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是海洋大國,還不是海洋強國。」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習近平關於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已經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發達、科技先進、生態健康、安全穩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強國等重要思想,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遵循。

深刻洞察: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海洋是一個遠未完全開發的「聚寶盆」,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長極作用愈發顯著。做好開發海洋、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不僅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更是助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2013年7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因應形勢,對我國發展海洋事業提出了「四個轉變」。其中一項特別提到「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這「四個轉變」之一,深刻闡明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任務。

「提高利用海洋的效率和質量,建立新型的海洋經濟十分必要。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這是有助於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也是促進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把環保型新發展理念融合其中。」張蘊嶺解釋說。

繼提出「四個轉變」後,習近平在考察調研中不斷強調和深化著全面經略海洋的部署。

2013年8月28日,習近平在考察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時指出,「要順應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製造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海洋開發能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

2015年5月25日中午,習近平來到浙江舟山。這是習近平在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城市展示館,觀看反映舟山近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圖片、沙盤和視頻短片,向省、市負責同志詳細了解有關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來到浙江舟山,前往舟山群島新區城市展示館、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岙山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等地實地考察。舟山是中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海洋經濟是舟山最靚麗的名片。與習近平在浙江任內五次前往舟山調研的主題一樣,這一次舟山行他仍舊關注海洋經濟。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在考察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時強調,「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是推動我們強國戰略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定要抓好。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主來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

在習近平的指引下,我國海洋事業蒸蒸日上。根據最新發布的《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人民幣,10年間翻了一番。

「海洋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2%,高於國內生產總值0.1個百分點,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近20年連續保持在9%左右,佔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3年穩步上升,2019年超17%。」何廣順分析認為,這一組組數據說明了我國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海洋經濟「引擎」作用持續發力。

謀篇布局:堅決維護海洋權益和安全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近代史上鴉片戰爭的恥辱、甲午海戰的悲歌,深刻印證這樣一個鐵律:面向海洋則興、放棄海洋則衰,國強則海權強、國弱則海權弱。堅決維護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要堅持用和平方式、談判方式解決爭端,努力維護和平穩定」「要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推進互利友好合作,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習近平在2013年7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用和平處理、共同開發的方式解決國家間海洋問題。

維護海洋權益和海洋安全,離不開建設一支現代化的海軍隊伍。2017年5月,習近平在視察海軍機關時指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海軍是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重要標誌,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海上閱兵,展示人民海軍嶄新面貌,激發強國強軍堅定信念。習近平檢閱部隊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檢閱海上編隊。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在南海海域檢閱部隊並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寄託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

與此同時,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海洋的和平安寧關乎世界各國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維護,與各國攜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促進合作共贏又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在多個場合闡釋合作共贏的理念。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尼訪問時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他指出,當前,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緊密,中國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就是希望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藍色經濟發展,推動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進海洋福祉。

2014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政府願同相關國家加強溝通和合作,共同維護海上航行自由和通道安全,構建和平安寧、合作共贏的海洋秩序。

2018年12月3日,習近平在葡萄牙《新聞日報》發表題為《跨越時空的友誼 面向未來的夥伴》的署名文章指出,「我們要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鼓勵雙方加強海洋科研、海洋開發和保護、港口物流建設等方面合作,發展『藍色經濟』,讓浩瀚海洋造福子孫後代。」

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他提出集思廣益、增進共識,努力為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彰顯了深邃的歷史眼光、深刻的哲學思想、深廣的天下情懷,為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路徑和方向。

「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新理念。近年來,海洋作為人類共有資源、資產,作為共生環境依賴的新認知,促使新海洋觀萌生,呼喚建立基於維護人類共同生存發展的海洋治理新秩序。」張蘊嶺表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的具體實踐,而海洋治理新秩序的核心是重建海洋的共有性,即共同生存、共同資源、共同責任。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海洋強國、向海圖強是習近平的信念,也是在磨難中不斷成長奮起的中華民族的世代夙願。而今,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的中國巨輪再次揚帆,我們向著深藍色的海洋起航,也正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發。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做海洋建設的中流砥柱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95年來,中國海洋大學始終謹記「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立足青島、面向世界、深耕海洋,走出了一條特色立校、科學發展、樹人立新、謀海濟國的發展道路。我們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信念』,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心中永存那份向海圖強的夢想,並為之不懈奮鬥、勇攀高峰。」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表示。在蔚藍大海書寫絢麗篇章  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開幕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 世界海洋日,我們的目標是海洋強國!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題是「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物種多樣性,是世界各國的目標。走向海洋、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對新時期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 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海洋科技
    海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他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技涵蓋牽涉的領域眾多,需要把氣候、環境、資源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把近海和遠洋深海統籌起來考慮。
  • 人民日報:增強全民海洋意識 提升海洋強國軟實力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管轄海域和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關係民族生存發展,關乎國家興衰安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 世界海洋日——熱愛藍色海洋,保護海洋生態
    歡迎關注「生態徐州」浩瀚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美麗的珊瑚、古老的海龜、晶瑩的水母以及五彩繽紛、千奇百怪的魚類構成了多彩迷人的海洋世界,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更是給人無限的遐想。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洋,認識海洋。
  • 中國海洋大學:做經略海洋的中流砥柱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馮文波  10月14日,中國海洋大學與深圳市寶安區政府、鹽田港集團籤署合作協議,共建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正式加入深圳「朋友圈」,成為服務支撐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的又一堅實步伐。
  • 建設智慧海洋,海大人這麼幹!
    ,支撐海洋強國建設。在這一超算網際網路體系中,神威E級原型機、神威太湖之光、神威藍光、浪潮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共同服務於海量、多源、異構的海洋大數據分析處理,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面對你追我趕的信息化競爭環境,惟有搶抓機遇、持續創新才能勇立潮頭,超算領域亦不例外。「超級計算能力已經成為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 堅持「五個用海」 爭做「建設海洋強國」
    黨的十八大已於11月14日勝利閉幕。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為我國從海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指明了方向。這一重要論述在全國海洋系統引起了熱烈反響。為了進一步宣傳、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
  • 建設海洋強國 助力復興偉業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交通的命脈、戰略的要地,一個國家的興盛與海洋事業密不可分。世界強國,必然是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要建成海洋強國。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都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
  • 聚焦海洋裝備國產化,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工具性支撐—新聞...
    由此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愈演愈烈的新一輪海洋競爭,突出表現為新一輪「藍色圈地」、新一輪「資源勘察」、新一輪「科技競賽」。這一切歸根結底是一個國家海洋實力的競爭,關鍵是海洋認知能力的比拼,而最根本的是海洋裝備的較量。
  • 中國海洋大學人文社科發揮智庫作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韓立民教授團隊負責承擔的「我國海洋事業發展中的『藍色糧倉』戰略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廣泛高度關注。該項目階段性成果《關於建立「藍色基本農田」制度的基本構想及政策建議》提出:海洋是我國食物生產的重要空間載體,養殖海域作為海洋中的「藍色農田」,其糧食安全保障功能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應該儘快對養殖海域實行「藍色基本農田」制度,陸海統籌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對服務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海洋大學」學習強國號今日上線
    12月14日「上海海洋大學」學習強國號上線該學習強國號是上海海洋大學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是全面展現學校秉承「勤樸忠實」校訓,服務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展示學校「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國的江河湖泊上」生動實踐的重要窗口。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師生開展2020年世界海洋日主題系列活動
    今年6月8日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為海洋可持續創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以線上活動為主的形式,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了首個以「海洋日」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周。文化周分為「海洋知識科普、海洋文創故事、海洋主題之夜」三個環節。海洋知識科普《大海,你還好嗎?》
  • 許李易的海洋強國夢:守護藍色寶藏
    而這裡,也寄託著許李易對海洋最真摯的情感。  詩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句,作為現代人對超脫塵世的幸福嚮往。對於從小居住在東山島上的許李易而言,大海早已成為他的精神歸宿。42歲的許李易,掌管著東山二中海洋生物標本館,創立了「藍源」海洋保護協會,向學生傳授海洋知識,向社會傳遞海洋文化,默默守護著這片深愛著的海洋。
  • 浩海求索是 謀海濟國功——建設海洋強國路上中國海洋大學的奮勇擔當
    「新農科背景下的水產類專業建設,要主動適應新的科技發展前沿和產業發展業態,培養適應和引領水產業發展的卓越人才。」9月26日,中國海洋大學發起成立「中國新農科水產聯盟」,校長於志剛真誠邀約近50家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和協會組織加盟,攜手加快推進水產領域新農科建設步伐,更加有效保障「藍色糧倉」安全。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普協會:用網絡助推「海洋強國夢」
    海洋科普視頻課走進貴州煎茶中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普協會成立於1988年,以「宣揚海洋,保護海洋」為宗旨,長期致力於海洋科普宣傳和海洋文化建設。2019年8月,協會錄製了5部面向中小學生的海洋科普網絡課程,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將課程帶進了西藏、貴州、雲南等支教地課堂,通過網絡把海洋知識送進了雲貴山區和雪域高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落腳於全國中小學延期返校的現實情況,協會發起了「海洋特別行動之海洋科普視頻共享課」活動,與山東、河南、安徽等多省市中小學取得聯繫,將海洋科普網絡課程投放至各學校的線上課程平臺,讓孩子們足不出戶也能認識海洋
  • 【世界海洋日】預備!跑!「奔向大海,跑向未來」
    6月8日你知道是什麼特殊的日子嗎?不知道?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吧!
  • 海洋科普主題展 |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
    【走近海洋 · 感受申藍】海洋科普主題展10月27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地下2層拉開帷幕為了更加直觀、生動地讓大家走近海洋、增強海洋生態保護意識,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上海自然博物館與金山區海洋局共同主辦
  • 世界海洋日:守護深藍 7所海洋高校共同發聲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圍繞著「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這一主題,中國海洋文化新媒體聯盟單位: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共同發聲,用行動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一起守護這片藍色海洋!
  • 世界海洋日倒計時,惠州海洋宣傳日主會場活動啟幕
    世界海洋日倒計時,惠州海洋宣傳日主會場活動啟幕 2019-06-03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