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的民企行動」舉行民營企業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

2020-12-22 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請4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圍繞「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的民企行動」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圖為記者見面會現場。(劉健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中外記者見面會。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推進脫貧攻堅,是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工作要求,也是多年來我們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響應中央號召,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特別是2015年10月,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共同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傾情投入,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五年來,全國已有近11萬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12.71萬個村,帶動和惠及1500餘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規模之大、幫扶範圍之廣、投入力度之強前所未有。今天我們就非常高興邀請到四位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的企業代表,請他們圍繞民營企業的扶貧故事與大家進行交流。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他們,他們是:中國光彩會副會長、正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總裁林印孫先生,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先生,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貴祿先生,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彥寶先生。下面請他們四位簡要介紹一下自己。首先我們有請林印孫先生作介紹。

中國光彩會副會長,正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總裁 林印孫:

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好!在全國人民攜手奔小康之際,今天十分榮幸能跟媒體記者朋友,還有我們企業家朋友在一起,來聊一聊關於我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收穫,非常開心,也非常願意,希望大家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壽小麗:

謝謝林董,下面請曹德旺先生作介紹。

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曹德旺:

我叫曹德旺,是福耀集團的董事長,也是創始人。非常榮幸今天跟大家在這裡相互溝通和共享我們走過的路程,謝謝大家!

壽小麗:

謝謝曹董,下面請史貴祿先生作介紹。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史貴祿:

各位新聞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陝西榮民控股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我是十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也是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我們這個企業主要是五大領域,包括金融、現代服務業、冷鏈物流和進出口貿易、房地產,特別是我們搞的航空航天新材料領域前景廣闊。謝謝。

壽小麗:

謝謝史董,下面請黨彥寶先生作介紹。

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黨彥寶: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於寧夏寶豐集團的黨彥寶,今天很榮幸與大家共同分享對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在扶貧過程中間的心得。謝謝大家。

壽小麗:

謝謝黨董。他們四位企業家的開場白都非常簡短,我想大家一定很期待與他們進行交流。剛才我有幸提前在休息室與四位進行了一個簡短的交流,我們的企業家是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我相信之後的交流過程會非常精彩。下面請各位記者朋友們開始提問,提問前還是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請問各位作為民營企業家參與「萬企幫萬村」這個活動,你們當初的初衷是什麼?謝謝。

曹德旺:

我從1983年創業到現在,有37年了,從1983年開始做慈善,到今天為止,總共捐了160多億元,花掉60億元了,我捐的股票還沒有變現的100億元在那裡。我為什麼捐這麼多錢?很多人問我圖什麼?我告訴他,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福耀這個發展的平臺,也就沒有我的今天。出於對中國政府的感激和感恩,我把我口袋裡的錢跟社會來共享,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中國的文化裡面,我們受的教育,叫義利兼濟,你賺了錢,同時要承擔社會責任。國家現在貧富兩極拉開的時候,我們作為企業家,應該坦誠地站出來承擔這個責任,你不要貪得無厭,如果貪得無厭的話,社會不和諧的話,你生意也難做,這是我捐贈的真正目的。謝謝大家。

林印孫:

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勾起了我對我們做企業的初衷和對扶貧的初心。我是來自江西撫州臨川的一個小村莊,小時候,忘不了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生活,也忘不了他們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期盼。因為大家都知道,過去的農業是非常辛苦的,全是體力勞動,也沒有機械,沒有自動化。我童年在農村幹活,深深理解他們的辛苦,我覺得人應該用大腦幹活,而不能光靠體力去幹活。所以,有了這種感觸,非常想改變這種落後的面貌。

我從農村出來,就選擇了做農業這條路,立志要把農業的落後面貌改變,在農業現代化這一塊出工出力。在選擇這條路之後,我們一直為這個初衷去努力、去奮鬥,特別是作為現在正邦集團,是農業企業,我們的責任所在就是要把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大大推進,並在其中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初衷,我們正邦二十多年如一日,就是堅守農業,始終把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下鄉、優質農產品進城作為主戰場,把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組織化有效推進,把它做新、做精、做透、做專,把農業產業化做到位。就是因為這種二十多年的專心專注,我們初步完成了農牧養殖、飼料加工到肉食品加工這條產業鏈和種植訂單農業到農產品加工的全產業鏈布局,不斷地優化它、豐富它,不斷地推進,這是我們的初衷和使命。

正是因為這個初衷,我們民營企業,尤其是我們農業企業,發展不忘根本,致富不忘農民,崛起不忘社會,始終秉承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把大公司做成大家的公司,這是正邦人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為了「三農」,一定要改變而且儘快改變這個面貌,中國要富強,農業一定要富強,我們總書記說,14億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到自己手上,我認為這是我們正邦農業企業的責任和使命。

正是因為這個初衷,我們不斷地踐行,黨中央號召全國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工商聯號召我們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我們正邦積極行動,率先成立了扶貧部,統籌全集團的各個分子公司,特別是在邊遠地區的分子公司,跟周邊貧困村對接上扶貧的聯繫,因地制宜地去找到產業扶貧的結合點。十多年來,共投資280多億元,推進扶貧項目90多個,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同時,正邦員工通過扶貧堅定了信心,更堅定了怎麼做好農業企業、做大做強農業企業的信心,我們也嘗到了這個甜頭,因為得到農民的擁護,得到了各級政府支持,我們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企業才能行穩致遠。所以,我們不僅有扶貧中的收穫,而且還有我們員工精神上的收穫。對精準扶貧,進一步驗證了這個初衷是對的。這位記者提的問題,我有點激動,非常感謝。謝謝大家!

史貴祿:

首先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我認為,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榮民集團20多年來捐了6個多億,跟曹總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認為,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我有兩點感受。

第一,民營企業能有今天這麼好的平臺,首先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特別是離不開改革開放。我們這些人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

第二,我是來自農村的,我15歲離開家鄉,因為我們陝北這個地方特別的窮,你能想像到有多窮它就有多窮,我深深知道農村太窮了,農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沒有吃沒有穿,特別窮,我是親身體驗過的。所以我想,我一定要想辦法和農民共同富裕。從1980年到2000年,這20年賺的錢全部都投給農村了,在我的家鄉,我幫扶了三個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和農民共同富裕,農民富裕才是我最大的心願。謝謝。

黨彥寶:

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寧夏,我家裡祖祖輩輩比較貧困,我們那個地方的環境,吃飯種地要靠天,過去連喝水都存在問題,所以我自己特別能感受到貧困。正好我趕上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做企業二十多年,趕上了好時機、黨的好政策、好的時代,讓我們發展起來。十八大之後,黨中央號召脫貧攻堅,我自身對貧困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我們積極參與到精準扶貧當中,對我來講非常榮幸。我們在十年中間總共資助大學生22.29萬人,涉及到寧夏的22個市縣、193個鄉鎮,和2500個行政村,總共捐助的額度有22.83億元,我們通過十年的資助,實施精準教育扶貧,改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一個家庭,讓他們能從大山裡走出來,幫助他們真正脫貧,我做企業能到今天,能幫助到別人,這是我最大的初衷。謝謝大家!

紅星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提給曹德旺董事長,曹董事長您好,我們知道您通過產業扶貧、連村幫扶的方式幫助了很多貧困地區脫貧,哪個項目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最有創新性?謝謝。

曹德旺:

謝謝您。那是2003年,我到平潭去調研,接待我的辦公室主任跟我講,有一個村子跟我老家是交界的,隔海相望,他說他們整個村子住在部隊撤退的民房裡,吃水要到五公裡以外挑回來。原來村裡有七八十戶,現在只有二三十戶了,沒有辦法住。我問為什麼不搬下來呢?他說我們打了報告,但還沒得到答覆。在和縣長碰面時,我提出動員生態移民。他說生態移民會碰到一個問題,我們叫他搬,一兩戶「釘子戶」不搬,我給他出個點子,你土地劃一塊出來,他說錢誰出?我說我給你出。他說那好,你曹德旺肯出錢,我劃一塊地給你。他回去村裡開會的時候告訴大家這個消息,村民非常激動,整村都同意遷下來。最後,縣裡拿了20畝地,我拿幾百萬,這個村搬下來了。關鍵是村民給我留下的印象,他們脫貧的意願非常強烈,整個村原來搬出去的,遷到外地去的,也遷回來了。我還跟他們建議,把原來住的地方的石頭拿來做建築材料。這個村現在在平潭叫福耀村,非常出名,你們有空可以去看。第二個,村民非常積極,全村現在有敬老院,有老人會,真正實現了小康。如果沒有那麼積極,我那幾百萬也做不起來,是整個村聯合起來建才成功。

我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叫河仁慈善基金會,在「萬企幫萬村」方面,他們按照我們國家的政策做的時候,在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做了幾十個村,我去年去了貴州,我說貴州這麼好的地方不應該窮,後來他們貴州方面的省領導又請我去那邊做工業投資,我說不要在這裡做工業,貴州氣候好、山好、水好,貴州農民能吃苦,為什麼會窮,沒有理由。後來我發現,原來他們是交通不方便,現在交通起來了,我跟他提建議,當地的資源,農副產品做材料、做加工業拿去賣,賣給北京、上海那些有錢的地方,你就可以解決問題。安順市市委書記、市長聽進去了,去年8月份以後就開始啟動,我們後來幫他找福建商幫的人去幫忙。有一個企業家兼了當地好幾個村的事業村長,到今年8月份,我再去的時候,他說我今年跟農民買東西花了兩個億,他用自己的工藝做酸湯粉、做辣椒醬。我今年又去的時候,跟地方政府交流,告訴他們從農業基礎產業入手,幫助農民利用當地的材料產業化脫貧,我相信很快會實現這個目標,因為已經動員起來了。我跟那個老闆講,你不要欺負農民,價格可以適當的提高,他原來辣椒一斤一塊二,今年賣到四塊錢了,把價格拉上來,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今年的效果很好,他們安順市委也非常積極做這件事情,定出了一個計劃,三年之內這個工業園區產值一百億,我說可能一百億難度有點大,但是你們努力看看,我們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做多少,但是要把這一區的農民用這個方式來脫貧,探索一條路出來,這就是我做「萬企幫萬村」,我親自抓的兩個地方。我認為,企業家和政府相互配合,還有農民脫貧致富的心態都非常重要,這兩個地方都碰到這個問題。謝謝你們。

人民日報記者:

我有個問題想問寧夏寶豐集團的黨董事長,您和集團在教育扶貧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想請問教育扶貧採取的措施有哪些亮點和特色?謝謝。

黨彥寶:

謝謝。我們是在2010年開始做教育扶貧,在這中間我們遇到三個問題,第一,怎麼樣讓這些孩子的信息更準確。第二,怎麼達到更精準。第三,怎麼更有效地拉動這些孩子的積極性。我們當時搭建了一個平臺,叫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是用我和我夫人的名字起的,我夫人叫邊海燕,我叫黨彥寶,用我們倆的名字成立了燕寶慈善基金會,用這個平臺,我們實施了教育扶貧的項目。

我們為了更有效地調研和研究,寧夏相對貧困地區還是比較多的,最初我們是九個縣區和五個鄉鎮,是深度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最集中的,也是國家列為的貧困區之一。六盤山連片特困區,過去叫西海固,在這裡我們做了大量的調研,一個是解決大學生上學的問題,第二個解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上學的問題。在這一塊,我們調研孩子的情況,包括他們家庭收入,做了一系列的調研,最後我們決定對這九個縣區和五個鄉鎮的孩子全部進行資助。在資助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幾個問題。首先有些孩子貧困但不拿錢,當時我們認為,調研過程中間可能有偏差,可能我們選的精準度有問題,結果我們到了學校發現越是特別貧困的孩子,自尊心越強,不願意被扣上貧困生的帽子,才不願意領這個錢。2013年的時候,我們對這兩個問題進行了調整,第一是對這九個縣區和五個鄉鎮所有的大學生進行全覆蓋,無差別化進行資助,只要是這九個縣區和五個鄉鎮,凡是考上大學的,不分貧富都資助。因為在這個地區,少部分公務員家庭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可能比當地的老百姓收入略高,一年收入五六萬,但是真正孩子上學,一年平均的學費是三千六,還要算上交通費,所以他們家庭供大學生還是有壓力的。我們就讓孩子在無差別化的環境中學習,對這個地區實施全覆蓋資助。第二個是把助學金改成獎學金,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區別很大,我們認為,助學金的感覺是家庭比較貧困,是需要幫助,但是獎學金是一種鼓勵和鞭策,是優秀生,我們通過這個改變一字之差,覺得效果是不錯。截至目前,我們這七八年也沒有學生不領獎學金的。尤其現在我們對14個縣區和9個鄉鎮全覆蓋資助,這裡面有一部分孩子家庭條件稍微好一點,我們給獎學金,同時他們省吃儉用,通過自身在學校也幫助別人。獎學金給貧困孩子解決了上學問題,也解決了生活困難問題,對家庭條件好的孩子,給他埋下一棵愛的種子,讓愛繼續傳遞,這是我們在扶貧中間做的特色。

同時我們也進行調研,被資助孩子畢業後能不能就業的問題。在教育扶貧中間,我們開辦了很多的課,通過宣傳,給他們做就業引導。到目前,我們資助的學生已經畢業上班的,有12萬人了,有做公務員的,有自己創業的,也有打工的,還有很多是作為產業工人,在他們走的方向上,也找了很多指導老師,不要讓他們走錯方向,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們通過這三個方向,進行精準教育扶貧,做了一些小的貢獻。謝謝大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民營企業家充分發揮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創新幫扶路徑、組織形式、合作機制,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扶貧理論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請問各位企業家,您認為在參與「萬企幫萬村」的過程中最成功的經驗是什麼?

史貴祿:

首先感謝提問。2014年我代表民營企業家發起參與精準扶貧的倡議。下面,我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參與精準扶貧的基本情況。

我出生在陝北毛烏素沙漠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叫定邊縣白泥井鎮,從2000年就開始對這個地方進行精準扶貧。這個地方特別特別窮,當地還有個順口溜,「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滿村光棍沒婆姨,有女不嫁海則梁(現在屬於白泥井鎮)」。這是當時這個地方貧窮的生動寫照。

我1980年出去創業,到2000年回到家鄉,經過了20年,家鄉依然還是那樣貧窮落後,基本沒有什麼變化。所以在2000年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讓家鄉的老百姓富起來。我記得當時我和我們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政府的領導經過了幾個月的研討,怎麼樣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富起來。出一點錢還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一定不能把路走偏了,到底走什麼路,怎麼走?經過充分研討,我們跟農民、黨委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四個五年規劃,可以說目標是很遠大的。

這四個五年規劃主要辦12件事,最主要的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第一個五年計劃是,2000年到2005年,主要是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讓農民的油燈變電燈。可能有些人不太明白,過去農村都點煤油燈,到晚上看鼻孔都是黑的。我們一個鎮人少地多,有578平方公裡,26000多人,我把家家戶戶油燈變成了電燈,全部通上電,一戶都沒有落下。

第二件事,解決教育問題,我們有3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孩子上學全免費,我建了一所兩層教學樓,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全免費。2000年以前,學生基本沒有上課的地方,房子都是漏的,甚至抬頭都能看到天,教學設施也很差,我們幫助老百姓切實解決了教育的問題。

第三件事,解決醫療問題。我們按照縣級醫院的標準建了一所醫院,從2000年到現在開始,三個鄉的農民全部看病零負擔。從2000年開始,老百姓就醫全免費,這就為他們省下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每個農民每年還能免費體檢一次,並建立了醫療檔案,在那個時候,算是一個創新。

我們那個鎮離縣城很遠,要走70多公裡沙漠路,沙漠路是很難走的,大風一吹,一會兒有路,一會兒沒路,要從早上走到晚上才能到縣城。過去因為婦女生孩子,有人得了疾病,趕不到醫院,就耽誤了。我按照縣級醫院標準建設了醫院,解決了農民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

第二個五年規劃,也做三件事。一是治沙造地。我的家鄉是半農半漠的地方,基本上沒有地,以放牧為生,所以我把沙漠推平,造了36萬畝地。把沙漠推平了以後,還是不長莊稼,後來就墊了一層20公分的黃土,最終實現了人均12畝水澆地。二是修路。三個鄉近600平方公裡,我們按三級標準修了近200公裡的水泥路,30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解決了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三是打井灌溉。地有了,但是沒有水不行,我們和當地老百姓聯合打了八千多口機井,解決了灌溉問題。

第三個五年規劃:一是我們建設了3萬多個日光大棚,實現了人均一個大棚,我們把這叫「白色革命」,近600平方公裡到處都是白花花的,全部都是大棚,就這一項人均純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二是從國外引進了新品種和新技術,我們從保加利亞引進了辣椒的新品種,36萬畝水澆地70%全種了辣椒,辣椒的收入非常可觀。同時又從以色列引進了噴灌和滴灌技術,覆蓋了36萬畝水澆地的90%以上,真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家庭農場規模化。三是養殖,我們在第三個五年規劃末時,實現了年出欄20萬隻羊。農民養一隻羊大概收入能增加1000元,同時又解決了農家肥的問題,我們不上農藥、不施化肥,為消費者提供了綠色有機的食品。我們還從荷蘭引進了土豆,不僅在我們鎮上種,目前全縣已發展到100萬畝,每年能生產100萬噸土豆面,這給我們第四個五年規劃奠定了基礎。

第四個五年規劃,一是實現了農村城鎮化,我們聯合縣委縣政府、鎮黨委政府按10萬人的標準,共同規劃了一個9平方公裡的農村小城鎮,我們鎮上的3萬多農民全部住進去,另外我們還將從白於山區再搬遷7萬多農民住了進來,到時候,就真正實現了農村的城鎮化。

二是搞了一個種子研發基地,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117個高產品種,這117個品種給我們國家做了很大的貢獻,只要是毛烏素沙漠延伸段北緯40度左右全部都用了我們的技術。據統計,現在有幾千萬農民都受益了,只要用了這個技術,每年農民的純收入就能增加3000元以上。2014年,我們陝西省政府把我們鎮列為陝西省農業示範基地,過去我們主要靠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現在不需要了,全是自給自足,不僅自己種植,還推廣到了全國、全世界其他沙漠地帶。

三是搞工業園區,我們現在搞了一個1.5平方公裡的工業園,目前已經建好。主要是三大類加工:一是年生產50萬噸的蔬菜加工,主要生產胡蘿蔔汁、蕃茄醬等等,出口到歐洲、日本等國,目前已經規模化、批量化生產。第二個是年生產100萬噸的土豆面,產值能達到100個億。還有農機具的生產,很多地方農民生產用的農機具都是我們工業園生產的。

到今年的9月28日,我們這四個五年規劃順利收官,其中,海則梁鄉人均純收入10萬元,毛收入達到20萬元。白泥井和周臺子鄉,人均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毛收入大概達到了10萬左右。我們定邊縣是全陝西第一個摘帽的縣,這跟我們的榮民扶貧模式有一定的關係。我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扶貧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民營企業的責任。下一步,我們還準備用這種模式,再幫扶三四個鄉。謝謝。

南華早報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上周在江蘇考察的時候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並且號召民營企業家富起來以後要見賢思齊,增加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揮先富幫後富的作用。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如何看待這些號召?另外一個問題想提給曹德旺先生,因為美國大選剛剛結束,前副總統拜登勝出,不知道您對新一屆美國政府有怎樣的期待?

曹德旺:

我先回答後面一個問題,關於誰當總統的問題,這次中國人表現得很理性,也很有氣度。美國選總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體現的是美國人民的信仰和文化。無論官方公告出來誰當總統,我們就站在旁邊熱烈鼓掌祝賀他們,這體現出我們中國人的胸懷。我們跟他們打交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電影《美國工廠》,那是我的工廠,他跟蹤我拍了四年半,1320個小時,剪輯了那一個片,我在美國倡導的是光明磊落、公開透明,我給你公開一切。這個工廠現在的效益很好,美國人也很尊重我們這個事情。因此我認為,美國總統無論是誰,只要你們美國人認了,我們也認,我們就鼓掌。跟他們打交道怎麼打呢?坦蕩地對待一切。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張謇先生,今天這裡在座的,是民營企業的代表,應該相信,中國有今天的局面,不計其數的民營企業投入了「萬企幫萬村」這個隊伍中來,「萬村」,是多少?不是特指一萬兩萬。像張謇先生那樣的,他雖然已過去了,成為歷史,但是他體現著中國商道的文化,就是義利兼濟。這也要求我們企業家應該要在賺錢的同時,兼顧到社會責任和社會效益的問題。這是每個人必須做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積極地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謝謝大家!

農民日報記者:

林董事長您好,正邦集團是一家農業企業,生豬養殖是最大的一塊產業,請問您是如何更多地從產業扶貧方面惠及中小農戶的?謝謝。

林印孫:

我們做產業扶貧是由來已久,這是我們的初衷,就是致力中國農業現代化,不斷實現滿足農民脫貧致富任務。我們曾經也是不斷地做這個事情。但是,沒有那個高度、沒有比較優秀的模式,所以一直在探索。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跟江西代表說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關於扶貧這個問題說了半個小時,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這麼關心、這麼深思熟慮、這麼花功夫來研究這個扶貧問題。我一回去就組織我們員工學習、理解和落實。我們前面搞的那些產業扶貧,存在哪些不足,通過學習之後,我們不斷地打磨,不斷地優化,最終總結出了「四提供兩擔保」,提供種苗、提供飼料、提供獸藥、提供技術,「兩擔保」是向銀行擔保給他錢,保價回收。這充分解決了農民不敢養、不會養、無錢養的問題,我們把這個模式總結之後就去推廣,農民嘗到甜頭了,快速地響應,不斷複製,不斷優化,不斷迭代,越做越優,越做越到位。一大批農民,包括貧困戶,結合精準扶貧,農民加貧困戶,一起帶起來,我們也充分發揮各級組織的作用,尤其是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把他們為紐帶,組織起來。這樣的話,我們越做越快,越做越廣。這塊我們產業扶貧投資了280多億元,現在加起來共惠及上百萬人口,大部分農戶老闆是什麼收入呢?原來他有幾十頭豬,因為我們跟銀行貸款擔保,讓他把規模做起來,由原來的幾十頭,變成存欄一千頭,年出欄兩千頭,我們確保全收,因為飼料品種全部標準化,確保他至少兩百元一頭的毛利,這樣算起來,一年兩千頭出欄,40萬元的純收入。所以,他開心地說:「我不光是脫貧了,我是致富了,我在家裡就業,還可以照顧家裡,這個產業我能做,我也會做,這樣我也敢做」。我說你不光是要把自己搞好,還有我們這些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你要給我帶好,分好工,組織好。扶貧是一個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也開心,他們賺了錢,他們幸福快樂,我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包括我們的員工,都非常贊同,也願意投入進去。

所以我覺得,談不上經驗,就是我們不斷探索一條路,說偉大還是偉大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怎麼精準、怎麼因地制宜,這個思想我們吃透了,學透了,靈活運用,活學活用,一定會做出很多好的辦法、好的方案出來。

接下來扶貧基本上完成了,接下來我們就幫扶,我們正邦的倍增計劃,你現在有1000多豬,我要增加兩倍,一批養3000頭豬,一年兩批出欄6000頭,200元一頭,就變成100多萬了,讓農戶富起來。為什麼能養那麼多呢?我們把物料、技術、人工智慧、數據化養豬,用信息化技術都搞起來,產業升級,整個養豬的迭代新技術,勞動效率提高三倍,越來越成功,我們也不斷地找大量技術,大批高級人才研究,現在已經初具規模了,試驗都比較成功。所以,我們接下來在扶貧的基礎上要幫富,讓農民富起來,我認為百萬元收入不是夢,一定很快就會實現。我們非常欣慰,也非常有信心,願意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這才是我們企業應該幹的,而且我們也一定能幹好。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我的問題提問給曹德旺先生。回顧幾十年的創業之路和慈善之路,您最深的感受是什麼?您對年輕的企業家做慈善有著怎樣的建議?謝謝。

曹德旺:

謝謝。我感受很幸福。我認為做一個人,真正的幸福就走到哪裡都受到人家的尊重,這是最大的幸福,我很自豪地說,我在國內和國外都受到各界對我的尊重,所以做慈善我感覺到是太美的事情。

我也想告訴年輕的企業家,任何事情都應該量力而為,不能勉強,做慈善不是捐錢,捐錢只是很小的一項,你可以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地位比你低的人求你的時候,你能夠做到笑臉相迎,傾聽他的訴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人家一把,這也是慈善,而且是非常大面積的慈善。我經常跟那些當公務員的人講,你能夠讓農民跑一趟解決問題,或者不跑就能解決問題,這個比我的善還大,你不要說這個不行,明天再來,後天再來,跑一趟要花多少錢。因此我跟年輕的企業家共享的是,我們不要勉強,企業先把企業做好,做好你當下的企業,管好你門前的事情,是最大的善。第二,多施以社會微笑,能夠舉手之勞解決的,儘量幫人家解決。這些東西能夠形成,真正實現我們共同的願望,人間充滿了真善美,就是這個意境。謝謝大家!

壽小麗:

四位企業家與大家分享了他們扶貧的故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始終牢記先富幫後富的歷史使命,將個人夢、企業夢融入了中國夢,展現了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脫貧攻堅決勝在即,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包括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內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取得偉大勝利。再次感謝我們四位企業家,今天見面會就到這裡,也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再見!

相關焦點

  • 清華五道口EMBA校友扶貧在行動|寶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助力教育扶貧...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1月20日上午10時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圍繞「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的民企行動」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其中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2016級校友、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位列其中。
  • 積極參與精準扶貧 重慶已有近1800家民企在行動
    助力脫貧攻堅,重慶民企在積極行動。據重慶市工商聯數據,截止到2019年底,重慶已有1779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幫扶1614個村,其中貧困村1059個,共投入資金21.48億元參與脫貧攻堅。
  • 精準扶貧的「蘇州答卷」
    在精準扶貧、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蘇州民營企業和商會播撒下"扶貧種",澆灌出"致富花",以實際行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蘇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謝正才說,未來,蘇州市工商聯將推動"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推動工商資本與農村資源、企業優勢與農業需求深度對接、全面融合、互促並進,推動村企合作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國新辦舉行「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 中外記者見面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11日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請4位代表圍繞「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見面會。貧困殘疾人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的重點。五年來,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村貧困殘疾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針對貧困殘疾人特殊困難和需求的兜底保障措施不斷完善。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許多殘疾人自強脫貧的先進典型和脫貧攻堅一線奮力拼搏的工作者,今天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他們其中四位,請他們圍繞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與大家進行交流。
  • 走上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的寧夏小夥:脫貧不忘共產黨
    「大家好,我很高興能夠作為基層殘疾人代表參加本次見面會,我叫辛寶同,今年33歲,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就是大家熟知的寧夏最貧瘠的西海固地區,我現在是寧夏隆隆薯閩寧助殘商貿中心的一名創業者。沒有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
  • 蘇州民營企業、商會播撒「扶貧種」 澆灌「致富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近年來,蘇州市工商聯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創建「1+N」眾籌扶貧模式,即:1個商會+N個企業幫扶1個貧困村,引導民營經濟人士積極參與精準扶貧。蘇州民營企業主動擔當作為,傾情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作出積極貢獻。
  • 把工作做到民營企業家心坎上
    把工作做到民營企業家心坎上重慶酉陽檢察院精準辦案護航民企良性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1 08:02 星期六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鋒 □ 通訊員
  • 株洲:民企下鄉攜手農民奔小康
    5年來,在株洲市委統戰部、市工商聯的組織下,一支支「萬企幫萬村」「萬企幫萬戶」的民營企業隊伍開始走向貧困村,全市共有187家民企與154個貧困村結成「親戚」,427家民營企業對接幫扶678戶貧困戶,建成「同心扶貧車間」155個…… 他們帶著對這片熱土的深深眷戀和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感,用自身的優勢與當地資源「碰撞」,累計投入幫扶資金逾3億元,實施項目540個,手拉手地幫助
  • 市民營企業家學院成立暨民營企業家培訓班開班儀式舉行 嶽傑勇馬...
    原標題:市民營企業家學院成立暨民營企業家培訓班開班儀式舉行 嶽傑勇馬四海出席   11月18日下午,平頂山市民營
  • 國務院新聞辦就「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請4位代表圍繞「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寧夏隆德電商創業者 辛寶同:大家好,我很高興能夠作為基層殘疾人代表參加本次見面會,我叫辛寶同,今年33歲,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就是大家熟知的寧夏最貧瘠的西海固地區,我現在是寧夏隆隆薯閩寧助殘商貿中心的一名創業者。可以這樣說,沒有精準扶貧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
  • 廣西國悅集團榮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稱號
    10月17日,在自治區工商聯、扶貧辦舉辦的廣西「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表揚活動中,廣西國悅集團榮獲 2019年全區「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稱號。廣西「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實施以來,國悅集團踴躍參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為廣西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有力的貢獻。先後捐款500萬成立中華思源國悅基金,幫扶困難學生,從扶智方面發力精準扶貧。
  • 李兆前:我國在很多領域還是被「卡脖子」 民企要加強創新創造
    來源:新浪財經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於12月5日-7日在北京舉行。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黨組成員李兆前出席並演講。對民營企業家來講,商業向上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李兆前表示,要更多地帶領企業適應經濟結構和消費升級的趨勢,促進產品和服務邁向中高端,提供綠色、健康、安全的產品和服務。他指出,企業家和企業的作用首先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 民營企業家「零距離」感受宿豫檢察正能量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更好地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檢察產品和法治保障,8月29日上午,宿豫區人民檢察院舉辦「檢察護航民企發展」主題開放日活動。民營企業家們依次參觀了12309檢察為民服務中心、未成年人社會支持體系服務中心、檢察辦案區、黨員活動室等場所,對檢察工作有了最直觀的體會和感受。
  • 中冀扶貧基金會在河北省範圍內開展「君以智匯」助學行動
    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按照「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扶貧方針,結合河北省「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2020年伊始,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三家愛心民營企業聯合河北省中冀扶貧基金會在河北省範圍內聯合開展了「君以智匯」助學行動,本次助學行動按照2000元/人的資助標準,對分布於河北省170個縣(區)的5148名2019級貧困大學生進行愛心資助
  • 福建省司法廳舉辦民營企業家和律師座談會
    一場特殊的民企「體檢會」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家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中國奇蹟。去年,福建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18萬億元,佔GDP比重67.2%;繳納稅收2791億元,佔全省稅收的70.5%;吸納了全省82%以上的就業。站在新的歷史階段,民營企業發展遇到哪些難題?司法行政如何精準對接?20日上午,福建省司法廳召集在榕的十餘家重點民營企業代表、十餘名資深律師代表,以及我省司法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進行研討。
  • 青島民營中小企業大學成立 打造優秀企業家「搖籃」
    創意來自於民營企業家與一般意義上的高等院校和民辦教育機構不同,青島民企大學是一個非實體非學歷教育虛擬平臺,由市民營經濟局、市委黨校、市社會主義學院、青島偉東雲教育集團合作發起共建。鮮為人知的是,「設立民營企業大學」這個特殊的創意來自一位青島民營企業家。
  • 公平,精準,規範,法治 《意見》四個關鍵詞推動民企高質量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這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
  • 「要像善待親人一樣善待民營企業家」
    近幾年,永州市通過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培育一批扶貧龍頭企業。重點圍繞柑桔、蔬菜、油茶、茶葉、中藥材等主導優勢產業和"一縣一特"產業,引導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等形式與貧困村結對。在永州,民營企業打造的扶貧車間就業扶貧做法得到推介。一批"小微企業"進鄉村,探索"廠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三種扶貧車間發展模式。
  • 全市「百企幫百村」 精準扶貧現場觀摩推進座談會在達旗召開
    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全面總結全市「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開展以來,企業、蘇木鎮、嘎查村的結對幫扶工作經驗,對下一步全市「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進行安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