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自卑情結嗎?三步解決你的自卑情結

2020-08-28 智狼邦演講與口才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書《自我能力和超越》中說,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恰當的自卑能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使我們進步,使我們更好。


然而,過度的自卑會使自己總是害怕任何事情,精神上的忍耐力很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對自己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是不恰當的。


過度自卑是一種過度自我否定和消極思想的情感體驗。自卑情結的原因是什麼呢?



如何定義你的自卑?

自信和自卑,都是源於你對自我的根本信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到底是基於哪種信念之上。

這些底層的核心信念,會直接影響你對自己或外界,是持有積極評價還是消極評價。前者會讓你感到自信,而後者就會讓你感到自卑。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極端積極或者極端消極的人。


我們往往是對某些事情持有積極的態度,對另外一些事情則持有消極的態度。而自卑的人,則是把自己消極的態度,「廣泛地」用在生活方方面面。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負面的「評價系統」。


基於這個「評價系統」,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會產生負面的看法。畢竟事物本身並沒有客觀性質的意義,只是我們的「評價系統」賦予這些事物某種意義而已。


例如你玩遊戲,但玩輸了,你的心情肯定會受到影響,因為輸這個結果,並不是你想獲得的結果。這是屬於「期望失效」的表現,很正常,但並不足以說明你就是一個自卑的人。


可是你輸掉比賽了,繼而「廣泛地」去否認自己的能力,覺得「看來我就是這麼一個沒用的人」,「我還是做什麼事都做不成」等等,那麼這就屬於自卑了。


因為他們的評價系統,已經不僅僅是針對某件事情,而是擴散到針對自己整個人。把自己跟外界的一切不好的結果都聯繫起來,長此以往,那麼這個自卑情緒的閉合負面循環圈,就由此而形成了。


於是造就了很多行為習慣上,都偏向消極的狀態:

對很多事往往都有心無力,總是覺得自己再努力也做不成。

對自己的評價習慣性悲觀,不是自我懷疑,就是自我厭惡。

情緒一直無法振作起來,好像怎麼自我激勵,都表現不出熱血的感覺。

好像永遠都會感到疲憊,想做點什麼總是無法提起精神。

遇事習慣逃避和退縮,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說話閃閃爍爍。

對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很敏感,總擔心自己會被他人鄙視和針對。

很難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好像隔著一道牆似的,誰都無法信任。

有時候會表現出高傲的姿態,生怕別人看穿自己的弱小和偽裝。

總之,自卑的人,他們的心思都比較脆弱敏感,肩上好像有種無形的重物壓在他身上,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於是無法自如地表現自己,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個性。


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不是他天生體內就攜帶著這種因子,而是因為他從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當中,建立起一個相對比較穩固的「評價系統」。他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能夠做什麼,無法做什麼,更不會為不能做的什麼而感到傷心。


相反,自卑的人,對此並沒有清楚的認知,一切都簡單地歸結為自己「沒有能力」、「自己不行」『、「自己無法改變」、「自己就是這樣子」』。這就是核心負面信念塑造的不同「評價系統」。那這些負面信念,到底如何形成的呢?

為什麼你會擁有這些負面的信念?

想要擺脫自卑,重拾自信,首先就要弄懂自己的自卑到底從何而來。把原因搞清楚後,才能夠針對性地解決這個問題。

而負面信念的形成,無外乎三個原因:



一,成長過程中獲得負面反饋

孩童時期,對於自我信念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在這段時間,個人獲得太多外界的負面反饋,那負面的信念,就會慢慢由此形成。

當這種負面反饋如同「家常便飯」般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就會變成你的底層信念。

長大之後,你面對任何事情時,下意識都會湧現出這種不好的感覺,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好結果;而你需要比其他人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夠克服這種感覺對自己的影響,把自己的正常能力發揮出來。

不管你在小時候,由於生理缺陷或者某些行為舉止,而遭到家人或朋友的批評和指責,這些反饋有意無意地損害到你的自尊,長此以往形成了一個負面的「評價系統」,你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想做什麼事都做不成。


二,用錯誤的方式比較默認標準

不合理的比較,也是導致我們自卑的「導火線」。合理的比較讓人進步,但不合理的比較就會讓人陷入萬劫不復的悲觀當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永遠都是最沒用的那個。

什麼是不合理的比較?

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力價值的前提,跟一些能力價值比自己高的人比較,這就是不合理。例如你不知道自己當前能力,通過努力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成績。


而你還沒有真正付出過努力,就跟一些付出努力且已經獲得價值的人比較,這種比較思想變成你的評價系統,你自然就會很自卑了。


只有你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特質,通過努力可以創造出某些價值時,你對自己有深刻的認知了,你才會建立一個穩定而合理的評價系統。


自卑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係數到底有多高,不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受挫,就是低估自己的價值而缺失信心。更嚴重的是,連自己到底有什麼能力都不知道,在能力範圍內會創造出什麼價值也一無所知。


一旦讓他跟更厲害的人在一起,覺得自己無法達到外界要求的標準,這樣一比較,還有什麼理由不自卑?比較,除了與他人的橫向比較,還有縱向的自我比較,後者才是成長進步中更為合理的行為。


三,無法擺脫消極的自我限制

俗話說:「知恥而後勇」。


一個自卑的人,當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之後,更應該調整心態,重新振作,努力去補強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然而,很多自卑的人,往往即使「知恥」也不會「後勇」,因為他們依然在心裡默默期盼,別人會「大發慈悲」地主動讚美他們,欣賞他們。


正如一個條件不是那麼好的男生,遇到喜歡的女生,想的不是怎麼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吸引女生的注意,而是去想,對方什麼時候會無意中看上了他,對他產生好感。一旦期望落空,又會繼續陷入自卑的情緒當中,負面的循環圈就是如此限制了自己。



想要擺脫這種沒意義的自我限制,必須找出一個缺口,讓自己鑽進去。當這個缺口越來越大,你能夠通過這個缺口衝破這個循環圈,你就能夠朝著自信的姿態邁進一步。


所以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係數不夠高這沒什麼,但假如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係數不夠高后,依然不採取相應的行動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就有很大問題了。

那具體應該要怎麼做呢?


通過這三步去做就行:先行動,再心態,後調整。

記住這個順序,是先行動,再心態,後調整,就是從行動開始,以此積累一個良好心態,最後調整自己的心理,最終慢慢改善自卑感。

你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以為想著去調整自己的思想,就能改變自卑。

用微小的行動積累成就感。

既然是由行動開始,那麼通過行動去積累成就感,以此構建一個正向而良好的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自卑的人,往往沒有積累足夠的成就感,所以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假如能夠不斷完成一些細小的挑戰,這些挑戰積累下來的成就感,就會慢慢改變他們的自我「評價系統」。


問題是,行動對於自卑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也不知道用什麼事情去挑戰自己。如果你真的希望消除自卑,想一想,你可以積累哪些小行動,獲得成就感呢?



以下這份「行動清單」,只要你選擇一樣堅持一個月,你肯定會積累到相應的成就感:


  • 每天跟接觸到的人說上一兩句話,無論是打招呼還是寒暄問好,主動示意。


  • 每天朗讀書中任意一段你覺得有意思的段落,每次朗讀十五分鐘,直到自己脫口而出。


  • 每天唱一首喜歡的歌曲,不管自己唱得怎樣,儘量投入情緒去把這首歌唱得熟練。


  • 每天故意麻煩身邊的朋友,設想一個對方感興趣的問題,然後假意去諮詢對方。


  • 每天學習一個知識點,一本書有無數個知識點,每天用本子編號記錄,積少成多。


  • 每天雙手緊握拳頭的跟自己說一句「我一定能克服這個缺點」,說十遍才算完成。


  • 如果你想更快的突破內心的不自信,去學演講吧!會演講的人不會自卑!


這些小事情,看似很簡單,但如果你能夠堅持去做一個月,你就能夠做到別人做不了的事情。久而久之,你不但獲得能力的提升,而且自信心也會在無形中得到增強。

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事情,不用你自己設定,你也不用去思考這樣做有什麼意義。還記得我面前說的嗎?意義是自己賦予的,直接做,就是了。用行動改變思維,而不是想好了再去做。


你覺得自己很自卑,那就通過行動,做點什麼事,慢慢培養自信,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想的步驟裡。


從這些能力培養你的人生價值,然後用這種新的態度面對人生,你的自信會變得自然。

相關焦點

  • 認識自卑感,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如果我們直接問某人是否自卑,很多人都會直接的回答「沒有」,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陷入了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已經世人皆知。心理學中很多分派和分支都已經接受了這個術語,並且研究加以利用。
  • 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動力,「自卑情結」卻是一種阻力
    自卑,是一種很常見的人格特質。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質。只是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而有的人,卻會讓自卑成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而一些無法擺脫的自卑感,就會進而形成「自卑情結」。它會讓我們產生無力感,在問題面前停滯不前,採用消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我們所說的自卑,指的就是「自卑情結」。
  •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自卑情結」?
    有一天,她火急火燎地給我打電話:你說妙妙這孩子可咋整,在家不愛說話,見了生人就躲就算了。這次,學校老師挑中她表演節目,她卻因為害怕,死活都不願參加,多好的表現機會,她也不知道珍惜。你說她這麼慫,這麼自卑,到底隨誰啊......
  • 自卑情結:因為活在了別人的眼睛裡
    自卑情結是怎麼來的?自卑情結通常在兩個作用下形成的。1.缺少讚美、肯定、表揚一個就是在成長經歷當中自己身邊的親人有親密關係的人少了對自己的讚美、肯定、表揚,更多的是批評,指責甚至是嘲笑。就是當一個人說這件事情的時候,可能一個理性的判斷,自己會不相信,當兩個人說的時候自己就會有點懷疑,當三個人說的時候自己會相信。這是受外力的影響造成的,一個自卑情結,還有一個就是自身的認知問題。會有一些人,他們認定自己是不是成功的把標準投向了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那麼也有一部分人他們來認定自己是不是成功的就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
  • 用這6種方法,讓你徹底改變,自卑情結
    但假如發展為自卑情結,卻是不健康和有破壞性的。 自卑情結,是指在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之間反覆糾葛而使人陷入惡性循環的一種自卑狀態。 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持續時間更久、也更廣泛。比如,一次項目的失敗,喚起了童年「你不行」的記憶,然後就認定自己真的不行,接著每次接項目都屢遭失敗,最後對自我價值產生更深的否定。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看到這段描述,我有些震驚,原來自卑情結到了一定階段就成了神經患者,這太可怕了。我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有自卑情結很正常,但我看到本書作者阿德勒也有自卑的經歷。三、《自卑與超越》涵蓋的內容而這本《自卑與超越》一書,共12章,以「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
  • 自卑情結,是你面對困難時,為自己找的退縮藉口
    自卑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結,只是兩種看待問題的角度,導致兩種全然不同的結果。當遇到問題時,一種指向是退回安全區,自我封閉。另一種指向,是努力解決當前問題,不斷戰勝困難,改善自身環境。這就是自卑與自信之間的差距,在於這一步的重要選擇。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區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雖然這次考試全年級前10名,但是還是不夠好」,「這次的工作順利結束了,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是不夠熟練地完成工作」,「這次的繪畫作品雖然獲得了大家讚揚,但是我不確定自己下一次是否依然能有這麼好的靈感」......自卑感這一名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與此相對的是「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 《獅子王》: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獅子王》之所以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還因為這部電影包含了心理學的啟示,其中一項就是孩子的"自卑情結"。在辛巴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最開始的自卑怯懦,到最後勇敢無畏,經歷了一個既心酸又傳奇的奮鬥過程,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如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困難——"自卑情結"。
  • 孩子有「自卑情結」怎麼辦?家長別慌,自卑也可以轉化為動力
    他的自卑情結伴隨了他很多很多年,直到現在成年了,他才慢慢有了一點點緩解。孩子自卑會有哪些表現?在超越自卑這種書當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三個孩子都是第1次來到動物園,站在獅子面前,第1個孩子馬上躲到他媽媽的身後,一邊發抖一邊說著想要回家。第2個孩子雖然嘴上說著一點都不害怕,但是他的臉色已經蒼白,全身都在發抖。第3個孩子一直盯著獅子,還問他的媽媽能不能朝獅子吐口水。
  • 《獅子王》:從心理學視角來看孩子的自卑情結,也是進步的源動力
    其實,從很小的時候,辛巴就有自卑感了。第一次有這樣的感受,是他踩在了木法沙的腳印上,發現自己的整個腳印,還不如爸爸掌心大的時候,他的表情變了。其實大家一直都覺得自卑是一種消極情緒,會給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然而,自卑有的時候,也能給人帶來很多動力。當初喬巴之所以會一次又一次被刀疤算計,就是因為他心中有那份自卑感,他想快點長大,快點成為爸爸一樣優秀的存在。
  • 原生家庭的悲哀,父母的自卑情結,成了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爸爸是哈佛的博士,現在在一個美國高校任職歷史教授,媽媽也是哈佛的高材生,現在全職在家帶孩子,家裡總共有三個可愛的孩子,一個兒子,兩個女兒。這應該是很多人眼中幸福、優秀的一家人,是很多家庭無法企及的。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嗎?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個方面的自卑,那我們的自卑是來源哪裡,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自卑的感覺呢?阿德勒幼年深受自卑情結影響,因此他的理論也很多關於自卑方面,自卑與補償也是其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你有「情結」嗎?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15個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景:身邊人千辛萬苦考名校,非名校不讀,我們叫這「名校情結」;一個男生很介意女友是不是處女時,我們會說他有「處女情結」;當「蘿莉與大叔」主題的電影層出不窮時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又或者你也曾遇到過擁有截然不同個性的另一種人,他傲慢自大,稍有不順意的地方便要歇斯底裡或情緒激動,不允許任何人看輕他,而你對他的行為基本束手無措。其實,這兩種看似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存在一種共性——自卑。本周,和大家共讀一本關於「自卑情結」論述的書——《自卑與超越》。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即便正確解決方案瞭然於胸;自卑讓我們不敢去冒險,面對潛在的困難和危險,總是選擇退縮,儘管我們有能力應付;自卑也讓我們失去對心愛女孩或男孩表白的機會,最後看著他(她)牽著別人的手……我們每個人都曾被自卑心理所累,不能更好的實現生活的意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你自卑嗎?帶你走出自卑
    怎麼辨別一個人是不是自卑呢?下面文章帶你走出自卑。路上遇到熟人第一反應就是低下頭,避開繞行,不敢主動跟陌生人說話,怕說錯了被笑話。別人的請求從來不會拒絕,但是自己呢又從來不敢麻煩別人。在學校遇到霸凌不敢告訴家長。
  • 我們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自卑情結」已經出現,家長要注意
    他們的孩子不是不愛說話,而是有自卑情結。如果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自卑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四個方面:一: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和不愛說話的人相比,自卑的孩子更願意獨處,他們很懼怕和他人交往,更不願意和不熟悉的人交往,甚至是簡單,基本的交流。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自卑可能是來自於對大自然的崇敬,也可能是來自於對於命運的敬畏,可如果我們內心的自卑感過於沉重,形成了一種自卑情結,那麼就會在生活中產生過多的恐懼與焦慮情緒。阿德勒認為,自卑是我們超越自己的種動力,而自卑情結,則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種阻力。
  • 如果你真的很自卑,請掌握好這三個方法,相信我,你會變自信的
    什麼是自卑情結?其實有自卑是好事呀!按照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說法,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自卑感。正是因為有了自卑感,知道自己的不足,人們才會去提升自己。比如你覺得自己讀書少,不知道如何寫作,那你就去讀書,去看看別人的寫作經驗,然後以輸出倒逼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