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科前沿|葛傳紅:西方政治學界對於「定量霸權」的反思與批判

2021-12-25 政治科學研究

【摘 要】定量研究已經成為西方政治學界(尤其是美國政治學界)的主要研究方法,但也出現了「定量霸權」的局面。同時,定量方法日益繁雜、深奧,出現為定量而定量的狀況,並且定量學者的學術著作日益「小眾化」和「圈子化」,定量研究的弊端日漸顯現。為擺脫「定量霸權」,西方政治學界開始反思並批判政治學領域裡定量思維的統治地位。一些西方政治學者認為,政治定量分析存在種種不足,政治學研究必須擺脫「物理學嫉妒」。另外,也要認識到政治學研究已經形成了兩種獨特的文化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兩者分別具有各自獨特的研究程序和研究邏輯,本質上兩者並不存在彼此對立的關係。為超越「定性—定量鴻溝」,政治學者必須擺脫對特定方法論的盲目崇拜,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去選擇研究方法,而不是從研究方法去選擇研究問題。

【關鍵詞】政治學理論;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霸權;「定量—定性鴻溝」

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政治學定量研究方法在美國起步很晚,直到1986年才成立了旨在推動政治學定量研究的「政治學方法協會」(Society of Political Methodology)。經過近30年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政治學定量研究已經在深度和廣度上超過了諸如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

從20世紀60年代起,政治學研究就開始了「科學主義轉向」的歷程。剛開始受到經濟學的影響,從研究方法到研究議題都開始借鑑經濟學,並模仿經濟學的研究語言和研究範式。比如,經濟學研究中有「經濟人」假設,而政治學研究則有「政治人」的概念與之呼應;後來又受到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影響,政治學研究開始向社會學借鑑理論和方法,甚至還催生了一門新學科——「政治社會學」。總之,政治學研究已經歷了從理論到方法、從研究議程到研究範式的全面轉型。

多年來,定量研究方法成為西方政治學(尤其是美國政治學)的主要研究方法。[1]當然,這不僅僅是美國政治學界的時尚,它也是國際學術界的一種趨勢,並日漸形成了一種「方法論霸權」。於是,人們發現政治學論文和專著中充斥著大量的統計學和方法論術語,而定量方法論學者則辯解稱他們使用的是定量語言而不是政治學語言,或者說是政治學的一種新語言。當然,這種新語言也立即被冠以「科技英語」的新名號,並被用來指稱這個政治學發展的新趨勢。[2]與此同時,這種新的寫作風格也迅速地影響到了審稿人、編輯和讀者。學界普遍認為,論文和專著發表的「選擇機制」也間接地促成了這個潮流,因為只有這種風格的文章才容易發表。[3]

毋庸諱言,運用數學方法研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定量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它不僅可以通過各種統計數字描述和揭示一個社會或眾多社會現象間的關係,也可以通過推斷局部以知道總體的狀況。同時,定量研究還具有邏輯上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在結論的呈現上也具有高度的精確性和簡潔性。然而,「定量霸權」的形成卻有可能蠶食一個學術界的重要共識——方法的多樣性。早在1969年,美國政治學會主席、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埃爾默·謝特施內德(Eimer E. Schatterschneider)就警告說「政治學領域內的行為主義革命」有可能將我們帶入一種可怕的前景——「圍繞一個虛空,有堆積如山的數據。」[4]另外,由於定量研究採用複雜統計方法,結果讓政治學研究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並日益小眾化。無疑,政治學研究已經籠罩在「定量霸權」的陰影裡,這顯然與政治學的包容性趨勢是背道而馳的。

本文就以西方政治學(尤其是美國政治學)發展進程中的「定量霸權」為研究對象,主要通過對學科歷史和批評文獻的鉤沉,運用文獻分析法對其形成、發展、存在的弊端,以及西方政治學界對其批判與反思進行梳理和分析。

縱觀政治學的學科史,一般認為,自從20世紀以來,政治學經歷了三次高峰:第一次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20—1940),被稱之為「芝加哥高峰」,[5]其主要特點是實證研究的興起,側重於定量研究;第二次高峰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年,其主要特點是行為主義的傳播,注重政治學科的專業化;第三個高峰是近年來勃興的理性選擇/方法論個人主義,其主要特點是注重邏輯演繹、數學方法及模型建構。[6]可以說,政治學發展進程中的這三個高峰都不同程度地推進了政治學定量研究的發展。

(一)「定量霸權」的先聲

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定性研究方法似乎一直進展不大,要麼是歷史分析、要麼是檔案鉤沉或是特殊案例的剖析。對於後者,定量學者輕蔑地稱之為「逸聞趣事式的研究」(anecdotal research)。[8]因此,一些政治學者試圖使政治學研究數據化以顯得更加科學化。

定量方法發軔於19世紀晚期,當時還沒有計算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因此,工作開展起來很困難,雖然當時的定量方法通常只是一些簡單的統計,但人們認為已經過於複雜。儘管早期的定量研究受到計算手段的制約,但還是取得了相當程度的進展。在20世紀早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盛行行為主義,政治學者哈羅德·高斯奈爾(Harold Gosnell)和他的學生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聯手將「隨機試驗」(randomized experiments)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引入政治學研究。與此同時,其他一些統計學家如美國勞倫斯大學政治學教授比爾·裡克爾(Bill Riker)和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唐·斯託克斯(Don Stokes)也呼應這一潮流,並呼籲政治學研究要從其他學科借鑑一些先進的研究方法。[8]

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經濟學家就開始涉足政治學研究的領地——如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蘇格蘭經濟學家鄧肯·布萊克(Duncan Black)、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及馬裡蘭大學經濟學教授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等——他們嘗試使用經濟學模型和方法來分析選舉、投票及利益集團的政治行為。這種方法一經使用,便迅速風靡了政治學界,因此,有學者認為,「(定量研究)已經從根本上對政治學科在研究政治與訓練學生方面該如何前進提出了挑戰」。[9]

此種方法以經濟學的原理和假設為前提,認為人類是理性的、短視的、物質上自利的最大化者,因此,在一些支持者心目中,量化研究方法也為政治學勾勒了「統一標準的」和「不斷積累的」科學發展前景。研究議題也五花八門,從「決定購買什麼」「以什麼價錢購買」「把票投給誰」到「要生幾個孩子」,以及「如何形成聯盟」等等,不一而足。對於此種學術潮流,奧爾森興奮地寫道:「實現了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統一(當然也包括政治學)。」這些理論選擇學者們高度自信,並希望在有些方面「人人都要這麼做」。[10]

真正的定量革命來自於計算機的發明,定量分析開始變得簡便和容易:以前需要人工計算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數據,如今在計算機的運算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一時間,定量研究學者出現井噴現象,數量急劇膨脹,他們互相切磋經驗、無償分享數據,視「美國全國選舉研究」(ANES)的原則為金科玉律。與此同時,美國政治學傳統刊物《美國政治學評論》也適時定量轉向,迎接這一新興的學術潮流;斯託克斯則開始在《美國政治科學雜誌》上開闢學術工作坊(The Workshop Section)以推進定量革命;1974年,專門刊登定量研究論文的學術雜誌《政治方法論》(Political Methodology)也開始問世發行。[11]美國政治學定量研究的繁榮局面似乎已經隱約可見。

定量潮流真正標誌性事件是紐約大學政治學教授亞當·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利·特尤因(Henry Teune)兩位學者的推動。1970年,在《比較社會分析的邏輯》一書中,他們共同呼籲「必須以變量來取代民族、國家和文化等概念」——即以「變量導向的方法」(variable-oriented approach)取代「案例導向的方法」(case-oriented approach)。[12]該書是兩位作者參加「國際價值觀研究」的成果,他們認為,「國家」「民族」「文化」等都是「不真實的假設」(unrealistic assumption),因為這些本身都是非常獨特的社會,因此,「國家層面上的比較不是比較」。相應的解決之道是用「人均收入」「人口年齡結構」「行業協會的集中度」,以及調查問卷等「理論變量」(theoretical variables)來取代那些宏觀的概念。[13]換句話說,按照他們的邏輯,用密爾(Stuart Mill)「求同法」和「求異法」指導的大量定性研究(國別研究)都失去了合法性和科學性。

毋庸諱言,普沃斯基和特尤因的邏輯是強大的。美國政治學界也乘勢開始全面反思定性研究方法的不足:儘管定量研究所依賴的統計技術、概率論或相關性等等都並非完美,但學界普遍認為,比之於定性研究的「決定論式的命題」(propositions of a deterministic kind)還是一種可貴的進步。於是,針對定性研究的缺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克里斯多福·亞琛(Christopher H. Achen)開出了一劑明確的「藥方」——回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此舉也被認為是美國社會科學概率論革命(the probabilistic revolution)的一個生動註腳。[14]

(二)《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對定量研究方法的推崇

為改進定性研究方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加裡·金(Gary King)、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西德尼·維巴(Sidney Verba)合著《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他們試圖整合整個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並把它們融合為一個共同的思維邏輯。[15]該書很快成為研究方法的經典,並作為社會科學類研究者學習研究方法的首選教材。《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指向非常明確,是為了提升定性研究的學術質量,該書建議定性學者應該借鑑定量研究方法(特別是回歸分析)。這個說法的潛臺詞在於:定量方法在某些方面確實比定性方法優越,因此,定性研究學者必須遵循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技術,而脫離了這些準則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學術價值。雖然,表面上,加裡·金等學者主張,兩種研究方法應該和諧相處,但在實際上卻是「合一論」。儘管如此,在《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中,加裡·金他們一再強調他們並不是要貶低定性研究,相反,是要揭示兩種研究方法中的「共通邏輯」:「(它們)之間的差別僅僅是風格和方法論的不同」,但在本質上(它們)「所依賴的邏輯都是相同的」。[16]

正是在這種認為兩種研究方法都具有相同邏輯的基礎上,他們認為,定性研究方法必須向定量研究方法看齊。也就是說,要把基於回歸分析和相關技術來進行因果推論的方法也運用於定性研究,否則便是不科學。三位作者還進一步指出,「科學研究的內容是關於方法的」,換句話說「科學的內容並不是研究的題材,而是研究的方法和規則」。[17]客觀地講,這個研究邏輯是迷人的,在實踐中也越來越成為西方政治學研究中必須遵守的準則。雖然,三位作者特別指出:「無論針對何種研究問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間都各有優勢並相互補充。我們不鼓勵完全採用定量方法,因為通過量化數據進行統計學假設檢驗的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研究對象」。[18]然而,西方政治學界普遍認為,這個觀點不過是客套話而已,目的是讓他們自己顯得不那麼極端。

(三)「定量霸權」思維的擴散

由於《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堅持定性與定量研究「只能有一個推理邏輯」,結果該書甫一出版就引起比較大的爭議。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衛·萊廷(David D. Laitin)在第二年就撰文指責該書乃是「霸權式研究設計」(hegemonic design)和「霸權式規劃」(hegemonic project),體現了統計學家對定性學者根深蒂固的偏見與歧視。[19]但是,《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並不是一本心血來潮的標新立異之作,在加裡·金看來,他早在1989年就「萌發了統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構想」,而其設想就是要用統計推論(statistical inference)來規範政治學研究。[20]後來在面對學界批評時,三位作者還辯解稱,希望常規的統計訓練能夠促使學界形成共同的詞彙,目的是要以標準操作(standard practice)來規避偏差以促進學術界的交流。[21]從這種意義上來看,這三位作者實際上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渴望該書的問世能夠促成一個學者的社群以便去共同追求正確的知識——用政治學大師級人物阿爾蒙德(Gabriel Almond)的話來說,「我們不用再『分桌吃飯』(eat at separate tables,指定量與定性的分裂)了,我們將一起『饕餮各色菜餚』」(to consume across cuisines,指多種方法的融合)。[22]

事實上,《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中「一統社會科學」的企圖飽受非議,至於原因,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姆斯·卡波拉索(James A. Caporaso)言簡意賅:一是統一意味著一定的標準;二是調和往往意味著徵服(對定性研究而言)。[23]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定性研究學者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學術研究上也越來越處於被動,甚至於被孤立。然而,這種情形卻無人同情,相反,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傑拉爾多·蒙克(Gerardo Munck)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國際關係學教授理察·斯奈德(Richard Snyder)還趁勢倒打一耙地指責「定性霸權也不可取」,因此,他們建議:一是必須消除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間業已存在的鴻溝,並搭建彼此進行溝通的橋梁(目的是為了向定量研究方法合一);二是定性研究必須借鑑定量研究的優點和長處,並學著用數據說話以增強研究的科學性。[24]這一論證邏輯與《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中的觀點如出一轍!無獨有偶,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梅斯奎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是科學研究方法,但總體上來說定量研究方法優於定性研究方法。[25]

《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中所闡述的觀點或許頗有爭議,但在西方政治學界,「定量霸權思維」的滲透與擴張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四)量化成為發表的「利器」

面對著政治學界日益嚴重的定量化傾向和定性研究學者的困境,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拉裡·M.巴特爾斯(Larry M. Bartels)將這種情形稱之為「定量帝國主義」(a quantitative imperialism)。[26]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偏激的說法,實際上這個觀點也得到統計數據的支持。

在對西方12種影響因子較高的政治學研究期刊(主要是流行於美國和歐洲的政治學期刊)進行分析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國際關係學教授丹尼爾·瑪林涅克(Daniel Maliniak)、威廉瑪麗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蘇珊·彼得森(Susan Peterson)和威廉瑪麗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麥可J·特爾尼(Michael J. Tierney)等三位學者在2011年指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本上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定性研究總體趨勢下降,而定量研究則「日漸呈現了非常顯著的增長趨勢」。(參見下頁圖)從中不難看出,在過去的30年中,尤其在近10年內,定量研究方法已經取代定性研究方法成為發表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佔到50%以上。[27]

另外,美國路易斯安娜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巴裡·J.巴賓(Barry J. Babin)、肯納索州立大學(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商學院研究員海亞爾(J. F. Hair)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勒斯(J. S. Boles)等三位學者2008年指出,定量研究方法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科學各學科發表論文的法寶。換言之,定量研究方法大大提高了投稿的命中率。結果越來越多的學者學習並運用定量研究方法。[28]然而,定量研究方法也隱藏著巨大的學術危機,三位學者談到:因為許多審稿人本身並不熟悉定量方法,尤其是比較複雜的定量研究方法,比如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之類,但為了掩蓋自己的無知而故意放行有關稿件。因此,定量研究方法就可悲地淪為了投稿人「欺負」審稿人的「利器」。[29]

不僅如此,量化研究趨勢也影響到西方政治學學者的再生產機制。從全美目前57個政治學博士點的培養模式來看,66%的博士課程要求必修統計量化課程,其中56%以上要求至少修兩門課,而只有9%的博士點要求必修定性研究方法課程。[30]

顯然,「定量霸權」已經在西方政治學界(尤其是美國政治學界)成型,並給西方政治學的學科發展帶來深刻的變革。傳統的歷史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正在迅速地被邊緣化,甚至出現了非定量研究論文無人問津的地步。

與此同時,定量研究學者與定性研究學者之間也開始出現巨大的鴻溝與隔閡,甚至出現彼此輕視與謾罵。美國西北大學的政治學者賈奎林·斯蒂文斯(Jacqueline Stevens)的遭遇頗具代表性,斯蒂文斯是一位從事定性研究的女學者,多年來對定量學者的歧視一直耿耿於懷,但一直找不到發洩怨氣的機會。[31]然而,2012年的夏天,在美國國會辯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是否取消對政治學撥款的時候,斯蒂文斯女士發表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向定量研究學者投下了一枚震撼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應該取消對政治學研究的撥款,因為政治學定量研究學者已經淪落為「糟糕的天氣預報員」(Lousy Forecasters)。[32]一石激起千層浪,斯蒂文斯的言論立即遭到眾多大牌學者的反擊。比如,史丹福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詹姆斯·費隆(James Fearon)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利·法雷爾(Henry Farrell)等都先後撰寫批評文章,他們批評斯蒂文斯:「一個做定性研究的學者有什麼資格批評定量研究學者?」「反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基金她也拿不到」「定量研究你懂嗎?」[33]

然而,讓定量研究學者非常傷心的是,2012年度審核2013年財政預算時,美國眾議院以218票贊成208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共和黨議員弗雷克(Jeff Flake)提出的針對《商業、公正、科學與相關機構撥款法》(Commerce,Justice,Science,and Related Agencies Appropriations Act)修正案,明確將政治學研究排除在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範疇之外。[34]

誠然,上述法案的通過未必是定性研究學者的勝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界對定量研究的反思。

事實上,針對政治學者刻意定量化、進行簡單的回歸分析,而忽視政治學更加本源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一位匿名為「改革先生」(Mr. Perestroika)的政治學者就發郵件給美國政治學會,要求改變美國政治學研究「把玩數學符號而漠視實質內涵」的現狀,他同時還呼籲「應恢復政治哲學在政治研究中固有的核心地位」。[35]然而,這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遠非一人振臂高呼可以改變,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及其同事西達·斯考切波教授(Theda Skocpol)在內的一些政治學大師都對美國政治學過分科學化的傾向感到束手無策,同時,他們也相信美國政治學研究已到了全面批判與反思的時候了。[36]

(一)反思批判《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

1994年,當《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出版時,美國政治學界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譽之者稱之為「劃時代的巨著」,而毀之者認為「這是一本定量學者不必看(言外之意此書是『小兒科』),而定性學者看不懂的書」。[37]面對如此兩極化評論,學者們發現美國政治學界業已存在的「定量—定性鴻溝」愈發擴大。

針對這種情況,1994年,美國政治學會年會組織專門論壇,對《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進行評論。與會者對《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提出批評。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學教授亨利·布拉迪(Henry Brady)直言不諱地將《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稱之為一種說教(homily);拉裡·巴特爾斯認為,《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所推崇的統計推理根本無助於解決任何認識論的複雜問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教授彼得·蘭格(Peter Lange)認為,定量分析根本無助於尋求通則性的解釋。[38]

1995年,《美國政治學評論》也刊發了一組評論文章來評判這本飽受爭議的新著。很多知名的政治學教授都參與進來,比如,華盛頓大學詹姆斯·卡波拉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大衛·科利爾(David Collier)、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納德·諾格威斯基(Ronald Rogowski)、康奈爾大學西德尼·塔羅(Sidney Tarrow)、芝加哥大學大衛·萊廷等,基本上都持批評或部分認可的態度。相比之下,萊廷的觀點頗為尖銳,在他看來,《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實際上是在「一統政治科學」(disciplining political science),這勢必會引起政治學界溫和派學者(定性學者)與佔據主導地位的「死硬派統計學家」(hard-line statisticians,指定量學者)之間的爭鬥,而妄圖用定量思維一統政治學研究方法的企圖「也不過是一種烏託邦而已」;[39]而諾格威斯基的批評則更加嚴厲,在他看來,《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不僅貶低了定性研究,也同時低估了理論創新,「《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經文」不僅未刺激學術發展,反而還「癱瘓了政治學研究」。[40]

16年後,為批判《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亨利·布拉迪和大衛·科利爾編輯出版了《反思社會調查:多樣的工具與共享的標準》一書,該書出版後很快再版。在這部有多個學者共同撰寫的論文集中,主要是圍繞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方法論批判、定量批判、定量與定性傳統及新工具與新標準。[41]多位學者認為,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檢驗,《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由於過分迷戀定量研究方法,現在政治學領域的研究充斥著簡單的回歸分析和統計模型——「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或是「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因此,將一些本來很有意思的研究變得毫無意義。[42]幾乎同時,另一個對《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展開批判的是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與社會學教授詹姆斯·馬洪尼(James Mahoney),他認為,《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自問世以來,由於強調用定量方法來整合定性方法,「這本書阻礙了政治學的發展」。[43]不僅如此,馬洪尼還指出,如今美國政治學的發展已經進入「後《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時代」,對學術研究而言,書中的一些建議已變得過於簡單、容易誤導和不合時宜了。[44]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在同一時期,《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妄圖整合的定性研究也取得長足進步,在方法論上日益推陳出新,並先後發展出了過程追蹤(process-tracing)、模糊集(QCA)和概念分析等研究新方法和新技術。[45]

(二)擺脫「物理學嫉妒」

大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研究者就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情結」,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凱文娜·克拉克(Kevina A. Clarke)和大衛·普裡莫(David M. Primo)將其稱之為「物理學嫉妒」(physics envy)。[46]也許是出於一種根深蒂固的弱勢心理,社會科學研究者常常覺得自己學科也應該與物理學科一樣是真正的科學,並可以使用後者的學科語言諸如理論、實驗和定律等來做自己的研究。這種「物理學嫉妒」通常具有這樣的思維:既然科學有一整套的研究方法,那麼,他們自己的學科也應該採用。一般程序是:首先建構自己的理論模型,隨後提出研究假設,然後再檢驗假設——假設若被證實,則理論模型就成立;若研究假設被推翻,則理論模型就不成立。假如你的學科不是按照這種方法去操作的,那麼,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你的學科就是偽科學。這種模式也常常被稱為「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deductivism),在社會科學諸領域內非常流行。[47]

在政治學研究領域內,《美國政治學評論》無疑是這種模式的頭號倡導者,它明確拒絕沒有得到檢驗的任何理論模型。換句話說,不採用定量模型研究,想在該刊上發表論文將會很難。可以說,「定量霸權」能夠在西方政治學界根深蒂固,該刊的公開倡導是一個重要原因。據詹姆斯·馬洪尼的統計,在最近的20多年裡,《美國政治學評論》所發論文「定性研究文章不到總量的8%,而所刊發的定量研究論文比例高達90%」。[48]結果是該刊所發論文的多樣性越來越差,給人一種非常單調的感覺;甚至在2001—2011年這十年,完全沒有刊發定性(經驗分析)研究方面的文章。針對這種情況,學界的意見也越來越大,或許是出於一種妥協,從2012年起,該刊才開始象徵性地發表了幾篇定性研究論文以示平衡。

然而,這種思維其實是一種嚴重錯誤並對社會科學的發展相當有害。因此,在克拉克和普裡莫兩位學者看來,政治學者的首要任務是克服這種自卑情結,並拒絕假設演繹法,真心去擁抱本學科真正的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之道。[49]當然,他們的觀點並不孤立,幾十年來,西方社會科學界一直在反思這種過分定量化的趨勢。早在1955年,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就在《科學的反革命》一書中告誡經濟學界過分定量化的傾向:「科學走過了頭,會造成一種相反的危險處境,即唯科學主義的支配地位阻礙著在理解社會方面的進步,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50]雖然,定量研究者一直標榜自己的研究是如何客觀和公正,但哈耶克指出:「唯科學主義觀點不同於科學觀點,它並不是不帶偏見的立場,而是一種帶有嚴重偏見的立場,它對自己的題目不加思考,便宣布自己知道了研究它的最恰當的方式。」[51]在實際操作中,人們往往發現定量研究者由於過分追求研究的簡約性(parsimony)而會省略變量,甚至會操縱變量,但社會問題通常是極其複雜的,結果通過複雜的手段對變量進行控制後,他們的研究常常脫離具體問題,又拋棄了歷史和現實,最終使得他們的定量模型不免流於故弄玄虛的學術炫耀:一方面讓人眼花繚亂,另一方面又讓人不知所云。

其實,物理世界與人的世界有本質區別。物理世界的基本原則是慣性,因此,人們可以預知物質世界將來可能的發展軌跡,但人的世界卻是高度複雜的:一方面,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物;另一方面,人又是具有易變性和反思性的生物,其結果就是對人的行為模式及其社會後果的預測變得異常艱難,更不要說能夠精確地量化了。

(三)政治定量分析的局限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定量方法取得了很多進展,但常常卻是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裡實現突破,總體來看還是非常零星的和碎片化的,因而,定量分析對整個政治學的發展(特別是理論發展)貢獻很小。與此同時,西方政治學界也意識到,過分的技術語言(特別是統計術語)往往並不意味著操作的科學性。換句話說,定量研究固然有其輝煌的一面,但其局限也讓人不得不深思。

1.定量研究故步自封。隨著定量霸權思維在政治學圈內的傳播與蔓延,定量學界滋生了一種傲慢情緒。200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菲利普·斯羅德(Philip A. Schrodt)就注意到這種現象,他斷言,《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中的「霸權思維」已經成為「正統派的標準經文」並在很多研究生課程裡被認為是「完美的、毋庸置疑的高端真理」,但實際上,這本書已經淪為「一種統計的單一文化」。[52]同時,斯羅德還指出,《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所倡導的定量思維的邏輯前後其實並不一致,因此,學生們基本上無法搞清楚這本書的意義,而且還「由於故步自封,他們不認為自己的方法需要進行嚴肅地變革」,其結果是在定量學者中間出現了一種「令人擔憂的對於現狀的滿足感」。[53]

然而,比自滿更加嚴重的後果是自欺。多年來,針對外界指責定量學者不研究問題而奢談方法的傾向,定量學界不僅不加以反省,反而變本加厲地認為「好的政治學研究本來就是由方法來定義的,而不是研究的對象與問題」。[54]在他們看來,科學研究重要的不是研究問題,而是研究方法,大有為方法而方法的味道,其結果是,定量學者自欺欺人地將研究設計置於研究的中心位置。在很多定量學者眼中,「如果研究設計有缺陷,那麼,再好的洞察力也將失敗」。在這種意義上,《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可謂直截了當。在三位作者看來,政治學研究關心的不是理論的發展,而是理論的評價。[55]換句話說,方法論乃是「元研究」(meta-research),是研究的研究(research about research),[56]政治學重心則巧妙地從問題的研究轉換為對方法的研究。對於這種傾向,史丹福大學統計專家、醫學教授斯蒂文·古德曼(Steven Goodman)的批評則頗具諷刺性:「過去是上帝傳遞給子民以律法,而如今我們則通過方法論自相傳授。」[57]

同時,更嚴重的另一種傾向也開始出現:定量學者不僅玩弄定量方法,而且還玩弄數字遊戲。實際上,長期以來,可重複性問題一直是定量學者的短板,但他們卻無力解決。相反,他們日益染上一個「痼疾」——「P值崇拜」或「P值依賴症」。「P值」是於20世紀20年代左右由英國統計學家羅納德·費歇爾(Ronald Fisher)發明,「P值」本來並不意味著「一種確定的檢驗」,而只是表明一種可能性,但現在卻被定量學者異化為一種「有根有據的決策過程」——「P值<0.05」已經變為神話——因為「統計是顯著的」。針對此種局面,斯蒂文·古德曼不無遺憾地指出,「P值從沒想到會像今天這樣被使用」。[58]後來,「P值」漸漸地淪為定量學者的「學術蚊子」(academic mosquitoes),因為「其雖討厭卻也無法驅趕」;也有人將「P值」稱之為「皇帝的新裝」,因為「其充滿很多問題,但每個人(指定量學者)都無視它」;甚至還有人還將「P值」貶低為「沒有生育能力的知識放蕩者」,因為其既不能解決實際的政治問題,又無力去創造新理論。[59]

事實上,數據僅僅意味著研究的開始,而不是研究的終結,更不是研究的目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P值崇拜」強化了定量學者的自我欺騙意識,以至於有人乾脆將其稱之為「P值篡改」(P-hacking)。

2.定量研究日益小眾化。21世紀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大數據的興起,一些定量學者不僅喜歡坐而論道,而且還熱衷於發明各種新方法。結果研究方法出現雨後春筍之勢,諸如各式實驗方法、形式模型、機器學習和軟體開發等應運而生,其複雜性也越來越高,但是,懂得和使用的人卻越來越少。換句話說,定量研究方法正在變得日益小眾化。

(1)職業化傾向。如果說過去方法論只是一種業餘愛好的話,那麼現在則是一種職業,因為方法越複雜,則能夠精通的人就越少。於是,西方政治學界開始出現專門的方法論學者(methodologist),並已經成為一種新職業。該職業的主要職責是教授方法(methods teaching)和方法研究(methods research)。當然,沒有人是天生的定量方法論學者,這也常常是個人理性選擇的結果,需要付出諸多的辛勤和汗水,他們需要:a.經常閱讀定量專著和論文,並參加校際方法論研討會;b.定期參加方法論學術會議(特別是「美國政治方法論學會年會」「美國政治學學會方法論分會」「美國東西海岸實驗方法會議」「英國因果推理會議」等);c.正式的會員資格(比如是美國政治學會會員);d.注重社會互動(比如與其他方法論學者開展學術交流);e.開展研究(比如撰寫方法論研究論文);f.出版(比如向《政治分析》投稿)。總之,方法論學者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身份認同。[60]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託馬斯·裡皮爾(Thomas J. Leeper)指出,說自己是「定量方法論學者」本身就意味著自己職業的價值和職業的市場競爭力。[61]

然而,針對這種方法論學者不研究實際政治問題的發展傾向,西方政治學界也頗多爭議,認為他們雖然發明和引進了很多新方法,但對本學科卻知之甚少。定量方法論學者則反駁說在政治科學家(political scientist)和政治工程師(political engineer)之間,他們自然更傾向於後者。他們宣稱,科學家提出抽象問題而並不急於解決,但工程師則專門解決問題。因此,構建新的統計模型和開發新的軟體包便成為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學科使命。結果,政治學的工程導向便日漸明顯,當然也越來越像統計學的一個分支。[62]

(2)男性圈子化傾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方法論社群」已在西方政治學界形成,他們是共同擁有一整套技術特別是統計學和數學背景的社群,他們要經常參加方法論大會,特別是「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POLMETH)及地方的方法論會議(比如「聖路易斯地區方法論會議」和「美東政治學方法論會議」),用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話來說就是「露臉是最重要的」,一種圈子文化則隱然可見。[63]

2014年,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上的一則軼事很能說明問題。在第一天以「社會多樣性圓桌會議」為主題的午餐會上,一名女性學者發言,在問答環節一名男性教授非常傲慢地批評她所講的「多樣性」其實是「根本不相關的」,並進而懷疑這名女性學者的方法論訓練「還停留在本科生水平」。一位與會者立即回應說,「政治學方法論又不是發射火箭,沒什麼數學基礎也完全可以掌握啊!」聽聞此言,另一名男性學者也附和說「對呀,確實是這樣呀!」然而,意想不到的尷尬局面出現,此時整個會場都對其投以「鄙夷的眼神和奚落的嗤笑」。[64]

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常常充滿火藥味。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教授查爾斯·富蘭克林(Charles H. Franklin)回憶,早在1984年的第一屆年會上,與會代表就吵翻了,當時氣氛非常緊張,代表們唇槍舌劍、針鋒相對,話語中充滿了「尖銳的批判」和「有傷顏面的抨擊」。[65]由於受到打擊,很多人不再參加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據統計,現在參加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的女性學者,大多數是新人,很多資深女性學者都不再與會,「說明先前的很多女性學者已經退出協會」。[66]於是,女性學者代表性不足和「性別鴻溝」問題便日益凸顯。針對這種不幸的狀況,美國愛荷華大學政治學教授薩拉·米切爾(Sara McLaughlin Mitchell)和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克里斯多福·亞琛則指出:「將政治學降為圍繞數學工具的爭吵——一個特別大男子主義的典型態度是『我的樣本比你的大得多』——這勢必將繼續保持該學科的男子主導特色;這不僅嚇走了定性學者,也讓簡單的定量學者(非複雜模型定量)望而卻步。事實上,當研究問題屈從於研究方法,當方法論討論變得咄咄逼人和吹毛求疵而不是互惠合作與富含建設性之時,人們也只能退避三舍了。」[67]

問題是如何才能要把女性學者重新帶回會場?對此,有人給出了建議: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必須放棄「不必要的嚴厲」和「非建設性的」態度,要構建「更少的敵意和鼓勵性的氛圍」,並要注意避免對抗性的和人身的攻擊。[68]然而,女性學者對這些「定量方法論學者」卻信心不足,為了與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對抗,她們在2008年組織了自己的方法論學會並取名為「多視野方法論會議」(Visions of Methodology,VIM),顯然對前者的狹隘耿耿於懷。與美國政治學方法論年會的咄咄逼人不同,「多視野方法論會議」是「在友好的和積極的氛圍中」進行研討。[69]

3.「正規科學」的「七大罪」。多年來,菲利普·斯羅德一直是「反定量霸權」的急先鋒,但鮮為人知的是,他本人其實始終是一位定量研究者,因此,他的觀點受到定性和定量兩大陣營的關注。

2013年,斯羅德在《和平研究雜誌》發表題為《當代政治定量分析的七大罪》一文,[70]列出政治定量分析的七宗罪:(1)貪婪:垃圾桶模型與多元共線性問題。通常在超過三個自變量的情況下,研究者就很難進行數據分析並保證模型的準確性,常常他們會有意地省略變量——給人一種非常「簡單的感覺」(the sense of very simple),因此結果的可信性也就受到了損害;(2)傲慢:在缺少精確預測情況下的前科學解釋。特別是在量化國際關係研究領域裡,有許多學者喜歡做預測,比如,冷戰時期關於美蘇關係的預測、關於國際衝突的預警和發展中國家政治不穩定的預測,但這些預測常常與實際結果大相逕庭,究其原因,是這些喜歡做預測的學者使用了有問題的線性模型,因此,他們便沒有充足的理由讓人們相信他們的「零假設」是真實的;(3)懶惰:「發瘋般地一再重複,但期待不同的結果」。眾所周知,可重複和可驗證是科學方法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標,但也有風險——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重複進行類似的研究,在有些指標內涵已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有些數據的再運用可能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並進而造成研究結果的失真」;(4)欲望:運用複雜方法,但未能理解最基本的假設。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學界越來越熱衷於複雜的研究模型,不屑於再進行簡單的回歸分析,常常喜歡一些複雜、深奧的所謂高端模型(比如上文提到的SEM模型),但常常卻出現模型複雜而結論簡單的尷尬局面;(5)憤怒:如果數據會與你對話,你就是「貝葉斯人」(Bayesian)。不可否認,在過去十幾年時間裡,貝葉斯方法(Bayesian Approach)漸漸地被視為美國政治學研究裡的高端方法,尤其是在美國政治學期刊《政治分析》的大力提倡下,更使得這一方法「勢如破竹」。然而,這一方法在數學和計算上過於複雜,結果很多研究問題在經過多重的數學模型推導之後便漸漸地喪失了本來的面貌;(6)貪多:線性模型已經夠了!事實上,在過去20多年的西方政治學研究中,「統計的單一文化」已經形成,結果是幾乎所有政治學研究都統計化了,但單一文化的最大不利是壓抑多元化;(7)嫉妒:混亂的統計控制和實驗控制。政治學研究一直醉心於實驗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對科學的嫉妒),並且在西方有悠久歷史,但由於政治現象往往非常難以進行實驗(比如,民主、革命、社會運動等),結果西方政治學者便將控制實驗轉向控制數據。[71]

人們在讀完斯羅德的「七大罪」後往往會認為此人一定是位極端人士,但據斯羅德說其實在先前的版本中一共列舉了政治定量分析的20多宗罪,但最後他還是「仁慈地」將其減少到七宗。此外,自從2010年以來,斯羅德還在多個場合宣揚自己的觀點,他發現,35歲以下人士喜歡,45歲以上人士仇恨,而介於35—45歲之間的人士則模稜兩可,因此,他說自己可以「謹慎地樂觀」了。[72]客觀地講,斯羅德所講的「政治定量分析七大罪」都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他本人的虛構。其實,對於這些研究中的缺陷,斯羅德還是很寬容,用他自己的話說,畢竟「有人有孩子要養活,有父母要照顧,有捲毛狗要餵養,或者面臨著終身教職的評審」,所以,他總是手下留情,結果讓這些不正常的定量研究也日漸變成「正規科學」。[73]

雖然,在每一種研究方法內部都是暢通的和富有建設性的,但跨方法交流相當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方法之間的對抗與矛盾日益激化。早在1986年,史丹福大學政治學教授保羅·奧朗德(Paul W. Holland)就注意到,定量研究學者與定性研究學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對此,他深表憂慮地指出「兩者之間已經不幸地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74]針對兩種方法之間愈演愈烈的衝突,很多西方政治學者都希望兩者之間能夠和諧共處,取長補短,發揮彼此的特長並進行綜合研究。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傑克·萊維(Jack Levy)建議,「在政治學研究中,必須開展跨方法對話」。[75]

(一)互補論與混合方法

儘管,定量研究看起來非常簡潔,但往往會遇到很多個變量而案例又特別少的情況,比如:革命、戰爭、民主轉型等,甚至有些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案例,量化方法又怎麼能夠勝任如此複雜的研究呢?

與《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要求定性研究必須向定量研究看齊不同,1991年,大衛·科利爾呼籲,為推進學術發展應該將統計方法與小樣本研究結合起來,並要加強兩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76]1995年,西德尼·塔羅提倡兩種研究方法之間應該有「更高程度的方法論整合」或者「方法的混合」。[77]

200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伊萬·利伯曼(Evan S. Liberman)提出「混合研究方法」的統一模式,為此,他還專門發明新術語「嵌套分析」(Nested Analysis)。[78]在利伯曼看來,「嵌套分析」可以把定量研究的多案例分析與定性研究的深入個案分析結合起來,這樣便發揮了兩種方法的各自優勢。具體的程序是:先進行「大樣本分析」(LNA),如果假設成立則進行「小樣本分析」(SNA),以檢驗假設;如果假設不成立,則進行「小樣本分析」以便發現新模型並加以再檢驗。[79]值得指出的是,利伯曼並不贊同《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中所認為兩種方法只有一種研究邏輯的觀點,他認為,兩種研究方法實際上是互補的。因此,「嵌套分析」在於發揮兩者互補的優勢,而不是在於「提倡一種單一形式的研究」。[80]由此不難看出,利伯曼雖然在形式上也主張兩種研究方法的混合,但與《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中的觀點不同,他依然承認兩種研究方法各有自己的研究邏輯,可以在研究的不同階段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

很明顯,利伯曼所秉持的是方法論多元主義的路徑,體現了一種跨方法交流與合作的思維。長期以來,雖然定量研究者與定性研究者相互懷疑對方的因果推理過程,但混合方法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種思路實際上是在打破兩者之間相互隔離的堅冰。

(二)兩種文化論

與互補論相似,2012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政治學教授蓋瑞·戈爾茨(Gary Goertz)和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姆斯·馬洪尼合著的《兩種文化的故事: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一書出版,這是一本不遺餘力地要推動兩種研究方法和解的著作。該書核心觀點認為,一個首要前提是必須摒棄《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中對定性研究的「粗暴判決」,即一定要承認兩種研究方法之間的區別與分歧,正如他們這本著作的標題所展示的那樣「(它們)是兩種文化」。[81]該書開篇指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具有不同的研究範式: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信仰和規則,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程序和實踐」,而所謂的兩種研究方法的歧異與對抗「究其根本是文化的衝突」。[82]同時,與《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中所認為的只有一種研究邏輯不同,兩位作者認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推理邏輯,兩者之間的分別其實是「根本的使命本來就不同,而絕不是什麼數據問題」。[83]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差別並不是數字與話語的差別,而是因有不同的數學基礎:定量研究建立在統計推理(特別是概率論與統計學)基礎之上,而定性研究則紮根於邏輯學與集合論(set theory)之上。[84]具體反映在研究手段上,定性研究是「案例導向的研究」,側重於概念的定義,研究手段是「語義學方法」即用數據來闡明概念的意義;而定量研究是「總體導向的研究」,側重於概念的測量,研究手段是「統計學方法」即用數據來測量變量。[85](2)在研究形式上,定量研究通常隨機選擇案例進行研究,而定性研究總是選擇特定案例來進行分析。總體上來說,定量研究是「大樣本分析」(Large-N Analysis,LNA),通常是「跨案例分析」;而定性研究則是「小樣本分析」(Small-N Analysis,SNA),通常是「案例內分析」。[86](3)在研究邏輯上,定量研究是「由因求果」(Xs→Y,effects-of-causes),而定性研究是「由果求因」(Y→Xs,causes-of-effects)。[87]兩位作者的結論是,「(兩種文化論)並不是要造成兩種方法之間的分裂,相反是為了促進兩種範式之間的交流(但要首先承認差異以及彼此之間的優缺點),但兩者之間並無優劣之分,它們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都應有自己的天空」。[88]

這本專著還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從方法論再到實踐論上對《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進行釜底抽薪般的解構。可以說,《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的理論大廈已經轟然倒塌——「方法論多元論」徹底地擊敗了「方法論一元論」——無論從常識還是從實踐上看,《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所倡導的「定量霸權」都已經無法自圓其說。正如巴特爾斯曾經批評的那樣,《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一書不過是一部「無法兌現承諾的定量帝國主義而已」。[89]

值得指出的是,《兩種文化的故事》還是對定性研究合理性的一次系統性聲辯。兩位作者理直氣壯地捍衛了定性研究方法,在他們看來,只要機制還是一個黑箱,那麼,定量研究得出的結論便非常可疑。定量研究得出的結論必須用「過程追蹤」去發現機制,否則,便沒有任何的合法性。[90]然而,機制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詞彙,按照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社會科學哲學教授馬裡奧·本格(Mario Bunge)的論述,科學研究的終極任務就是發現事物(或系統)的機制。[91]而倫敦大學社會科學哲學教授羅伊·巴斯卡(Roy Bhaskar)則把機制放在本體論的地位,認為科學研究就是要發現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empirical invariance),即機制。[92]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戈爾茨與馬洪尼在這本書的最後一行頗富激情地寫道:「社會科學(勢必)將會迎來最激動人心的年代!」[93]

(三)尋找出路:拋棄單向思維

鑑於過於定量化的現狀,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政治學教授黎恩·塔哥波納(Rein Taagepera)的反思頗為沉痛,他認為過度的定量化「像癌症一樣侵蝕著社會科學」。[94]在2017年政治學「卡爾·多伊奇獎」(Karl Deutsch Award)的獲獎感言中和隨後根據這篇發言改作的學術論文中,塔哥波納指出,「社會科學應該兩條腿走路」,但不幸的是「(在實際中)社會科學一直試圖單腿跳行」。[95]在他看來,政治學已經「比半個世紀前的科學性大為下降」,現在的政治學由於一窩蜂搞形式模型建構,結果充斥著大量的「無腦統計數據的處理」,因此,政治學也越來越像一門偽科學。[96]

無意義的統計,不僅不會給政治學帶來任何啟示和進步,而且還會將有意義的研究變得模糊不清。因此,方法論多元主義成為克服「定量霸權」的良藥。2003年,美國政治學協會開始設立「定性與混合分析法分支」(Qualitative and Multi-Method Research’s Section)。2007年,《混合研究法期刊》(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創立,成為方法論多元主義的標誌性產物。[97]換句話說,政治學研究再也不能「單腿跳行」了!甚至作為《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三位作者之一的羅伯特·基歐漢也加入到反思潮流之中,在2009年的一篇論文裡,他承認在尋找因果機制方面,案例分析和分析性敘述有著相當的優勢。[98]

循著相似的批判思路,清華大學龐珣教授認為,兩種方法之間應該開展對話、交流思想以便於應對共同的學術挑戰。[99]尤其是在社會科學經歷大數據革命後,更應該模糊不同方法之間的界限,因為很多大數據其實並不是直接的數據,而是文本、錄音、視頻和圖片等。因此,在龐珣看來,兩大陣營不是結合,而應當是融合,唯如此才能擁有共同的未來。[100]換句話說,大數據革命抹去了不同方法之間的界限。

學者的學術反思是相對容易的,但更重要的其實是行動。在反擊「定量霸權」這個問題上,美國的《政治分析》無疑走在最前列。2018年1月22日,該刊在其官方「推特」(Twitter)帳號上宣布:「從今年開始本刊全面禁用P值」,因為「P值本身無法提供支持相關模型或假說之證據」。鑑於該刊以刊發量化模型研究論文著稱,西方政治學界普遍認為此舉意義重大,勢必引起其他刊物的跟進而引起連鎖反應。同時,也有學者在隨後的跟帖中聲稱,此舉也是對「虛假定量科學」沉重的一擊。[101]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定量研究學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但其局限也讓人無法忽視。也許,在這方面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他們往往根據研究方法和搜集到的數據來選擇研究問題,而不是沿著通常的學術程序:先選擇研究問題,然後再選擇研究方法和搜集數據。正如馬洪尼所批評的那樣,這猶如醉漢在燈柱下面尋找丟失的鑰匙一樣荒謬——「因為這裡的燈光是最亮的」。[102]當然,也不能忽視定性研究方法的不足。事實上,觀察式研究(定性研究)常常讓人懷疑,這也是促使定量研究學者轉向大數據研究的原因。然而,在實踐中,定量研究也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弊端——不利於理論發展,它的強項是驗證真偽,但如果沒有理論的進展,那麼,所謂的「推進政治學研究發展」也就成了空談。因此,為了政治學學科的健康發展,政治學者必須要擺脫對特定方法論的盲目崇拜,要避免被方法論(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牽著鼻子走的現象。

政治學者要以問題為導向,要以問題去選擇研究方法,而不是相反。不管是定量研究方法,還是定性研究方法,兩者均要服從於研究目的這個核心。復旦大學唐世平教授認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要服從研究問題這個導向:問題是不是真實的?問題是否重要?問題的提出是否妥當?實證假說是不是基於理論之上?以及數據的可靠性等,而最後才是具體方法的使用。[103]

同時,也要知道沒有現成的原則可以一統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其實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間存在著廣闊的對話與合作空間。只要本著相互理解與尊重的原則,這兩種研究方法之間便合則兩利,否則,如果被偏見遮蔽了心智,那麼,這兩種研究方法之間必然會鬥則兩傷。因此,各種研究方法之間應該和諧相處,取長補短,相互啟發,相互促進。正如西德尼·塔羅所指出:「應該在『定量—定性鴻溝』之上架橋。」[104]只要兩種方法彼此尊重對方,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對方,「定量—定性鴻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唯如此,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才能前途無量。

參考文獻:

[1]2013年,復旦大學唐世平教授在與筆者的交談中,轉述一些美國學者的這一觀點。

[2]Nils B. Weidmann,et al.,「The Use of Positive Words in Political Science Language,」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51,No.3,2018,p.625.

[3]Nils B. Weidmann,et al.,「The Use of Positive Words in Political Science Language,」2018,p.628.

[4]Eimer E. Schatterschneider,Two Hundred Million Americans in Search of a Government,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69,p.8.

[5]這一時期,芝加哥大學匯聚了一批實證研究的學者,他們也常常被稱之為政治學的「芝加哥學派」。

[6]〔美〕羅伯特·古丁、漢斯-迪特爾·克林斯曼主編:《政治科學新手冊》,上冊,鍾開斌等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66—67頁。

[7]David D. Laitin,「The Perestroikan Challenge to Social Science,」Politics & Society,Vol.31,No.1,2003,pp.168-174.

[8]Sara Melaughlin Mitchell and Christopher H. Achen,「Shifting Standards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ists?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Society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51,No.3,2018,p.1.

[9]〔美〕羅伯特·古丁、漢斯-迪特爾·克林斯曼主編:《政治科學新手冊》,上冊,第117頁。

[10]同上書,第117—121頁。

[11]Sara Melaughlin Mitchell and Christopher H. Achen,「Shifting Standards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ists?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Society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p.1.

[12]Adam Przeworski and Henry Teune,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y,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1970,pp.1-23.

[13]Ibid.,p.74.

[14]Christopher H. Achen,Interpreting an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University Paper series on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No.29,Beverly Hills:Sage,1982,pp.1-18.

[15]〔美〕加裡·金、羅伯特·基歐漢、西德尼·維巴:《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陳碩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為方便記憶,人們常把三位教授姓氏的首字母組合為「KKV」並用來指代這本名著。

[16]同上書,第3頁。

[17]同上書,第7頁。

[18]同上書,第4頁。

[19]David D. Laitin,「Disciplining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June1995,p.455.

[20]Gary King,Unifying Political Methodology:The Likelihood Theory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1]Gary King,Robert O. Keohane,and Sidney Verba,「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Design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June1995,pp.475-477.

[22]David D. Laitin,「Disciplining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June1995,p.454;Gabriel Almond,A Divided Discipline,Newbury Park,CA:Sage,1990.

[23]James A. Caporaso,「Research Design,Falsification,and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vid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June1995,p.457.

[24]Gerardo Munck and Richard Snyder,「Debating the Direction of Comparative Politics:An Analysis of Leading Journal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0,No.1,2007,p.12.

[25]Bruce Bueno de Mesquita,「Towards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A Personal View,」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9,No.2,1995,pp.121-136.

[26]Henry E. Brady and David Collier,eds.,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Diverse Tools,Shared Standards(Second Edition),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10,p.83.

[27]轉引自龐珣:《國際關係研究的定量方法:定義、規則與操作》,《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1期,第6—7頁。這些刊物主要是: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APSR),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AJPS),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BJP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JI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IO),International Security(I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ISQ),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JCR),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JPR),Journal of Politics(JOP),Security Studies(SS),and World Politics(WP)。

[28]Barry J. Babin,et al.,「Publishing Research in Marketing Journal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 Practice,Vol.16,No.4,2008,pp.279-280.

[29]Barry J. Babin,et al.,「Publishing Research in Marketing Journal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 Practice,Vol.16,No.4,2008,pp.283-285.

[30]祁玲玲:《定量與定性之辯:美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融合趨勢》,《國外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第131頁。

[31]James Fearon,「Grievances and Civil War,」Political Science and Journalism,June27,2012.

[32]Jacqueline Stevens,「Political Scientists Are Lousy Forecasters,」New York Times,Sunday Review,June23,2012.

[33]Henry Farrell,「Why the Stevens Op-Ed Is Wrong,」Political Science and Journalism,June24,2012;James Fearon,「Grievances and Civil War,」Political Science and Journalism,June27,2012.

[34]臧雷振、黃建軍:《美國政治學研究方法發展現狀及趨勢:新世紀初的新爭論、挑戰與反思》,《政治學研究》2014年第4期,第80頁。

[35]閆帥:《「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第137期,第13版。

[36]同上。

[37]David D. Laitin,「Disciplining Political Science,」p.454.

[38]David D. Laitin,「Disciplining Political Science,」p.456.

[39]Ibid.,pp.454-456.

[40]Ronald Rogowski,「The Role of Theory and Anomaly in Social-Scientific Infer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June1995,p.470.

[41]Henry E. Brady and David Collier,eds.,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Diverse Tools,Shared Standards(Second Edition),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10.

[42]Ibid.,pp.2-10.

[43]James Mahoney,「After KKV:The New Methodolog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World Politics,Vol.62,No.1,2010,p.121.

[44]James Mahoney,「After KKV:The New Methodolog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World Politics,Vol.62,No.1,2010,p.122.

[45]這些著作主要包括:Alexander L. George and Andrew Bennett,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Cambridge:MIT Press,2005;John Gerring,Case Study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Gary Goertz,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User’s Guid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Charles Ragin,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46]Kevina A. Clarke and David M. Primo,「Overcoming『Physics Envy』,」the New Yorker,April1,2012.

[47]Ibid.

[48]James Mahoney,「Debating the State of Comparative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0,No.1,2007,pp.196-214.

[49]Ibid.,pp.199-204.

[50]〔英〕弗裡德裡希·A.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51]同上書,第6頁。

[52]Philip A. Schrodt,「Beyond the Linear Frequentist Orthodoxy,」Political Analysis,Vol.14,No.3,2006,pp.335-336.

[53]Ibid.,pp.336-338.

[54]Gary King,et al.,「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Design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June1995,p.475.

[55]Ibid.,p.475.

[56]Thomas J. Leeper,「Am I a Methodologist?(Ask for a Friend),」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51,No.3,2018,p.1.

[57]Regina Nuzzo,「Statistical Errors,」Nature,Vol.506,February 2014,p.150.

[58]Ibid.,p.150.

[59]Ibid.,p.150.

[60]Thomas J. Leeper,「Am I a Methodologist?(Ask for a Friend),」p.3.

[61]Ibid.,pp.2-3.

[62]Justin Esarey,「What Makes Someone a Political Methodologist?」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51,No.3,2018,p.1.

[63]Ibid.,p.4.

[64]Shauna L. Shames and Tess Wise,「Gender,Diversity,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A Theory of Selection and Survival Biases,」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50,No.3,2017,p.816.

[65]Charles H. Franklin,「Quantitative Methodology,」in Janet Box-Steffensmeier,Henry E. Brady,and David Collier,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Method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796-813.

[66]Sara McLaughlin Mitchell and Christopher H. Achen,「Shifting Standards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ists?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Society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PS: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51,No.3,2018,pp.4-5.

[67]Ibid.,pp.819-820.

[68]Tiffany D. Barnes,「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Gender Diversity in the Methods Community:Insights from Political Methodologist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p.4.

[69]Justin Esarey,「What Makes Someone a Political Methodologist?」p.5

[70]Philip A. Schrodt,「Seven Deadly Sins of Contemporary Quantitative Poli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51,No.2,2014,pp.287-300.

[71]Philip A. Schrodt,「Seven Deadly Sins of Contemporary Quantitative Poli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51,No.2,2014,pp.289-290.

[72]Ibid.,pp.288-297.

[73]Ibid.,p.287.

[74]Paul W. Holland,「Statistics and Causal Infer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Vol.81,No.396,1986,pp.945-960.

[75]Jack S. Levy,「Qualitative Methods and Cross-Method Dialogue in Political Science,」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40,No.2,2007,pp.196-214.

[76]David Collier,「The Comparative Method:Two Decades of Change,」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Dynamics,eds.,D. A. Rustow and K. P. Erickson,New York:Harpers Collins,1991,pp.7-31.

[77]Sidney Tarrow,「Bridging th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Divide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9,No.2,1995,pp.471-474.

[78]Evan S. Liberman,「Nested Analysis as a Mixed-Method Strategy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9,No.3,2005,pp.435-452.

[79]Ibid.,pp.436-437.

[80]Ibid.,p.436.

[81]Gary Goertz and James Mahoney,A Tale of Two Culture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

[82]Ibid.,p.1.

[83]Ibid.,p.3.

[84]Ibid.,p.2.

[85]Ibid.,pp.127-139.

[86]Ibid.,p.10.

[87]Ibid.,p.41.

[88]Ibid.,p.2.

[89]Henry E. Brady and David Collier,eds.,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Diverse Tools,Shared Standards,p.83.

[90]Ibid.,p.106.

[91]Mario Bunge,「Mechanism and Explanation,」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l.27,No.4,1997,pp.410-418.

[92]Roy Bhaskar,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 Sciences.3rded.,London:Routledge,1998,pp.18-22.

[93]Gary Goertz and James Mahoney,A Tale of Two Culture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p.230.

[94]Rein Taagepera,「Science Walks on Two Legs,but Social Sciences Try to Hop on On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39,No.1,2017,p.153.

[95]Ibid.,pp.145-159.

[96]Rein Taagepera,「Science Walks on Two Legs,but Social Sciences Try to Hop on On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39,No.1,2017,p.151.

[97]祁玲玲:《定量與定性之辯:美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融合趨勢》,第137頁。

[98] Robert Keohane,「The Old IPE and the New,」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6,No.1,2009,p.40.

[99]Xun Pang,「Shared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The Common Future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2016,p.473.

[100]Ibid.,pp.474,480.

[101]《美國頂級學術期刊宣布禁用p值,原來p值很危險》,http://www.socibar.com/?p=2844,2019-01-02。

[102]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eds.,Advances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p.9.

[103]唐世平:《超越定性與定量之爭》,《公共行政評論》2015年第4期,第49—53頁。

[104]Sidney Tarrow,「Bridging th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Divide,」in Henry E. Brady and David Collier,eds.,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Diverse Tools,Shared Standards,2010,p.101.

原載於:《國際政治研究》2019年01期第117-141頁

本文作者:葛傳紅,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本期編輯:謝晉

相關焦點

  •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為當代政治哲學研究既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於如何能在政治學的基礎理論、政治哲學的研究中實現空間視角的轉向,國內外都有不同的研究。尤其在國際政治的空間哲學考察中,這個問題也受到重視。在近代以來的國際政治中,空間政治哲學的視角其實是逐漸形成和滲透的,這在國際政治的殖民、霸權和帝國研究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可以稱之為空間批判的研究,一些激進的左派、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有關的學者在這方面作了很大貢獻。
  • 【學科前沿】西方政治學在中國:近30年來學術翻譯的發展與評析
    自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重建以來,我國學術界對西方政治學的引進、翻譯和介紹工作進入到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有研究者指出:「譯介西方政治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和前沿動態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工作,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補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西方現代政治學名著、西方經典著作重譯等多方面的工作始終不曾間斷。
  • 從《資本主義十講》看西方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反思和批判的聲音持續不斷,其中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米歇爾·於松的批判堪稱最深刻也最尖銳。這主要體現在他2013年出版的《資本主義十講》一書。雖然迄今已有四年之隔,其間,發生了諸如英國脫歐、歐盟內部分裂、西方國家民粹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抬頭等變化,但該書的基本觀點依然能夠切中西方的現實。
  • 政科前沿|青覺:中國民族政治學的發展與話語體系構建
    這些關於西方的介紹性譯著客觀上推動了部分開明人士民族意識的覺醒。隨著民族危亡程度的加深,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維新派發現僅學習西方技藝難以奏效,主張學習西方政體,倡導「平滿漢之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推翻封建帝制,後來提倡「五族共和」。隨後孫中山發現中國的民族不止五種後,又提倡「中國各民族自求解放,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
    本文對批判邊界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並以西方學者關於美國-墨西哥邊界以及加納邊界的實證研究為例,呈現批判邊界研究的應用與特點,由此提出西方批判邊界研究對於中國邊疆研究的啟發意義。對於中國知識界而言,如何在極具中國主體性的邊疆學建構基礎上批判吸收西方批判邊界研究成果,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對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界與實踐來說,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國的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正在進行的社會轉型為其提供了條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也是可行的,是因為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論的應用範圍與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相契合。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儘管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以極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為現實對象,但這種批判或可為我們理解馬克思辯證法乃至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提供理論批判維度。但是,馬爾科維奇反思「以人道主義哲學作為它的基礎,指明了整個人道化過程的方向……還正確指出了蘊含人類明天的可能性」的科學,在現實中喪失了人道主義原則,喪失了其自身的超越維度,處處體現出事實與價值的矛盾。也就是說,近代以來對於科學的實證主義理解方式使科學本身成為客體化知識的集合。
  • 批判教育學 (Critical Pedagogy)
    批判教育學認為,教育現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觀的,而是充滿利益紛爭的,當代資本主義學校並沒有如其所預期的那樣是推進社會公平強有力的手段。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採用實踐批判的態度和方法,揭示具體教育事實背後的利益關係。批判教育學對於教育諸多問題的研究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
  • 西方批判理論綜述
    批判理論的本質在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歷程的反思。各位批判理論家雖然批判的是啟蒙運動以來的社會事實,但批判的工具恰恰又是啟蒙運動所提供的「人類理性」;他們存在共同的批判對象——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畸形社會結構;同時在為未來前途的展望上存在重大差異:有的理論家持樂觀態度,有的持悲觀態度。
  • 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的新動向及其政治影響
    一、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的新變化新特點  話語霸權建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話語權的鬥爭更加激烈,與此同時,西方通過話語霸權建構施加政治影響的意圖更加明顯,手段更加隱蔽。
  • 西方民粹主義反思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摘要】西方民粹主義越來越以反全球化為旗幟,凸顯了西方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雖然中國尚未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但民粹主義在中國似乎並不流行,主要存在於學術界的探討中。因此,西方社會的民粹主義值得警惕和反思,但不能簡單把西方流行的民粹主義現象拿來對照中國。
  • 定量與定性之爭:社科方法的認識論反思
    雖然那時的討論對我自己的論文寫作幫助不可謂不大,但是根據我已然模糊的記憶,其實很多反思依然被限制在一種實證主義的視角/思維方式之中,對於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把握研究方法依然還是造成了一些阻礙。我鬥膽把自己最近的一些閱讀和思考給匯總呈現在這裡,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大方之家能夠有發言的對象/目標/靶子,從而幫助更多的人以更加全面和思辨的方式重新理解社會科學的諸種研究方法及其迥異的認識論基礎。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目前蘇東地區馬克思主義研究,大致集中於兩個方面:一是對於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傳統的反思;二是馬克思主義左翼思想對本地區社會轉型問題的探討。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在東歐盛行的社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傳統之間存在著複雜的聯繫,這一聯繫特別值得從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公民社會及其近年來盛行於東歐的法團主義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
  • 張維為:一個中國模式的幽靈在西方世界徘徊——來自西方的反思
    「西方反思西方,西方反思美國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美國強大的生產力造就了美國的成功。但是今天擁有這麼強大生產力的美國已經不存在了。」金融霸權那個時候是英鎊霸權,話語權、科技美國也不突出,二戰以前人類科技中心在歐洲大陸,所以一定要清楚這個基本事實,美國今天獲得的這四大優勢,是戰爭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那麼什麼幫助美國獲得了霸權,獲得了今天的優越地位呢?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由於「歷史」一詞一般有兩種含義,它既可指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各種事件,也可指有關這些事件的敘述或知識,所以「歷史哲學」通常指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對於歷史事件進程的概觀,二是對於歷史思維過程的反思。歷史哲學對史學實踐具有一種必要的甚或根本性的和構成性的作用。
  • 李成龍|現代性、反霸權與空無——鮑德裡亞的最後之思
    現代性及其自我反噬效應幾乎所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都對「現代性」做過分析與批判,鮑德裡亞也不例外。鮑德裡亞的這一警世之言可謂振聾發聵,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的這種可逆性關係最終可能會走向不可逆,即很可能不是一方統治另一方,而是雙方共同毀滅。例外事件作為反霸權的力量之源在鮑德裡亞看來,現代性是一個西方文化的全球化過程。
  • 心理學的批判與重構:一種馬克思主義進路
    批判心理學紮根於傳統心理學的急難之中。作為一種正在西方學界興起,國內亟待關注的學術話語,它接續了從康德、經馬克思,一直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傳統,致力於探究現代心理及心理學得以成立的前提與界限,反思傳統心理學的原則框架和基本假設,及其與資本主義的內在勾連。
  • 拓展定量社會學研究視野
    近年來,中國定量社會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突破,但也面臨一系列挑戰。
  • 王維玉 | 別現代:基於後現代理論與經驗的本土反思
    而安德森曾說,1950年前後,美國詩人Charles Orson提出:20世紀的上半葉是現代,下半葉是後現代,後現代的動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別是中國的革命[2]5-12。對非西方世界無論是敵意或友好,上述後現代概念的西方中心主義是一致的,包括後來的詹姆遜、德裡克等。二是作為批判現代。歷史的發展往往有悖於預設,後現代後來不僅僅是指非西方的借鑑與反抗,也指西方內部的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