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14: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孔娘子廚房 孔娘子廚房
紅燒牛尾
朋友圈有一位年輕的媽媽,經常半夜三更做美食吃,尤其是居然三天兩頭用平底鍋煎牛尾,拍視頻,嚓嚓嚓的油煎聲,似乎鑽到鼻子前的牛肉焦香味,緊接著倒入醬油與酒後突突突翻滾的燒汁聲,惹得人在床上躺不住,恨恨地起來搞吃的,運氣不好的時候,冰箱已空,只能去煮碗方便麵,最多敲一個雞蛋進去解恨。
之前我也做牛尾吃,但一直是做牛尾湯,人在對待某些食材的時候好像有思維定勢,牛尾總是做湯,估計是受老式上海西餐店的影響,來一碗牛尾湯顯得很高級。老式人牛尾湯總是做成羅宋湯模樣,放番茄放洋蔥和捲心菜,好像期待小小的牛尾釋放大力道,那樣一來,吃到的牛尾湯與用牛肉白奶做的羅宋湯沒什麼大的不一樣。
受過多次夜半紅燒牛尾的刺激,這次團購了澳洲和牛牛尾後,必須紅燒一把。
500克牛尾解凍後,擦乾血水,下平底鍋雙面煎變色後放紅酒或米酒(做牛肉不能放黃酒,容易變酸)、醬油、茴香、香葉、洋蔥、生薑紅燒1個半小時,放白糖、收汁。
紅燒牛尾果然更好吃,鮮味都鎖在濃汁中,牛尾醬香略甜,細嫩的骨邊肉很鮮,啃完牛尾剩下的湯汁拌飯吃,真是吮指難忘。
牛尾羅宋湯
牛尾洋蔥湯(外一篇)
因為牛尾比較腥,妞妞她爸覺得洋蔥的味道夠狠,有把握戰勝牛尾那廝,於是操刀上陣,含淚剁了一大案板洋蔥,煮出一鍋洋蔥牛尾湯。那湯的配方是她爸拍腦袋想出來的,固然和西餐館有所不同,但味道是相當好,不是一般好。我不敢掠美,只負責記錄一下,以便青史留名。
牛尾十來段汆水後煮開,用小火焐3-4個小時,半當中放一個切碎的洋蔥,京蔥若干,到酥爛以後,放紅酒、胡椒粉,調味,略微放一點點六月鮮醬油,最後撒一點香菜。趁燙熱的時候吃,一點腥味也沒有,牛尾筋糯,貼骨頭的活肉非常細密,湯香辣濃烈。一鍋湯我們兩個搶著,統統喝光,暢快得很。
洋蔥牛尾湯是白色的,羅宋牛尾湯是紅色的。
超市裡有牛尾賣,赤紅的精肉間夾著乳白的脂肪,中間圓柱型骨節,像一朵朵花似的,很金貴地盛在盒子裡。價錢比較貴,自己動手做一次牛尾湯,也許能讓平凡的日子閃亮。
家裡平時常常做羅宋湯,一般用牛肉,白奶或牛腱都可以。有些阿姨媽媽比較會過日子,她們先把牛肉煮熟,然後紅燒切片裝盤。餘下的牛肉湯中放入切絲的紅腸以及各種蔬菜一起煮羅宋湯,變出了一菜一湯。
牛尾6、7段放入冷水中大火煮開,去血水。湯鍋中再注水,牛尾和洋蔥先放入煮,入料酒、生薑解腥味。煮20分鐘後改小火燉,大約一個小時後,放入切塊的土豆,胡蘿蔔、番茄一起煮,湯要保持多一點,讓蔬菜充分地浸入。
這樣總共三個多小時後,牛尾上的精肉再怎麼緊緻也已經抵抗不住沸水的百般侵蝕,它那根從出生開始便羈傲不遜的根子,那千百萬次自我錘鍊的肌肉線條,從組織團結到頑強抵抗,最後終於潰不成軍,垮下來呼呼喘氣,善罷甘休。此時它靈魂的精華已化入湯中成濃濃釅釅的物質,穿行在蔬菜中。
這款湯要放在漂亮的雙耳大肚子陶瓷鍋中燉,挑一個星期天的早晨,主婦無需多梳洗打扮,裹著睡袍慵懶地踱來走去,聞著牛尾湯的香味,想像即將到來的饕餮,心滿意足。
高麗菜要在最後40分鐘放,以免煮得太爛。和一般的羅宋湯一樣,要想吃得更濃鬱奶香一點的話,牛尾湯即將煮好時,放番茄沙士和牛奶進去,攪拌。
聽見朋友說過在雲南麗江的高原上喝牛尾湯的故事。他們是城市精英,一幫越野俱樂部的年輕人,假日裡背著露營的大背包,自願吃苦找罪受,為淨化心靈。當累得快趴下之時,一鍋牛尾湯拯救了他們。她描繪到十餘人伸長脖子等待牛尾湯燉爛的情景,太空藍得像嬰兒的夢想,那些人誰也不說話,呼吸著牛尾湯的香味,期待待會兒分到真切的一勺,以慰藉那純純的,自然的需要,他們餓呀!
牛尾上的肉質細密如絲,吃在嘴裡口感那麼嫩,心都會軟下來。此時,生活中的煩惱,一切的一切都變得不重要,喝完湯後去午睡吧,像嬰兒一樣,做一個透明的夢,美麗的,遙遠的,純淨的,一個夢想。
牛尾洋蔥湯
原標題:《紅燒牛尾 | 孔明珠 外一篇:洋蔥牛尾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