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京東健康與衛材中國共同宣布在靜安區成立合資公司,將致力於打造滿足老年用戶生活健康一站式服務平臺。這個新企業的誕生,源於一名「兩新老師」的穿針引線。
「兩新老師」,是靜安區商務樓宇的白領們對專職樓宇黨群工作者的稱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兩新老師」們跑樓跑得更勤了,幫助復工復產、了解企業需求,都成了他們的「業務」。「以往我們關注黨員和白領的需求,但疫情迫使我們思考:企業撐不下去了,黨員和白領也留不下來。」今年7月,位於高和大廈的靜安寺街道黨群服務站的銘牌後面,加掛了「企業服務中心」的牌子。
在高樓林立的上海,一個個建在經濟最活躍經絡上的黨組織,一個個鑲嵌在寸土寸金的樓宇裡的黨群服務站點,正持續創新、不斷「破圈」,集聚產業、匯聚企業、廣聚人才,不斷豐富著超大城市基層黨建的深刻內涵。
打破壁壘,共同構築生態圈
走進高和大廈,記者看到,除了以往常見的白領閱讀角、減壓室等公共活動空間,「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機、24小時自助稅務機等服務企業的設施也接入了黨群服務站。
一個實時更新的屏幕,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屏幕上,區域內每個企業提出的需求和問題,通過黨群工作者「跑樓」後上傳到平臺,分門別類進行處置。靜安寺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汝熙玲介紹,這套數據系統採用「五色風險分析法」,將樓宇入駐企業穩定程度分為「穩定、較穩定、一般、較不穩定、不穩定」五個層級,以不同顏色對應不同預警,相應跟進不同的應對處置機制,增進穩商留商的針對性、前瞻性和時效性。高和大廈內一家中小型日資企業,原辦公單元租期到期,公司又有新發展需求,樓宇黨群服務站第一時間掌握這一情況,判定為「較不穩定企業」,立即與街道、區投資辦等相關負責人上門對接需求,幫助企業找到合適的新辦公單元,降低了搬遷成本,還協助企業完成集中註冊,讓企業感受到滿意的營商環境。
汝熙玲說,樓宇黨建要做的,不僅僅是黨組織建設。「打破壁壘,將樓宇物業、企業、公共管理部門、機構等聚集在一個平臺上,共同構築生態圈,服務樓宇經濟和區域發展,也是樓宇黨建做的事。」
「破圈」融合,這也正是近年來上海樓宇黨建的新探索之一。20年前,上海率先探索「支部建在樓上」1.0版,到後來「黨建+服務」2.0版,再到2018年後,各類資源進一步向樓宇傾斜,邁入「黨建引領、區域融合、功能完善、智能聯通、隊伍支撐」的3.0版,樓宇黨建的界限不斷被打破,服務不斷在疊加,共享共治的新探索、新形態層出不窮。
讓豎起來的社區有「居委會」
「破圈」,同樣發生在樓宇內部。一些樓宇開始探索在黨建引領下的協商議事機制,建立樓宇自治組織,讓豎起來的社區有了「居委會」。
浦東為上海中心、嘉興大廈及魯能國際中心等首批試點成立的6家樓宇「樓事會」及樓宇黨群聯盟授牌,正式啟動商務樓宇「樓長制」。「樓事會」成員由樓宇聯合黨組織書記、物業管理方負責人、黨群服務站負責人、入駐企業黨組織書記、企業行政負責人及黨員職工代表等組成。由「樓事會」推選出一人擔任「樓長」,負責對內、對外牽頭商議與樓宇建設、管理、發展、服務相關的各種事項,推動樓宇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運作。
嘉興大廈有入駐企業93家,員工800餘人,黨員70名,目前已由12人組建成「樓事會」,通過「一推三公示」推薦樓宇物業——上海攬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經理詹倍喆擔任「樓長」。今年疫情暴發以來,嘉興大廈聯合黨委組建樓宇黨員志願者先鋒隊,積極發動樓宇黨員帶頭值班值守、帶頭排查防控、帶頭宣傳引導、帶頭促進生產。
詹倍喆說,相關部門把資源匯聚到「樓事會」平臺,推動職能部門的服務窗口前移,為「樓事會」賦能。「樓長」就是對上打通與各政府職能部門,對下暢通企業、員工聯繫服務,對外暢通社會有效資源的重要環節,大家可以「有事找樓長」。
重構樓宇內部治理結構,普陀區近鐵城市廣場也建立了「樓長制」。近鐵城市廣場曾經歷過「一樓兩管」的尷尬——一幢商務樓地跨長徵鎮、長風新村街道,商戶辦事經常跑錯地方,一不小心就要打兩遍報告、走兩趟流程。去年明確由長風新村街道單一管理後,街道在此探索建立「樓委會」和樓宇聯合黨委,以街道黨員分管領導作為樓長,配備黨建指導員、經濟服務員、安全管理員和市場監管員等四大員,包幹對接樓宇企業。同時,通過「樓委會」搭建多方共商共議的平臺,定期召集樓內多方主體溝通議事,協調解決樓宇糾紛、推進公共項目、推出聯合活動。
政府服務企業從「跑樓」變為「駐點」,企業和白領普遍反映「更容易找到組織,反映得了問題,辦得了事」,黨的工作從「無形」變「有形」。
走出樓宇參與社會共治
一面彩繪牆,讓恒隆廣場裡的「白領」和華業居民區的「白髮」聯繫在了一起。當紅幕布落下時,出自不同畫筆的華業大樓、上海展覽中心這些代表著華業居民區的標誌性建築圖案映入眼帘。南京西路街道轄內社區單位、「兩新」組織、華業居民區的黨組織負責人、黨員代表一同執筆,為彩繪牆添上絢爛的一筆。
由「兩新」黨組織發起,南京西路街道今年初首次試水了這項「三建融合」的社區共治項目。企業、街道和居民區三方派代表前往了多個居民區進行實地採風,敲定選址。各方還通過多次籌備會討論設計方案。居民區也召開了議事會,最終決定彩繪方案。
走出樓宇,是物理空間上的「破圈」,但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陸穎對此報以更大期望。她說,以往解決白領午餐、就醫配藥、社交社團等難題,多是基於「在服務中凝聚黨員」,而動員白領黨員參與上門慰問、慈善捐贈等活動,其實參與感並不特別強。「希望通過『兩新』黨建、居民區黨建和區域化黨建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激發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
「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能夠將黨建做實做準,又要避免黨建工作成為『自我感動』、完成任務的形式主義。」作為項目牽頭單位,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上海分所黨委書記楊潔說,找到這樣一個項目,白領黨員主動走出樓宇,將觸角和眼光伸向需要幫助的居民區,真正為百姓做一些實事,這讓他們特別有成就感。
將樓宇黨建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中,不少樓宇商圈都在加緊平臺陣地建設。通過布點劃片、網格化管理,「兩新」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有了更多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的樞紐式平臺。
在淮海中路街道,通過「淮海+伯樂匯」「企業懇談會」「樓宇物業聯席會議」「淮海路經濟發展促進會」「企業發展促進會」等平臺,推動本樓宇內黨建共建和資源共享、公共議題共議共商、與社區互助聯動,建立了一個個樓宇社區治理團隊。
在湖南路街道,「梧桐·SPACE」搭建起樓宇黨建服務平臺,紮實推進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500米黨建服務圈」建設。沉浸式黨課教育、「公益+」活動,以及畫書會、英文讀書會、心理疏導、職場諮詢等,受到樓宇黨員和群眾喜愛。在這個黨建指導站,還開設了「梧桐坊」書記工作室,以創新思路將「兩新」黨建和「居民區」黨建結合,「兩新」黨組織書記與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在這裡相互學習、相互聯繫、相互借鑑。
「基層黨組織整合社會資源、參與社會共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樓宇黨建的廣度和深度。」相關負責人表示,協調統籌多方需求、利益和目標,實現不同領域、不同層級、不同系統在黨建工作上的協同合作、各展所長,才能不斷推動樓宇黨建高質量發展。