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清政府決定臺灣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就任臺灣巡撫後,1887年他又剴切陳詞,奏請興辦鐵路。奏疏中以臺灣防務與商務的迫切需要出發,再度籲請修築鐵路。奏中說臺灣孤懸海外,四傍無倚,由北而南,長有千裡,新竹、彰化一帶地形複雜,不可能全都部署軍隊……若修成鐵路,調兵非常方便,哪個地方有情況,軍隊可以瞬息長驅,直接進入。又從經濟民生來看,臺灣山險路仄,只有修建鐵路,才能使貨物運輸通暢,地方上才有利可圖,故興鐵路才是「富強之計」。這次上奏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以李鴻章為首的改革派鼎力支持,終於獲準。1887年7月,劉銘傳在臺北成立了「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籌劃修建一條縱貫南北的鐵路。
人民網6月9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設立第一條鐵路迄今已經122年,臺灣「鐵路管理局」今天上午在臺北火車站舉行慶祝大會,在現場擺攤,販賣鐵路局熱門商品,還有電動火車模型展示,吸引不少鐵道迷到現場拍照,還有許多從小搭乘臺鐵的民眾,也專程來參加這場懷舊之旅。
臺灣鐵路創建於清光緒13年(1887年)為巡撫劉銘傳所倡導,時值清政府守舊,大力反對興築鐵路,淞滬鐵路正遭拆毀之際,他洞察鐵路對國防、政治、經濟、文化之重要,迭次奏請清政府,並獲直隸總督李鴻章保舉贊成,始奉準興築。
劉銘傳於光緒13年5月在臺北設立臺灣鐵路局,派員赴南洋招募商股,並延聘德人墨爾漢為工程監督,英人馬利遜為總工程司,先自臺北 至基隆勘測路線計28.6公裡,同年6月在臺北大稻埕開工,歷經艱辛,於光緒17年竣工。
劉銘傳並在光緒14年展築臺北經桃園街、中壢、大湖口,以迄新竹路線計78.1公裡,克服了種種困難,卒於光緒19年竣工,全部工期合計6年5個月,用銀129萬餘兩。原本還要繼續向南展築至臺南,未幾因病辭職,繼任巡撫邵友濂鑑於建築工程浩大,籌款困難,奉準清廷停工,路線遂建至新竹而終止。
他奠定了臺灣行政區劃的基礎,他改變了臺灣水師無船的窘境,他最先看出了日本對臺灣的狼子野心,他在招撫臺灣原住民時深得民心,他在臺灣修建了中國自行集資興建的第一條鐵路,他為臺灣近代化事業鞠躬盡瘁,在聽聞臺灣被割讓後口吐鮮血……他就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清末合肥西鄉(今合肥市肥西縣劉老圩)人。
當時的臺灣民眾對鐵路不了解,誤以為會破壞風水,將火車視為「妖馬」「火輪車」。而臺灣第一號火車頭就是一輛頭上會冒煙、吞雲吐霧的「騰雲號」。現被列為「鐵道紀念物」,陳列在臺北新公園裡的博物館的陳列室前,在臺灣鐵路百週年時,為了展覽,臺鐵花了一筆錢請老師傅來整修,使得騰雲號再度活現於世。
臺灣鐵路發展的第二階段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日本佔領臺灣之後,為掠奪臺灣資源,便積極開發臺灣,不停的興築臺灣鐵路各線,有些支線甚至修到了田間地頭,好方便榨取資源,不過也為日後的臺灣鐵路發展,奠定基礎。
臺灣老火車站之苗慄勝興車站
早期站名「十六份信號場」,1958年正名為勝興,海拔402公尺,有「臺灣鐵路最高點」的紀錄,民國87年9月23日停駛,被「新山線」取代,現列為縣定三級古蹟。勝興車站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列車需爬上千分之26的陡坡才能抵達本站,因舊山線是單軌路線,即使高級列車,往往也需在這個三等車站等候會車。
第三階段是,1945年臺灣光復,國民黨退至臺灣以後到現在,這期間,臺灣的鐵路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臺灣南迴鐵路投入運營,這標誌著臺灣環島鐵路系統正式建成。與此同時,臺灣的火車也從蒸汽火車、柴油車,逐步演變為現代化的電氣化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