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孤兒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十年,考上上海交大

2020-12-15 環球網

9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迎來全球萬名新生。

2018年,「00後」第一次成為上海交大本科新生主力。2000年出生的本科新生近2800多人,約佔68%。年齡最小的2004年出生,年僅14歲。

汶川地震孤兒考上上海交大

北川男孩賀宇軒。上海交大供圖開學當天,在霍英東體育館一樓接待室內,男生賀宇軒身著白色上衣、戴著黑框眼鏡,身材瘦削,站得筆直,他是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2018級大一新生。

他有一個特殊的身份——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倖存者。十年前,汶川大地震使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家住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賀宇軒,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那一年賀宇軒在曲山小學讀小學二年級。從此,他只能和年邁多病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十年後的2018年,賀宇軒憑藉661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上海交大。他坦言,上海交通大學對於偏遠家鄉的老一輩親戚們而言有些陌生,「他們以為我出來是去當交警。因為交通兩個字很容易引發他們的誤解,然後我給他們說這個大學也很厲害,全世界內排名也很高,他們才逐漸接受。」賀宇軒說著笑了起來,一雙眼睛眯成了兩條縫。

「平時別人休息的時候,可以擠出時間來學習。但我絕不會熬夜,因為熬夜會影響第二天的效率。」 他一邊說著一邊握緊手中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賀宇軒認為自己成長過程中,最要感謝的是親人。「小舅舅對我精神上的鼓勵最大。他一直希望我考上好的大學,然後讀博。」賀宇軒說,他的小舅舅現在是成都理工大學的一名教師。同時,他也很感謝爺爺奶奶在生活上的悉心照料。

「我最大的理想是直博,但估計很難。不行的話,我也想考博。」賀宇軒說,他大舅和小舅的女兒都是博士,他笑稱想向兩位表姐學習。賀宇軒現在的專業是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學,他表示會刻苦鑽研,將來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仫佬族姑娘如願考上醫學院

仫佬族姑娘李想。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實習生 王宇澄 圖在賀宇軒的身旁站著一名齊耳短髮的仫佬族姑娘,她叫李想,也是上海交大2018級本科新生。

李想的家鄉位於廣西河池羅城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仫佬族自治縣,同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羅城縣仫佬族自治縣四季如春、風景怡人,有豐富的礦產和生物資源,但多變的地形、茂密的叢林也成為當地交通不發達的阻礙。

「從縣裡到市區要坐很久的大巴車,然後,從家鄉到上海還要繼續坐21、22個小時的火車。」李想說,這是她第一次來上海,來送她上學的父母和哥哥同樣都是第一次來到上海。

李想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醫生。2018年她如願進入了上海交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

「我從初中的時候就萌發了學醫的這種想法。然後我高中的時候也挺喜歡生物的,在生物方面在年級也是排名前列的。」李想說,一心想要學醫與初中的一次家庭遭遇有關,「我初二的時候,母親患上椎間盤突出。在我們家鄉那邊,如果遇上一些稍微大的疾病,就要到省會那種大城市看病,比如廣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從我們家鄉趕過去要很久。」回憶起往事,李想眉頭微皺。

母親看病的遭遇讓李想決心成為一名醫生。她坦言,雖然自己的起點不高,但會更加努力,不忘父母,不忘美麗卻貧窮落後的家鄉,等學成歸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越努力越幸運,越拼搏越快樂!」李想笑著說道,眼睛裡閃著光。

留學生「刷臉報到」

2018年,上海交大也迎來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國際生。

在留學生新生報到現場,「刷臉報到」系統首次運行,高科技的智能裝備讓報到的留學生新生大呼神奇。

留學生站在人臉採集設備前,系統即可通過算法,迅速抓取學生臉部圖像,根據現場採集的即時圖像與資料庫對比,能迅速且精準識別學生的身份。一名來自於俄羅斯的航空航天學院新生在電腦前站定,屏幕瞬間跳出了他的個人信息。

值得提的是,上海交大2018年國際生新生中,一帶一路地區學生佔比42%,比去年提升7%。這一年,上海交大與哈薩克斯坦教育部國際計劃中心籤訂合作協議,聯合設立獎學金,哈薩克斯坦優秀學生獲得了更多來上海交大學習的機會。

留學生新生人臉掃描報到。上海交大供圖「近幾年,選擇來中國留學在我們國家成為了一個新的趨勢。」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學生迪麗拜爾說,她被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錄取,此前她就讀於哈薩克斯坦排名第一的國立數理中學,「希望未來我可以繼續成為高中母校的驕傲,成為交大的驕傲。在中國我能獲得很多先進的知識,學會漢語。除了學習以外我還想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還想看一看中國快速發展的城市。」

在捷克留學生楊昊天看來,中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家,特別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更是讓他對個人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和憧憬。楊昊天說:「我覺得沒有比中國更好的地方繼續學業深造了。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底蘊深厚,擁有許多優秀的教師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如果大學歲月能在這樣一個非常有動力、充滿啟發的環境中度過,我將感到十分榮幸。另一個原因是上海交大計算機學科實力雄厚,這是對我專業發展十分有利的機會。因為現在的金融世界已經越來越科技和智能化,這無疑非常重要。」

除了學位國際生,2018年秋季學期,上海還迎來了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480名交換生,總人數較去年同比增長了10%。來自於德國、法國和美國的學生佔比最高,分別佔總人數的13%、9%和8%。與去年相比,來自於法國、澳大利亞、保加利亞、瑞士等學生人數有了較大的增長。

留學生新生體驗人臉掃描報到。上海交大供圖「助飛計劃」幫助貧困新生

上海交通大學「助飛計劃」以優秀老生走訪新生的模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全方位了解交大的資助政策,且為所有的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送去無憂入學禮包。

2018年是「助飛計劃」開展的第7年,從2012年到2108年,該計劃共計組織9000餘名上海交大師生、校友與近20000名新生座談交流,入戶走訪了超過400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發放愛心禮包等超過350萬元,幫助其中的約1700餘名困難學生通過綠色通道入學,實現了所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入學前了解資助政策、入學後精準資助。

2018年的走訪從7月26日開始,持續至8月17日,前後總共23天,共計709人參與,包括16名教師和693名老生人,走訪區域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走訪了199個地級市(佔全國60%的地市級行政區),444個區縣(佔全國15.52%的縣級行政區),共計實地走訪家庭經濟有可能困難的新生710名,佔上海交大全體2018級本科新生人數比例為17.27%。

2018年「助飛計劃」走訪困難新生發現了200多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本科新生,上海交大向這些同學發出邀請,邀請其提前一周到校,參加新生訓練營,從9月1日開始到9月7日,持續1周時間,體驗期間的吃住行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新生訓練營全稱為「築力計劃新生體驗營」,它是上海交大組織的培訓困難新生走上自強自立道路的項目。項目開展過程中向新生詳細解讀上海交大各類資助政策,安排自強自立勵志人物講座、專家入學適應講座、團隊及個人能力訓練等。

教父親的涪陵男孩謝豐澤。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實習生 王宇澄 圖

在上海交大本科生公寓D24樓的一樓,謝豐澤在自己的寢室內整理行李,他正將行李箱中的書籍整齊地擺放到書桌上。從小時候到高三,謝豐澤一直跟爺爺奶奶在村裡生活,父母則在千裡之外的福建打工掙錢。2017年4月,父親在工作途中突發腦動脈瘤破裂,致使大面積腦出血,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遭遇重創。

經過二十多天的搶救,父親終於從死亡邊緣掙扎過來,然而卻落下了智力下降、記憶喪失、語言功能嚴重退化等後遺症。

謝豐澤的母親不得不扛起家中大梁,她去涪陵市區找了一份月嫂的工作,為了能多賺些錢補貼家用,一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

照顧父親的重擔,落到了年邁的爺爺奶奶與當時還在讀高三的謝豐澤身上。他每天放學回家後和爺爺一起教父親開口說話。

如今,來千裡之外的上海求學,謝豐澤很擔心父親的身體,「中秋節和國慶節都不能回家了,希望家裡人都過得好。」他扶了扶黑框眼鏡,輕聲說道。

「我很喜歡現在的這個專業,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搗鼓那些機械的東西。」謝豐澤希望他能讀研,然後成為一名工程師,回報辛苦打工的父母。

無憂入學大禮包。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實習生 王宇澄 圖

相關焦點

  • 紀念「汶川地震」十年 這些感人的電影值得一看
    封面新聞訊 (記者杜恩湖)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而關於汶川地震的感人電影近期也紛紛公映。總製片人劉乃藝介紹,該電影由曾拍攝電影《草房子》《警察有約》,以及電視劇《小兵張嘎》的著名導演徐耿執導,因《結婚十年》、北京奧運會獻禮影片《破冰》而蜚聲業內的著名編劇許波出任編劇,全片用了40餘天拍攝完成,連今年春節幾乎都沒有停下,終於趕在了今年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前全國同步公映。
  • 汶川地震孤兒的婚禮: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
    10年前,喬鴻的親生父母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難。那年,喬鴻只有15歲。喬鴻的婚禮現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喬鴻是四川人,曾有一個幸福的小家。爸爸媽媽在建築隊打工,一家人過著平淡卻幸福的生活。2008年5月12日,地震來了,小家支離破碎。喬鴻家在北川的房子成了危房,父母雙雙遇難,叔叔和嬸嬸也走了。只剩下兩個七旬的老人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喬鴻、哥哥還有堂弟成了孤兒。那時的他只有15歲,剛上初二。「當時感覺天塌了,一下子陷入絕境,無法呼吸。」
  • 「512」汶川地震:十年生死兩茫茫
    文/七隻小狼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距離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這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到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 父母「不在」跟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的陽光學子劉成才高考考了677分
    雙親「不在」,劉成才和年幼的弟弟與年過七旬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祖孫四人相依為命。今年高考,劉成才考了677分,已經收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計算機類的錄取通知書。雙親「不在」 年過七旬的爺爺奶奶嘔心養育兄弟倆雙親不在,家中以種植莊稼為主要經濟來源,收入薄弱,入不敷出。
  • 汶川地震十年丨當年的武警戰士蔣傑: 重返汶川 赴一場十年之約
    這個收藏了十年的標籤,他特意又貼了上去。今年38歲的蔣傑,曾是駐地在祁縣的原武警某部隊的一名戰士,參與汶川救災近兩個月,當年6月下旬離川。2012年轉業到祁縣民政局,現為祁縣軍休所所長。離開汶川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任何有關汶川的消息,都能牽扯到他敏感的神經。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年紀念日。
  • 汶川|地震過後十年,再去汶川旅遊,災後的景色多了某些意義
    為了汶川這個美麗的地方!今天,汶川地震過去幾近十年,這個地方依舊美麗,甚至是我心中一直嚮往的地方,不僅是因為過去的災難,更因為這十年之間汶川的發展。上圖是汶川的一座橋的風景,橋的盡頭通往汶川!映秀地震遺址地震後,地震震中汶川縣映秀鎮在廢墟上建立的映秀地震遺址,將成為一個永恆的時刻被定格在們庫那個適中上的14點28分,汶川大地震從這個鎮上開始撕裂大地伴隨恐怖的巨響,幾百萬立方米的巖石碎塊從陡峭的山崖上傾瀉而下
  • 上海建築師紀念汶川十年「規划行動」
    中青在線上海5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今天是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紀念日,《城影相間---汶川十年、規划行動》影像展在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舉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對四川、甘肅、陝西等我國西部地區造成嚴重的自然環境破壞、人民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災害發生後,全國各界踴躍參與到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眾多規劃師、建築師第一時間奔赴災區,投身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譜寫出一系列感人的篇章。
  • 汶川地震十年後,北川老城成為地震遺址公園,新城則欣欣向榮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十年前汶川地震受災最重的北川縣,目前已經全部重建。老北川縣城目前還是地震時候的斷壁殘垣和廢墟,而新的北川縣城位於老城南部,一片生態新城的景象。北川老城經歷汶川地震變成了廢墟,目前是一片斷壁殘垣,也可以看作汶川地震的遺址公園。
  • 2018中國人壽客戶節 聚焦汶川地震十周年紀錄電影《川流不息》獻映
    作為本屆客戶節亮點,以體現國壽傳遞大愛、凝聚正能量為主題的國內首部聚焦「5.12」汶川地震孤兒成長曆程的紀錄電影《川流不息》,於當日在廈門獻映。據悉,該紀錄電影由中國人壽與北京焦波光影文化公司聯合製作推出,通過長達十年的跟蹤拍攝,記錄了以六位孩子為代表的汶川地震孤兒成長曆程,充分展現了他們如何在社會各界關愛下度過艱難時刻、於廢墟中重建希望的感人故事。
  • 5.12 汶川地震發生的瞬間被定格,十年後的遺址
    日曆又將要翻到5月12日,距離那場山河破碎、近7萬同胞逝去的大地震已過去整整十年。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撕裂的傷口會慢慢結痂,疼痛會慢慢減輕。一座因汶川大地震而為人所知的小鎮,因為地處震中,幾乎被完全炸毀。
  • 偉大時代鑄就不朽豐碑——「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啟示錄
    今年2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關注人類共同命運,攜手應對自然災害——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記憶」圖片展上,歐洲議會副議長帕帕迪莫裡斯表示,「汶川十年的巨大成就令人欣慰和振奮」。  這是汶川災區對所有關注與愛心的回應。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跨越,于振興中騰飛,汶川的故事走向世界,中國的精彩贏得讚譽。  轉眼十年,夢想飛揚。
  • 汶川地震後災害治理的十年演進:四川經驗與中國模式
    十年前,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WET)」,今天和李京老師一起回到現場,一切恍惚歷歷在目。回望十年,我們改變了什麼?也許我們的容顏在改變,北川的容顏是越來越漂亮的,北川越來越人傑地靈。「汶川地震」後十年的兩大思考尺度開始回望十年痕跡的時候,首先需要明確究竟會有哪些思考的尺度。
  • 孤兒兄妹相依為命堅強點燃永不「畢業」的希望之燈
    孤兒兄妹相依為命堅強點燃永不「畢業」的希望之燈佛教在線江蘇訊 對鹽城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佔偉平來說,生活是不公平的——出生在江西山區的他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和妹妹相依為命。勤奮刻苦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大學,年年獲獎學金,並光榮地入了黨。可為了讓哥哥上學,15歲的妹妹毅然輟學隻身去外地打工。
  • 紀念5·12汶川大地震11周年 跟著這些電影緬懷逝者
    1905電影網訊201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中國四川汶川爆發芮氏8級大地震,近7萬人遇難,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如今,距離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11年,期間有不少電影重現了災難發生時的感人事跡,描繪了災後重建的動人故事,讓我們跟著這些電影一同緬懷逝者,致敬重生。1.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曾經讓我們淚流滿面的照片
    10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近7萬人遇難,一段10年過去依然會感到傷痛的記憶。無法釋懷生命逝去的悲傷,不會忘記互相鼓勵、相攜前行的堅強,還有廢墟上重新站立的新生。汶川地震10周年,悼念,祝福。
  • 這張汶川地震照片的五年後與十年後
    地震逃亡是記者拍下的場景。201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側一家臨街樓體的門口,12歲的屈楚妍和13歲的點點與當年的幼兒園園長重聚。這也是歷史性的一張照片。10年前的今天,汶川地震時,他們被園長趙立從幼兒園救出來,這一瞬間恰好被路過的某記者拍到,這一瞬間的記錄,讓人嬉笑又讓人流淚。
  • 汶川大地震十年,一直想要緊緊抓住的女生,最終成了回憶
    擔心睡在頂樓的我爸唄。地震過後十年,現在我在日本,一個近乎每天都在發生地震的國家,卻每次都能想起那一晚被迫分離的我們仨。08年5月前男友和新女友一起去四川旅行,剛好地震那幾天,他們失聯了,為他們祈禱了好幾天,告訴自己只要他們平安,我就永遠退出。後來看到他們在汶川的合影,經歷過生死的他們,自然很快結婚。心痛地刪除了他所有的聯繫方式,告誡自己:「選一個愛自己的人,生活會更容易。」
  • 地震孤兒與愛心媽媽「神交」兩年 遺言感謝媽媽
    他是一個汶川地震孤兒,她是一位未婚「貴州媽媽」。  地震孤兒  「5·12」汶川大地震時,越越才6歲,地震奪去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從此,他成了孤兒。  地震時,越越和媽媽在家裡,爸爸正在工廠上班,山崩地裂的那一刻,當房屋坍塌的瞬間,媽媽用柔弱而又堅強的身軀緊緊護住年幼的越越。媽媽死了,10多個小時過去,越越被救援人員從廢墟裡挖出,僥倖活了下來。
  • 實拍:記者親臨「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現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給神州大地和華夏兒女帶來了巨大傷痛,同時也激發起全國人民志願奉獻、抗震救災的群情激昂,開啟了中國公益的新時代。值此十年之際,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攜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等9家單位,共同舉辦了「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圖為記者親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 新華社記者專訪阿來:為何醞釀十年才寫汶川地震
    「這是我最愛的一部小說,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作家阿來提到的這本書叫《雲中記》,該書講述了千年古村雲中村在八級地震中地裂天崩,又在次生災害山體滑坡中消失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地震發生。第二天,作家阿來啟程趕赴災區,前後盤桓數月,又醞釀超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