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的新動向及其政治影響

2021-12-20 戰略思想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話語權事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話語霸權建構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全球統治和文化滲透的重要手段,是維護資本主義全球經濟體系和利益格局的重要意識形態支柱,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構成了不容忽視的威脅,近期又呈現出若干需要加以關注的新變化新特點。

  一、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的新變化新特點

  話語霸權建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軟實力的表現。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話語權的鬥爭更加激烈,與此同時,西方通過話語霸權建構施加政治影響的意圖更加明顯,手段更加隱蔽。

  1.從政治話語霸權延伸到經濟、社會、生態、能源、網絡等領域,建構「整體」話語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通過不遺餘力地生產概念和建構話語,成功包裝和營銷了「自由民主」價值觀念。同時,發明「普世價值」概念,神話「選舉民主」制度,並打上「政治正確」的烙印,向發展中國家兜售。然而,「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的一系列嚴重後果證明,西方所謂的「民主模式」在發展中國家會出現嚴重「水土不服」,甚至導致國家分裂和經濟社會歷史性倒退。不少發展中國家逐漸認識到被西方政治話語霸權「矇騙」和「忽悠」,「美式民主」在輿論上和心理上破產了。針對政治話語霸權式微和「中國道路」感召力、吸引力不斷增強的現實,近幾年西方國家不斷調整話語霸權的側重點和著力點。除了繼續強調「自由民主」的「老一套」之外,加大了話語霸權的內容創新和心理戰力度。在經貿問題上,西方開動宣傳機器,將中國扣上「操縱匯率」的帽子,並為逼迫人民幣升值提供所謂「理論依據」。在全球生態問題上,片面關注中國負面環境事件,運用批判性話語,製造「中國環境威脅論」,刻意忽視中國為環保做出的巨大努力和進步。在國際能源問題上,宣揚「中國能源饑渴症」「中國能源威脅論」,不斷妖魔化中國的能源戰略,鼓吹中國的能源需求對全世界的威脅。在虛擬社會治理上,美國政府發明「網絡自由」概念,與現實人權問題相關照,重點抨擊「中國沒有網絡人權」。總之,從傳統安全到非傳統安全,從傳統話語建構到非傳統話語建構,西方國家不斷創造詞彙,不斷發明概念,不斷引導輿論,「逢中必反」「齜必中國」,形成對中國的輿論「圍剿」態勢。

  2.從語言演繹歸納演變為操弄數據、模型,建構「指數」話語霸權,設定「普世」標準

  從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發展來看,出現了一條明顯的從語言邏輯向語言邏輯與數理邏輯「並行」的脈絡。過去,無論是「自由民主」理論還是「三權分立」思想,無論是「歷史終結」判斷還是「普世價值」宣傳,無論是「新自由主義」渲染還是「公民社會」論調,西方進行話語霸權建構主要立足於生產概念、包裝理論、推銷思想。然而,近期卻發生了重要轉向,西方話語霸權越來越注重數理邏輯、挖掘數據、建構模型,形成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發展等領域的一系列「指數」產品,以看似更為「科學」「中立」「精緻」的衡量標準和運算結果為西方的強勢話語擴張進行注釋和論證。例如,「自由之家」指數、「政體四」和「經濟學人民主指數」以羅伯特·達爾的「衡量民主七要素」作為理論邏輯支撐,進行綜合運算和排名歸類。[1]在這些指數中,近年來民主法治、社會發展進步巨大的中國排名十分靠後,而在「阿拉伯之春」中政權更迭、戰火紛飛的國家的成績則甚為「搶眼」。這種基於特定理論和制度標準而設定的所謂「客觀指數」,往往與對象國的主觀感受相去甚遠,打著學術研究、科學論證的招牌,結論卻極為荒謬。再如,世界治理指數被公認為是當前主流治理指數中影響力大、使用面廣的綜合指標之一。但是研究發現,這個涵蓋了6大指標維度、441個變量、215個國家樣本的指標體系,僅僅體現出西方發達國家對於治理的相對狹隘理解,實質上是用西方發達國家的治理觀作為統一標尺來簡單測量全世界不同發展類型國家的治理狀況,存在強烈的價值偏好和價值導向。按照西方「套路」進行治理的國家在指數統計上毫無例外「成績優異」;反之,即使治理績效良好,在指標體系中也「表現平平」甚至「劃為另類」,其測量結果理所應當打上大大的問號。而目前西方社會科學界精於此道、樂此不疲,越來越善於通過「數理論證」和構建「指數話語」,掌握標準制定權和結果裁判權。

  3.從學術研究範疇擴展到網絡娛樂空間和社會基層,建構「流行」話語,進行基層滲透

  就話語霸權建構而言,「學術研究」「理論推導」「模型分析」的影響範圍往往局限於接受西方教育和理論體系的知識界、理論界。如今,西方學術話語霸權、理論話語霸權進一步「外溢」到網絡空間、基層社會和青年群體中,通過建構大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流行」話語,通俗化表達,形象化表述,網絡化傳播,娛樂化解構,增強其話語霸權的覆蓋面、滲透性、影響力,左右大眾思維、認知方式和社會輿論。西方利用海外代理伺服器、「網絡馬甲」等新技術新手段,製造網絡思想滲透「原材料」,倡導「歷史虛無」和「價值虛無」,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編排」成為若干「歷史故事」「歷史秘聞」,對既有歷史觀、價值觀進行顛覆、解構和重構,對中國網絡空間和社會輿論開展「精準影響」,深度建構中國民眾政治心理。在網絡空間,西方號召所謂「推牆運動」,鼓吹「推牆精神」,將中國現行的制度和體制醜化為禁錮思想和自由的「封閉之牆」,並以此鼓勵青年網民和「意見領袖」顛覆國家政權的極端行為,旨在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通過網路遊戲、社交媒體等平臺深度「植入」西方標識,美化西方價值,塑造「言必稱希臘」的社會心態和共同心理。近期,西方國家又通過各種媒體包裝和渲染中國「銳實力」,指責中國的「觸角」無處不在,深刻影響西方國家內政外交,實際上是變換花樣炒作「中國威脅論」,將中國界定為具有危險性的「他者」,旨在激發西方社會共同抵制中國發展壯大的思想情緒。總之,西方話語霸權影響的基層化、大眾化、年輕化的趨勢十分值得關注和警惕。

  4.從官方主導建構發展到政府、社會組織、新聞媒體、虛擬空間一齊發力,建構「權力」話語

  近年來,為數不少的西方左翼學者看到了「西方之亂」的癥結所在,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在經濟領域,諾姆·喬姆斯基和大衛·科茲都把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泛濫視為當前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發展中國家生存危機的根源。在政治領域,左翼學者對西方金錢政治的虛偽本質進行了質疑,認為西方政府由極少數大利益集團操縱,民主成為利益集團謀求私利的工具。但是,在話語建構過程中,西方左翼學者的話語權、發言權嚴重失衡,處於「邊緣化」甚至「失語失聲」的狀態,成為「無牙齒的老虎」,很難改變西方話語霸權的內在邏輯和主導格局。在所謂「政治正確」的前提下,西方右翼學者與資本主義宰制體制形成「共謀」,或是對「西方之亂」視而不見,或是進行政治投機和利益代言,玩弄學術「障眼法」,編織資本神話和「皇帝新衣」。不僅僅西方學術界如此,在資本力量的裹挾下,一些社會組織、新聞媒體、跨國企業也深度參與西方話語霸權建構過程。打著「客觀」「中立」招牌的非政府機構隱蔽獲得西方國家政府資助,設立「論壇」,炮製「指數」,頒發「獎項」,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手畫腳,為符合西方「口味」的思想理論和政治主張張目叫好。西方大眾傳媒在涉華報導中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傾向,儘管「看好」中國的聲音不斷增多,但是戴著有色眼鏡遏制中國的論調依然大行其道,一定程度上形成話語壟斷,產生極為不利的外部輿論環境。蘋果、谷歌等網際網路企業為美國政府提供「後門」,利用大數據平臺為進行政治心理分析和話語霸權建構提供技術支撐和各種便利,危害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意識形態安全。毋庸置疑,多方協作、深度融合的大傳播格局助推了西方話語霸權建構,並將其影響力、滲透力、傳播力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二、西方話語霸權的政治影響與現實危害

  伴隨著西方話語霸權從內容到形式再到功能的嬗變、提升,其政治影響的隱蔽性、整體性、長遠性不容忽視,已經和正在以大量的事實證據表現出來。

  1.塑造社會心理和集體認知。西方話語霸權建構和影響的過程,是一個典型的「塑造心靈」「重構認知」的過程,包含從「概念生產」「話語包裝」,到「媒體操控」「價值輸出」,直至「思想佔領」「文化收編」等諸多環節。具體而言,西方話語霸權滲透學術界,主導科研範式和研究結論;影響新聞媒體,將西方價值觀「隱蔽」在新聞「敘事」中;操控網絡技術,通過代理伺服器、「網絡馬甲」進行政治符號「植入」;塑造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解釋「圖景」和話語工具,形成有利於西方利益的思維定勢和思維習慣。長此以往,將導致學術界「全盤西化」,完全用「西方範式」「西方概念」「西方話語」進行解釋說明和分析判斷,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學術研究和理論宣傳,產生重大誤導和偏差。同時,長期在「西方經驗」「西方理論」侵染下成長的領導者,也會不自覺地採用「西方視角」「西方套路」想問題、做決策、定方向,其科學性、真理性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廣大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年一代將在西方話語霸權「遮蔽」中學習思考、工作生活,直接影響其價值判斷和政治主張,逐漸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丟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喪失「主體意識」,形成「價值依附」,動搖了獨立自主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戰略信心,反而以成為「西方翻版」、獲得「西方點讚」為終極價值追求。由此可見,西方話語霸權產生了塑造社會心理和集體認知的客觀效果,將成為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外部變量」,搞不好會成為「心頭之患」。

  2.誤導國家長遠發展戰略

  話語體系較量看似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競爭,實則關乎「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重大問題。一旦國家的理論體系出現偏差甚至顛覆,其戰略和政策也將發生180度轉變,在不知不覺中推行一套有利於別國的政策,甚至「自廢武功」「自毀長城」,遭遇國家衰亡的命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盲目崇拜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的「芝加哥男孩」在拉美多國的經濟戰略選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倡導原教旨主義的資本主義,結果為日後的「拉美陷阱」埋下歷史伏筆。在中東,2010年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和評估政府政策的「KOF全球化指數」排名中,埃及和突尼西亞在發展中國家中表現優異、排名靠前。然而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埃及和突尼西亞的經濟社會狀況不容樂觀,不久之後兩國就發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深層次原因在於,近幾十年來中東國家遵循「華盛頓共識」,追隨西方道路,出現了「去工業化」、貧富分化加劇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而今,「芝加哥學派」又活躍在「阿拉伯之春」之後的中東諸國重建中,繼續主導民主化之後的國家建設。[2](P9)以這些事實看待近期西方的「指數」霸權、「邏輯」推演,用安東尼·葛蘭西的話講,西方「無非是創建了一個霸權工具,因為它創建了一個新的意識形態領域,導致了一種對意識和知識方法的改造」。[3](P285)其最終的目的是披著學術外衣,打著數理招牌,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政策洗腦」和「戰略忽悠」。「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如果在發展戰略上搞「拿來主義」「全盤西化」,迷信偽科學、偽理論、偽指數,會使一國犯了顛覆性錯誤而不自知,最終形成對西方的依附性關係,始終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下遊,阻斷髮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

  3.威脅政權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馬克思說:「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形式表現出來的佔統治地位的物質關係。」[4](P550-551)西方話語霸權體現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利益和對全球的統治欲望,凸顯了跨國資本的侵略性和擴張性,其本質是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跨國剝削助力的精神形態和文化形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話語霸權「矮化」中國形象,海外壟斷資本集團阻撓中國發展,從輿論上思想上「幹擾」和「圍堵」中國,是當代國際競爭較量一種新方式,也是我們提出「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5](P15)的重要原因之一。習近平指出,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6](P38)除了在政治上推銷「憲政民主」「三權分立」「輪流坐莊」等之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污衊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為削弱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推行「私有化」「休克療法」製造輿論環境。同時,抨擊「黨管媒體」,鼓吹「西方新聞觀」,卻對自己存在的「資本媒體」「信息壟斷」視而不見,反而要求中國提供更多的「新聞自由」和「輿論空間」。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多國實踐證明,西方話語霸權塑造心理是基礎,影響戰略是關鍵,更迭政權是結果,其最終目的是為西方跨國資本在目標國家的行動「開道」,為壟斷資產階級利益擴張「鋪路」。在爆發西方極力推崇、一致叫好的「顏色革命」後,多國喪失經濟主權,陷入民生凋敝,導致國家分裂,成為西方話語霸權政治危害的不爭事實。

  三、消解西方話語霸權的路徑選擇

  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西方話語霸權的新動向新變化,積極防範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尋求消解西方話語霸權的路徑與方法。

  1.揭露西方話語霸權的本質和危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狠抓意識形態工作和新聞輿論工作,西方話語霸權的本質和危害為越來越多人了解。但是,依然有少部分人或是以「學術自由」為名詆毀馬克思主義,或是從西方歷史經驗出發大談「普遍真理」,或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發展實踐,製造錯誤輿論氛圍,誤導黨員群眾認知。習近平強調,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既包括硬實力的鬥爭,也包括軟實力的較量。[6](P208)在國際上,如果任由西方話語霸權大行其道,將惡化國際輿論生態,使中國長期置於「挨罵」的境地。在國內,如果任由這些錯誤觀點和思潮大肆傳播,勢必危及國家政權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因此,要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深入剖析西方話語霸權的「陰暗背後」,深入批駁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的歪理邪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將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深入淺出闡釋清楚,幫助青年學生提高對西方話語霸權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在網絡意識形態管理上,打好主動仗,注重正面引導,通過佔領制高點、弘揚主旋律來擠壓錯誤言論的生存空間。在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上,高度重視理論建設,推進理論研究中國化、本土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黨的思想建設上,把批駁西方話語霸權作為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的重要內容,黨員幹部和各級領導要帶頭批評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11)事實證明,把西方話語霸權的生成機制、政治目的、現實危害、深遠影響等問題說明白、講透徹,就能夠說服群眾,就能夠爭取人心,最大限度地消解西方話語霸權的負面影響。

  2.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破除對西方話語的頂禮膜拜、一味追隨是前提和基礎。針對西方話語霸權玩弄的「學術外衣」和「指數遊戲」,習近平指出:「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鑑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7](P18)對現代社會科學積累的有益知識體系,運用的模型推演、數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們可以用,而且應該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採用這些知識和方法時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學判斷力。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8](P875)在消解西方話語霸權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有破有立、邊破邊立、破立結合,大力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首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於理論研究的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讓越來越多的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現實、指導實踐。其次,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科學理論和概念,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第三,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從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進一步提高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知曉率和認同度,擺脫有理沒處說、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境地。

  3.革新國際輿論鬥爭的戰略戰術

  研究發現,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話語霸權建構過程中注重政治話語與經濟話語、社會話語、娛樂話語等相結合,操作學術概念與主導歷史敘事相結合,促進官方宣傳與民間傳播相結合,推動「線上線下」一齊發力,形成一整套體系化、靈活性策略。相比之下,中國解構西方話語霸權的努力和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建構則顯得相對被動、應對不足。一方面,對西方話語霸權建構過程和運行機制掌握得不甚充分,深入細緻的規律總結、理論認識和趨勢研判還不夠;另一方面,局限在較為傳統的理論宣傳和對外宣傳的思維框架、策略選擇中,缺少針鋒相對、有效管用的戰略戰術創新,面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我國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還不夠強,聲音總體偏小偏弱。習近平指出,針對西方話語霸權的網上鬥爭,是一種新的輿論鬥爭形態,必須講究戰略戰術。「對新媒體,我們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須參與進去、深入進去,運用起來」,[6](P46)調整思路,針鋒相對,出奇制勝。因此,要深入研究西方話語霸權建構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方法,既從其中學到戰略戰術精髓,也由此掌握應對和破解之道,抓住其「命門」和「七寸」,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同時,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進一步樹立大傳播思維,建立大傳播格局,因時而動、順勢而為,積極推動戰略戰術創新,做到善於調動民間力量,形成官民共建合力;善於發揮新媒體作用,增強覆蓋面、傳播力和滲透性;善於統籌內宣和外宣,有力服務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通過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成功建構和持續影響,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有力的戰略戰術支撐和思想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楊光斌,釋啟鵬.帶有明顯意識形態偏見的西方自由民主評價體系——以傳播自由主義民主的幾個指數為例[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5).

  [2][加]娜奧米·克萊恩.休克主義: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M].吳國卿,王柏鴻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3]Antonio A Santucci.Antonio Gramsci,Le opere,La prima antologia di tutti gli scritti[M].Rome:Editori Riuniti,1997.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相關焦點

  • 知識外交與二戰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
    二戰後,在政治、經濟、歷史等主要人文學科,西方學派尤其是美國學派的學術話語一定程度上主導了對國際體系結構、國家發展道路、經濟規律以及能源及氣候議題的認識。廣義的知識外交是指與知識的輸入和處理相關的外交。狹義的知識外交是指與智慧財產權和創新有關的外交。二戰後,在美國主導下,外交逐漸由均勢外交進入制度外交,制度外交強化了知識外交的重要性。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話語體系建構作為學術活動的重要內容,離不開自覺的理論建構。改革開放後,中國政治學的發展面臨諸多理論資源可供研究借鑑。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為西方主流政治實踐服務的西方政治學,都深刻影響著中國政治學的建構和言說方式,特別是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給政治學自主生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中國政治學的自主性理論思考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與現實資源。
  • 林振東:略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及其現代轉型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研究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為了確立學術地位並加強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交流與對話,固然需要建構一套學術話語體系。然而,作為一種有明確價值導向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還必須根據當前語境的變化,將概括性、理論化的學術話語轉換成通俗化、大眾化的日常話語,從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
  • 爭取中國話語權不必建構一個「衰朽的西方」
    有想像力的辦法,當然不只是回應回應西方輿論的各種貶損而已,甚或向世界客觀地說明中國以求「增信釋疑」了事,而是要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以事實為依據以理論為工具來「解構西方」,解構其國家形象和話語霸權,重新由我們自己來主動地建構一個「西方」,而非由西方告訴我們的「西方」。
  • 【國關青年說】梅思源:中國話語權建構分析-從國際關係的建構主義理論視角
    這一研究方向的轉向十分契合當前國際政治的新變化,軍事力量已經不再是國家力量的主要決定因素,而國際話語權、國家文化影響力等「軟權力」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更好反映了當前國際關係中的新變化,綜合了多種影響國家實力的因素的同時,著重研究文化、話語的建構作用。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的政治倫理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就,無論是政治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中西政治倫理史研究,還是政治倫理國內外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均有眾多論著面世。但在強化中華民族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的政治倫理學話語體系,已經逐步凝聚為倫理學界的思想共識,而目前的研究狀況與這一殷切期許相比,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 「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與國際傳播
    不同主體間複雜的權力關係和經濟貿易、地緣政治、文化文明等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話語的國際傳播空間,這一空間中傳播主體的訴求、權力關係的變動和各主體對於話語的建構、解構和重構成為影響倡議國際傳播效果的重要語境,也是增強「一帶一路」話語傳播針對性和有效性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 專訪袁正清: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受訪者: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與政治》執行主編採訪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來  源:《國際政治研究》2016年第2期   新古典的建構主義在認識論上傾向實證主義,在分析手段上吸收借鑑了言語行為理論、交往行動理論和認知進化理論的思想,側重主體間性意義的探討。後現代建構主義的思想源泉來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和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強調語言的主體建構,話語實踐構成了本體論上的原初物,話語是世界政治分析的基本單位;自然主義建構主義則位於上面兩類的中間,走中間道路。
  • 當前西方民粹主義動向分析及其鏡鑑意義
    【摘要】民粹主義是全球性與區域本土化並行的政治實踐,具有複雜多元的歷史背景、文化資源和實踐樣態。從近年來西方民粹主義蔓延、 發展趨勢及其影響機理來看,跨越「左」「右」、簡單化政治與反抗性運動是民粹主義的普遍共性。當前, 西方民粹主義具有「本土主義」的思想內核、「反全球化」的表現特徵及政黨式運動化議題聚合型的運行機制。
  •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
    從政治哲學的空間視野來分析這些問題是有意義的。後殖民批判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殖民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帝國為中心的對殖民地國家的他者進行地方性建構的文化活動。如果說霸權是一種優勢,那麼這種優勢可以做空間角度的理解。在當代新帝國主義研究中,資本的積累繼續進行是關鍵,而這裡,國家的領土邏輯和資本的盈利邏輯相互為用、相互支持。
  • 【學術專訪】專訪袁正清 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是什麼因素促成了國際政治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引入中國後為何能在青年學者中間產生廣泛影響?中國建構主義理論的長期發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還有哪些改進空間?在國際關係理論創新過程中,中國學者可否以建構主義為支點,做出新的學理貢獻?為此,本刊特約記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曹德軍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員。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所不同的是,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範式是在價值批判的前提下建構一種新的政治價值,即對資產階級政治價值自由、民主、人權批判的基礎上,建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政治價值。換言之,馬克思並不是批判作為價值的自由、民主、人權,而是批判承載資產階級價值的那種自由、民主、人權的政治話語符號。而馬克思所要建構的無產階級政治價值,在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也不是建構政治價值的內涵,在尚無社會主義制度實踐的情形下,只能是通過建構政治價值符號來賦予其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政治價值。
  • 現實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的權力建構
    國家之間互動所形成的對彼此的不同認知結構,將決定無政府狀態的不同邏輯。溫特把這種認知結構分為「敵人」、「對手」和「朋友」,相應的就會建構起三種無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13) 新現實主義只是對霍布斯文化的詮釋,因此,新現實主義註定是一個不完備的理論。  儘管建構主義內部存在諸多爭論和派別,建構主義者分享著一系列關於社會世界的基本理念。
  • 「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在京舉行
    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青年拔尖團隊主辦的「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日前在京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外文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知識外交的學科界定、研究領域以及知識外交與美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 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這些學科對語言的多維認識將可以為我們研究國際關係中的語言奠定一個全面的基礎,可以指導我們進一步來研究國際關係中的語言這一要素及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以此來解釋國際關係的諸多現象。因此,從跨學科的角度加強對語言的理論認識,將拓寬現有的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範圍。實際上,文本、言語行為、隱喻、話語、社會意義、文化等與語言聯繫密切的內容都是國關理論第四次論戰期間學者們所關注的對象。
  • 論政治傳播對制度權威的建構
    基於以上邏輯,政治傳播在此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傳播技巧和文化機制將經驗上的執政有效性上升為制度有效性。第一,從話語角度看,需要建構能夠突破「執政者-制度-共同體」之間界分的新政治話語。要通過執政者層次相關內容的傳播,來建構與制度有關的權威,就需要一個能夠嵌入兩者的政治話語。例如,當前的「國家治理」「國家能力」「政黨自主性」等話語都具有達致這一目標的潛力。
  • 竺乾威|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本土化建構:比較的觀點
    要討論這樣一個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及其話語體系是不現實的,也不切合實際,並且意義不大。因此,我將這裡講的公共管理定位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分類中的二級學科,即行政管理。由於筆者認為公共行政與(行政管理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同多餘異,因此,本文基本上在同一意義上使用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及其話語體系。公共管理的話語體系是與學科的自主性聯繫在一起的。
  • ...辨識大變局時代的政治思潮——《當代世界政治思潮》概述|中國...
    然而,當前學術界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西方政治思潮或西方國際思潮,並沒有將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理念主張包含其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遺憾。因而,本書首先是作為一本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培訓及國際政治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教材;但同時也希望本書內容能助力讀者對紛繁複雜政治思潮的發展流變及其政治影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以此為契機推進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
  • 一、建構強勢的中國話語
    中國崛起過程中,有個繞不過去的坎,這就是西方話語。中國人愛好和平,從來不想惹事,只想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過得紅紅火火,中國人想低調做人,想韜光養晦,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遺憾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由於西方媒體的影響,哪怕你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留學生到了西方,那裡的普通百姓都會問你,中國怎麼有這麼多人權問題?中國為什麼不進行政治改革?中國什麼時候才能變成民主國家呢?
  • 趙瑞琦,劉慧瑾:中國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建構:「三個輿論場」的夾角與控制
    而網絡信息在影響人們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傾向方面已發揮重要作用,網絡政治空間已經成為意識形態競爭的新領域,網絡話語權是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訴求和主要內容。得益於技術霸權、信息霸權和語言霸權,西方國家在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上形成壟斷態勢,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包括對內「言說的權力」和對外「言說的自由」,均受到所謂「普世價值」的消解,這種來自社會內部的壓力和源自外部的威脅,使中國的未來發展面臨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