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書《自我能力和超越》中說,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恰當的自卑能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使我們進步,使我們更好。
然而,過度的自卑會使自己總是害怕任何事情,精神上的忍耐力很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對自己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是不恰當的。
過度自卑是一種過度自我否定和消極思想的情感體驗。自卑情結的原因是什麼呢?
自信和自卑,都是源於你對自我的根本信念。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到底是基於哪種信念之上。
這些底層的核心信念,會直接影響你對自己或外界,是持有積極評價還是消極評價。前者會讓你感到自信,而後者就會讓你感到自卑。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極端積極或者極端消極的人。
我們往往是對某些事情持有積極的態度,對另外一些事情則持有消極的態度。而自卑的人,則是把自己消極的態度,「廣泛地」用在生活方方面面。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負面的「評價系統」。
基於這個「評價系統」,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會產生負面的看法。畢竟事物本身並沒有客觀性質的意義,只是我們的「評價系統」賦予這些事物某種意義而已。
例如你玩遊戲,但玩輸了,你的心情肯定會受到影響,因為輸這個結果,並不是你想獲得的結果。這是屬於「期望失效」的表現,很正常,但並不足以說明你就是一個自卑的人。
可是你輸掉比賽了,繼而「廣泛地」去否認自己的能力,覺得「看來我就是這麼一個沒用的人」,「我還是做什麼事都做不成」等等,那麼這就屬於自卑了。
因為他們的評價系統,已經不僅僅是針對某件事情,而是擴散到針對自己整個人。把自己跟外界的一切不好的結果都聯繫起來,長此以往,那麼這個自卑情緒的閉合負面循環圈,就由此而形成了。
於是造就了很多行為習慣上,都偏向消極的狀態:
對很多事往往都有心無力,總是覺得自己再努力也做不成。
對自己的評價習慣性悲觀,不是自我懷疑,就是自我厭惡。
情緒一直無法振作起來,好像怎麼自我激勵,都表現不出熱血的感覺。
好像永遠都會感到疲憊,想做點什麼總是無法提起精神。
遇事習慣逃避和退縮,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說話閃閃爍爍。
對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很敏感,總擔心自己會被他人鄙視和針對。
很難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好像隔著一道牆似的,誰都無法信任。
有時候會表現出高傲的姿態,生怕別人看穿自己的弱小和偽裝。
總之,自卑的人,他們的心思都比較脆弱敏感,肩上好像有種無形的重物壓在他身上,很在乎別人的看法,於是無法自如地表現自己,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個性。
自信的人之所以自信,不是他天生體內就攜帶著這種因子,而是因為他從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當中,建立起一個相對比較穩固的「評價系統」。他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能夠做什麼,無法做什麼,更不會為不能做的什麼而感到傷心。
相反,自卑的人,對此並沒有清楚的認知,一切都簡單地歸結為自己「沒有能力」、「自己不行」『、「自己無法改變」、「自己就是這樣子」』。這就是核心負面信念塑造的不同「評價系統」。那這些負面信念,到底如何形成的呢?
想要擺脫自卑,重拾自信,首先就要弄懂自己的自卑到底從何而來。把原因搞清楚後,才能夠針對性地解決這個問題。
而負面信念的形成,無外乎三個原因:
一,成長過程中獲得負面反饋
孩童時期,對於自我信念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在這段時間,個人獲得太多外界的負面反饋,那負面的信念,就會慢慢由此形成。
當這種負面反饋如同「家常便飯」般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就會變成你的底層信念。
長大之後,你面對任何事情時,下意識都會湧現出這種不好的感覺,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好結果;而你需要比其他人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夠克服這種感覺對自己的影響,把自己的正常能力發揮出來。
不管你在小時候,由於生理缺陷或者某些行為舉止,而遭到家人或朋友的批評和指責,這些反饋有意無意地損害到你的自尊,長此以往形成了一個負面的「評價系統」,你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想做什麼事都做不成。
二,用錯誤的方式比較默認標準
不合理的比較,也是導致我們自卑的「導火線」。合理的比較讓人進步,但不合理的比較就會讓人陷入萬劫不復的悲觀當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永遠都是最沒用的那個。
什麼是不合理的比較?
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力價值的前提,跟一些能力價值比自己高的人比較,這就是不合理。例如你不知道自己當前能力,通過努力可以做出什麼樣的成績。
而你還沒有真正付出過努力,就跟一些付出努力且已經獲得價值的人比較,這種比較思想變成你的評價系統,你自然就會很自卑了。
只有你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特質,通過努力可以創造出某些價值時,你對自己有深刻的認知了,你才會建立一個穩定而合理的評價系統。
自卑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係數到底有多高,不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受挫,就是低估自己的價值而缺失信心。更嚴重的是,連自己到底有什麼能力都不知道,在能力範圍內會創造出什麼價值也一無所知。
一旦讓他跟更厲害的人在一起,覺得自己無法達到外界要求的標準,這樣一比較,還有什麼理由不自卑?比較,除了與他人的橫向比較,還有縱向的自我比較,後者才是成長進步中更為合理的行為。
三,無法擺脫消極的自我限制
俗話說:「知恥而後勇」。
一個自卑的人,當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之後,更應該調整心態,重新振作,努力去補強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然而,很多自卑的人,往往即使「知恥」也不會「後勇」,因為他們依然在心裡默默期盼,別人會「大發慈悲」地主動讚美他們,欣賞他們。
正如一個條件不是那麼好的男生,遇到喜歡的女生,想的不是怎麼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吸引女生的注意,而是去想,對方什麼時候會無意中看上了他,對他產生好感。一旦期望落空,又會繼續陷入自卑的情緒當中,負面的循環圈就是如此限制了自己。
想要擺脫這種沒意義的自我限制,必須找出一個缺口,讓自己鑽進去。當這個缺口越來越大,你能夠通過這個缺口衝破這個循環圈,你就能夠朝著自信的姿態邁進一步。
所以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係數不夠高這沒什麼,但假如你知道自己的能力係數不夠高后,依然不採取相應的行動去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就有很大問題了。
通過這三步去做就行:先行動,再心態,後調整。
記住這個順序,是先行動,再心態,後調整,就是從行動開始,以此積累一個良好心態,最後調整自己的心理,最終慢慢改善自卑感。
你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以為想著去調整自己的思想,就能改變自卑。
既然是由行動開始,那麼通過行動去積累成就感,以此構建一個正向而良好的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自卑的人,往往沒有積累足夠的成就感,所以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假如能夠不斷完成一些細小的挑戰,這些挑戰積累下來的成就感,就會慢慢改變他們的自我「評價系統」。
問題是,行動對於自卑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也不知道用什麼事情去挑戰自己。如果你真的希望消除自卑,想一想,你可以積累哪些小行動,獲得成就感呢?
以下這份「行動清單」,只要你選擇一樣堅持一個月,你肯定會積累到相應的成就感:
這些小事情,看似很簡單,但如果你能夠堅持去做一個月,你就能夠做到別人做不了的事情。久而久之,你不但獲得能力的提升,而且自信心也會在無形中得到增強。
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事情,不用你自己設定,你也不用去思考這樣做有什麼意義。還記得我面前說的嗎?意義是自己賦予的,直接做,就是了。用行動改變思維,而不是想好了再去做。
你覺得自己很自卑,那就通過行動,做點什麼事,慢慢培養自信,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想的步驟裡。
從這些能力培養你的人生價值,然後用這種新的態度面對人生,你的自信會變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