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吟詠月亮,染上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

2021-01-08 手牽手2019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月光,是皎潔美麗的。它如一塊純淨的美玉,默默地散發出晶瑩的光輝。古今文人學士吟詠它,是因為美,但一經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它給予人的感受就會不同:或樂觀,或憂戚,或昂奮,或低沉。「質本潔來還潔去」。明媚的月光,總是令人陶醉和嚮往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古代詩人們常把明月和思鄉聯繫在一起,這使我們首先想起的是李白。這位蜚聲中外的唐代大詩人,生於中亞碎葉河流域的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託馬克附近,唐代屬安西都護府)。五歲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二十六歲,當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離開蜀地時,對故鄉的戀念情懷,使他寫下一首有名的《峨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景色優美的峨眉山上懸著半圓形的秋月,它那皎潔明亮的影子映入平羌江中,和滔滔的江水一樣流動,真是動人極了。「月有陰晴圓缺」。不說月的圓缺,不說月的明晦,而強調的是峨眉山月的「秋」。秋,天高、氣清、風爽、月朗,引起人一片聯想。月照影流(實際流的是滔滔江水),變靜為動,這樣,峨眉山上,平羌江中,半輪秋月,上下輝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平淺的詞語,寫出了不平淺的意境。秋夜裡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再見了,峨嵋月色!在去渝州的旅途上,我又是多麼地想念你呵!對未來的幻想與追求,一片純真美好的感情,溶化在皎潔秀麗的峨眉山月中。為朗朗秋月,奏出了一曲昂揚奮發而又情思綿綿的樂章。四句中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淏、三峽、渝州五個地名,流暢、明快,「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由此也可見出青年時代李白的才思洋溢。事隔許多年之後,乾元二年(七五九),五十九歲的李白流放夜郎,半道遇赦,歸至江夏,逢從峨眉山上來的僧人入中京長安,詩人追憶峨眉山月,感而賦詩。題日《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嵋。月出峨嵋照滄海,與人萬裡長相隨。」對峨眉山月,詩人始終未能忘情,就是萬裡遠遊之後,也一直是既「看」且「憶」,更感覺它相伴而行。

如今,「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在這江夏城(今武昌)黃鶴樓前的明月下,看見故鄉來的人,他帶來了峨眉月,這明月還將伴送他回到長安去。這明月不僅照到江夏,照到帝都長安和周圍的秦川,而且「歸時還弄峨眉月」,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瞧,這位蜀僧有多麼幸福,他始終有「峨眉月「(不是江夏、長安、秦川等地的月)相伴。其實,「萬裡共明月」,本無所謂這裡明月那裡明月之分。但是一方而見出詩人對故鄉月的感情有多麼深沉;一方面對比自己身似浮雲,滯留吳越,對「歸時」的蜀僧而仍可見「峨眉月」又多麼地令人羨慕!經年漂泊,半生坎坷,追懷昔遊,「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登峨眉山》),對峨眉山月的眷念之誠,真摯質樸,親切感人。方回論李白詩,說它「要自有樸處」。「最于贈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麗句;亦焉用玉溪,纂組失天趣」。

比起詭奇瑰麗的李賀(昌谷)和清詞麗句的李商隱(玉蹊生)來,李白的詩,的確不矯飾,不吞吞吐吐,不遷回曲折,情有所感,即脫口而出,但細細咀嚼,卻又覺意味雋永,任情串真。望月思鄉,廣泛流行的還是那首傳誦古今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既照到室內,顯然已月升中天,時間不早了。詩人卻一直沒有睡,他在想什麼呢?正由於是沉思默想入了神,於迷離惝恍中,才有「疑是」——似是似非狐疑不定的感覺。這個「霜」字,不僅表明涼意襲人,而且暗示皎潔的月光,是近於慘澹蒼白的。這句看似寫景,但景中含情——靜夜中之人,心潮起伏,頗不平靜。字面上不見「思」字,而思在其中矣。「舉頭望明月」,是從迷離惝恍中醒覺後一個小小的動作,既然辨認清楚不是霜,於是不由地抬起頭來,痴情望月,最後又低下頭來,直言不諱地吐出衷情:「思故鄉」!

詩的語言明白如話,寫「靜夜思」的人,卻搖曳多姿:他始而未睡,陷入沉思,由「思」而神態恍惚,因而生「疑」,繼之痴情望月,最後直吐胸臆。詩人感情的表達,由隱而顯,由含蓄而直露,看來也是徹夜不寐的。不過,李白的明月曲,並不都是望月思鄉。「小時不識月,非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朗月行》)。說小的時候不識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神仙所居的瑤臺裡的鏡子飛到天上。傳說月亮升起的時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兩隻腳,當看到月中桂樹時,才發現月亮有多麼圓呵!月亮裡的白兔搗成了藥,請問它是給誰吃的?用神話傳說,軼聞趣談,生動地描繪兒童的心理情趣,口吻逼肖,一派天真爛漫,而又將月亮的皎潔明亮,寫得活潑酒脫,純樸自然。接下來四句便染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了。以蟾蜍蝕影,明精淪惑為喻,對玄宗的荒淫享樂與楊國忠等讒諂蔽明,表示了憂慰和沉痛。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說月亮被蟾蜍齧食,變得殘缺不全了。這是比喻奸佞專權誤國。「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這裡用傳說唐堯時后羿射落九鳥,暗示當時缺少象后羿那樣掃除禍害,安邦治國的英雄。「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說月亮已模糊不清,沉淪迷亂,算了吧,已經不值得看了。最後「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說悲傷得心肝都象斷了一樣,形容憂憤到了極點。歷代評論家們或認為「蓋為安祿山之叛兆於貴妃而作也」(蕭士贊)。或日「憂祿山將叛時作。月,後象,日,君象。祿山之禍,兆於女寵,故言蟾蝕月明,以喻宮闈之蠱惑。九鳥無羿射,以見太陽之傾危,而究歸諸陰精淪惑,則以明皇本英明之闢,若非沉溺色荒,何以安危樂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際,憂憤之詞」。(陳沆《詩比興箋》)拋開「女禍亡國」的陳腐意識不足取,詩人詠月而有寄託,表示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從前八句看,在李白幼小的心靈裡,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徵了。

也許可以這樣說:李白一生與明月結下了不解緣。比如: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對明月有著多麼沉摯的嚮往和追求。「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夢遊天姥吟留別》)。明月「隨人」「送我」,簡直成為詩人親密的朋友了。而他還可以驅遭明月去做他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朗西」。還有更奇特的是:明月可乘、可攬,而且還可賒。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曄及賈至遊洞庭》其二)。這種豪放、俊逸、妙趣橫生的想像,使得李白的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眼前。光明、純潔、自然,無私,這是李白心中的明月的特徵——而偉大詩人李白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

明亮、皎潔的月光,被詩人們諧成間關鶯語、幽咽流泉、嘈嘈切切、抑揚亢墜的各種不同的樂章。「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潤》),「明月別枝驚鵲」(辛棄疾[西江月]),「月明驚鵲未安枝」(蘇軾《杭州牡丹詩》),「月皎驚鳥棲不定」(周邦彥[蝶戀花])。明晃晃的月光照得黑夜如同白晝,使得鳥兒都難安柄了。「月漉漉,波煙玉」(李賀《月漉漉篇》)。明月堂瑩,映照在煙波上,象玉一般。「琥珀尊開月映簾,調弦理曲指纖纖」(權德輿《雜興》)。酒香味濃,月映紗簾,美人纖纖玉手,調弦理曲。它們從景情交融、綺旎溫馨的環境中,表現出詩情畫意。而「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受降城聞笛》);「戍樓刁鬥催落月,二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陸遊《關山月》)。月照白沙、戍樓,又完全是另一幅嚴峻的畫圖了。

至於因遠成、久別而興「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痕月長圓」的感概,在詩詞裡就更多了,「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沈倫期)「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沈如筠);「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崔國輔)「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一夕高樓月,萬裡故園心」(白居易)等等。都從不同的感懷,抒發出真摯深沉的感情。

月光,皎潔美麗,它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默無聲息地散發出晶瑩的光輝。詩人們對它的吟詠也許多數是:流泉竹影、吹箭踏月那樣的清幽;朱樓繡閣、洞房夜暗那樣的溫馨;或長門含怨、思婦無眠的傷懷。的確,在這類題材的詩詞中,叱吒風雲、氣吞萬裡的篇什少了一些。不過,「陶冶性靈存底物」,這類詩總是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情趣吧。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手牽手2019」,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喲~

相關焦點

  • 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和太陽
    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扯起古代詩人為什麼多寫月亮而忽略太陽呢?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其一,月亮溫柔似水,太陽耀眼暴烈。顯然月亮更符合古代中華文化中所推崇的那種安寧嫻靜之美,也更容易被文人們所青睞。比較月光和陽光,很明顯,月亮溫和,太陽暴烈,就像女人和男人,母親和父親,誰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呢?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上,古代的詩(詞)人也不是不寫太陽,詩人筆下的太陽,一般都是晴天、烈日、苦曬之類的客觀天氣和環境的描寫,很少跟人的境遇及心裡活動聯繫起來。
  • 古代詞牌與填詞人的詞有何關係以及引申而來詩詞歌賦的不同意義
    古代的詞牌大抵都是給歌舞坊的藝人們彈唱或者文人之間吟詠用的,就好像現代作曲家寫的曲子,可以根據同一個曲調填出不同內容的歌詞,或者以規定的格式吟詠出不同內容的詞作。古代的詞牌應該就是類似於這種操作。《北國之春》中曲調相同的前後兩段,歌詞就不是一樣的,這就是一個例子,這是在同一首歌裡使用不同歌詞。如果延伸出去,用一樣的曲調,填上風格內容完全不同的歌詞,再根據內容取出相對應的歌名,自然也是可以的。這樣的歌跟原唱除了曲調相同之外,內容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 古代詩人筆下的春天是什麼樣的?可謂是有人歡笑、有人愁
    但是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卻別有一番韻味。當多愁善感的文人偶遇多姿多彩的春色,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就此如涓涓細流一般從詩人筆尖下流淌出來。縱觀唐宋兩朝文壇可以發現「詠物詩」,在全部詩詞作品中所佔有的比例非常高。詩人們幾乎將大自然中的所有景物,都寫入了詩詞之中並流傳於後世。
  • 詩豪劉禹錫兩首發人思索,耐人吟詠的《秋詞》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後又中博學宏詞科,曾任監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 滿月、生育與節慶:不同文化中的月亮神話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而今天的中秋節,也大致成型於唐代。中晚唐時,中秋賞月已是全民習俗。百姓們會在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出門賞月,文人騷客也趁此吟詩作對,或傾訴哀思。賞月並非獨賞,而是要與親友、同僚一起,與美酒、音樂、詩詞相隨。而到宋代時,賞月更成了一種狂歡——人人皆登高賞月,痛飲至深夜。
  • 東西方繪畫中的月亮竟如此不同
    東西方繪畫中,月亮是具有表現力的自然元素。但是,藝術家賦予她的情境與寓意卻有很大不同。朱光潛曾說:「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月亮在東西方繪畫中的情境便有如日景與月景。
  • 詩詞:不同朝代詩人筆下的秋天,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詩意所在?
    不僅小月喜歡秋天,古代的詩人們也喜歡。所以,今日我們便來感受一下古代不同朝代下,詩人們眼中秋天的詩意所在!兩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寥寥十字,卻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秋日畫面,不愧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佛」——王維,就連秋天也變得富含禪意!宋代·朱熹《偶成》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是詩人的一次「驚夢」之感!
  • Isunflower花藝學院:不同色彩給人感受不同,花藝師該如何運用?
    色彩是極具生命力和表現力的東西,不同的色彩,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心理。那麼,色彩能給人帶來哪些心理感受和體驗,又怎麼運用到花藝之中呢?遠近感色彩能夠給人以遠近的空間感。
  • 軟裝色彩搭配 不同色彩不同感受
    家居軟裝搭配中,色彩賦予了家居生活環境的另一種美感,對於家居軟裝搭配來說,考慮色彩上的搭配是非常關鍵的。那麼軟裝搭配中應該選擇什麼顏色比較合適呢?其實不同的顏色搭配也會體現出不同戶主的品味和生活氛圍,不同時代流行的顏色不同,能夠舒適又美觀還得結合時代流行元素來創造。
  •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
    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4種含義,你知道幾個?文|念你早已成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所以人們所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高雅。而說起高雅,很多人都會向詩詞和書法方面靠攏,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會詩詞和書法都是比較有才的人,而有才的人自然會被大家認可。今天我們也來高雅一回,聊一聊古代的詩詞。古代詩人都喜歡詠月,而月亮在詩中有這5種含義,你知道幾個?第一種,象徵團圓。每當說起月亮的時候,很多人就想到了團圓,不管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都講究團圓的含義。
  • 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何能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
    我們中國人的語言藝術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很多初學漢語的人,經常會被繞暈。我們的語言文字,總是蘊含著謙遜的美德,比如古人對著鏡子,想要誇一誇自己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啊呀,我真是太帥了,太美了!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一、風骨與氣節彰顯華夏美德和東方神韻  風骨與氣節作為一種道德風範和信念追求,在我國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現各不相同。風骨與氣節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品質和精神狀貌。假如一定要區分出風骨和氣節兩者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風骨更側重於古代文人精神內涵的純正雅致,而氣節則更注重於古代文人行為表現的浩然峻烈,簡言之,風骨崇尚修身理念的闡發弘揚,如北宋一代名臣範仲淹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文人風骨的優秀範本,始終濡染和感召著後人。  文人風骨作為一種卓爾不群的道德品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因子和民族情結的重要載體。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月亮,晚安:不同的視角 不同的月亮
    月亮,晚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月亮月亮是什麼樣的?在小動物眼裡,月亮總是很神秘,它們對月亮有著各種不同的想像——像蚯蚓、像香蕉、像奶酪、像果子……不同的視角,就有不一樣的月亮。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視角去詮釋世界,但小饞貓們毫不掩飾貪吃的欲望,在每個小饞貓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月亮。
  • 中國古代文人作畫僅僅是因為無聊嗎?殊不知「文人畫」創作的動機
    「王右丞」是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實際上在董其昌之前,宋代蘇軾就提出過「士人畫」的概念,其含義與董其昌的「文人畫」是一致的,蘇軾說:觀士人畫而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
  • 詠物賦、詠物詩、詠物詞中吟詠對象的流變,隱含之義不可不知
    這裡可能有一個誇張的說法:在蕭統的時代,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一種自然界的事物在賦裡不被吟詠的。我想說,關於賦體詠物,它的範圍幾乎成了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在賦這種以綺麗華美為特徵的文體裡出現自然事物是一點不令人驚奇的。賦本來著重於「體物」。所謂體物就是描寫、再現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感情而客觀存在的事物。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此詩『文人』,傳、箋俱指召穆公之先人,甚確。」「文人」即有文德者之先祖。後來,「文人」指能文之人。如漢代傅毅《舞賦》:「文人不能懷其藻兮,武毅不能隱其剛。」這裡以文、武對舉,只是客觀的分類,並無褒貶。漢代以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隨著詩賦文章的興盛,出現了一批身份獨特、善於寫作詩賦文章的人,被稱為「文人」。文人一詞開始呈現貶義色彩。
  • 古代內衣發展史:反映不同時代人民感情的宣洩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提起中國古人的內衣,大多數人可能更容易想到的是肚兜、兜襠布。其實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每一段重大時期,內衣都會隨著社會變革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古代的內衣在歷史上並不受重視。不像其他官服、朝服等服飾,對不同階層有不同的規範。
  • 中秋節:中國人的團圓情結和月亮崇拜
    在農耕文明的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日月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內容,也是古代中國人思想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易·繫辭上》中有「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說法。日月這兩大天體,在古代人的思想觀念中代表著世界的兩極,「日者,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